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一直貫穿其教育教學全過程。赤峰高校在這方面始終常抓不懈,但效果卻并不樂觀,筆者針對赤峰高校(以赤峰學院為例)就目前高校思政工作開展情況,學生認可度等進行了調研,發(fā)現其存在主體缺乏活力,教育過程單向化,教學手段傳統(tǒng)、單一,教育內容斷層化、缺乏系統(tǒng)性等問題,依此筆者提出針對“課程思政”的應對策略和實現途徑。
關鍵詞:思政教育;赤峰高校;對策研究;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2)02-0087-05
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方位,全過程,其工作成果直接關乎青年一代的三觀養(yǎng)成,關乎國家的未來。高校已將其納入常規(guī)工作并采取多種途徑常抓不懈,但效果卻并不樂觀: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審美情趣乃至道德修養(yǎng)仍呈現出不可逆轉的下行趨勢,學生的“學”與“行”明顯割裂;在經濟高速發(fā)展,價值多元,信息裂變,新媒體快速融合等新形態(tài)下,高校教育功利化,專業(yè)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失衡現象尤為嚴重。如何提升大學生政治素質,堅定其政治立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高校思政工作開展情況
(一)大多數學生對思政課程認可度方面持積極態(tài)度
筆者針對赤峰學院及區(qū)內一所一本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展開如下調研:思政課程能否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能否為其人生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素質基礎;高校思政課程老師是否具有較強的專業(yè)認同感,是否具有崇高的敬業(yè)精神和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目前高校思政課程對學生能力素質、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教學采用的考核評價方法是否科學、可信。
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于高校思政課程的價值,思政課程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職業(yè)道德水準及其考核評價體系持積極認同態(tài)度。研究發(fā)現在校大學生的三觀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樂于并有能力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希望實現個人人生價值并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政治立場總體堅定,希望入黨并積極爭取的學生占到多數。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基本樣態(tài)
主體構成:馬克思主義學院專職任課教師,負責完成各年級、各專業(yè)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工作,是思政教育的中堅力量;隸屬于行政部門的輔導員群體,負責相關政治理論的學習,了解洞察學生思想動態(tài),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又一重要主體;高校各級黨、團委,負責開展各種層次、對象的黨課團課培訓學習,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主體。
教育內容和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歷經數十年不斷推進完善,已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中的地位不可撼動?,F行的思政理論課在本科階段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5門必修課程,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選修課,均屬于公共必修并且是國家課程,非綜合素養(yǎng)課,與專業(yè)課和選修課性質完全不同。這些課程內容架構了包括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制觀和道德觀五部分構成的完整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此外還有類型多樣的思政教育形式:校內黨團組織定期的理論學習,思想匯報、交流等。學校行政、教學部門,學生社團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支教、義工、警示教育、文化節(jié)、戲劇展演、讀書日等。借助多種平臺如校園官網、微信、網絡教學平臺等新媒介以及廣播、櫥窗展覽、電子屏幕等傳統(tǒng)媒介進行的思政理論宣傳教育。
交流形式:當前,在思政教育的理論課以及日常工作中,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教學反饋環(huán)節(jié)等被普遍忽視,老師對學生的單向交流仍舊為主要模式。比如,理論課上教師很少設置學生問答、師生溝通、課堂任務等環(huán)節(jié),課程結束后極少關注、追蹤學習效果和反饋意見,師生間唯一的互動方式就是期末考試,而這種單一、片面的交流形式基本不會對學生的理論體系和思想提升產生積極影響,教育工作主體與大學生雙方缺乏互動交流,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其教育主體地位未被實現。
二、高校思政教育問題體現
(一)教育工作主體缺乏源頭活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三類人群完成,他們長期堅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線,久而久之難免缺乏源頭活水,缺乏創(chuàng)新,教學工作模式陳舊、渠道單一,無法做到與時俱進。由于幾乎沒有其他教育工作主體介入,極少競爭,遂無法激勵主體在教育教學中及時補充營養(yǎng),更新知識內容,增加活力。
思政主體作用發(fā)揮具有局限性。作為思政教育主體的馬克思學院的任課教師,其知識的傳授主要以傳統(tǒng)線下授課來完成,由于受師生比限制,往往采用百人以上大班型授課,學生接受效果差強人意。同樣輔導員群體也存在師生比嚴重不足,缺少直接與學生溝通的有效渠道,無法及時洞察、引導學生的思想動向等問題。學校各級黨委在人員專業(yè)配備,工作形式限制下所發(fā)揮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二)教育過程單向化,教學手段傳統(tǒng)、單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內化教育過程,是一種影響性教育,必須通過正向的價值引導,將學生所學外化為積極的價值觀及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它不能一蹴而就。目前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只注重“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忽視學生的接受與反饋環(huán)節(jié),考試成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結果的唯一形式,教育過程呈現明顯的單向性,教育結果更多也只是表象的接納,沒有作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想政治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來說更具抽象性、理論性,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無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單一的課堂教學也不能充分地講解課程內容,多數教師淡化信息化社會網絡對于大學生的重要作用,將側重點仍完全放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學理念、形式相對滯后。由于思政課程全校公共必修的性質,任課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溝通,造成課上學生抬頭率低、積極性不高。此外,此類課程的考核評價往往采取期末開卷考試方式,僅憑分數教師是無法客觀了解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的,更無法考量學生的思想理論真實水平。
(三)教育內容斷層化,缺乏系統(tǒng)性
因為教學課時、教學進度受限,思政理論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只能講解重點,一些內容會有所簡化甚至跳過,造成知識不連貫;校內不定期舉辦的講座內容往往自主性較強,且與學生課上的思想政治學習相脫節(jié),很難形成對現有理論的連續(xù)和延伸。此外看似千姿百態(tài)的思政實踐、理論學習更是“各行其道,自行其是”,碎片化明顯,學生接收的思想政治知識不成體系,沒有形成從“理論—實踐—應用”的良性鏈條。
(四)教育結果無法滿足社會需要
盡管調查顯示大學生整體的思想道德現狀比較樂觀,但教育結果與社會發(fā)展具體要求還存在差距。例如“知行不一”現象廣泛存在,理論站位很高,個體行為卻與社會道德標準不符,行為與認知偏差明顯。很多學生在不同環(huán)境下表現的表里不一,人前人后、校內校外、面對不同相處對象行為表現偏差等等,正如北大錢理群教授所說:我們的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智商高,學歷高,深諳世道,善于表演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個人目的。這類人掌握權力后所造成的危害遠遠比一般的貪官污吏更大。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最大特征,這使得我們思想政治教育表現結果與社會需求格格不入。
如何解決高校思政教育的諸多問題?在眾多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者的努力下,“課程思政”終于走入人們的視野。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徑——“課程思政”
(一)“課程思政”的融合性特點
在內容上旨在構建集思政理論課、綜合素質課和專業(yè)課于一體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課程模式,不同高校、不同專業(yè)可以不拘一格、靈活地將思政教育透過課程思政傳導至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主體方面實現內部貫通,在管理部門、教師、學生、課程之間實現無縫連接,做到有序、互動、通暢,真正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教育;形式上,將隱性思政教育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有機融合,在把握思政理論課“主渠道”核心地位同時,充分發(fā)揮其他課程作用,諸如在專業(yè)課、通識課課堂將思想政治元素進行“無聲潤物”,避免課程“孤島效應”,于“無形”中增強思政教育實效,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充分融合,實現“思政課程”轉化為“課程思政”。
(二)高校課程思政的難點分析
1.管理層面
由于課程思政理念仍處于探索階段,權威機構還沒有出臺普及性的理論和實踐模板,致使不同高校在理念認識上產生差異。
首先課程思政由誰領導?確立領導核心,才能保證說服力和執(zhí)行力。高校性質不同、影響力度不同,專業(yè)性較強的高校,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課程體系融合難度大,思政資源可挖掘度、完成度、可利用度都存在巨大挑戰(zhàn),因而存在畏難、觀望態(tài)度。如何借鑒試點高校的成功經驗而不只是抄作業(yè)?如何依靠辦學優(yōu)勢和專業(yè)特色將課程思政引進思政教育工作之中并落到實處?其次如何將核心理念傳遞到各部門?落實到每位教師、學生?如何讓理念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如何實現課程思政協(xié)同?高校黨委在課程思政工作中承擔領導角色,各個院系是基層組織,在專業(yè)設置、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相對獨立性,要打破各個院系的壁壘,疏通連接渠道以實現院系間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課程間的協(xié)同育人。此外受條塊分割管理體制影響,一些部門將思政教育視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認為與專業(yè)教學無關,如何實現高?!骸档膮f(xié)同,實現高效的合力育人,這考驗著各級管理組織的創(chuàng)新和操作能力,溝通和協(xié)作能力以及責任意識。
如何考量課程思政成效?其評價對象主要是課程、教師和學生,包括課程實際效果、教師育人能力、對學生思想的影響效果等,教師是實施主體,其課程改革的效果如何,檢驗標準必須是學生最終的獲得感。這需要做大量的考核工作,也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
2.課程層面
如何構建全課程育人體系?這是課程思政的中心,各類課程都需要在育人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共同打造全課程育人體系,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但專業(yè)課和通識課卻存在教師思政意識、育人意識淡薄,加之科研和教學任務繁重,因此教師在教材選擇、大綱編寫、備課授課環(huán)節(jié),會忽視淡化思政元素;由于各學科性質、課程內容差異極大,如何既能保持課程本色差異又能把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實現協(xié)同育人?這是擺在課程體系建設中的重要難題。通識課是課程思政的重要一環(huán),但部分高校往往把通識課上成專業(yè)課,強化專業(yè)性,弱化育人功能,或者課程內容大而空,脫離實際,只是送學分課程,其育人功能被無視,成為整個思政課程體系中的“雞肋”。如何調整專業(yè)課和通識課的思政功能并融入教學中,這是課程改革的又一項難點。
3.教師層面
首要問題是轉變教學觀念。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教書過程中必須承擔育人職責,但非思政教師往往覺得這不屬于自己的“責任田”,自己做好教學工作就好,筆者在與20名專業(yè)教師(包括文科、理工類專業(yè)及通識課教師)的座談中發(fā)現,70%的教師單純專注于本專業(yè)教學科研,高達80%的教師認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不屬于專業(yè)教育范圍內,而能自覺地將思政內容滲透到專業(yè)教學中并認為有明顯效果的僅占20%,同類現象在通識課教師身上也有顯現。此外專業(yè)課程教師的思政水平、思政業(yè)務能力將影響課程思政的成效,這對于專業(yè)課教師來說是較為陌生的領域,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教師如何轉變固有觀念,走出認知誤區(qū),自發(fā)參與課程思政實踐改革,自覺學習思政知識,提高思政水平這同樣是擺在面前的難題。
4.學生層面
分析學生成長環(huán)境的特殊性,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思維方式,有利于開發(fā)貼近學生、切實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思政元素,建設與社會、家庭互補的校園環(huán)境。另外,網絡信息時代的多元文化傳播,導致大學生接受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卻缺乏相應地分析判斷,導致價值觀偏離,給高校思政建設造成了困難,制約了部分大學生構建正確的道德觀念。
(三)實現途徑
立足赤峰高校的課程思政,既要服務于各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又要彰顯自身的辦學特色。赤峰學院辦學是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秉承“經世致用、立己達人”的校訓和“厚德博學、務實創(chuàng)新、開放包容、勤勉奮進”的大學精神,深入推進轉型發(fā)展戰(zhàn)略。學校發(fā)展定位是:成為內蒙古中東部地區(qū)重要的人才高地和科技文化創(chuàng)新基地,具有鮮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應用型綜合大學。明確立德樹人是根本,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等為手段,這與課程思政理念高度一致?,F對課程思政具體實現途徑做如下思考:
1.打造一個全方位的教育內容體系
重新整合教育內容,打造全方位的“課程思政”體系。挖掘課程的思政資源是前提,每一門課程都是“課程思政”體系中的一環(huán),其建設不能與學科體系建設脫離,必須實現學科間協(xié)同育人。比如,哲學社科類課程不但要注重政治思想導向還應該注重文化的育人功能;自然科學課程要挖掘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工匠精神;應用技能型課程則通過實踐活動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解決課程思政內容中包含的各類矛盾:如顯性和隱性教育、人文與自然學科、新舊思政教育方式差異等,要相互貫通、求同存異、矛盾統(tǒng)一、實現課程思政整體化。以顯性教育為引領,其他隱性課程為輔助,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xié)同效應。統(tǒng)籌各門學科的價值元素,將傳統(tǒng)思政的理論性與新思政的多元性充分結合。加強專業(yè)課、公選課和“第二課堂”的協(xié)同。切實將“課程思政”的三大組成部分在思政理論課引領下進行有機整合,協(xié)同并進。思政理論課保障正確方向;專業(yè)教育課、綜合素養(yǎng)課要發(fā)掘思政教育元素,提供基礎支撐;第二課堂形式自由靈活、內涵外延深廣,要推陳出新提供多樣性的實踐形式和理論補充。
2.打造一個協(xié)同育人體系
打造各部門協(xié)同育人生態(tài)體系、暢通各專業(yè)協(xié)同育人通道。核心在于頂層設計,建立組織架構,制定在育人模式、組織架構、獎懲措施、溝通協(xié)調等方面的具體方案。諸如,模式上考慮課堂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包括論壇、研討會、辯論賽、社區(qū)勞動、工廠實踐等;再諸如組織架構上,設立分片管理,不同專業(yè)設定統(tǒng)籌聯(lián)絡人;應充分明確職能性質,明晰邊界條件,避免交叉管理和重復工作。協(xié)同育人應該涵蓋高校黨委、團委、學院領導、學院思政工作者、學生干部、宿舍管理員等人員,涵蓋包括體育課、實驗課、講座在內的所有課程。
暢通各專業(yè)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溝通渠道,主要是在課程協(xié)同、教師協(xié)同、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協(xié)同三方面。不同專業(yè)的課程內容協(xié)同,應避免彼此內容相悖、重復,應相互支撐、相互融合。不同專業(yè)的教師加強交流合作,推動信息共享,拓展實踐渠道。搭建用于教師與教師、教師與管理者、教師與課程、管理者與課程之間的溝通平臺,主要是線上的互聯(lián)網平臺,涵蓋PC終端、移動終端和手機終端,保障溝通信息渠道暢通。
3.打造一系列示范課程
結合當代大學生新特點和網絡時代新需求,著力建設線上線下示范課程系列。不同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各不相同,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時切忌機械被動地嵌入思政元素,都上成思政課。可以根據學校、師資隊伍、課程自身情況等選擇基礎性課程作為試點,再以點帶面逐步帶動其他課程。例如:全國各地高校試點的“1+5+N”模式(思政課為一,五門國家思政必修課為五,綜合素養(yǎng)課和專業(yè)課等為N)部分高校已經充分結合本地、本校具體打造系列示范課程,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做法。上海打造的“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共35門課,全面覆蓋上海高校,育人效果良好。如何將不同課程搭建為一個和諧的體系,關鍵是找準了專業(yè)課與思政課、理論與政策、學術與政治的結合點,各門課程在育人的統(tǒng)一方向下,實現同行。
立足線上課堂主渠道,打造立體化的“課程思政”體系。網絡新媒介在大學生中的利用率極高,學校要充分利用“慕課”“釘釘”微博、微信等新興教學方式和媒體,在網上開展思政教育。2020疫情期間赤峰高校采用校內學習通軟件結合騰訊會議、微信平臺等進行線上教學、實現授課、討論、作業(yè)提交、批改、考試、督導評價等全方位授課,為線下、線上結合的授課模式積累了經驗。赤峰高校要做好“課程思政”教育,也要精心打造系列化的示范課程,實現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傳統(tǒng)非傳統(tǒng)模式兼具的全方位育人。
4.訓練一支思想過硬的師資隊伍
管理層和專業(yè)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各自效用,推動高校一線教師思政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教學水平。強化思想引領,持續(xù)性地做好理念的學習。各高校黨委、各學院管理層、各黨組織都應該加強相關理論的全面學習,提升理論水平,教育引導專業(yè)課教師圍繞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主動參加學校舉辦的思政教育層面的課程培訓。統(tǒng)籌開展常態(tài)化培訓,打破專業(yè)壁壘,組建課程思政建設的共建團隊,開展常態(tài)化研討培訓、教研活動,以提高政治素養(yǎng)、教研水平,確?!罢n程思政”方案實施,進而切實增強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5.搭建一個高效、多元的媒體平臺
新媒體技術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習和交流方式,大學生熱衷于博客、微博、手機、email、qq等依附于網絡的社交工具,成長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中,他們習慣于通過互聯(lián)網查詢信息與資源,新媒體信息在容量、傳播速度、交互性、覆蓋面等方面均具有傳統(tǒng)媒介無法競爭的優(yōu)勢。各高校應發(fā)揮互聯(lián)網優(yōu)勢,在超星爾雅、學習通等大學生網絡課程平臺進行互動式教學,學生在線聽課、答題、討論、提交作業(yè)等,在網絡上實現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以此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解決課堂教學在時間、內容、形式上的限制,滿足學生對思想政治相關課程的多樣化需求。
發(fā)揮其溝通和傳播優(yōu)勢,在網絡中與學生建立良性關系,實時互動,實時洞察學生思想走向,靈活把控自媒體的輿論導向,實現良性暢通的師生溝通。關注新媒體時代中大數據的應用,分析學生的輿論情況和思想走向,為教育工作提供具體支撐和依據,利于因材施教,加強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豐富工作載體,探尋高效的學習、溝通平臺,營造良好的情感信息交互環(huán)境,實現思政教育的廣泛覆蓋和深遠影響。
但新媒體是把雙刃劍,高校應清晰認知新媒體帶給大學生的影響沖擊、過度依賴,以及學校對媒體中的信息管理和監(jiān)控不足問題,因此,高校在運用自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應加強輿情審查、信息監(jiān)管、事故應對等,力求揚長避短。
結語:赤峰地區(qū)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逐一攻破難關,從頂層設計運行機制,到兼顧完整性和功能性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到落實“三全”育人通道,做好教師隊伍角色分工等,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進課程體系改革的必然之選,高校對課程思政的實踐道阻且長。
——————————
參考文獻:
〔1〕劉承功.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06).
〔2〕趙鶴玲.新時代高?!罢n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01).
〔3〕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
〔4〕史巍.論以“課程思政”實現協(xié)同育人的關鍵點位及有效落實[J].學術論壇,2018,41(04).
〔5〕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1).
〔6〕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ep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feng City
SUN Li-li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central link of college 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running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hifeng university has always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in this regard, but the effect is not optimistic.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hifeng University (taking ChiFe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finds its existence: the main body is lack of vitality,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s unidirectional, the teaching means is traditional and single,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is fragmented Lack of systematicness and other problems, so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ping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ation ways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politic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ifeng University;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收稿日期:2021-10-29
作者簡介:孫麗麗(1975-),赤峰學院文學院,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