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平,陳虹燕
(西華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清代冕寧縣衙檔案》(以下簡稱《冕寧檔案》)現(xiàn)存于四川省冕寧縣檔案館,共計406 卷,30 530件。 時間上起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下迄1950年。[1]《冕寧檔案》可分為四大類,分別是官府對外發(fā)布的信息、各級官員之間往來的文書、民刑案件相關(guān)的卷宗材料、地方政務(wù)的冊籍等,涉及冕寧縣的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風(fēng)俗、宗教等方面,內(nèi)容充實。 這些檔案真實反映了清代當(dāng)?shù)貪h、藏、彝等民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屬于珍貴的一手文獻,在語言學(xué)、文字學(xué)、文獻學(xué)、檔案學(xué)、歷史學(xué)、管理學(xué)、法學(xué)等學(xué)科領(lǐng)域的價值不言而喻。
所謂俗詞語就是俗的語詞,與雅的語詞相對,雙音詞居多,復(fù)合構(gòu)詞的比例較大,字面普通而義別。 《冕寧檔案》中的俗語詞常常任意借用同音字或音近字,容易望文生義;或者十分生僻,意思費解;或者看似平常,容易誤解。 現(xiàn)在學(xué)界對《冕寧檔案》的研究著重于歷史學(xué)、政治學(xué)、法學(xué)方面,實際上《冕寧檔案》真實記錄了清代冕寧縣各族人民生活的情形,其中俗語詞頗多,語言學(xué)、文字學(xué)方面缺乏足夠重視。 清代冕寧縣衙檔案中出現(xiàn)的“毆衿”“搕”“團正”“原報”“著落”等五個俗語詞,意義模糊,需要仔細鉆研,消除閱讀障礙,進一步補充辭書。
(1)《移四川寧遠府冕寧縣正堂李 為文生陳志文具報為窩兇毆礻今,受傷莫測案煩請收審嚴(yán)究事》:“為移交請煩訊究事。 本年九月二十七日,據(jù)文生陳志文來訊,具報為窩兇毆礻今,受傷莫測。”(《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3-291-41,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九日)
(2)《移四川寧遠府冕寧縣正堂李 為文生陳志文具報為窩兇毆礻今受傷莫測案煩請收審嚴(yán)究事》:“扯落發(fā)辮一綹,撕襤衣服三件,身受重傷可質(zhì),似此縱犯毆礻今猖獗刁頑。”(《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3-291-41,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九日)
按:“毆礻今”一詞,《漢語大詞典》未收錄。 “毆”在《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擊打”。[2]9490“礻今”應(yīng)為“衿”,“衤”錯寫為了“礻”,兩個形旁字形十分接近,這兩旁形近而誤,是清代寫本、敦煌寫本中常見的錯誤。 “衿”,《辭源(第三版)》:“《說文》 作‘衤金’。 同‘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衣部》:“衤金,交衽也。 從衣,金聲。 《釋器》曰:‘衣皆謂之襟’。”[4]390“衿”從衣部,意思與衣服有關(guān),并且“衿”同“襟”。 在《漢語大詞典》中“衿”有“古代衣服的交領(lǐng)”“衣的前幅,衣襟”等六個義項[2]12561。 這些義項大都與衣服有關(guān)。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衿”有三個義項,一是同“襟”;二是同“紟”;三是“古代讀書人穿的衣服”。[5]677三個義項都與“衣服”有關(guān)。 結(jié)合例(2)句子的含義,我們推斷“毆衿”的意思應(yīng)是“撕爛衣服”。
“毆衿”一詞在清代及以后文獻中也多有用例。
(1)(清)王先謙《東華續(xù)錄(咸豐朝)》:“汪曜奎在孟縣任內(nèi),訊無侵吞捐項,在祥符縣亦無門丁毆衿情事, 惟借捐銀兩, 不催令各捐生開報職名。”[6]
(2)(清)江標(biāo)《江標(biāo)日記上》:“又疊據(jù)武生王廷選、廩生張子楨等以收書毆衿、典史擅責(zé)、該縣濫刑等情呈控到院?!盵7]76
(3)彭志才、李博《〈同治光緒修水縣民事訴狀匯編〉研究》:“同治十一年職員張貽□、監(jiān)生張廷圭訴張秉三、張秉春等怒攻釘恨、毆衿遷騙案(含訴狀1 份、批條1 份)?!盵8]
例(3)雖是現(xiàn)代人編的,材料仍然是清代的,也能夠反映“毆衿”一詞在清代的使用情況。
(1)《告陳志才等挾仇奪收廠費、軍雷,串害其子鄭顯貴事》:“民兒理阻,伊恃衿串兵張兆文等,將民兒責(zé)打,搜身搶銀搕錢后送?!?《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4-302-24,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三日)
(2)《訴鄭顯貴窩藏野夷反捏控其等串弊搕搶事》:“殊鄭顯貴逞刁狡詐,賄串鄭瀛周,捏以串弊搕搶情詞呈控在案?!?《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4-302-22,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3)《為訴宋楊氏服毒自殺及其夫宋玉龍借尸誣搕事》:“為輕生服毒藉尸誣搕事。 情:本年三月,民背腳出外遺妻曹氏,同十二歲幼女潤潤在家?!?《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6-330-91,光緒十年又五月初三日)
按:“搕”一詞費解。 《漢語大詞典》收錄兩義。第一義是“敲擊”;第二義是“通‘磕’”。[2]8776《近代漢語詞典》僅收錄一詞“搕腦”,義同“磕腦”。[9]1096《辭源(第三版)》收錄義項之一為“敲擊”。[3]1708《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收錄義項之一為:“東西向別的物體上碰柵著的東西掉下來?!盵5]736以上辭書釋義無法解釋上述“搕”的含義。
《字 匯· 手 部》: “搕。 打 也, 擊 也。 又 取也。”[10]410《正 字 通· 手 部》: “搕, 擊 也。 又 取也?!盵11]858“搕”在《字匯》《正字通》中的釋義都有擊打、奪取的意思。 小野達哉《〈巴縣檔案〉讀書會研討詞匯集》:“搕:狠奪。 同14523‘把小的用元押在焦恒泰棧內(nèi),搕去錢六千八百文?!盵12]例(1)中“搶銀”與“搕錢”并舉,都為動賓式結(jié)構(gòu)詞語,“銀”與“錢”為近義詞,“搶”與“搕”意義相近,可見“搕錢”義為“狠奪搶錢”。 例(2)“搕搶”同義連用,義為“狠奪搶劫”。 “搕”義為“搶奪”“狠奪”符合《冕寧檔案》用例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近代漢語詞典》《辭源(第三版)》等辭書可增補新義。
“搕”義為“搶奪”“狠奪”在清代及以后文獻中也多有用例。
(1)(清)文棨《(同治)直隸綿州志》:“羅邑地當(dāng)沖要,差務(wù)殷繁,舊設(shè)保正三百余人,追呼搕索,民不堪命?!盵13]
(2)(清)潘文舫《新增刑案匯覽》:“川督奏:松番營游擊楊世昌藉端搕索一奸?!盵14]
(3)柳瑯聲《(民國)重修南川縣志》:“本地?zé)o賴或竟以拉夫搕錢?!盵15]
同時,“搕”在《漢語大詞典》中“通‘磕’”的義項,在《冕寧檔案》中也有用例。
(1)《稟王長貴被夷民將伊斃命案鄭顯貴借尸攤瓜磕索貧民錢財事》:“具稟:清鄉(xiāng)七甲落石溝團首李正有、花戶喜壽陳以剛等為借尸磕索與民何干事泣思伊鄉(xiāng)之事……何得灘泒借尸磕詐,貧民受害,為此稟乞。”(《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卷》23-291-26,同治元年九月□日)
(2)《為莫彥超具報其女莫雙鳳被劉玉堂刻嫌兇斃事》:“川省僥風(fēng),動輒藉死搕詐,不遂,捏傷呈控,且又前往滋鬧,種種不法,實堪痛恨,候驗明,傳喚到案訊究,以示懲戒?!?《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9-365-48,光緒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例(1)用“磕”,例(2)用“搕”,明顯同義。
“磕詐”在《漢語大詞典》中判斷為方言詞,義為“敲詐”。[2]10688“搕詐”在《漢語大詞典》中也義為“敲詐”。[2]8776兩詞同義,“磕詐”出現(xiàn)時間早于“搕詐”,證明“搕”通“磕”。
“磕詐”一詞,《漢語大詞典》收錄,例證只有現(xiàn)代作家沙汀的作品《還鄉(xiāng)記》,時間滯后。 “磕詐”義為“敲詐”在清代文獻中多有用例,可據(jù)此提前例證時間。
(1)(清)李楷《(康熙)陜西通志》:“如或借端磕詐,乘機抄搶,則當(dāng)執(zhí)法痛懲?!盵16]
(2)(清)吳養(yǎng)原《吳文節(jié)公遺集》:“黔中搶劫之風(fēng),固當(dāng)急治,即磕詐之風(fēng),尤當(dāng)急懲?!盵17]
(3)(清)但湘良《湖南苗防屯考補編》:“遵照出示曉諭,并嚴(yán)禁苗官藉契磕詐,有犯必懲,以除積弊?!盵18]
“搕詐”一詞,《漢語大詞典》收錄,例證只有現(xiàn)代作家張秀熱的作品《五四運動在四川的回憶》。該作品寫于1959 年3 月28 日[19]143。 作者“張秀熱”誤,當(dāng)作“張秀熟”。 “熱”“熟”形近而誤。 例證時間也滯后。 “搕詐”義為“敲詐”在清代文獻中多有用例,除清代冕寧檔案外,也見于清代方志。 辭書似也可據(jù)此提前例證時間。 (清)陳其寬《(光緒)續(xù)修安岳縣志》:“蒞沾益日,有上控前任戚屬搕詐,批公審訊?!盵20]
民國時期也有用例。 任可澄《(民國)貴州通志》:“監(jiān)卞則親身檢查,差役無搕詐之弊?!盵21]
(1)《訴為陶滿大毆斃子命事》:“原訴:孀婦鄧陳氏。 被訴:毆斃子命陶滿大,主謀串害陶秀春、陶長長、賈三三,見死不救蔣春四、蔣得榮。 干證。 著落:地保、團正、甲長?!?《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5-315-不詳,同治七年三月十五日)
(2)《懇為憫恤孤孀格外超陶滿大事》:“原懇:孀婦陶賈氏。 被懇:氏子陶萬發(fā)。 干證。 著落:地保、團正、甲長。”(《冕寧檔案》25-315-不詳,同治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按:“團正”一詞,《漢語大詞典》未收錄。 “團”在《漢語大詞典》中有17 個義項,第14 個義項為“古代地方行政單位名”[2]4067。 《近代漢語詞典》中有8 個義項,第4 個義項為“古代地方基層單位名”[9]2178。 結(jié)合清代《冕寧檔案》,“團”義應(yīng)是地方基層單位名。 “正”在《漢語大詞典》中有51 個義項,第32 個義項為“泛指官長”[2]6759。 《辭源》中有19 個義項,第11 個義項為“長官”[3]2270。 僅僅據(jù)此,我們還是未知“團正”的含義。 我們發(fā)現(xiàn)《冕寧檔案》中有“團頭”一詞,在《冕寧檔案》中出現(xiàn)的位置與“團正”相似。
(1)《告為兄徐昌榮被周興盛父子謀害斃命事》:“原告:民徐昌隆,斃命民兄徐昌榮;被告:無故謀命周興盛,同子周先才。 著落:地保、團頭?!?《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5-321-17,光緒七年正月初二日)
(2)《為告鄒大老滿掯物不與并將予妻楊氏揪扭重傷斃命事》:“原告:民宋玉龍,斃命宋楊氏;被告:朋毆斃命鄒大老滿,同子鄒福喜。 著落:地保、團頭?!?《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6-330-82,光緒十年閏五月初一日)
《漢語大詞典》《近代漢語詞典》《辭源》都有收錄“團頭”一詞,《漢語大詞典》義為“地方里正的頭目。 也泛指頭領(lǐng)”。[2]4070《近代漢語詞典》義為“頭領(lǐng),頭目”。[9]2180《辭源》義為“地?!?。[3]798結(jié)合“團頭”的含義,“團正”應(yīng)是一個官職名,類似于“團頭”,義為“地方基層單位的頭目”。 清代設(shè)團總?cè)舾擅?,受知縣的直接領(lǐng)導(dǎo),執(zhí)掌轄區(qū)治安和民團組織、征集、訓(xùn)練及經(jīng)費攤派、籌備、開支等,兼理民事糾紛和調(diào)解等事宜。 每一團總下設(shè)團正若干名,由團總向知縣推薦委任,受團總直接領(lǐng)導(dǎo),管百姓五百戶至千余戶不等,任期不定。 每一團正下設(shè)保正若干名,由團正向團總推薦委任,管百姓約一百戶,稱百戶長。
《冕寧檔案》中除了用“團正”“團頭”外,還常用“團首”。
(1)《為懇免驗已死吾子周六斤甘愿領(lǐng)尸事》:“原懇:民周沛洪、周沛盛;被懇:施恩免驗已死民子周六斤。 干證。 著落:地保、團首、甲長?!?《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7-345-59,光緒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2)《告李老二夫婦刻薄謀斃其侄女事》:“原告:民陳文義、陳文友,斃命李陳氏;被告:刻嫌謀命李老二夫婦。 干證。 著落:地保、團首、甲長。”(《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9-367-20,光緒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按:“團首”一詞,《漢語大詞典》也未收錄。 “團首”在《冕寧檔案》中出現(xiàn)的位置與“團正”相同。“首”在《漢語大詞典》中第2 個義項為“君長;首領(lǐng)”[2]17467。 “團首”意思應(yīng)與“團正”一樣,都為“地方基層單位的頭目”。
“團正”在清代及以后文獻中也常用。
(1)(清)崇俊《(光緒)增修仁懷廳志》:“詢知三里保甲廢弛,即札飭地方,約客保舉公正紳糧充當(dāng)團正、團副,先行驗看,始行札委。 又于團正中擇其尤者充當(dāng)團總,以為統(tǒng)率?!盵22]
(2)范筑先《(民國)續(xù)修臨沂縣志》:“趙鴻勲,北橋里村人;張克敏,三義口人;王榮吉,耿家墩人;董秉文,陡溝保人;周丕盛,城子河人;莊元安,莊家村人;張汝梅,層山人。 以上七名均民團團正?!盵23]
(3)劉榮昌《(民國)沾化縣志》:“保衛(wèi)團一處,共團正二十五名,團佐三十名,團丁六百五十名,有土槍一千三百七十六枝,快槍八十五枝?!盵24]
據(jù)此,《漢語大詞典》《近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等辭書可增補“團正”“團首”。
(1)《移四川寧遠府冕寧縣正堂李 為文生陳志文具報為窩兇毆衿受傷莫測案煩請收審嚴(yán)究事》:“原報:陳志文。 被報:小和尚、馬老三、鄭顯貴、陳志龍?!?《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3-291-41,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九日)
(2)《為稟明鄧文富所報李家灣不知何時何人將一無名男子砍傷身死事》:“原報:地保周沛廣,團首鄧文富。 被報:黑夜砍斃無名兇犯?!?《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9-367-27,光緒二年四月十四日)
(3)《呈開原報喬光明、被報毛老四、陳和尚、李和尚等點名單》:“原報:喬光明。 被報:套請謀命毛老四,支請李和尚,串害陳和尚,投知著落陳保長?!?《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7-339-45,光緒八年四月十七日)
按:“原報”一詞,《漢語大詞典》未收錄。 “報”在《漢語大詞典》中第1 個義項是“根據(jù)犯罪者罪行的輕重大小,依法判處相應(yīng)的刑罰”。 第10 個義項是“泛稱報告;告知”。[2]2898《紅樓夢》第九十二回:“如今坊里知道了,要報官。 他急了,央我來求奶奶說個人情,他再過來給奶奶磕頭?!盵25]701《紅樓夢》中“報官”即“(某人將某事)告發(fā)官府”,據(jù)此我們認(rèn)為“原報”中的“報”也是此義,即“告發(fā)”。 《冕寧檔案》第34 卷為刑事編,其中多為卷宗材料,“原報”出現(xiàn)的位置與“原告”相同,“原報”與“原告”意思相近,義為“向司法機關(guān)提出訴訟的一方”。
(1)《告陳志才等挾仇奪收廠費、軍雷,串害其子鄭顯貴事》:“原告:民鄭家順。 抱告:鄭云周。 被告:挾仇奪收恃衿串害劣生陳志才、伊叔陳德玙?!?《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4-302-24,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三日)
(2)《為武生陳志才具控鄭顯貴逞兇刁兇害一案將票內(nèi)有名人證逐一喚齊依限隨票赴縣事》:“計喚被告:逞刁兇害團頭鄭顯貴,伊子鄭喜喜串弊縱害陳志隆。 詞外:小和尚。 著落:魏保長。 原告:陳志才?!?《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3-292-52,同治二年十二月初二日)
(3)《刑房呈開原告鄧文彪、被告陶滿大、陶穆氏等點名單》:“原告:鄧文彪。 被告:攔路課命陶滿大?!?《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7-85-2,同治七年三月十五日)
《冕寧檔案》中不僅用“原報”表示“原告”,類似之處的還有“原訴”“原稟”,受訴訟文種的影響而采用不同的表達。 訴狀稱“原訴”,稟文稱“原稟”。
(1)《訴鄭顯貴窩藏野夷反捏控其等串弊搕搶事》:“原訴:訊兵張兆文、張大榮、王占魁等。 被訴:捏詞誣控鄭顯貴。”(《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4-302-22,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2)《訴為陶滿大毆斃子命事》:“原訴:孀婦鄧陳氏。 被訴:毆斃子命陶滿大,主謀串害陶秀春、陶長長、賈三三?!?《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卷》25-315-不詳,同治七年三月十五日)
(3)《為稟明無名男子被砍身死事》:“原稟:地保周沛廣,團首鄧文福。 被稟:無名兇犯?!?《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9-365-50,光緒二年四月十九日)
(4)《稟為劉選請報稱其弟劉選義被張鐵匠即張崇祿持矛戳傷吾等前往果見劉選義受傷次日傷重身死事》:“原稟:團首李光榮。 被稟:持刀行兇張鐵匠,招主鄒得超。”(《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8-350-7,光緒四年正月初六日)
“原報”除在《冕寧檔案》中多用,在清代其他檔案文獻中也多有用例:
(1)《乾隆三十六年仁里七甲白天奇具稟三妹身死不明案》:“原報:白天奇。 干證:劉澤成、余贊宸。 照出:白漢章、楊氏。 被稟:余廣學(xué)、余如松?!?巴縣檔案,乾隆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26]35
(2)《大理民間契約文書輯錄》:“原報:李四。被報:吳玉金、吳順林、吳阿春、吳阿貴、吳阿躍?!?辛酉年六月二十九日)[27]293
(1)《告陳志才等挾仇奪收廠費、軍需,串害其子鄭顯貴事》:“干證:串弊搕搶兵丁張兆文、張大榮、王占魁。 詞外、照出過付散團:李正有。 照出話證過付原差:陳云。 著落:首人等?!?《冕寧檔案》24-302-24,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三日)
(2)《告鄭顯貴等逞刁兇害其事》:“干證:詞外小和尚。 著落魏保長。”(《冕寧檔案》24-302-25,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三日)
(3)《訴鄭顯貴窩藏野夷反捏控其等串弊搕搶事》:“干證:著落地保、頭人等。”(《冕寧檔案》24-302-22,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4)《為報明其父曾開明被無名匪人兇斃人尸兩無事》:“被報:無名匪人等。 著落:姜千戶耆宿等?!?《冕寧檔案》24-301-30,同治二年四月初二日)
(5)《告姚永聚威逼致其孫服毒斃命事》:“被告:詐害威逼姚永聚,串弊汪與順。 著落:西冕地保首人等。 干證:詞外拖救胡長生?!?《冕寧檔案》24-301-68,同治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6)《訴為陶滿大毆斃子命事》:“原訴:孀婦鄧陳氏。 被訴:毆斃子命陶滿大,主謀串害:陶秀春、陶長長、賈三三。 見死不救:蔣春四、蔣得榮。 干證。 著落:地保、團正、甲長?!?《清代冕寧司法檔案全編·第34 卷》25-315-不詳,同治七年三月十五日)
(7)《懇為憫恤孤孀格外超釋陶滿大事》:“原懇:孀婦陶賈氏。 被懇:氏子陶萬發(fā)。 干證。 著落:地保、團正、甲長?!?《冕寧檔案》25-315-不詳,同治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8)《為姜文富具稟游勇戳傷無名過客身死一案差役嚴(yán)緝無名游勇務(wù)獲隨票赴縣以憑訊究事》:“著落:客保、團首、耆宿?!?《冕寧檔案》24-308-15,同治八年五月初一日)
(9)《為稟明鄧文富所報李家灣不知何時何人將一無名男子砍傷身死事》:“原報:地保周沛廣,團首鄧文富。 被報:黑夜砍斃無名兇犯,著落:首人等。”(《冕寧檔案》29-367-27,光緒二年四月十四日)
按:“著落”一詞費解。 《漢語大詞典》中“著落”有“下落”“安排;安置”“歸宿”“確實的根據(jù);可靠的來源”“責(zé)成;歸屬。 指定某人或某機構(gòu)負(fù)責(zé)辦好某件事”等五個義項[2]12688。 《辭源》只有一個義項為“下落,歸宿”[3]3517。 這些義項都不能合理解釋《冕寧檔案》中“著落”的意義。 在《冕寧檔案》中,“著落”與“原報”“被報”“干證”等訴狀中的稱呼名并排。 張曉蓓《清代冕寧訴狀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糾紛解決機制》中提到“狀式之下有:原告、被告、干證、著落(地保、團正、百戶)”[28]。 可見“著落”在《冕寧檔案》中類似于稱呼名。 “地保”在《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清代及民國初年地方上替官府辦差的人。 大約相當(dāng)于秦、漢時的亭長,隋、唐的里正,宋的保正”[2]2770。 “團正”與“地?!薄鞍賾簟钡裙倜⒘?,義為“地方基層單位的頭目”。 “百戶”,《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官名”[2]11379。 “著落”一詞后的“首人”,《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出首告發(fā)的人”[2]11379,“耆宿”,《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年高有德者之稱”[2]11797。 《冕寧檔案》中“著落”下的名稱,大多是官職名或德高望重者。 “著落”應(yīng)是“落實訴訟問題解決者”,讓訴訟問題的解決有著落。
由此,《漢語大詞典》《近代漢語詞典》《辭源(第三版)》等辭書可增補“著落”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