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怡
(廣西師范大學歷名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395年,塞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去世,其治下統(tǒng)一的羅馬帝國再次被分為兩部分,由其兩個年幼的兒子繼承,西部歸霍諾留(Honorius)所有,東部由阿爾卡狄烏斯(Arcadius)統(tǒng)治。這一時期,東西帝國都處在權臣的統(tǒng)治之下,他們通過控制年幼的皇帝,獨攬一方大權。在西部,把持朝政的是西羅馬帝國的攝政——軍人斯提里科(Stilicho);而東部,東羅馬帝國大區(qū)總督魯菲努斯(Rufinus)是實際的統(tǒng)治者。斯提里科宣稱,塞奧多西臨終前將帝國兩部分均托付于他,其攝政權應適用于帝國東西兩部①J.B.Bury.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From the Death of TheodosiusIto the Death of Justinian,(vol.I)[M].London:Macmillan Company,1923:107.,此舉引發(fā)了以魯菲努斯為首的東部政權的不滿與對抗。
關于魯菲努斯與斯提里科的沖突,目前國內尚未有專題性研究。但國外諸多研究者在關于4 世紀末期的羅馬政治局勢的專著及論文中,對該專題都有涉及。他們的研究大多圍繞面對西哥特人的入侵時,魯菲努斯和斯提里科所采取的行動、魯菲努斯的執(zhí)政情況、斯提里科的從政生涯以及他在395年向東進軍的意圖、克勞狄安幾首反對魯菲努斯的詩歌,以及魯菲努斯在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作為幾個方面展開②Ian Hughes.Stilicho:The Vandal Who Saved Rome[M].Barnsley:Pen & Sword Military,2010.。
關于魯菲努斯和斯提里科的權爭,原始文獻中記載最為詳盡的是克勞狄安的史詩和左西莫斯(Zosimus)的《新歷史》(New History)③Claudian.Claudian,(Vol.Ⅰ)[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克勞狄安是西部帝國的宮廷詩人,斯提里科是他的保護人。在一系列政治詩中,克勞狄安對包括魯菲努斯在內的斯提里科的政敵進行了攻擊謾罵。這些語句雖然有失客觀,但也可從中窺得些許歷史真相。其中尤其體現(xiàn)了克勞狄安作為斯提里科的“宣傳者”,反映出的斯提里科本人對于東西部事務的意愿,對政敵的攻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兩位權臣矛盾的焦點,以及東部政府的態(tài)度。左西莫斯是一位異教史家,他對魯菲努斯和斯提里科同時進行了攻擊,但對魯菲努斯的生平、395 年發(fā)生的種種事件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除此之外,塞奧多利特(Theodoret)、蘇格拉底斯(Socrates)以及尤納匹烏斯(Eunapius)的作品都對此有所記載①Theodoret.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M].Michigan: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57.。
在當代研究者的成果中,佩德·G·克里斯琴森(Peder G.Christiansen)的《克勞狄安與東部》與凱瑟琳·韋爾(Catherine Ware)的《向普林尼學習:克勞狄安對霍諾留皇帝的建議》闡述了克勞狄安對帝國東西兩部分的態(tài)度②Catherine Ware.Learning from Pliny:Claudian's Advice to the Emperor Honorius[J].Arethusa,2013,34(1),46(2).。T·D·巴恩斯(T.D.Barnes)的《魯菲努斯的受害者》與大衛(wèi)·F·巴克(David F.Buck)的《阿爾卡狄烏斯在尤納匹烏斯“歷史”中的統(tǒng)治》分析了魯菲努斯在古典史家作品中的形象和作為,以及他們記載有誤之處③T.D.Barnes.The Victims of Rufinus[J].The Classical Quarterly,1984,34(1).。伊恩·休斯(Ian Hughes)和道格拉斯·博恩(Douglas Boin)在他們關于斯提里科和阿拉里克的專著中,對395 年的權臣斗爭事件都有詳細的闡述,對魯菲努斯的外交措施、斯提里科的意愿和對西哥特人的問題上雙方的沖突等方面進行了分析④Ian Hughes.Stilicho:The Vandal Who Saved Rome[M].Barnsley:Pen & Sword Military,2010.。另外,布里(J.B.Bury)的《晚期羅馬帝國史》、沃倫·特里高德(Warren Treadgold)的《拜占庭國家與社會史》等通史作品中都對395 年權臣斗爭有較為詳細的介紹⑤J.B.Bury.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From the Death of TheodosiusIto the Death of Justinian(vol.I)[M].London:Macmillan Company,1923:107-116.。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也涉及到這一主題⑥(英)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第3 卷)[M].席代岳,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67-79.。
本文以魯菲努斯與斯提里科的執(zhí)政情況及雙方的矛盾為切入點,探尋這一階段帝國東西政府間的關系,以及395 年前后羅馬帝國的發(fā)展走勢。
379 年1 月19 日,塞奧多西在格拉提安推舉下成為東部帝國的皇帝,并通過一系列戰(zhàn)爭維持了帝國統(tǒng)一。塞奧多西一世的統(tǒng)治重點在帝國東部⑦Stephen Williams,GerardFriell.Theodosius:The Empire at Bay[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84.,并在戰(zhàn)爭中較多任用蠻族將領⑧面對不斷涌入帝國的蠻族,塞奧多西在382年與他們簽訂了一項允許一部分部落定居在色雷斯的條約,他也在軍隊中大量使用蠻族聯(lián)軍,并培養(yǎng)蠻族首領,參見J.H.W.G.Liebeschuetz,Barbarians and Bishops:Army,Church,and State in the Age of Arcadius and Chrysosto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p.48.,這深刻影響了日后帝國的發(fā)展局勢。帝國東部在其統(tǒng)治下,發(fā)展相對迅速,而帝國西部由于長期受到內戰(zhàn)和許多不安定因素的影響,國力和軍隊的士氣都被損耗,東西羅馬帝國而呈現(xiàn)差距。任用蠻族的政策也使大量不受約束的異族涌入帝國,造就了羅馬政治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魯菲努斯的仕途始于塞奧多西時代,他擁有足夠的權勢和地位并深受皇帝信任。388-392 年,他在塞奧多西的宮廷中擔任執(zhí)事官(magister officiorum),392 年后升任東方大區(qū)總督。在東西羅馬帝國分裂前后,魯菲努斯地位之高、權力之大,在諸多史家的記載中都可見一斑。尤納匹烏斯稱其擁有了完全的“財富和權力”,克勞狄安的詩中寫道⑨Eunapius.The Fragmentary Classicizing Historians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Eunapius,Olympiodorus,Priscus and Malchus[M].Trowbridge,wiltshire:Redwood Burn Ltd,1983:91-93.,在塞奧多西時代,魯菲努斯就已經能夠“出賣從皇帝那里騙取的榮譽”和“持續(xù)他的威脅”。395 年阿爾卡狄烏斯即位以后,魯菲努斯的權勢達到頂峰,不僅控制軍隊征兵,還可以任命省長,并代表終審法院進行法律裁決。他試圖讓執(zhí)事官從屬于總督,以便擴大在這一時期被不斷削減的大區(qū)總督權力①Alan Cameron,Jacqueline Long.Barbarians and Politicsat the Court of Arcadiu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5.,而且計劃將女兒嫁給皇帝以鞏固自己的地位②Zosimus.New History[M].Canberra: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Byzantine Studies.1982:100.。他把控朝政,操縱皇帝,但在積累了財富和權勢的同時也樹敵頗多。
斯提里科的仕途同樣始于塞奧多西時代。其是蠻族血統(tǒng),③J.R.Martindale.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Vol Ⅱ)[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853.383 年后,通過聯(lián)姻與皇室締結了姻親關系,他被提拔為宮廷官員④J.R.Martindale.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Vol Ⅱ)[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1525.。392-393 年與哥特人的沖突中,斯提里科被提拔為軍事長官(magister militum),他雖未在這場戰(zhàn)役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在對抗尤金尼烏斯的戰(zhàn)役中,他依舊被委任為指揮官,跟隨塞奧多西向西進軍。其與塞奧多西家族的姻親關系,使他在軍事上只服從塞奧多西本人,這保證了皇帝對他的信任,同時也促成了他的繼續(xù)升遷⑤J.H.W.G.Liebeschuetz.Barbarians and Bishops:Army,Church,and State in the Age of Arcadius and Chrysostom[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52.。在尤金尼烏斯戰(zhàn)敗后,斯提里科被提拔為兩軍軍事長官(magister utriusque militae)。395年,霍諾留在西部登基后,斯提里科很快作為年幼皇帝的監(jiān)護人獨掌大權。根據左西莫斯的說法,當斯提里科接管了西部帝國的軍事指揮權時,他已經控制了意大利、西班牙、高盧和非洲,⑥Ian Hughes.Stilicho:The Vandal Who Saved Rome[M].Barnsley:Pen & Sword Military,2010:225.已然成為西部帝國最有權勢的人,成為最高級別的軍事將領,同時也是皇帝的監(jiān)管者與攝政。
因此,在塞奧多西死后,由于阿爾卡狄烏斯與霍諾留年幼,帝國大權旁落。經過數年權勢積累,到395 年,魯菲努斯與斯提里科已經成為帝國兩部分的實際控制者,兩位權臣在帝國東西兩部形成相對勢均力敵之勢。彼時,斯提里科在西部造勢,稱塞奧多西臨終前將帝國兩部分的輔政均托付于他,其攝政權威應適用于帝國東西兩方,要求獲得東部帝國的攝政權。此聲明立即遭到以魯菲努斯為首東部政權的強烈不滿,東西羅馬間的關系驟然緊張,再加上西哥特人入侵事件的發(fā)生,雙方沖突一觸即發(fā)。魯菲努斯和斯提里科的爭斗是395 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伊始爆發(fā)的第一場重大權臣沖突。據推測,此次權爭由多方面因素導致,且在帝國東西部政權的看法上,矛盾產生的原因不盡相同。因此,該事件發(fā)生的緣由可從這一時期羅馬帝國政治局勢的特征及發(fā)展趨向,以及東西部政府對待斯提里科要求東部攝政權的不同態(tài)度進行分析。
首先,從帝國歷史的發(fā)展特征來看,這場權臣斗爭的發(fā)生與此時羅馬帝國的特定政治局勢有關。這一時期存在“幼帝”統(tǒng)治現(xiàn)象,既有王朝主義作用,也與這段時期的一系列政治危機有關。⑦Meaghan McEvoy.Rom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mperial office in the late fourth-mid-fifth centuries AD[J].Papers of the British School at Rome,2010(78):157.權臣們通過操縱年幼的皇帝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野心,他們往往不需要直接統(tǒng)治國家,而是通過“統(tǒng)治皇帝”達成自己的目的。⑧A.H.M.Jones.The Later Roman Empire 284-602:A Social,Economic,and Administrative Survey(Vol.Ⅰ)[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4:170.皇帝所扮演的角色被迫發(fā)生了改變,從過去軍隊和政府的象征,更多向儀式與宗教方面偏移。“幼帝”的不作為,帶來了東西帝國間的局勢動蕩,宮廷政治制度弊端暴露無遺。這一弊端也勢必引發(fā)實際統(tǒng)治者——權臣們間的激烈沖突。
其次,權臣斗爭也是由東西部統(tǒng)治機構的變化所致。在西部,斯提里科是羅馬帝國西部第一位實際上獨攬大權的軍事獨裁者。軍事行政當局日益成為西部權力中心,重要民政部門也由其親信把持,①William G.Sinnigen.Administrative shifts of competence under Theoderic[J].Traditio,1965(21):457-458.在詩歌中,克勞狄安鼓勵霍諾留永遠做一個學生,將政府大權交予斯提里科②Catherine Ware.Learning from Pliny:Claudian's Advice to the Emperor Honorius[J].Arethusa,2013,46(2):315.。在東部,權力則始終掌握在文臣政權手里,由一個龐大而穩(wěn)定的官僚機構管理,分為不同的部門③Alan Cameron,Jacqueline Long.Barbarians and Politicsat the Court of Arcadiu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4-5.,這大大降低了對皇帝管理行政事務的要求。魯菲努斯通過一系列政治斗爭取得了首席大臣的地位,并得以控制軟弱的皇帝。由此,軍官與文臣在帝國兩端分庭抗禮,各自為政且自以為是,當矛盾點浮現(xiàn)時,勢必導致雙方互不妥協(xié)繼而發(fā)生沖突,并呈現(xiàn)燎原之勢。
由于沼氣產生過程復雜及影響因素較多,精確計算出沼氣的產生速率和產量比較困難。目前預測沼氣產氣量的主要方法包括:經驗估算法、Scholl Canyon模型、Monad模型以及由美國環(huán)保總署提出的垃圾沼氣排放模型等[1-2]。根據已完成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填埋的垃圾量、垃圾主要組成、填埋工藝等情況基本符合Scholl Canyon模型的要求,同時根據CJJ 133—2009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氣體收集處理及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范[3],可以按此模型預測沼氣的產量,模型算法如下。
除去歷史原因,395 年權爭產生的最直接原因,是由帝國東西部政權對待斯提里科要求東部攝政權的不同態(tài)度所致。塞奧多西一世臨終前,曾明確將帝國東西兩部給了兩個兒子,但斯提里科造勢稱塞奧多西私下里任命他為兩位皇帝的監(jiān)護人,米蘭大主教安布羅斯也曾在霍諾留在場的情況下支持了斯提里科的權威。④Ian Hughes.Stilicho:The Vandal Who Saved Rome[M].Barnsley:Pen & Sword Military,2010:282-283、283.但在東部政權看來,塞奧多西對斯提里科所謂的任命是無證據且非官方的,其合法性存疑。另外,東部對斯提里科的不滿,還認為他保留了塞奧多西帶去西部的國庫財產以及本屬于東部的軍隊,并且遲遲不肯歸還。而后斯提里科因阿拉里克的活動而向東部進軍,更有可能是為了向帝國東部施加壓力⑤Ian Hughes.Stilicho:The Vandal Who Saved Rome[M].Barnsley:Pen & Sword Military,2010:282-283、283.。面對這樣的情勢,在魯菲努斯掌控下的東部政權,自然將斯提里科視為一種威脅,認為他違背了塞奧多西臨終時的分配,企圖染指東部事務。東西羅馬因此嫌隙加大,后因斯提里科向東部進軍,更加加深了這種裂痕。
再次,雙方對于此時帝國東西部發(fā)展前景的分歧,也繼續(xù)擴大了這種矛盾。在東部政府看來,斯提里科的強硬和西部政府染指東部事務的企圖是雙方矛盾的根源。當斯提里科向東部逼近時,克勞狄安在詩中寫道,魯菲努斯威脅阿爾卡狄烏斯道:“斯提里科聲稱他擁有兩個半球,而且不容等閑視之……他為什么要侵占你的那份?讓他離開伊利里庫姆,讓他把東部軍隊遣送回去,把軍隊公平地分在兩個兄弟之間,你不只是繼承權杖,而且也繼承了軍隊?!雹轈laudian.Claudian,(Vol.Ⅰ)[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69-71.這些話雖然出于克勞狄安攻擊政敵的惡意想象,但也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帝國東部的態(tài)度,即對西部掌權者的敵意和疑慮。而另一方面,從西部政權的角度來看,雙方矛盾產生的最大原因應是魯菲努斯對于東部朝政的把控。魯菲努斯控制東部政府,操縱年幼的皇帝,并在東部施行暴政,挑起帝國兩部分的爭端,利用蠻族妄圖分裂國家,這些在克勞狄安的詩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克勞狄安是“一個善于謾罵的大師”⑦Edwin W.Bowen.Claudian,the Last of the Classical Roman Poets[J].The Classical Journal,1954,49(8):355-358.,他把魯菲努斯稱作“邪惡的第一個起源”⑧Jacqueline Long.Claudian's In Eutropium,Or,How,When,and Why to Slander a Eunuch[M].North Carolina: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6:253.,認為他是東西羅馬帝國關系惡化的始作俑者,而阿爾卡狄烏斯受其蒙蔽。⑨Peder G.Christiansen.Claudian and the East[M].Historia:Zeitschrift für Alte Geschichte,1970:116.魯菲努斯的倒行逆施給東方帶來苦難,只有作為帝國合法保護者的斯提里科可改變這一局面,克勞狄安強調只有他才可以為東西雙方帶來繁榮。由此可見,東部政府認為帝國兩部分應保持分立局面,責怪西部政府的染指,而西部政府則強調分成兩部分的帝國本應是一體的,但必須是處于斯提里科的保護之下。這始終是魯菲努斯與斯提里科之間矛盾的根源所在。
最后,塞奧多西死后,由于無人能夠判斷斯提里科所言塞奧多西臨終托付的真?zhèn)?,從而導致了東西帝國的對抗。在此局勢下,霍諾留年紀尚小,不能獨立主持國事,而阿爾卡狄烏斯也被魯菲努斯所控制,無力緩解局勢的惡化,斯提里科反對西哥特人的活動更加劇了這種對抗的強度,最終導致兩人最激烈的碰撞,將原本勢均力敵局面打破。
軍官與文臣在帝國兩端通過數年權勢積累并經過帝國一系列政治危機后,各自執(zhí)掌大權,雙方呈現(xiàn)勢均力敵之勢。作為東西帝國的真正統(tǒng)治者,兩位權臣在權力分配和帝國歸屬等方面有著極深的分歧,在395 年夏季之前,雙方均按兵不動,并未發(fā)生直接碰撞。而西哥特人的侵襲成為了一個導火索,最終導致兩位權臣間的矛盾升級,沖突在所難免。
395年夏季,塞奧多西去世后不久①Douglas Boin.Alaric the Goth an Outsider’s History of The Fall Of Rome[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20:210.,阿拉里克帶領的哥特人起義。阿拉里克是哥特人的軍事領袖②J.R.Martindale.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Vol Ⅱ)[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43.,在393-394 年塞奧多西對抗尤金尼烏斯的戰(zhàn)役中,阿拉里克帶領哥特人根據協(xié)議參與其中并指揮蠻族士兵,這時他們是作為羅馬人的同盟者參戰(zhàn)。戰(zhàn)爭結束后不久,③Foederatus:這個詞用于指為羅馬帝國服務的非羅馬軍隊,尤其是在4 世紀和5 世紀,他的字面意思是“與誰簽訂了條約”,意味著涵蓋廣泛的潛在關系,包括雇傭軍、盟友和平等伙伴。到了4 世紀晚期,這個術語也可以指由羅馬和非羅馬新兵組成的精英騎兵軍團。參見Oliver Nicholson.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Late Anitiquti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605.阿拉里克就起兵反抗羅馬,據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阿拉里克對自己在戰(zhàn)爭后得到的回報不滿。在尤金尼烏斯被打敗后,作為回報,他只得到了一個羅馬的顯職,或許是成為了一個伯爵(comes),但這只是一種虛銜,而不是握有實權的官職。④J.R.Martindale.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Vol Ⅱ)[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43.第二,在斯提里科掌權之后,這些蠻族的同盟者隊伍立刻被遣散,這是斯提里科緩解后勤負擔和不同隊伍間摩擦所采取的措施,但這意味著他們與已故皇帝間的條約就此失效。斯提里科在1 月底解散了他們,他們被迫在冬日返回莫西亞領地,因為先前塞奧多西也是從這條路前往意大利,所以這個地區(qū)的食物所剩無幾,他們的補給日趨匱乏。⑤Stephen Williams,GerardFriell.Theodosius:The Empire at Bay[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123.最后,由于損失嚴重,西哥特人的情緒也受到了影響。在西哥特人中就傳播著“塞奧多西將蠻族同盟者派上戰(zhàn)場是為了削弱他們”的理論,⑥Ian Hughes.Stilicho:The Vandal Who Saved Rome[M].Barnsley:Pen & Sword Military,2010:272.這讓他們對羅馬人充滿了憤怒和蔑視。
因此,西哥特人受到不公待遇成為了阿拉里克反抗羅馬政權的理由。395 年夏天,他開始帶領軍隊向君士坦丁堡進發(fā)。像大多數蠻族領袖一樣,他渴望能得到一個比較高的地位,這樣既可以讓他指揮正規(guī)軍隊,也能犒賞自己的追隨者。但這時阿拉里克的行為并不意味著他完全站到了羅馬人對立面。他只是想通過向東部政權施壓來獲得一個滿意的職位,并通過掠奪資源來增加軍隊的補給,因此,這只意味著“一個羅馬軍事指揮官反抗政府以獲得讓步,而不是一個蠻族人反抗羅馬”。⑦Ian Hughes.Stilicho:The Vandal Who Saved Rome[M].Barnsley:Pen & Sword Military,2010:277278.
魯菲努斯掌控下的東部政權,面對西哥特人的威脅,采取的是安撫與談判的政策。魯菲努斯的攻擊者們以此為由,認為這是他暗中與蠻族勾結,預謀叛國的證據。因為蠻族帶來的破壞以及反哥特情緒的盛行,魯菲努斯的行為受到了廣泛的批評?!翱藙诘野才豢啥舻卣f,羅馬政府不能冒險讓一個哥特同情者出現(xiàn)在宮殿里”,尤納匹烏斯也宣稱與阿拉里克會面后,魯菲努斯正在密謀成為皇帝。①Douglas Boin.Alaric the Goth an Outsider’s History of The Fall Of Rome[M].New York:W.W.Norton &Company,2020:224.魯菲努斯前往哥特人營地進行談判時,公開穿著蠻族人的獸皮和弓箭,這讓克勞狄安加強了對他的攻擊:“他還夸口說,敵營只向他敞開大門……一個享受執(zhí)政官權力的人,不羞于接受野蠻人的舉止和衣著。”②Eunapius.The Fragmentary Classicizing Historians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Eunapius,Olympiodorus,Priscus and Malchus[M].Trowbridge,wiltshire:Redwood Burn Ltd,1983:93-95并敦促西哥特人奪取伊利里庫姆。③Olympiodorus.The Fragmentary Classicizing Historians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Eunapius,Olympiodorus,Priscus and Malchus[M].Trowbridge,wiltshire:Redwood Burn Ltd,1983:157.左西莫斯甚至說他在希臘地區(qū)安插了自己的人,以便讓哥特人的劫掠更暢通無阻。④Zosimus.New History[M].Canberra: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Byzantine Studies.1982:100-101.然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魯菲努斯采取這樣的措施是有理由的。首先,他采用的依舊是塞奧多西處理蠻族人問題的一貫策略,這種策略在382年、392年時已經有所體現(xiàn)。⑤塞奧多西進行推翻馬克西穆斯的戰(zhàn)役時,蠻族們在馬其頓活動,塞奧多西停留意大利期間,他們定期劫掠馬其頓和塞薩利的村鎮(zhèn),直到391-392年帝國才正式開始與他們作戰(zhàn),羅馬軍隊遭遇失敗,而后軍隊交由斯提里科指揮。這場戰(zhàn)爭最后由魯菲努斯談判達成條約而結束。克勞狄安和左西莫斯、尤納匹烏斯等人指責魯菲努斯在這場戰(zhàn)役中與蠻族勾結,認為魯菲努斯指示他們襲擊與他有隙的普羅摩圖斯,導致后者死亡。但事實上,很可能魯菲努斯只是在繼續(xù)執(zhí)行塞奧多西一世在383年與哥特人確定的條約,關于這場戰(zhàn)役參見J.H.W.G.Liebeschuetz.Barbarians and Bishops:Army,Church,and State in the Age of Arcadius and Chrysostom[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52.在這一時期,由于各種原因,羅馬軍隊在鎮(zhèn)壓叛亂的盟軍時,幾乎不可能獲得決定性的勝利。⑥J.H.W.G.Liebeschuetz.Barbarians and Bishops:Army,Church,and State in the Age of Arcadius and Chrysostom[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52.因此面對他們的威脅,帝國政府往往會采取談判和拉攏的方式,有條件地讓他們留在疆域之內。面對君士坦丁堡城下的阿拉里克,魯菲努斯采取的依舊是這樣的處理方法,通過滿足他們的一定要求,來換取帝國內部的和平。其次,此時的東部政府也不具備與阿拉里克的軍隊對抗的能力。在塞奧多西西征尤金尼烏斯時帶走了東部的軍隊,現(xiàn)在東部大部分的戰(zhàn)場部隊仍然留在西部斯提里科的手下,因此他們對西哥特人束手無策。另外,東部帝國這時正面臨多面受敵的窘境,威脅東部安全的外族人不止有阿拉里克的西哥特人。在塞奧多西死后,一些匈奴人抓住東部缺少機動部隊的時機,跨過高加索山脈,入侵了從亞美尼亞到北色雷斯、北敘利亞的地區(qū),⑦Warren Treadgold.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78-79.東部政府沒有更多精力來對抗西哥特人。最后,阿拉里克也不想進攻君士坦丁堡,不光是因為城墻易守難攻,更是因為如果他洗劫了首都,他希望達成的主要要求——得到一個合法的高級職位,就更不容易被接受了。⑧Ian Hughes.Stilicho:The Vandal Who Saved Rome[M].Barnsley:Pen & Sword Military,2010.p.279.所以他更愿意留在君士坦丁堡城外,等待與政府談判的契機。
最終,也許魯菲努斯給予了哥特人住所和補貼,⑨J.H.W.G.Liebeschuetz.Barbarians and Bishops:Army,Church,and State in the Age of Arcadius and Chrysostom[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57-58.雙方進入了休戰(zhàn)狀態(tài)。阿拉里克帶領隨從離開了君士坦丁堡,進入了塞薩利地區(qū)。⑩關于阿拉里克這次入侵的細節(jié)已經不甚清晰,在左西莫斯和尤納匹烏斯的記載中,將其395 年入侵塞薩利和396年入侵希臘融在了一起。蘇格拉底斯的記載也比較模糊,他寫到阿拉里克在行軍途中進行了劫掠,并與當地的居民發(fā)生過沖突??藙诘野惨策M行了西哥特人大肆劫掠的暗示,在詩中描繪了一幅希臘地區(qū)田地被燒毀、城市被毀滅的圖景。但在與東部帝國達成協(xié)議后,西哥特人似乎已經停止了掠奪行徑。“當斯提里科和東西部聯(lián)軍到達塞薩利時,他們似乎和東部帝國處于和平狀態(tài)”,參見Socrates.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Socrates Scholasticus[M].MI:WM.B.Eerda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57:61-63.
斯提里科行軍至伊利里庫姆地區(qū)接到了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命令,要求他立即撤退并歸還東部軍隊。據克勞狄安說法,這條命令出自魯菲努斯的脅迫,由不情愿的皇帝口述。他同時聲稱當東部政府命令到達時,斯提里科正處在擊潰阿拉里克的邊緣,將魯菲努斯操控皇帝的行為解讀為他個人的邪惡和怯懦,企圖讓國家陷入更深的苦難。④Claudian.Claudian,(Vol.Ⅰ)[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69-71.據史家記載和學者們證實,斯提里科在前線接到東部政權撤退命令這一事件屬實,但與其說是魯菲努斯和斯提里科兩人之間爭權奪利的沖突,不如說是東部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反對來自西部所謂“監(jiān)管”的體現(xiàn)。魯菲努斯的決定并非一人之見,而是得到了君士坦丁堡元老院支持,⑤Ian Hughes.Stilicho:The Vandal Who Saved Rome[M].Barnsley:Pen & Sword Military,2010:283-284、284-285、282、290、292.君士坦丁堡元老院與擁有長期特權羅馬元老院沒有權利上的聯(lián)系,因此面臨西部的要求,他們準備守衛(wèi)自己的權利。在這一點上,東部統(tǒng)治階層意見是一致的。
據克勞狄安所說,斯提里科在收到要求其撤退命令時,感到“驚愕”“憤怒和悲痛”。⑥Claudian.Claudian,(Vol.Ⅰ)[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69-71.他被迫服從命令,從伊利里庫姆地區(qū)撤回意大利,并將東部軍隊遣回君士坦丁堡。斯提里科之所以接受,分析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因為他無力管束如此龐雜的軍隊。斯提里科帶領的軍隊中混合著許多哥特人,他們面對自己的同胞時不愿使出全力;二是這支部隊是西部與東部的混合軍隊,而東部的軍隊又在蓋伊納斯統(tǒng)領下。蓋伊納斯很可能出于自己的目的有意挑撥帝國東西部軍人之間分裂。⑦Ian Hughes.Stilicho:The Vandal Who Saved Rome[M].Barnsley:Pen & Sword Military,2010:283-284、284-285、282、290、292.因此,松散的軍隊紀律影響了斯提里科對阿拉里克和東部其他地方采取行動;三是斯提里科妻兒此時仍在君士坦丁堡參加塞奧多西的葬禮。塞奧多西遺體于11 月8 日被送到君士坦丁堡,由阿爾卡狄烏斯安葬。當斯提里科在希臘地區(qū)追擊阿拉里克時,他的親屬仍然留在君士坦丁堡,這或許讓他產生他們會被扣作人質的擔憂。最后,這也是他的一種政治賭博。像先前所說,他認為魯菲努斯政府無法以一己之力對抗阿拉里克,而且與阿拉里克相同,如果他想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就不能向東部表現(xiàn)太明顯的敵意。但是,斯提里科此時的順從并不意味著他的落敗及權爭的結束,不久后,在君士坦丁堡郊外,返回的軍隊趁魯菲努斯隨阿爾卡狄烏斯檢閱軍隊時將其刺殺,兩位權臣的爭斗以一方的死亡而告終。
395年帝國東西部的權爭,始于兩位權臣的相對勢均力敵的爭斗,終于其中一方的死亡。魯菲努斯被刺殺,標志著其與斯提里科的沖突的結束。二人的權爭對晚期羅馬政局的發(fā)展產生較大影響。
395年11 月末,從西部返回的軍隊抵達君士坦丁堡。⑧關于魯菲努斯的死亡日期,卡梅隆稱是11月18日,布里稱是11月27日,索佐門則記載是11.28.當軍隊停留在首都郊區(qū)的赫布多蒙(Hebdomon)皇宮前的廣場時,作為大區(qū)總督的魯菲努斯陪同阿爾卡狄烏斯出城檢閱部隊,在那里他被包圍并殺死??藙诘野矊︳敺婆沟乃劳鲞^程記載十分詳細,當魯菲努斯接近士兵對他們發(fā)出慰問時,軍隊慢慢圍成一個弧形包圍了他,并用劍和長矛刺死了他,他“倒在面無人色的皇帝腳前,不住呻吟接著死亡”,①(英)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第3卷)[M].席代岳,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77.隨后士兵們肢解了魯菲努斯的尸體。克勞狄安寫詩紀念政敵的死亡,宣稱魯菲努斯被刺殺前正在要求阿爾卡狄烏斯當眾宣布他為共治皇帝,②Claudian.Claudian,(Vol.Ⅰ)[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85、77-87.認為他的死是眾望所歸。
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刺殺魯菲努斯的活動,斯提里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尚不清楚,但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刺殺命令出自其手??藙诘野脖硎舅固崂锟撇⒉恢?。他的詩中寫到,魯菲努斯的死,是軍隊出于對斯提里科的尊重,為東部政府的不公命令感到憤懣,而自發(fā)進行的復仇。③Claudian.Claudian,(Vol.Ⅰ)[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85、77-87.蘇格拉底斯和索佐門也稱,魯菲努斯與蠻族勾結和實行暴政的名聲讓士兵對其實施了報復,也有學者贊同這樣的看法,認為這場刺殺并沒有明確的政治目的。④Socrates.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Socrates Scholasticus[M].MI:WM.B.Eerda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57:254.而左西莫斯寫到,魯菲努斯的死是斯提里科一手謀劃的,后世的學者也大多認為,即使斯提里科沒有直接下令讓軍隊謀殺魯菲努斯,也至少是暗示或默許了這一行為的發(fā)生。⑤Zosimus.New History[M].Canberra: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Byzantine Studies.1982:102.他可能暗中指示蓋伊納斯在城外殺死魯菲努斯,或與優(yōu)特羅皮烏斯合謀。在他的作品中,克勞狄安指責優(yōu)特羅皮烏斯執(zhí)政后“跟他之前皮條客(pander,迎合他人卑鄙欲望者)的身份自相矛盾”,也可以被認為是斯提里科和優(yōu)特羅皮烏斯合作推翻了魯菲努斯的暗示。⑥Peder G.Christiansen.Claudian and the East[J].Historia:Zeitschrift für Alte Geschichte.1970,19(1):118.
索佐門認為,魯菲努斯的死有賴于宗教的擴展,“皇帝們把原因歸結于他們父親的虔誠,因此暴君被征服的輕而易舉,魯菲努斯企圖獲得他們政府的陰謀被挫敗”。⑦Sozomen.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M].Michigan: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57:652.但事實上,魯菲努斯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曾在帖撒羅尼迦大屠殺后促成了塞奧多西和教會的和解。他是一個禁欲主義者的贊助人,在卡爾西頓的宮殿里建立了一個殉教者神殿和修道院。⑧J.H.W.G.Liebeschuetz.Barbarians and Bishops:Army,Church,and State in the Age of Arcadius and Chrysostom[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90.同時他也是塞奧多西與正統(tǒng)基督教結盟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在他死后,他的妻兒逃進教堂,隱退到了耶路撒冷,并從那里得到了庇護。
因此,魯菲努斯的死更是政治斗爭落敗的結果。這種失敗,一方面是因為他面對的是更強大的西部競爭者,斯提里科擁有軍隊的控制權,又有克勞狄安這樣的“輿論宣傳者”。另一方面,魯菲努斯是一個在東部帝國占據了高位的西方人,這也使他樹敵無數。魯菲努斯是一個高盧人,卻在東部政權中獨攬大權。他是“最后一位被統(tǒng)一帝國的皇帝任命統(tǒng)治東部的西部官員”,在君士坦丁堡,他占據了這個新首都的新興貴族們認為應當屬于他們的位置,因此受到了來自四方的敵意,人們同時也擔心他會通過聯(lián)姻鞏固自己的地位。⑨J.H.W.G.Liebeschuetz.Barbarians and Bishops:Army,Church,and State in the Age of Arcadius and Chrysostom[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92、90、58-59.因此對他的記載大多盡是詆毀謾罵。
另外,魯菲努斯的倒臺也受到了當時反哥特人、反移民情緒的影響。魯菲努斯在解決與周邊民族間的問題時,比起軍事更傾向于依賴外交,他所采用的談判與拉攏的手段,在當時很難獲得廣泛的支持??藙诘野簿驮偃肛熕┬U族服裝、進出蠻族營地。匈奴人和西哥特人隨后繼續(xù)在帝國內大肆破壞,也嚴重損害了他的名聲。⑩Warren Treadgold.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79-81.394年塞奧多西離開東部后,魯菲努斯還為自己培養(yǎng)了一支匈奴衛(wèi)隊。?J.H.W.G.Liebeschuetz.Barbarians and Bishops:Army,Church,and State in the Age of Arcadius and Chrysostom[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92、90、58-59.此舉應該得到了塞奧多西的許可,但在其他人看來,這不光是一種特權,也是魯菲努斯同情蠻族、與蠻族相勾結的一大證據。
在魯菲努斯被殺后,帝國東西部沖突依然存在,接替他執(zhí)掌東部大權的是宦官優(yōu)特羅皮烏斯。克勞狄安像過去攻擊魯菲努斯一樣攻擊優(yōu)特羅皮烏斯,397 年,帝國東部宣布斯提里科為公敵。這一事件使帝國東西部又一次失去對阿拉里克實行聯(lián)合行動的機會,裂隙逐步加深。397-403 年間,斯提里科與阿拉里克經過了數次交鋒與談判,但最終也未能完全消除帝國中的不安定因素,①J.B.Bury.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From the Death of TheodosiusIto the Death of Justinian,vol.I[M].London:Macmillan Company,1923:162.隨后幾年,由于一系列蠻族入侵與叛亂的發(fā)生,斯提里科逐漸失去了霍諾留的信任。408 年,阿爾卡狄烏斯去世,斯提里科違背霍諾留意愿要求派遣自己前往君士坦丁堡處理東部事務,加劇了信任危機,不久即被處決,②J.R.Martindale,ed.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Vol Ⅱ)[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857.他對西羅馬帝國的掌控也宣告結束。
魯菲努斯與斯提里科的權爭是這一系列事件的前奏,盡管此次事件持續(xù)時間短,并隨著魯菲努斯的死戛然而止,但其影響在事件結束后仍舊在持續(xù)。
首先,魯菲努斯的死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就是西哥特人對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地區(qū)的再次襲擊。在西哥特人看來,魯菲努斯的意外死亡使與其簽署的協(xié)議成為一紙空文,從而無法保證順利實施其利益,因此他們重新開始掠奪。③J.H.W.G.Liebeschuetz.Barbarians and Bishops:Army,Church,and State in the Age of Arcadius and Chrysostom[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58-59.由于羅馬帝國東西部逐漸形同陌路,因此從未采取對抗西哥特人的統(tǒng)一行動,而斯提里科之后的行動也都帶有自身的政治考量,所以西哥特人的侵襲從未被完全消除過,這些無疑都加大了日后西哥特人對帝國的危害程度。397年,阿拉里克掠奪了希臘地區(qū),④J.R.Martindale.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Vol Ⅱ)[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857-858..401年他第一次入侵了意大利,⑤(南斯拉夫)喬治·奧斯特洛格爾斯基.拜占庭帝國[M].陳志強,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40.403 年在被斯提里科擊敗后,阿拉里克與之結成同盟,但最終在斯提里科死后的410 年,阿拉里克攻陷了羅馬城,⑥J.H.W.G.Liebeschuetz.Barbarians and Bishops:Army,Church,and State in the Age of Arcadius and Chrysostom[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58-59.西哥特人成為了第一批攻克“永恒之城”的蠻族。之后,西羅馬帝國日漸衰落下去。
其次,帝國東西部兩位權臣之間爆發(fā)的沖突與對立,無疑加深了此時帝國兩部分的裂隙。塞奧多西死后,羅馬帝國的東西兩部分被霍諾留與阿爾卡狄烏斯繼承,但隨著雙方沖突的發(fā)展,東西兩部分再也沒有統(tǒng)一成一個完整的帝國,因此后世普遍將395 年看作是東西羅馬分裂的年份。395 年伊始,東西方權臣之間爆發(fā)的沖突與對立,首先體現(xiàn)在魯菲努斯和斯提里科之間,也體現(xiàn)在他們所控制的阿爾卡狄烏斯與霍諾留的之間。魯菲努斯的死并不是終結,之后雖然東西部在大體上保持和睦,并在大部分時間里保持和平往來,但在政治上卻日漸疏離?!暗蹏膬砂氩恐g不再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兩個政府之間的關系通常除了友誼,別無其他”。⑦(英)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第3卷)[M].席代岳,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88-91、94.而不久后,“兩個政府間的隔閡很快使兩個民族形成分離?!雹啵ㄓⅲ鄣氯A·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第3卷)[M].席代岳,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88-91、94.盡管在當時,這種分裂并沒有被人注意到。395 年,克勞狄安的詩中仍舊表達了對帝國統(tǒng)一的希望,在他眼中,羅馬帝國仍然“不會有任何限制”。⑨David R.Carlson.Claudian's Britain and Empire,395-402 C.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2013134(2):305-336.但在399 年之后,克勞狄安的詩中關于東部的內容越來越少,而且不再提及“統(tǒng)一帝國”這個概念。⑩Peder G.Christiansen.Claudian and the East[J].Historia:Zeitschrift für Alte Geschichte,197019(1):114.克勞狄安表達的是斯提里科的意愿,這表明雙方的“團結”已不可能實現(xiàn)。395 年帝國兩部分發(fā)生的矛盾沖突,即是雙方裂隙產生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裂痕加深的推動力。畢竟魯菲努斯在阿爾卡狄烏斯面前被刺殺,無疑被看做是敵意的具體表現(xiàn),而這也最終導致帝國兩部背道而馳,漸行漸遠,帝國統(tǒng)一化為泡影,對羅馬帝國今后的發(fā)展走向產生巨大影響。
再者,由權臣斗爭所引發(fā)的部分后續(xù)問題,在權爭結束后依然存在。魯菲努斯死后不到三個月,東部宮廷發(fā)布詔書宣布了對其財產的處理方式。宣布建立魯菲努斯家產金庫,宮廷擁有獨立支配權,東部帝國的臣民不得任意妄為據為己有,否則嚴懲不貸,而“新任大臣免不了貪婪的行為,要把前任的財產據為己有”,①(英)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第3卷)[M].席代岳,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79、78、79.過去因魯菲努斯擅權所造成的種種不公,不但沒有因權臣斗爭結束有任何改變甚至愈演愈烈,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宮廷官員任用制度和財物管理模式的弊端,這種官僚體系膨脹帶來的副產物,還將伴隨東羅馬帝國過渡至新的發(fā)展時期。
最后,由于東西帝國掌權者間不分伯仲的勢力,加之外族入侵與地區(qū)叛亂的干擾,斯提里科對東部攝政權的要求并未實現(xiàn);因種種因素制約,斯提里科也始終未對帝國東部發(fā)動進攻,而宦官優(yōu)特羅皮烏斯接替魯菲努斯成為東部帝國實際統(tǒng)治者后,東部與斯提里科的斗爭仍在繼續(xù),克勞狄安對優(yōu)特羅皮烏斯的謾罵詩,被公認為是他所寫“最野蠻的一首”②Jacqueline Long.Claudian's In Eutropium,Or,How,When,and Why to Slander a Eunuch[M].North Carolina: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6:2.。羅馬帝國表面上依舊處于兩位幼帝掌控之下。這從某種程度上保證了東西羅馬帝國在出現(xiàn)巨大政治危機事件后能保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行的局面。權臣們代替幼主把控朝政,平衡各方面關系,這在帝國東部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③(英)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第3卷)[M].席代岳,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79、78、79.。在東部,政權始終掌握在文臣手里,未出現(xiàn)軍事獨裁者執(zhí)掌朝政的情況,④Alan Cameron,Jacqueline Long.Barbarians and Politicsat the Court of Arcadiu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4-5.隨著部門職能的不斷細化和管理機構的進一步完善,五世紀后,帝國東部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壯大,在帝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具有無法取代的政治意義。
魯菲努斯與斯提里科的沖突,并不僅僅代表兩位權臣間的私怨,更多的是因此時帝國兩部分間特定的政治局面。二人的權爭因斯提里科對東部攝政權的要求而起,但東部政府的反對并非魯菲努斯一人之愿,而是反映了整個統(tǒng)治階層的態(tài)度。君士坦丁堡的元老也力圖擺脫羅馬的影響,因此在此次事件上和魯菲努斯保持同一立場。另外,在面對阿拉里克的威脅時,魯菲努斯通過談判與之達成協(xié)議,是在東部強敵環(huán)伺又無軍隊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這也是塞奧多西一世對待蠻族問題時采取的一貫策略,并非如克勞狄安等人所說是通敵賣國之舉。二人的權爭最終以魯菲努斯的死而告終,這是其政治斗爭落敗的結果。同時,也是魯菲努斯作為一個高盧人,在東部帝國獨攬大權所招致的敵意、以及羅馬長久以來反哥特人、反移民情緒對其政策不滿的結局。
二人的權爭對晚期羅馬帝國的政局影響較大。魯菲努斯死后,在軍事層面,西哥特人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魯菲努斯與西哥特人達成的協(xié)議隨著他的死而消失,西哥特人重新開始劫掠,最終在斯提里科死后,阿拉里克于410 年攻陷了羅馬。在政治層面,東西帝國漸行漸遠,然而斯提里科并未能將帝國兩部分置于控制之下,優(yōu)特羅皮烏斯接替了魯菲努斯的位置,占有了后者的權勢地位。殺死魯菲努斯的將軍蓋伊納斯并沒有在東部獲得與斯提里科相當的職位,羅馬帝國兩部分依舊處于分立局面。此后,帝國西部率先進入了政治解體的混亂中,這體現(xiàn)了軍事獨裁者執(zhí)掌朝政的弊端。而帝國東部大體保持了國家的穩(wěn)定,君士坦丁堡的宮廷成為了政治生活的新焦點。⑤John Haldon.Bureaucracies,Elites and Clans:The Case of Byzantium,c.600-1100[A].Reter Cooks,Empires and Bureaucracy in World History:From Late Antiquity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6:150.這反映了東部文官統(tǒng)治的力量,也為日后東部度過困局繼續(xù)發(fā)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