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凱萍[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社會歷史方面,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使得資本主義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在自然科學方面,牛頓經典力學以機械論為理論基礎,認為世界是可以被切割與預測的,但是近代科學所產生的新問題在傳統(tǒng)哲學框架內都得不到解決,再加之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人們第一次對科學所代表的理性主義產生懷疑,認為人們過度放大了理性對精神生活的影響,忽略了人自身存在的意義,非理性哲學因勢而起。亨利·柏格森是20世紀上半期法國著名的非理性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否認只有科學與理性才能認識客觀實在的觀點,人們通過直覺也能達到認識世界和自身的目的,因而將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從單純的空間領域拓展到時間的向度上,在此基礎上提出時間綿延的概念。
為了更好地理解時間綿延,不妨先梳理時空觀的轉變路徑。在古代時空觀中,時間和空間是分開的,談論空間的時候并不需要考慮時間的因素,典型代表為芝諾悖論,即“阿喀琉斯永遠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等。芝諾只看到了可分割的空間,卻忽視了不可分割的時間。發(fā)展到近代,在牛頓經典力學的框架內,時間和空間是互為補充的,我們日常認知和思考時空,是以感官對象及關系為基準,但是真理超脫于感官之上,要追求真理就要從感官走向抽象,將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對立,至此人們都將時空看作獨立于實體的外在形式或抽象概念,且兩者毫不相關或者并列獨行。一直到黑格爾,才將具體物質和運動統(tǒng)一在時間與空間中,認為兩者是不可分離的,因此時空是統(tǒng)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這種時空觀的影響使得時間的測量也采用空間化的概念,即數(shù)目變化在空間上的置列,例如鐘表測量時間實際就是指針在空間內的數(shù)目變化。在柏格森看來,這是化約了空間概念的空間化時間。除此之外,有一種真正的純粹的時間,即“綿延”。綿延是純粹多樣的、異質的,是不可測量的,事件的開端、間隔、結果是持續(xù)且不確定的變化過程。要特別注意的是,柏格森的“綿延”并不是日常所使用的連續(xù)不絕和彌漫延續(xù)的意思,而是代指時間的持續(xù)和延續(xù)。
“綿延”體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即“心理時間”。柏格森特別區(qū)分了“測量時間”與“心理時間”的異同,并針對時間與空間突出心理時間的概念,這是直覺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空間時間,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客觀展開的時間。而進入人的意識深處之后,空間與時間便不可分,因而柏格森認為必須利用心理時間來區(qū)分不同的心理意象。在人實際的心理活動中,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是雜糅在一起的,意識是個人集合經驗重新組合的結果?!靶睦頃r間”就是用直覺去感悟的自我生命意識流動,因此心理時間與物理時間或者測量時間所根本不同的是,測量時間是從過去到現(xiàn)在再到未來的線性流動,而心理時間的包容性更強,是綿延不絕的,既能預示未來也能包容過去。在心理時間中,各種情況層出不窮,事件是在時間的綿延過程中不斷展開的。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物理時間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心理時間受到非理性直覺的影響,是不斷變化的。柏格森關于時間的非理性解讀,為以《喧嘩與騷動》為代表的意識流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哲學依據(jù),并指出新的解讀路徑。
在小說《喧嘩與騷動》的整體布局中,??思{首先按序讓班吉、昆丁和杰生各自講一遍自己所經歷的故事,最后采用“全知視角”讓迪爾西貫穿并補充前三者講述的故事,有重疊但絕不雷同,重復的部分也是作者的有意安排。班吉第一位出場,他的故事發(fā)生在1928年4月7日,通過他真實且混亂的故事表述,??思{在大范圍內呈現(xiàn)了康普生家頹敗的氛圍;第二位出場的是昆丁,他的故事發(fā)生在1910年6月2日,昆丁交代了故事當天的所見所聞和他的活動,尤其突出凱蒂的沉淪和自己的憤怒、無助與絕望;第三位出場的是杰生,這部分發(fā)生在1928年4月6日,寫了杰生當家后康普生家的情況,正是因為對凱蒂毀壞家族清譽的憎恨,導致了凱蒂的女兒——小昆丁的悲劇上演。最后迪爾西的部分發(fā)生在1928年4月8日(復活節(jié)),她的表述符合閱讀者常規(guī)的閱讀習慣,按照小昆丁出走、杰生狂怒、黑人教堂懺悔的線性時間來講述。從小說整體的敘述順序來看,四部分敘述者出現(xiàn)的時間是錯亂的,按照時間順序應該為昆丁、杰生、班吉、迪爾西,但是故事并不是由故事發(fā)生最早的昆丁開始講,而是選擇班吉、昆丁、杰生、迪爾西的順序講述,他們擁有自己的時間并講述自己的故事,在各自的故事領域遵循正常的時序,這種整體看似混亂的時間排布,實際上是作者有意為之。作者賦予故事神話隱喻的意義,班吉、昆丁、杰生、迪爾西的時間與《圣經·新約》中復活節(jié)前的星期六、濯足節(jié)、基督受難日、復活節(jié)一一對應,這樣便不難理解作者如此安排敘述順序的深意。再看每一小節(jié)的串聯(lián),作者將四個不同時間直接作為每小節(jié)的標題,一方面與《圣經》莊嚴圣潔、無私奉獻的故事的時間產生互文,反襯康普生家族的衰敗和墮落,另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情節(jié)按時間展開的反抗。作者心里有一個自己講故事的時間,這個時間與故事的空間展開時間不同,因而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鐘表時間,而是一種流動的心理時間。從“白癡”班吉思維的隨意跳動開始,到昆丁孤獨的囈語,再到杰生專注金錢的現(xiàn)實主義,最后到迪爾西的全能視角講述,是故事情節(jié)講述逐漸清晰化的過程。對人們來說,真實純粹的時間應該是人們深層意識中流動、綿延的時間,綿延的質量體現(xiàn)在各個時刻的相互滲透。
??思{為了真實展現(xiàn)人物的內心與命運,采用擺脫時間線索的故事講述方法。從各章的具體敘述來看,班吉喪失了主觀思想力,沒有時間概念,有的只是當前的體驗。33歲的他,智商卻如3歲的孩童,生理原因使得他沒有時間意識,混亂的思維跳動是無法區(qū)分過去與現(xiàn)在事件流的外化表現(xiàn)。對他來說,不用設想將來,時間對于他毫無意義,只是過去與現(xiàn)在記憶碎片的不斷撞擊,然而班吉的敘述時間跨度卻有30年,一個聲音或場景就會讓他聯(lián)想起過去的事情。從前的經歷是一種原初意識,潛藏于他的頭腦中并構成當前意識的意向性。也正因為他不會說謊,這一部分的敘述才是完全客觀的,他表現(xiàn)出對于現(xiàn)實世界有序與無序的異常敏感,將自己的感覺體驗與心中熟悉的模式進行對照并做出回應,只不過回應只有毫無意義的喧嘩和號叫。他扮演的是“道德鏡子的角色”,不需要背負家族曾經輝煌的沉重包袱。與對于時間毫無意識的班吉相對比,昆丁對時間的敏感到了近乎病態(tài)的程度。昆丁生活在對過去的回憶中,自主割裂了時間,他的生活只有過去沒有當下,自然導致生命的自我終結。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回想都是回憶,因而都是過去的虛幻呈現(xiàn),且這種時間意識具有明顯的指向性,指向凱蒂的貞操(他視其為家庭榮譽的象征),指向早已逝去的南方的輝煌。他花費所有的時間去思考時間、榮譽、貞操等虛無縹緲的東西,迷失于過去,在時間里痛苦地折磨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一死了之。只有死了,時間才能停止折磨,因為“只有人的內心和意識能感覺到時間,時間才存在”。因而這一部分實際上是其自殺之前的絮語,行文也少有標點。相較于班吉和昆丁,第三部分杰生的時間意識較為清晰理性,他竭力想要忘記過去,想要忘記冷漠的父母與沒落的家庭對他的影響。他只關注現(xiàn)在,即金錢利益驅使的現(xiàn)世生活。他不考慮過去、未來,不考慮與小昆丁的親緣關系,不考慮康普生家族的未來,完全是一個扭曲的人,過去沒有任何利用價值,現(xiàn)實也完全以金錢為導向,為滿足個人利益而存在。最后只有黑奴保姆迪爾西擁有樸實的時間觀,生命是流動的,現(xiàn)實的自我是全部過去的總和,過去不斷被現(xiàn)在所代替并走向未來。迪爾西以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時間的始終,有著恒久的時間意識,她關注生存本身的意義。她虔誠地信仰上帝,心地善良,保護班吉以及小昆丁這樣的弱者,支撐衰落的貴族世家。她身上體現(xiàn)了人類愛心、勇氣、榮譽、憐憫、自豪、同情、犧牲的美德,時間與永恒在她身上達到和諧。對待時間的不同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隱含著個人命運的走向,因而時間也有了超越純粹物理意義的更深層的價值。
柏格森認為,生命起源于同一生命沖動,這個生命沖動在連綿不斷的創(chuàng)造中沿著不同的進化路線,分化出豐富多樣的生命。生命的進化存在無限的可能性,不同的生命選擇決定了進化的方向。他說:“在進化中,生命會沿著它的軌跡播散出形形色色難以預測的形態(tài)。不過這種活動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偶然性,它包含著選擇的基礎。選擇提供幾種預先設定的可能的行動。”對于沒有自由意志的生物世界而言,進化中的選擇過程是一個自然的、偶然的過程,也就是達爾文所說的“天擇”,然而對于有自由意志的個體生命而言,成長與成熟不是被動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而是不斷主動選擇可能性生活的結果。時間的綿延是不可逆的,就個體主觀意念而言,每個人都會選擇自認為美好的生活,但選擇也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基于個體生命力的、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如果沒有選擇能力,個體只能被動地適應環(huán)境所給予的生活而失去主動探索性。只有通過教育獲得了選擇能力的人,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在這個意義上講,選擇就是創(chuàng)造力所賦予的自由,自由就是有能力選擇成為可能想要成為的對象,這一過程的綜合動力——生命沖動,推動著整個宇宙的創(chuàng)造。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不從生物進化而是時間觀進化的角度理解創(chuàng)造進化,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時間進化思維貫穿在故事過程中,從同一個生命起源出發(fā),有著一個主干的進化方向,其他分支就是創(chuàng)造進化的結果。同一個生命起源即康普生家族,而這個主干進化方向即凱蒂,雖然凱蒂沒有單獨設章講述,但她是串聯(lián)故事的關鍵人物。班吉感受到的最真實的存在是凱蒂,聲音、爐火、樹,甚至拖鞋的感官刺激都能讓他回憶起與凱蒂相處的快樂時光;昆丁因為深切地愛著妹妹凱蒂,所以對于凱蒂的失貞耿耿于懷,并最終自殺;杰生痛恨凱蒂,把妹妹凱蒂的女兒小昆丁作為獲取金錢的工具;故事最后,在女仆迪爾西的講述中,整體混亂的小說敘述與康普生家族的困境才告一段落。也就是說,凱蒂是思維展開的依據(jù),是橫穿在故事中的主干。班吉、昆丁、杰生的時間認同是整體時間觀的不同分支,不管是混亂的,還是沉溺過去的,還是只有當下的時間選擇,都是不健全的,是進化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多種不同的時間認同形態(tài),是被動參與進化的,而創(chuàng)造進化最終的結果是創(chuàng)造力所賦予的自由,能自主選擇可能成為的任何狀態(tài)。到了迪爾西,就是時間觀進化最終達成的結果,關于時間的理解是完整的,這也是擁有自主選擇的個體自由意志的外部表現(xiàn)。對于時間的認知,每個人的呈現(xiàn)是不同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是環(huán)境與個人意志共同作用的,是在自由狀態(tài)下的主體呈現(xiàn),因而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作者的思維如樹狀排布,有樹根、樹干,這棵樹的多根枝條是進化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多種可能性,最頂端的枝條是進化的最優(yōu)選擇,是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這樣的行文安排也驗證了??思{關于時間觀創(chuàng)造進化的深層理解,混亂的外表下是綿延的內核,小說敘述技巧的高超性創(chuàng)新了小說呈現(xiàn)的更多可能。
正如克林斯·布魯克斯認為的那樣:“清醒認識純粹理性的限制,相信心之呼喚,相信人有精神升華和改進的潛力,把人類所經歷的時間看作是一條綿延不斷的洪流從他的過去源源流出,流向尚未經歷的未來?!弊髌贰缎鷩W與騷動》中各個主人公的時間觀屬于心理認知時間的范疇,這不僅吻合柏格森關于時間流動性的理念,而且小說也應和創(chuàng)造進化的觀念,相信時間流動中人的精神進化,也就是創(chuàng)造能力的改進。《喧嘩與騷動》以康普生家族為中心,以凱蒂為主線,將班吉、昆丁、杰生、迪爾西講述的故事陸續(xù)展開,不僅是故事情節(jié)逐漸完善與清晰化的過程,也是關于時間的理解逐漸健全化的過程。福克納對于人類生存的生命沖動給予厚望,并能承受進化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不同姿態(tài)。創(chuàng)造賦予自由,自由選擇生命。
①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頁。
② 姜國鈞、董宜之:《柏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視野下的創(chuàng)新教育》,《當代教育論壇》2019年第3期,第37頁。
③ 李常磊:《??思{的時間哲學》,《國外文學》2001年第1期,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