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深圳市寶安區(qū)翻身小學 江松華
小學生計算能力,是指老師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指導教育學生并通過學習實踐活動讓小學生擁有靈活、正確地對整數(shù)以及小數(shù)和分數(shù)進行四則運算的能力。小學生計算能力高低主要表現(xiàn)在:準確率、靈活程度、速度快慢。制約學生的計算能力發(fā)展的因素有計算算理不清,計算習慣欠佳,計算興趣不濃,計算方法不優(yōu)以及計算訓練缺乏等。因此,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研究是指在綜合分析影響其計算能力的各個因素之后,逐個提出與之相對應的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方法。接著進行對比試驗,對比傳統(tǒng)教學與采用我們提出的策略教學,培養(yǎng)出的學生之間計算能力有無明顯差異。最后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提出更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即形成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水平達標標準,以及歸納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水平的方法。
1.計算概念不清。 弄清算理是計算的首要條件。因算理混淆導致計算能力欠佳的問題,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突破。其一,重視新授課的教學,例如教學《100 以內(nèi)進位加法、退位減法》《表內(nèi)乘、除法》等教材內(nèi)容時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潛力,注重有趣的情境導入;創(chuàng)設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環(huán)境,加深其起始印象;讓學生體驗多樣化算法,使之非常熟練地掌握算理。但不實踐,僅明理是達不到融會貫通的;其二,要安排適量的訓練。怎樣才算安排合理呢?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精講,課后有針對性精練。
2.計算算理、法則不熟和計算習慣欠佳等原因。 部分學生集中注意力不夠,即使短短幾分鐘也易分心;部分學生喜歡抓耳撓腮、左顧右盼;部分學生題目算完就算,缺乏好的驗算習慣;部分學生數(shù)和符號抄錯,運算符號、數(shù)字寫得潦草,整體書寫欠規(guī)范;部分學生沒有好的審題習慣,經(jīng)常一知半解就下手;還有部分學生計算能力欠佳,固然算法掌握不熟練、算理沒有理解透徹、概念不清等原因,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計算習慣等,以上都能直接導致計算緩慢。部分學生看題不準,剛下筆就出錯了,自己還渾然不知;部分學生習慣馬虎,雖然算得快,但錯誤率高;當然還有部分學生對口算不感興趣,不愿動腦筋口算,總想拿筆去算等等。針對以上情況,我們首先采取個別談話,適當?shù)丶右砸龑c教育。綜上所述,我們一致認為,要想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是重中之重,然后讓學生掌握一些計算方法或技巧。據(jù)此,我們將探究怎樣在課堂教學、學生練習、學?;顒又写龠M學生養(yǎng)成優(yōu)秀的計算習慣。
3.計算數(shù)據(jù)干擾。 我們從以下兩方面解決針對易錯題干擾導致口算出錯的問題。
首先、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靈活計算。如計算25×28,可以做成4×25×7 或2×25×14 或(20+8)×25 或(30- 2)×25,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此類題學生要熟練掌握25 與125 的朋友2、4、6、8 相乘的積分別是50、100、150、200、250、500、750、1000,尤其25×4=100,125×8=1000 這兩組特殊的朋友,它們會給計算帶來諸多方便。其次、用一個固定的錯題本幫助學生梳理易錯題。因此,一方面需要從教師出發(fā),所有涉及的計算課都需要理清算理。避免教師過分強調(diào)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而忽略主要計算方法,或你喜歡怎么算就怎么算,而忽略常用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從學生處著點,有的學生不愛用筆算,經(jīng)常出錯,有的學生很簡單的計算也用筆算,這樣計算的能力就相應不達標,因此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口算、心算、筆算相結(jié)合的習慣即計算習慣的培養(yǎng)。有的學生覺得計算枯燥無味,不喜歡做計算題,因此從低年級開始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計算的興趣。有的學生計算方法落后,沒有掌握最簡算法,從而計算的速度跟不上,所以要加強算法的指導。有的學生是缺乏相應的訓練,所以計算速度與正確率有待提高。
有計算概念不清;算理不明;法則不清;方法不優(yōu);興趣不濃;習慣不佳;訓練缺乏;以及計算數(shù)據(jù)干擾等。因此一方面需要從教師出發(fā),所有涉及的計算課都需要理清算理;另一方面需要從學生處著點,有的學生不愛用筆算,經(jīng)常出錯,有的學生很簡單的計算也用筆算,這樣計算的能力就相應不達標,因此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筆算、口算相結(jié)合的習慣即計算習慣的培養(yǎng)。有的學生覺得計算枯燥無味,不喜歡做計算題,因此從低年級開始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計算的興趣。有的學生計算方法落后,沒有掌握最簡算法,從而計算的速度跟不上,所以要加強算法的指導。有的學生是缺乏相應的訓練,所以計算速度與正確率有待提高。
針對影響小學生就算能力的因素,在各年級從整體上進行課堂觀察,與個體上即個案跟蹤相結(jié)合的方法,進一步挖掘梳理學生在計算方面存在的問題,各自的影響因素是否真實。教師根據(jù)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影響因素開展對比實驗,對于同一個老師所教的兩個平行班進行對比實驗,對于個別學生進行時間前后的實驗。教師對學生計算能力水平提高采取針對性措施。經(jīng)過一段時間對比實驗之后,進行階段性檢測,對測驗結(jié)果逐一分析,了解學生計算能力是否有提高,提高了多少,部分學生沒有提高的原因,是否要調(diào)整措施等等。邊行動邊分析反思,如何才能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即行動研究。
1.教師方面。理清概念教學;加強課堂算理教學;幫助學生區(qū)分計算法則;鞏固常用算法,優(yōu)化算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建立計算信心;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計算習慣;對于易錯題對學生多進行整體指導與個案跟蹤輔導;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整體提高全部學生的計算正確率,使之達到與年段相適應的熟練程度,在計算中不但能做到計算方法合理,同時還要靈活運用,提高計算的速度。
2.學生方面。區(qū)分概念,加強自學;搞明算理,不懂多問;理解法則,靈活運用;掌握基本算法,嘗試算法多樣化;課前加強所學內(nèi)容的預習,降低難度,增加自信;對于不良習慣,強制校正自我錯誤計算習慣;訓練思維定勢,排除數(shù)據(jù)干擾;加強課后訓練,提高個人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