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的源、流、變探析
——以內蒙古地區(qū)蒙古族樂團為例

2022-03-11 04:52:02王漢君丁梓藝
集寧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胡笳馬頭琴樂團

張 婷 王漢君丁梓藝

(1.內蒙古藝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集寧師范學院 現(xiàn)代服務學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3.中央音樂學院,北京 100031)

蒙古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是中國音樂歷史長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是蒙古族音樂文化重要的載體。內蒙古地區(qū)的蒙古族器樂表演樂團組合,是傳承和發(fā)展蒙古族樂器、樂曲的主要實踐團體。這些樂團通過對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的演繹,講述著這些古老樂器和經典樂曲的歷史,并在不斷傳承和發(fā)展中,經過改編、二度創(chuàng)作,重塑著這個古老民族的音樂。蒙古族的傳統(tǒng)樂器演奏傳統(tǒng)音樂,但在保持傳統(tǒng)音樂底蘊的基礎上,賦予了音樂新的時代活力。

蒙古族傳統(tǒng)器樂從民間走來,阿斯爾合奏、東蒙合奏、鄂爾多斯“乃日”合奏、烏力格爾、好來寶等都是蒙古族音樂的瑰寶。近20年來,內蒙古地區(qū)的蒙古族樂隊及組合繁榮發(fā)展,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內蒙古藝術學院潮爾民族樂團、赤峰市蒙古民族樂團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樂團以及著名的安達組合,均對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為豐富樂團的音色,挖掘、研制和改良特色樂器,促使蒙古族樂團的形制和編制越來越完善及融合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蒙古族特色樂器的源流變

蒙古族清代遺留有兩本器樂合奏曲譜:《笳吹樂章》和《番部合奏》。書中記載,蒙古族傳統(tǒng)民間樂器以演奏方式和聲部分為四類:一是弓弦類,其中包括:潮爾類樂器和胡爾類大中小三種樂器;二是彈撥類,其中包括:三弦、火不思、揚琴、雅托噶、托布秀爾等;三是吹奏類,其中包括:冒頓潮爾、林布(竹笛)等;四是打擊類,其中包括:蒙古鼓、薩滿鼓等。

布仁白乙在2007年根據(jù)歷史資料查閱編撰的《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1]一書中介紹了84種樂器,分別為36種打擊樂——根據(jù)樂器發(fā)聲方法區(qū)別的敲擊體鳴樂器12種、互擊體鳴樂器10種、搖擊、錘擊等14種。根據(jù)吹奏的唇振、邊棱氣鳴發(fā)音方法統(tǒng)計出10種吹管樂器;根據(jù)持琴演奏的坐姿和伏姿共有15種彈撥樂器;根據(jù)夾弓和外弓類型共有23種弓弦樂器。隨著歷史的變遷,許多樂器失傳,到20世紀80年代,內蒙古地區(qū)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馬頭琴、四胡、三弦等樂器廣為流傳。很多蒙古族民族管弦樂團的彈撥樂聲部基本都是揚琴、三弦、古箏,還加了中阮、琵琶;弓弦樂低音聲部用大提琴、貝司等,樂器的形制和音色同蒙古族傳統(tǒng)風格不一致,蒙古族的特色樂器開發(fā)比較有限。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與蒙古國文化交流的加強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內蒙古地區(qū)蒙古族樂團在特色樂器開發(fā)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著名的“安達組合”以及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內蒙古藝術學院潮爾民族樂團、赤峰市蒙古民族樂團,都是以蒙古族的馬頭琴、四胡為弦樂聲部,三弦、雅托噶、托布秀等為彈撥聲部,林布(竹笛)、冒頓潮爾等為管樂聲部,蒙古鼓、薩滿鼓為打擊樂聲部的蒙古族樂團。他們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發(fā)掘和完善新的蒙古族特色樂器以適應現(xiàn)代民族樂團創(chuàng)作與實踐的需要。蒙古族樂團為了盡可能地統(tǒng)一樂隊的音色和形制,每個聲部所使用的樂器都極具蒙古族風格,盡可能地對樂器進行“蒙古族”語言化的重塑,使每個樂團都有自己的特色樂器。

胡笳(冒頓潮爾)、篳篥:胡笳和篳篥都是中國古老的吹管樂器,在漢末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中有記載:“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足以證明胡笳是漢代開始從胡地流傳而來的一種吹奏樂器,多種史料都有記載。在北方地區(qū)它有潮爾、冒頓潮爾、胡笳等不同叫法,在田聯(lián)韜先生主編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中謂之冒頓·潮爾。

唐代段安節(jié)在《樂府雜錄》中記載:篳篥者,本龜茲國樂也;同為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中說:篳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由此可以判斷出篳篥的發(fā)源地。最初的篳篥是用羊或牛的角制作而成,后傳入中原改用竹制,在中國古代宮廷音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它雖在日本、朝鮮獲得了較好的發(fā)展,但逐漸退出了中國音樂的歷史舞臺。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赤峰市民族歌舞團根據(jù)史料復制出了“胡笳”和“篳篥”,其中“胡笳”有兩種,其中的一種是形似花瓶的復簧吹奏樂器,是根據(jù)赤峰市喀喇沁旗王府樂隊的有關史料記載復制而成的“喀喇沁胡笳”;另一種有人認為它是一種獵人的工具,是獵人在狩獵生活中創(chuàng)制的樂器[2],是根據(jù)流傳在新疆北部阿爾泰蒙古族地區(qū)的胡笳復制而成的“冒頓潮爾”,管用木質(或竹)制作,管身開三孔,上管為吹口。復制的“喀喇沁胡笳”和“篳篥”帶有哨片,而復制的“冒頓潮爾”不帶哨片。他們根據(jù)歷史資料移植、編配了胡笳與樂隊《胡笳十八拍選曲》,并且創(chuàng)作了笛子、篳篥二重奏《青牛白馬的傳說》等樂曲。此外,樂團主要樂器還有:馬頭琴、火不思、三弦、雅托克、托布秀等蒙古族樂器。在實踐過程中,樂團盡量還原蒙古族樂器渾厚寬廣的傳統(tǒng)音響。

圖1 喀喇沁胡笳

圖2 冒頓潮爾

圖3 篳篥

圖4 布列號

圖5 畢休固爾

布列號、畢休固爾: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為了增加樂團的管樂聲部的厚重和力度,于2014年從蒙古國引進“布列號”和“畢休固爾”兩種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在成吉思汗陵“查干·蘇魯克”祭祀大典演唱的“十二首天歌”的伴奏樂器中就有布列。“布列號”和“畢休固爾”在造型、音色、表現(xiàn)力等方面均與現(xiàn)有的蒙古族樂器馬頭琴顯現(xiàn)出極強的融合感。樂團創(chuàng)作了民族管弦樂《絲路草原》《莫尼山印象》《敕勒新韻》等樂曲,在高、中、低音馬頭琴和傳統(tǒng)民族樂團建制基礎上,加入火不思、雅托噶、牛角號、口弦琴、冒頓潮爾、薩滿鼓、蒙古鼓等多種民間樂器,這些特色樂器極大豐富了民族管弦樂團的音色。

鹿頭琴、亦赫胡爾:鹿頭琴是內蒙古藝術學院教師為了完善“潮爾樂團”的聲部平衡,根據(jù)歷史文獻《蒙古秘史》于2007年挖掘、研究、制作而成的一件改良樂器。筆者曾在《依托與重塑——內蒙古藝術學院潮爾民族樂團側記》一文中對鹿頭琴進行過如下敘述:鹿頭琴是專門為了完善樂團弦樂聲部而研制的?!奥诡^琴”的音色介于悠揚的馬頭琴與高亢的蒙古四胡之間,是弓弦樂器中不可缺少的中音聲部樂器?!奥诡^琴”傳承了蒙古族“潮爾”琴渾厚低沉、具有蒙古族特有的音色,沿襲了蒙古族四胡的演奏弓法技術特征,以蒙古族崇尚敬重的“鹿”作為琴頭、琴身,配以蒙古族的祥云圖,成為內蒙古藝術學院潮爾樂團中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弓弦樂器。[3]

圖6 鹿頭琴

圖7 亦赫胡爾

“亦赫胡爾”蒙古語意思是大型弓弦樂器,是蒙古國為了樂隊的低音聲部,根據(jù)貝司改良的特色低音弓弦樂器,由于其特殊的形制,業(yè)內習慣稱之為“大馬頭琴”。劉婷婷在《同源與多元——從馬尾胡琴傳統(tǒng)形態(tài)音樂會說起》一文中提出了馬尾胡琴具有“同源多流、一體多元”[4]這一特性的觀點。事實上“亦赫胡爾”也有馬尾胡琴“一體多元”特性的體現(xiàn),它與馬頭琴同宗不同類,其構造、音色、功能、演奏法有別于馬頭琴,是一個獨特的低音弓弦樂器。

口弦琴:口弦琴又叫口弦、口簧等,蒙古語則稱“特木爾·胡爾”。最早發(fā)源于今川藏甘陜的交界地區(qū),由古羌人發(fā)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其制作材料也逐漸從竹制發(fā)展為金屬質地,以蒙古族口簧為代表的鐵制口簧在清代盛極一時。

安達組合主要樂器為:馬頭琴、蒙古鼓、冒頓潮爾、口弦琴、托布秀等,對蒙古族古老的管樂器“冒頓潮爾”和“口弦琴”運用較多,這兩種樂器被譽為管樂中的“活化石”??谙仪俸颓拔奶峒暗摹懊邦D潮爾”一樣,也是狩獵時運用的樂器。這兩件樂器形象地模仿出自然界和動物界的聲音,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安達組合的音樂就具有返璞歸真的藝術特色,將呼麥等說唱藝術與蒙古族傳統(tǒng)器樂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圖8 口弦琴

二、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面臨的困境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多元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以及對蒙古國加強文化交流之后,內蒙古的音樂形式和樂器使用等方面有了飛速的發(fā)展。從大家熟知的馬頭琴、四胡、三弦開始著手,對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進行逐步挖掘、研制和引進。研制和引進的樂器,實踐時間相對較短,如新型的胡笳和篳篥是赤峰民族樂團在1986年開始挖掘研制,火不思也是80年代研制成功,鹿頭琴是在2007年開始研制,不列號和畢休固爾是在2014年開始引進和改良的。這些樂器在蒙古族的樂隊中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完善和統(tǒng)一了蒙古族樂隊的形制,豐富了樂隊音色,成為了蒙古族樂團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但是,這些從歷史中走來的樂器,在人們藝術審美需求不斷提升的過程中,還需要走出現(xiàn)有困境,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一)樂器需要完善

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樂器還需要不斷完善。比如火不思:制作材料比較粗糙,共鳴箱是木板制作的,桐木薄板做的面板,色木做的背板和框板,使用3-5年非常容易變形。一旦音柱變形、位置發(fā)生變化,就會出現(xiàn)音準問題,而且弦的張力極大,演奏起來左手按音非常費力,影響技術發(fā)揮。火不思的共鳴箱比較小,導致音量也較小,在樂隊編制中必須要用多把火不思才能達到與其它聲部音響的平衡。鹿頭琴同樣也有樂器性能不穩(wěn)定的情況。梯形胡琴筒不適合胡爾琴的拉弦,容易掛卡弓毛;琴弦太松,硬度不夠,影響琴的共鳴與音準精確度;弓子太重,不方便跳弓;用于改變定弦的副骨設計雖可使鹿頭琴演奏四度,但只可調成相對音高,且在五度定弦變四度定弦的演奏中不精確等。綜上所述,任何一件樂器都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走向成熟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二)教材及作品缺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傳統(tǒng)樂器如果想要更好的發(fā)展,必須有經典作品作為載體。在該項目的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挖掘和研制的樂器發(fā)展時間較短,缺乏相應的教材和獨奏作品。以鹿頭琴為例,目前的鹿頭琴沒有專門的演奏法教程,只有2010年出版的《蒙古族風格胡琴曲選》收錄6首鹿頭琴樂曲?;鸩凰寄壳爸挥腥窘滩模?002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火不思演奏教程》、2009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火不思教程》、2021年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火不思教程》。火不思的獨奏曲基本以改編的蒙古族民歌為主,在2018年內蒙古第六屆室內樂大賽中,來自內蒙古藝術學院的研究生郭子昂創(chuàng)作的火不思獨奏曲《大風掠影現(xiàn)胡楊》,成為一首火不思作曲技術和演奏技術最全面的樂曲。胡笳、篳篥、畢秀固爾等基本沒有專門的教材。

(三)演奏人才匱乏

作為內蒙古最主要的民族音樂人才培養(yǎng)基地——內蒙古藝術學院,于2014年設置了火不思和亦赫胡爾琴的本科專業(yè),但是,火不思沒有專職教師,亦赫胡爾琴和雅托噶由畢業(yè)于蒙古國的研究生擔任專職教師。2019年,雅托噶表演才開始設置為本科專業(yè)。目前,蒙古族樂團火不思的演員基本由琵琶、中阮等專業(yè)學生兼任,火不思的本科專業(yè)畢業(yè)生目前還很少;胡笳、篳篥、布列號、畢休固爾等都是樂團的管樂演員學習演奏的;鹿頭琴則是由二胡學生兼任。現(xiàn)實的困境嚴重制約了民族樂器的傳承與發(fā)展,也制約了相應的藝術精品的創(chuàng)作,這些挖掘研制的蒙古族樂器如何在藝術表演和教育體制中傳承和發(fā)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的傳承現(xiàn)狀

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如何傳承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翱趥餍氖凇笔敲耖g的基本傳承方式,雖然保持了濃郁的傳統(tǒng)音樂風格,但傳承方式沒有保障,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傳承的土壤和氛圍會發(fā)生變化,牧民不再以放牧為主要生活了,業(yè)余生活豐富多彩,年輕人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對傳統(tǒng)音樂是否還感興趣?學校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傳承保障,目前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也為傳統(tǒng)樂器的傳承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內蒙古藝術學院作為內蒙古民族藝術的教育基地,近年來做了大量傳承教育方面的探索。

(一)學校傳承

學校是教育傳承的主要基地,學校的教育體制規(guī)范,有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材和統(tǒng)一的授課時間、規(guī)范考核,曾任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的博特樂圖說,“傳統(tǒng)音樂的學校傳承十分復雜,絕不能簡單地把傳承歸于教學,用教學代替?zhèn)鞒小!盵5]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承民族器樂,2011年內蒙古藝術學院設立了傳承班,對蒙古族古老的“潮爾琴”以及“科爾沁民歌”等運用了“傳承班”的傳承方式——聘請大師或珍貴素材的傳承人做導師。這是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新的探索,“誠然傳承班遇到的最大難題莫過于在現(xiàn)行的學校教育體制中,如何調和民間傳承與學校教學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個涉及課程師資、形式、方法以及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體制等諸多方面的復雜問題,突破這一瓶頸相信必將是傳統(tǒng)音樂與學校傳承的新地”[6]。2019年,音樂學院開設了“雅托噶班”,招收了6名蒙古族學生學習“雅托噶”的專業(yè)演奏。2021年9月,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系,這為更好地傳承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以及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極大保障與展示、研究的平臺。

(二)國家基金項目傳承

2019年,內蒙古藝術學院獲批了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yǎng)資助項目“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傳承與教育人才培養(yǎng)”,項目對來自新加坡、日本兩個國家以及從內蒙古、北京、河北、新疆、廣東等十個省份的50名學員進行了40天的封閉培訓。教師由國內優(yōu)秀的馬頭琴藝術家、傳承人和蒙古國的馬頭琴藝術家擔任,分別傳承中國和蒙古國兩種馬頭琴演奏風格和經典曲目,項目的順利實施很好地傳承了馬頭琴藝術,推動了馬頭琴藝術的繁榮發(fā)展。

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由于歷史原因發(fā)展很不平衡,有的樂器如馬頭琴、蒙古四胡、蒙古三弦等樂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作品創(chuàng)作、演奏技術、樂器改革等方面都十分成熟和完善。以內蒙古藝術學院馬頭琴專業(yè)本科教育為例,每年的招生計劃有20人,成立了“內蒙古藝術學院馬頭琴樂團”,聘請蒙古國的專業(yè)指揮,由學院專業(yè)作曲教師為樂團量身打造原創(chuàng)樂曲;2021年成立了“馬頭琴系”,使馬頭琴的傳承呈現(xiàn)出蒸蒸日上的態(tài)勢。但新型研制和改良的樂器還很不成熟,比如火不思、鹿頭琴等,而“冒頓潮爾”“口弦琴”“潮爾琴”等具有原生態(tài)濃郁風格的樂器更需要一種原生的傳承。

結語

蒙古族的傳統(tǒng)樂器是蒙古族音樂的珍寶,現(xiàn)在有的音樂形式和樂器已然消失,有的處于發(fā)展停滯狀態(tài),所以在多元文化繁榮共存的新時代里,傳統(tǒng)音樂藝術的生存空間更需要積極保護和發(fā)展。將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融入現(xiàn)代民族器樂文化的時代特點中,并從中發(fā)掘它的史學價值、美學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是發(fā)展和傳承蒙古族傳統(tǒng)器樂文化的意義所在,而打造專業(yè)人才隊伍,更是推動蒙古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器樂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猜你喜歡
胡笳馬頭琴樂團
胡笳文化與盛唐詩歌
“胡笳”類琴曲源流考
大眾文藝(2023年9期)2023-08-21 23:45:32
胡笳與篳篥
中國音樂(2022年3期)2022-06-10 06:27:40
那一夜的雨
青年文學家(2021年7期)2021-04-06 20:37:57
漢代“胡笳”遺存考辨(上)
樂器(2020年8期)2020-09-19 02:30:28
滾燙的交響靈魂
藝術啟蒙(2018年9期)2018-10-20 02:28:42
我的馬頭琴
民族音樂(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
馬頭琴
草原歌聲(2017年2期)2017-04-28 08:16:13
管樂團的高興事兒
草原上的馬頭琴
黨員生活(2014年9期)2014-09-18 04:29:37
三原县| 高密市| 泾源县| 津南区| 色达县| 岳阳县| 乌兰察布市| 安丘市| 南和县| 延安市| 穆棱市| 民和| 汶上县| 隆回县| 乌鲁木齐市| 遵化市| 万全县| 卢氏县| 团风县| 柘城县| 淅川县| 武城县| 林口县| 沛县| 孟连| 沙湾县| 渝北区| 常德市| 赤峰市| 民勤县| 江达县| 蒲江县| 察哈| 襄城县| 海兴县| 泰和县| 永平县| 吴江市| 五河县| 津市市|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