寧瑩瑩
(1.福建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25;2.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7)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也強調將立德樹人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1]實踐育人作為中小學德育的重要方式,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于一體,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近年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強調實踐活動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為實踐育人的開展提供了具體遵循。如2014 年教育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實施‘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建立一批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基地,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的養(yǎng)成作用,引導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理解”[2]。2017 年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將實踐育人作為中小學德育的基本方式,要求廣泛開展社會實踐,開展各類主題實踐,加強勞動實踐,組織研學旅行,以及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等。但在現(xiàn)實境遇中,中小學實踐育人遭遇諸多困境,制約著實踐育人的實效。厘清立德樹人視域下中小學實踐育人的邏輯理路和現(xiàn)實困境,有助于系統(tǒng)構建中小學實踐育人實施路徑,推動學校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視域下的中小學實踐育人,即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外的各種德育實踐活動,培育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道德行動能力,所要解決的是道德知識教育與生活世界相脫節(jié)、與道德行動相脫節(jié)的問題,使作為未來公民的學生從道德“旁觀者”成長為“行動者”。
實踐是一切認識和理論的前提,是人的正確思想形成與發(fā)展的源泉,人首先是行動的主體而非認識的主體,離開實踐無法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實踐還是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紐帶,并推動人們從事新探索、形成新思想。理論和實踐在學習中是辯證統(tǒng)一和螺旋上升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發(fā)展。道德教育的內容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前人成熟經(jīng)驗匯編而形成的文本形態(tài)的德育知識,二是直接經(jīng)驗形態(tài)的德育內容,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獲得的直接道德體驗往往更為深刻。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應當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能夠為公共福祉而努力的好公民,實踐參與為學生提供了在真實情境中檢驗道德知識、體驗道德生活、踐行道德理念以及錘煉道德品格的機會。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學校必須彰顯實踐在轉變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和提升學生道德水平中的責任使命,強化實踐育人,組織學生在參與校內外各種道德實踐活動中,培育學生成為未來合格公民所需的道德品格和公民行動能力。
實踐活動的參與主體是人,且是作為自己意志、行為和指向對象的自覺駕馭者、調控者的活動著的人,所要彰顯的是人作為積極道德行動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學生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的行動主體地位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學生是實踐活動的真實參與者。“人作為主體是通過他自身的實踐活動來參與和接受客觀的影響,從而獲得主體自身的發(fā)展?!保?]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必須是學生親身參與、圍繞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來組織和實施的。作為實踐主體的學生必須具備自己的需求性、意識性、自覺性和自主性。二是學生的實踐參與能夠反作用于實踐育人模式。實踐活動的設計、實施和評價都要圍繞學生和教育目標來進行,因此應當綜合考慮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自身發(fā)展需求,并根據(jù)學生在道德實踐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也即學生應當是實踐活動的策劃者、親歷者和評價者。學生以積極行動者的角色參與道德實踐,學習與他人對話、交往、協(xié)商和合作,既有助于增進與他人的人際關系,也有助于發(fā)展集體責任感和歸屬感,推動學生成長為能夠適應未來成人生活、主動參與社會的積極行動者。
亞里士多德有言:“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生活?!保?]道德教育是“成人”的教育,目的是引導人們過良善的生活。道德源于人的生活需要,并在生活中得到發(fā)展,這最終要體現(xiàn)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動上。學校公民道德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知識的講授上,應當培育學生公民的參與意識和行動能力,從而引導學生在公民道德知識和行動的統(tǒng)一中過一種道德生活。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公民道德知識和素養(yǎng),更要引導學生將這些知識和素養(yǎng)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踐履公民道德素養(yǎng)和美德。實踐參與既是個體基于平等的道德規(guī)則、學習與他人共同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個體釋放良善道德品行的平臺。公民道德實踐中的個體以一種自律性的行為規(guī)則行事,使個體行為向善。它為學生呈現(xiàn)了鮮活的、生成的學習機會,幫助學生在參與中自主建構和反思,變抽象的德育準則為生動的生活實踐。
被動性在學校、教師和學生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對學校而言,實踐活動是自上而下組織的硬性任務,這往往會導致實踐活動的開展呈現(xiàn)出“運動性”和“定時性”的特征,即學校通常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搞突擊式的活動。對教師而言,實踐活動是教育教學工作之外的學校交辦任務,教師往往被動甚至敷衍了事地參與指導。對學生而言,實踐活動是學校和教師安排必須參加的活動,學生對參與的意義并不清楚,僅僅按照學校設定好的實踐項目,以及教師規(guī)定好的實踐程序參與活動。
導致學校實踐活動組織實施“被動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觀方面主要有學校、教師和學生對實踐育人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不足,對其內涵把握不夠,教師實踐育人能力不足,學生實踐參與能力不足等??陀^方面包括學校對學生感興趣的道德實踐活動形式?jīng)]有做充分調研,實踐活動未能貼合學生發(fā)展實際和發(fā)展需要,無法與學生內心產(chǎn)生共鳴,從而導致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強等。這種“被動式”的參與實質上是機械性的訓練,學生沒有從內心真正認同道德實踐的價值,也就不能產(chǎn)生實踐參與的內驅力,最終會消解實踐育人的實效性,不利于學生道德認識的發(fā)展和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
實踐育人的“形式化”是指學校片面追求表面的轟動效應或外在影響,往往更重視對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進行精心設計,而不重視引導學生認識實踐參與的價值和意義,也不注重引導學生對實踐全過程的總結反思。這就導致實踐活動往往“表面熱熱鬧鬧,形式上花里胡哨”,實際上忽視了學生參與的內在感受,并不能對學生的道德發(fā)展產(chǎn)生實質影響。導致實踐育人“形式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學校缺乏對實踐育人的整體規(guī)劃和長效機制,出于短視而追求更快、更容易呈現(xiàn)的外在形式建構,偏離了實踐育人的真正目標,導致從學校到學生自上而下的敷衍了事;缺少對教師實踐育人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培訓,及實踐育人有效保障,導致教師實踐育人能力不足和時間、精力不足,難以提供有效的指導;缺少對師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有效獎懲機制,導致師生參與的熱情不足;以及實踐活動形式脫離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不能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安排適合的實踐活動,往往無法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靶问交钡膶嵺`活動導致學生無法真正認同道德理念,更不能涵養(yǎng)學生的道德行為。
實踐育人的“娛樂化”是指學生將參與實踐活動作為休閑娛樂的方式,或是更偏愛選擇消遣娛樂性的活動類型,忽視了實踐活動的教育性價值。實踐育人的根本落腳點要體現(xiàn)在“育人”上,需要始終秉持明確的教育目的,即通過實踐參與引導學生樹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導致實踐育人“娛樂化”的原因主要有:學校缺少對實踐活動的目標引導,導致學生對活動目的認識不足;實踐活動缺乏明確的主題,未能凸顯實踐育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教師對活動過程的管理和指導不足,缺乏有效的實踐總結與反思,導致學生更多關注實踐過程的休閑作用和趣味性,消解了實踐育人的教育性價值。
實踐育人的“功利性”是指參與者過分追求其功用性價值,通常為了達到某種個人利益或獲得某種好處而參與道德實踐活動。功利性的特點是講究實用和注重結果,實踐活動被異化為一種獲得實際效用的工具,從而消解了實踐育人的本真屬性。功利性在學校、教師或學生身上都有可能體現(xiàn):對學校來說,開展實踐活動或是為了完成上級交辦任務,或是為了學校評選表彰;對教師而言,參與實踐活動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或獲得相應的獎勵;對學生而言,參與實踐活動是為了獲得成績加分或教師表揚。它實質上是一種個人主義本位的道德實踐,而非出于對道德價值的認同和社會的責任感積極參與的實踐。受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影響,學校往往更傾向于考慮實踐育人為學校帶來的效益和影響,學生從有用性和功利性的目的出發(fā)參與實踐活動,導致學校和學生更重視追求“立竿見影”的現(xiàn)實利益,而選擇規(guī)避不能及時反饋育人成效和學生長遠發(fā)展的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參與中的行為變成了哈貝馬斯所說的“戲劇行為”,即將真實的自我遮蔽起來參與實踐,實踐參與變成了一種表演性的行為,而非日常生活中真實的自我呈現(xiàn)。
破解我國當前中小學實踐育人實施過程中的“被動性”“形式化”“娛樂化”和“功利性”等困境,需要從融通校內外實踐育人活動,增強實踐參與的內驅力,以及提升教師實踐育人能力等方面努力。
學校是實施實踐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場域,實踐活動的組織實施、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構建等,均需要學校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育和道德行為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jīng)過長期、分階段和分步驟的推進過程,不能作為階段性的“運動式”任務。學校有必要根據(jù)立德樹人任務的要求,通過制度的形式將實踐育人作為學校常態(tài)化的道德教育方式,將實踐育人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對實踐活動的目標任務、組織形式、實施頻次、平臺建設和考核評價等做出詳細安排,并將之與學校育人全過程有機結合。學校要建立一套管理規(guī)范、責任明晰的實踐育人保障措施,明確實踐活動的安全保障、經(jīng)費支持和師資隊伍建設,為實踐育人的規(guī)范管理和有效組織提供遵循。中小學實踐育人要真正成為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推動道德行為養(yǎng)成的重要方式,需要學?;诿鞔_的教育視角,對實踐活動的內容進行設計,保留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德育目標、適合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內容。同時,對實踐活動全過程進行引導,確保實踐活動始終圍繞德育目標開展,讓學生帶著對問題的探究和反思參與實踐。
實踐育人有著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既可以發(fā)生在學校公共生活中,也可以發(fā)生在學校外部的廣闊社會空間中。綜合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組織開展的實踐活動的類型主要有校園實踐活動、研學實踐活動、勞動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有著不同的目標、組織方式和實踐樣態(tài),分別對應學生不同方面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由于當前中小學普遍缺乏實踐育人的整體規(guī)劃,使得各類活動的開展較為零散,系統(tǒng)性不強。要打破不同實踐活動間“各自為政”的狀況,發(fā)揮它們對學生不同方面道德素養(yǎng)的促進作用,需要學校統(tǒng)籌安排,推動各類實踐活動之間的融通,共同助力學生道德發(fā)展。基于項目設計的實踐活動提供了一種整合多種活動形式和道德教育內容的可行方式。“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它基于三個建構主義原則:學習發(fā)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生要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通過社會互動和知識分享來實現(xiàn)學習目標?!保?]它強調圍繞學生真實生活世界中的問題設定學習主題,將學習任務項目化,并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開展探究性研究、問題解決、實踐操作、設計等任務,最終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與能力的提升?;陧椖吭O計實踐活動就是圍繞明確的學習主題,將立德樹人內容融入學生的實踐活動中,設計情境式的實踐學習項目。基于項目的道德實踐為學生的綜合道德素養(yǎng)發(fā)展和道德能力培養(yǎng)提供了載體,有助于破解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互不關聯(lián)、互不成體系的問題。
實踐參與的內驅力是實踐主體對參與實踐活動的主觀意愿和需求,實踐活動中所蘊含的德育價值和內容要真正轉化為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動力,需要學生真正體會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和實踐參與的意義。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實踐參與,是以促進學生自身不斷發(fā)展為明確目的并由學生的道德意識支配的參與,具有自主性、交互性、教育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學生參與的動機和過程都必須基于個體自主性的主觀意愿。
增強學生實踐參與的內驅力,首先要通過宣傳教育統(tǒng)一思想認識。輿論宣傳具有教育引導、鼓舞動員和激勵的作用。學校通過宣傳教育向師生闡釋實踐育人的內涵,加深師生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參與實踐的內在需求和實踐對自身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為實踐育人的開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同時,通過動員部署大會、啟動儀式、宣講會和報告會等方式對實踐活動進行廣泛宣傳動員,向學生講解實踐參與的形式、途徑和實踐知識技能;也可通過宣傳櫥窗、展板、網(wǎng)絡新媒體等宣傳平臺進行宣傳,在學校營造濃厚的實踐參與氛圍。其次,建立實踐育人考核激勵機制。評價具有診斷、導向、管理、激勵、預測和發(fā)展等功能,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對實踐育人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有助于提升參與者的積極性。在評價方法上,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縱向評價與橫向評價相結合。縱向評價主要對學校開展實踐育人的實施做前后比較,反映實踐育人的成效;橫向評價則是通過將不同學校之間的實踐育人模式進行比較,反映學校的育人成效和特色。在評價主體上,除了教育主管部門的評價考核外,還要引進社會機構、媒體和家長等不同群體的評價,以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探索通過檔案袋的形式,記錄學生實踐參與的動態(tài)成果和變化過程。開展學生實踐參與激勵機制,通過評選道德實踐先進個人、優(yōu)秀團體、優(yōu)秀項目等,廣泛宣傳先進事跡。將教師開展實踐育人的表現(xiàn)納入綜合考核中,對在實踐育人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指導教師,及時宣傳和表彰先進典型和特色案例。
教師是實踐育人的直接實施者,教師對學生實踐全過程的有效指導對確保實踐活動的教育性和實效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活動前的知識講解、過程中的指導、實踐后的總結反思和評價等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教師的有效參與。學校要提供保障條件,加強對教師實踐育人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商剿鲗嵺`育人知識和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在職培訓內容,通過專業(yè)培訓、主題研修、理論研究和現(xiàn)場學習等形式幫助教師了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校實踐育人提出的基本要求,明確不同類型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和目標要求,以及教師在實踐活動中的角色和責任。同時,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實踐育人理論研究、經(jīng)驗交流和案例研討,為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理論和經(jīng)驗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