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自由談》2021年第6期刊發(fā)知名小說家南翔先生的文章《大江茫茫去不還》,文章第一段寫道:“前些時,深圳某金融企業(yè)邀請我過去做講座,主辦方在講座結束之時,送的一樣禮物令我驚喜:《福建文學》1981年的一個半年合訂本,其中一期刊有我當年的短篇小說處女作《在一個小站》。那是我在江西大學讀大三時投稿正式發(fā)表的小說處女作。須知,我1998年底由南昌大學調(diào)往深圳大學,留在南昌鐵路三村的幾十個短篇小說散失殆盡,包括這本刊發(fā)了我小說處女作的《福建文學》。主辦方何其有心,贈我這樣一件別致的禮物!”
編輯部的年輕編輯傳閱這段文字后,欣慰無比,感慨良多。其一,一本刊物有時能成就一名作家。這是刊物存在的價值。其二,一本刊物刊發(fā)一位作者的處女作,對作者來說是人生的幾件大事之一。其三,一本刊物既是時間流逝的刻度,也是時間的收藏家,1981年的《福建文學》合訂本是南翔先生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40年的起點刻度,也是他漫長記憶的存儲器。其四,當一本價格微薄的刊物能成為一件令人驚喜的別致的禮物時,這本刊物便有了價值連城的榮耀。其五,一本刊物應該永不放棄對文學品質(zhì)的追求,應該永遠將目光聚焦在文學新人上,做新人新作的發(fā)掘者、庇護者和辯護者。
本期“重點推介”推出福建小說創(chuàng)作的中堅力量李迎春的中篇小說《郭公寨不姓郭》。近幾年李迎春一直致力于探索紅色題材的新寫法,漸漸有了他自己的路數(shù)。打通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喚醒沉睡的紅色題材,讓它與今天的生活發(fā)生關聯(lián),從而讓紅色故事煥發(fā)生機而深入人心,這篇《郭公寨不姓郭》是一個成功范例。這期刊物有很多首次亮相《福建文學》的新朋友,比如朱慧彬、張華燦、葛小明等,他們的名字,或許我們還有些陌生,但陌生意味著新鮮和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