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肇慶市高要區(qū)第二中學 梁武月
圖片史料具有圖形、圖像等要素,其生動直觀的特點,符合初中學生形象思維的心理認知,同時其來源也廣泛,如教材圖片、文物圖、歷史照片、戰(zhàn)爭形勢圖、廣告、漫畫等。因此,在初中課堂教學中引入圖片史料,既可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鍛煉學生搜集、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并運用相關知識探究歷史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圖片史料作為史料教學的其中一種模式,已經(jīng)成為當下初中歷史教學與考查的重要組成。
圖片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的現(xiàn)狀如何?我們課題組通過從師生兩個角度開展了問卷調(diào)查。教師層面,著重從使用圖片史料的習慣、認識、運用原則、解讀方法、影響選用的因素和建議來開展;學生層面,主要從對學生對圖片史料的認識、讀圖方法和從學生的視角調(diào)查歷史教師對圖片史料的運用情況、學生在使用歷史圖片史料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法以及影響學生使用的因素來了解。
通過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運用圖片史料來開展課堂教學,歷史教師并不積極,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學任務的繁重;還有教師本自身的專業(yè)功底、學生的素質和思維結構等;而學生認為自身的興趣、素質和思維,也會直接影響到自身對圖片史料的理解,如碑文的拓片、歷史地圖,學生在調(diào)查問卷中個,他們并不喜聞樂見。
圖片史料,其所反映的歷史信息復雜,而教學任務繁重,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盡管教材改革和中考命題趨向,已經(jīng)明地表明了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圖片史料的重要性,但當前師生的積極性并不高。要克服這對矛盾,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生也需要在不斷訓練。
如何將圖片史料,應用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并將其轉化為學生歷史學習的重要資源和感知歷史的重要途徑,課題組以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課例為例子,作了以下探索。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 課《原始農(nóng)耕生活》為例,本課中圖片史料有9 幅(含課后練習、知識拓展),在備課時我們對“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半坡人人面魚紋彩陶盆”“河姆渡人干欄式建筑”“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四幅圖片史料都進行了專門的解讀和設疑。其中,對“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采取了如下的處理:
(1)展示豬紋陶缽圖片,配圖說明:
圖1
年代:新石器時代
高度:11.7 厘米
來源:河姆渡遺址
內(nèi)容:圓角長方形,平底,外壁兩面各刻有豬紋圖像。
(2)問題設疑,激發(fā)興趣
問題1:同學們,猜猜這個陶缽刻畫的動物是什么?
問題2:你觀察下,它的嘴巴、鬃毛、腹部和我們今天接觸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問題3:陶缽刻畫的這個動物的紋飾有什么特點嗎?
問題4:根據(jù)你們的觀察,我們能夠做出那些合理的推斷?說說你的理由。
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探討,學生猜到了陶缽刻畫的動物是豬,并興趣勃勃把豬的形象作了一番描繪:豬的頭部,前伸低垂,雙目大睜,脊背上鬃毛簇立,吻部較長,腹部微鼓,似乎正在尋覓食物,陶缽刻畫的豬,以圓圈紋和葉紋為主,但絲毫不掩其憨態(tài)可掬。
教師繼續(xù)點撥和提示,告知學生(1)這件陶缽刻畫展示了七千多年前豬的模樣,它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提供了實物資料;(2)這個豬的形態(tài)與我們今天圈養(yǎng)的豬區(qū)別很大,可能是介于家豬和野豬之間,可能正處于野豬向家豬馴化的過程中,這間接反映了河姆渡時期動物馴化和家畜飼養(yǎng)已經(jīng)得到一定的發(fā)展;(3)這件陶缽刻有花紋,整體圖案協(xié)調(diào),豬的刻繪造型形象逼真,神韻天真,憨態(tài)可掬,表明了河姆渡人在繪制的筆法和技巧上,已相當簡練和熟練;也反映了河姆渡人藝術審美的質樸;(4)這充分說明河姆渡人的手工業(yè)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陶器制造有較高的水平;(5)腹部微鼓的形象,也說明了圈養(yǎng)的豬,有了較為充足的食物來源,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農(nóng)耕生活的發(fā)達。
由此可見,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們根據(jù)圖片史料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根據(jù)教學時間、進度和內(nèi)容,對圖片史料進行整合,達到“以圖促文”“以圖促教”“以圖促學”“以圖促思”的教學效果,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漫畫,是一種符合初中心理特征和認識水平的重要圖片史料,其以藝術的夸張手法,讓我們了解和理解歷史現(xiàn)象乃至本質,有學者評價漫畫在中國近代史的地位說道“對于中國近代史來說,漫畫就是歷史深處的看門人”,可見其重要地位。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 課《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為例,為幫助學生理解甲午戰(zhàn)爭清政府慘敗后刺激了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授課時我們使用了《時局圖》,為了增強圖片史料翔實性,增加了《列強屠龍》這幅漫畫。(見圖2)
圖2
對于漫畫史料,教師要注重對解讀方法的指導。在《時局圖》《列強屠龍》中,首先教師通過漫畫標題進行引導,指導學生思考:(1)《時局》圖中的“時”指的是什么時候?《列強屠龍》中的“龍”指的是誰?其次教師通過漫畫要素進行指導,讓學生思考:(2)《時局圖》中有哪些動物?它們代表了什么?圖中有三個人物,他們又代表了誰?在《列強屠龍》中,漫畫的列強都有哪些國家?最后,教師結合文字史料和課本內(nèi)容,對相應的史實進行整合,提出:《時局圖》與《列強屠龍》兩幅漫畫,揭示晚晴時期的舊中國陷入了列強共同瓜分和支配的局面,但它又深刻地反映了晚晴腐敗的官僚體系,在列強環(huán)伺,險象環(huán)生,民族危機空前的國難之時,統(tǒng)治階層依然縱情享樂,置國民不顧,對眼前的危機和家國的未來并不擔心,也從側面反映了晚晴時期,統(tǒng)治者不思進取,對世界潮流和改革變法置若罔聞。
由此可見,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引導學生學會解讀圖片史料的方法和步驟,通過觀察、識圖、辨析、理解等認知活動,共同完成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在使用圖片史料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圖片史料用于新課導入具有較好的代入感,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 課《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中,就直接使用書中的插圖“秦代的刑具”導入即趣,在整節(jié)課設計中,讓學生從秦朝立法中“輕罪重刑”方面去探索秦朝滅亡的原因,讓學生去認識到秦朝的嚴刑峻法在維護王朝穩(wěn)固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隱藏了危機,幫助學生理解秦朝“興于法,也滅于法”的觀點。不僅如此,圖片史料在內(nèi)容過渡、突破重點難點等方面,也有著與文字史料的同樣作用。
在探索圖片史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理清課程標準與歷史教科書、圖片史料與教科書文字內(nèi)容、各個圖片史料之間的聯(lián)系極其重要。同時,我們在課堂探索過程中,也遇到重重困難,這與我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知識儲備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在利用圖片史料進行教學,需要對其進行深度的挖掘,通過查閱相關典藏書籍、咨詢學者等途徑解讀圖片史料等多種方式,挖掘圖片史料內(nèi)涵,并在訓練過程中,注重對不同形式的圖片史料的解讀方法進行總結和提煉。通過實踐和探索,開展多樣的圖像史料教學活動,對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興趣,擴展圖像史料的運用空間和價值,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