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求會
楊章甫是中共早期黨員,在黨的創(chuàng)建和大革命時期的廣東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與“廣東三楊”中的另外兩人楊匏安和楊殷相比,他受到的關注顯然較少。目前學界關于楊章甫生平事跡的研究主要有楊青山撰《我所知道的楊章甫》(簡稱楊文)①楊青山:《我所知道的楊章甫》,珠海市政協(xié)文史組編:《珠海文史》第2輯,1983年內部印行,第11~13 頁。和謝燕章撰《不該被遺忘的楊章甫》(簡稱謝文)②謝燕章:《不該被遺忘的楊章甫》,政協(xié)珠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珠海文史》第24 輯,2015 年內部印行,第70~85 頁。等兩文。楊文刊于1983 年,作者是楊章甫的“同鄉(xiāng)”,且都在楊匏安的影響和幫助下“在廣州參加革命工作”,“彼此時相過從,情況比較了解”。③楊青山:《我所知道的楊章甫》,珠海市政協(xié)文史組編:《珠海文史》第2輯,1983 年內部印行,第11 頁。按:楊青山,原名楊廣,又名楊應廣。據其自述,他與楊匏安、楊章甫、楊士曼、楊杏娥都是大革命時期的活躍分子,被稱為“北山五羊(楊)”?!坝捎谀昙o相仿,又志趣相同”,與楊匏安、楊章甫、楊士曼均以兄弟相處,“不分輩分”。加上楊匏安之子楊玄、楊明等皆稱楊青山為“堂叔”。因此,筆者推測,楊青山或為楊章甫堂弟,或為其族弟,并不僅僅是同鄉(xiāng)。詳見楊青山:《楊士曼生平回憶》,珠海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珠海文史》第5 輯,1987 年內部印行,第7 頁;楊玄等口述,曾慶榴整理:《先父楊匏安遺事》,李堅編:《楊匏安史料與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年版,第391 頁。謝文刊于2015年,作者是黨史研究學者,不少材料來自楊章甫親人的回憶。①謝燕章:《不該被遺忘的楊章甫》,政協(xié)珠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珠海文史》第24 輯,2015 年內部印行,第70 頁。按:2007 年,雕塑家潘鶴在接受采訪時說,他與“廣東三楊”都有親戚關系,“楊殷論輩分是他母親的侄輩,楊匏安是他的表哥,楊章甫是他的親舅舅”。潘鶴幼時曾親歷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后的全城“大屠殺”,“后來過了好久,才陸續(xù)傳來消息,楊殷和楊匏安先后在上海就義,楊章甫逃亡至日本,后來回到香港,長期隱姓埋名,直到建國后才公開露面”。詳見周祚等:《廣州起義英雄“進駐”英雄廣場》,《廣州日報》2007 年12 月7 日,第8 版。這兩文為認識楊章甫其人其事提供了一些素材,但是他的生年、字號都存有疑點,而其脫黨后的經歷更是模糊不清。史料不足是導致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
筆者在研究香港知名愛國學者陳君葆②陳君葆(1898—1982),原籍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xiāng)平嵐。自1934 年起,任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主任兼文學院教師,直至1956 年退休。任職港大期間,除與許地山、馬鑒等人共同推進中文教育變革外,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是香港新文字學會、港大中文學會、香港中英文化協(xié)會、華人革新協(xié)會等社團的重要成員或領導人。1941年,參加保衛(wèi)中國同盟。日寇侵占香港時期,不顧個人安危,設法護存圖書、文物,貢獻卓越。新中國成立后,踴躍參與愛國事務活動,歷任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全國文聯(lián)委員、廣東省文聯(lián)委員。1951—1956 年,或組織香港青年回國參觀,或陪同英籍教授到京訪問,兩次獲得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1963 年,創(chuàng)辦英文雜志《世界文摘》,向世界宣傳新中國。1982 年逝世。據謝榮滾等:《陳君葆先生小傳》,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一,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Ⅲ-Ⅳ頁。時,意外發(fā)現(xiàn)其在日記里留存了不少與楊章甫相關的記載。陳君葆日記起自1932年,止于1982年。同鄉(xiāng)楊章甫第一次“亮相”在1934年7月15日;最后一次“現(xiàn)身”在1981年9月4日,其時楊章甫離世已近四年。雖然陳君葆、楊章甫的政治取向和行事風格不同,但卻維系了一輩子的君子之交。四十余年間兩百多次的記載,為深入探究楊章甫的生平事跡提供了較豐富的史料。有鑒于此,本文即以陳君葆日記為中心,試就楊章甫生平行事稍作補述,以期深化對其人其事之研究。
各種楊章甫小傳或簡介,無一例外地將其生卒年標示為“(1894—1977)”。最常見的一個說法是,楊章甫只比堂侄楊匏安年長兩歲③楊青山:《我所知道的楊章甫》,珠海市政協(xié)文史組編:《珠海文史》第2 輯,1983 年內部印行,第11 頁。。既然楊匏安生于1896年④楊玄等口述,曾慶榴整理:《先父楊匏安遺事》,李堅編:《楊匏安史料與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 頁;陳善光:《楊匏安傳》,珠海出版社2006 年版,第1 頁。,那么楊章甫的生年為1894年自然順理成章。然而,1968年11月30日楊章甫曾親口告訴陳君葆,說“他是癸巳九月初三生的,與毛澤東同年而大月”。楊章甫又引白居易《暮江吟》詩句以自況:“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雹葜x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48 頁。同年12月5日,陳君葆將近作四首抄贈楊章甫,其中一首作:“大隱先生意志恢,笑談驚座語春雷。如何癸巳公猶長,綿上空教識介推!”自注有云:“士端生于癸巳年九月初三,因憶白香山句?!雹拗x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49~250 頁。因此,楊章甫的出生年月日,應以其自述為準,為清光緒十九年癸巳九月初三日,即1893年10月12日。⑦鄭鶴聲編:《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中華書局1981 年版,第756 頁。
關于楊章甫的辭世時間,楊文、謝文均作1977年12月8日①楊青山:《我所知道的楊章甫》,珠海市政協(xié)文史組編:《珠海文史》第2 輯,1983 年內部印行,第13 頁;謝燕章:《不該被遺忘的楊章甫》,政協(xié)珠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珠海文史》第24 輯,2015 年內部印行,第85 頁。。楊文稱該日“病逝香港”,謝文謂是日“仙逝”,皆未注明出處。楊章甫身體素弱,晚年更是飽受病痛之苦。1956年就曾致函陳君葆,稱“支氣管擴張出血”,“不能斷根”,“但憑休息自愈”。②劉秀蓮、謝榮滾主編:《陳君葆全集·書信集》(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26 頁。十年后(1966年),此病仍有復發(fā)。③劉秀蓮、謝榮滾主編:《陳君葆全集·書信集》(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28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87 頁。又過八年(1974年),還是會在接聽電話時“只談得幾句”便“覺氣喘”。④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158 頁。其間,1972年9月,再添風濕骨痛之病。⑤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 頁。1976年6月4日陳君葆日記載,楊章甫風濕骨痛病又復發(fā)。⑥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04 頁。該年8月30日,楊夫人去世。⑦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28 頁。9月24日,陳君葆到楊宅探視,說話已困難。⑧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34 頁。1977年6月10日陳君葆日記稱,楊章甫“最近精神頗好”,“食量亦較佳”。⑨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79 頁。然而好景不長,10月26日聽聞楊章甫幾天前因摔跤入醫(yī)院,“救治無望”,且年事已高,“逝去恐旦夕間事耳”。陳君葆等友朋探病之余,不得不與其子女商議“辦后事”。⑩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90 頁。不巧的是,陳君葆1977年12月5日至24日間的日記缺失,楊章甫辭世究在何日,悼念情形如何,陳君葆挽聯(lián)怎樣定論,一皆無從知曉。此后,陳君葆僅在1978年12月1日夢見了楊章甫。?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424~425 頁。再隔數(shù)年,1981年3月,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人員登門詢問還有哪些健在的革命老人可以憶述往事,陳君葆答以楊章甫、鄭梓楠等均已故去。?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29 頁。
綜上所述,楊章甫1977年病逝于香港之說應該可靠,楊文、謝文所稱日期亦可信從?如前所言,楊青山與楊章甫的關系絕不僅僅是“同鄉(xiāng)”,謝燕章與楊章甫的親人也有過正面接觸——1987 年3 月2 日曾采訪楊淑珍。因此,楊章甫的去世日期,極有可能得自其家人。。
楊文有謂:“楊章甫,原名仕端,別字林祥。”?楊青山:《我所知道的楊章甫》,珠海市政協(xié)文史組編:《珠海文史》第2 輯,1983 年內部印行,第11 頁。謝文則稱:“祥林一名士端,又名章甫?!?謝燕章:《不該被遺忘的楊章甫》,政協(xié)珠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珠海文史》第24 輯,2015 年內部印行,第71 頁。表述并不一致,擬有必要予以厘清。
“端章甫”,典出《論語·先進篇》:“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 年版,第119 頁。其中“章甫”一詞,漢代劉熙解釋為:“章甫,殷冠名也。甫,丈夫也,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雹佟矟h〕劉熙撰,愚若點校:《釋名》,中華書局2020 年版,第67 頁。宋代朱熹釋作:“端,玄端服;章甫,禮冠。”②〔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130 頁。當代學者楊伯峻的釋文更加通俗易懂:“端,古代禮服之名;章甫,古代禮帽之名?!雹蹢畈骸墩撜Z譯注》,中華書局1980 年版,第121 頁。
弄清楚了“端章甫”的來源,再結合命“名”與取“字”必相聯(lián)系的傳統(tǒng),基本可以推定:“士端”為名,“章甫”為字;“士”與“仕”相通,故“士端”又作“仕端”。④至于“仁端”,顯系“仕端”之誤書或誤植,不足為據。詳見珠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珠海市人物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85 頁;珠海市香洲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珠海市香洲區(qū)志》(下),方志出版社2012 年版,第1478 頁。姓“楊”、名“士端”、字“章甫”,這一點在陳君葆日記中也可得到印證:陳君葆、楊章甫交往的四十余年間,一年復一年,陳君葆寫得最多的是“士端”或“楊士端”;楊章甫給陳君葆寫信時的落款,也是“端”或“士端”。⑤《陳君葆全集·書信集》共收錄楊章甫致陳君葆函5 通,詳見劉秀蓮、謝榮滾主編:《陳君葆全集·書信集》(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625~629 頁。楊匏安譜名“麟燾”,屬“麟”字輩⑥楊玄等《先父楊匏安遺事》:“楊姓是當?shù)卮笞澹老稻d長。祠堂門口的對聯(lián)是:余文泗守警英敦規(guī)則呼和于允元;浩若功仁貽祖訓祥麟威鳳善慈孫。歷代按此順序排輩取名。祖父是‘祥’字輩,名福祥。父親‘麟’字輩,名麟燾,又名錦燾?!币娎顖跃帲骸稐钷税彩妨吓c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年版,第390 頁。;楊匏安之父譜名“富祥”(又作“福祥”)、十三叔(即楊士曼)譜名“編祥”⑦楊青山《楊士曼生平回憶》略云:“楊士曼,原名士萬,又名子任,字編祥。……論輩份他是楊匏安的親叔。士曼父訓常,生有十三子女,長子楊富祥即為楊匏安之父,士曼排行十三?!币娭楹J姓f(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珠海文史》第5 輯,1987 年內部印行,第7頁。,屬“祥”字輩。據而推知,“林祥”應為楊士端之譜名⑧行派用字,命名時或“上”或“下”,皆有規(guī)矩。楊章甫之譜名當為“林祥”,如此方能與兄弟行“富祥”“編祥”保持一致——以“祥”為“下”而非“上”。謝文所稱“祥林”,似有誤。。
楊章甫早年從事中共地下活動,以字(章甫)行,似為安全計;20世紀30年代楊氏與黨組織失聯(lián)后,恢復本名(士端),或為忘卻計?⑨陳君葆1968 年9 月5 日日記:“九點多,士端來了,精神像是有些不如意事,態(tài)度表示有點緊張?!慷苏f又收到一個舊交姓梁的,自穗來信,問記否二十年代一次黨在廣州開會的時間與地點,信寫的名字是‘章甫’,這是很少人知道的?!币娭x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21 頁。
關于楊章甫的別號,目前所知者,至少有兩個:“羼提室主人”和“文磊庵”。據楊文,1916年楊章甫之父去世,為謀生計,楊章甫在澳門開設私塾“羼提寄廬”,“招收一些殷富子弟入學,征收學費以充家用,同時也可教育七個弟妹讀書”。在此期間,他“與一個姓文的女子結婚,并生下二男二女”,人口增多,經濟愈發(fā)拮據。⑩楊青山:《我所知道的楊章甫》,珠海市政協(xié)文史組編:《珠海文史》第2 輯,1983 年內部印行,第12 頁?!板裉峒膹]”在謝文中并無提及,在陳君葆日記里卻有所回應——1969年3月9日:“清早士端來電話,說午后如轉晴,當過訪。然而無半日晴也,不來。我正要把兩本程兆熊著的書交回羼提室主人?!?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88 頁。次年7月6日:“又收到端翁羼提寄廬來信?!?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428 頁。按:“寄廬”,原刊偶誤作“寄盧”,現(xiàn)予徑改?!板裉帷睘榉鸾堂~,“六度”之一,意為“忍辱,忍屈辱、堪苦難”①佛學書局編纂:《實用佛學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第845 頁。。用此命名私塾②揆諸常識,“羼提寄廬”用作書齋、居室之名,似更為恰當;教授童蒙之私塾,若以此命名,則未必得體。存疑于此,俟考。又,“羼提寄廬”,陳善光《楊匏安傳》(珠海出版社2006 年版,第61、73 頁)以及黃明同、張俊尤《啟蒙思想家·革命家——楊匏安》(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17 頁)均作“渥提寄廬”,似因“羼”“渥”形近而誤。,既與楊章甫當時的處境、心態(tài)十分貼切,也可證明他“深研佛家學說”③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425 頁。其來有自。
據謝文,1918年,因負氣而短暫出家、帶發(fā)修行的楊章甫,最終聽從親友勸告,還俗歸家,旋與堂侄楊麟燾一道,攜家?guī)Э?,遷居廣州司后街楊家祠后座。在穗期間,叔侄二人皆勤于筆耕,發(fā)表了不少文章?!盀榱吮硎九c舊時代決裂,趕上新時代步伐,他倆改了新的筆名。章甫自定筆名為‘文磊庵’,并為侄兒取名‘匏庵’(匏安)?!薄稗恕睘楣糯鞍艘簟敝?,“‘匏庵’之名的寓意,就是要喊出時代的最強音”④謝燕章:《不該被遺忘的楊章甫》,政協(xié)珠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珠海文史》第24 輯,2015 年內部印行,第74 頁。。至于“文磊庵”寓意何在,謝文未曾言及,估計也與文獻不足有關。對此,陳君葆日記中的兩條記載透露了其中的一些玄機。
其一,1972年11月25日條云:
依約,十點余才到英京酒家,與士端、倬云茗談。士端的太太,文姓,因此士端避居越南時改名號為“文磊庵”,意蓋指“羊石”一詞,此事士端最近始與我言及。⑤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64 頁。
其二,1973年2月4日條又云:
應邀約八時許到康樂酒家與章甫茗談?!劰枢l(xiāng)事,士端由革命工作講到掌桂山學校的鄭堅新,這倒引起我五十三年前的事的回憶,轉變之大,不可思議。士端說他留東時的同學潘少鸞,當他自己在平嵐擔任一家專家館的工作時,曾薦潘到桂山去當一名教員,是他推給鄭堅新的。其后有人告他為革命黨,被發(fā)現(xiàn),遭逮捕,系獄,旋被殺,雖經橫濱方面發(fā)人營救,力證渠為同盟會員,亦無效。潘被拿,士端亦只能星夜出走,離開三鄉(xiāng)到澳門。易姓為文,用他太太的名姓,逃居越南。⑥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79 頁。
由此看來,“文磊庵”既是楊章甫的筆名,又曾用作他避難時的化名。這一別名與“羊石”之關聯(lián),暫難參透玄機⑦“羊石”,指羊城廣州。相傳五位仙人所乘之羊幻化為石,故“羊城”亦稱“羊石”。(黃天驥:《嶺南新語——一個老廣州人的文化隨筆》,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387~392頁)楊章甫避居越南而心系廣州,所用化名嵌入“羊石”之“石”,勉強可通。然而,“羊石”又為佛教名詞“羯磨”之“略字”(佛學書局編纂:《實用佛學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第314 頁)。相形之下,“羊石”似乎更有可能來源于“羯磨”——“譯曰作業(yè),作授戒懺悔等業(yè)事之一種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佛學書局編纂:《實用佛學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61 頁)。聊備一說,留待高明指教。,但與楊妻有關則無疑義。
楊章甫之妻文氏,名凈華,生年未詳,1976年8月30日病逝于香港。①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28、330 頁。文凈華與楊章甫在澳門結縭,香港淪陷時曾攜兒女赴澳避難??箲?zhàn)勝利后,夫婦倆在港、澳之間仍有往返。②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7 頁。據楊文,楊章甫夫婦在離澳赴穗前已有“二男二女”③楊青山:《我所知道的楊章甫》,珠海市政協(xié)文史組編:《珠海文史》第2 輯,1983 年內部印行,第12 頁。,其后有無新生子女,暫難查詢。
楊章甫為人低調,楊妻也不喜張揚,夫婦二人攜女兒給陳君葆拜年,在陳君葆日記里僅發(fā)現(xiàn)一次,時在1943年2月7日。④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二,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162 頁。不過,陳、楊互通慶吊,交誼維持了許多年,文氏行跡在陳君葆日記里還是留存了一鱗半爪。比如,1956年,文氏曾有意與楊章甫一同北上觀光,可惜中途返回,“不果成行”⑤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29 頁。;1975年11月26日,陳君葆與楊章甫等人聚餐之后,不忘登門看望文氏的病情⑥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68 頁。;次年,文氏辭世,陳君葆為撰挽聯(lián)吊唁,并參加了喪禮⑦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28~330 頁。。
楊章甫夫婦所生子女數(shù)人,陳君葆日記僅錄存其中一個女兒的名字——楊善離。陪同父母來陳君葆家拜年的正是此女,似與父母關系較為密切。楊善離之夫婿名陸恩敬,為陸文績之子。⑧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二,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64、162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66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28 頁。楊家其他兒女的信息,暫付闕如。
對于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后楊章甫的人生軌跡,楊文是這樣概述的:“廣州起義失敗后,他又遷居香港搞地下工作。一九二九至一九三〇年間,曾在中山三鄉(xiāng)橋頭學校、桂山學校執(zhí)教。(他改名文磊庵)一九三〇年八月間,潘兆鑾同志在桂山學校被捕犧牲后,章甫與黨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重返香港,當了殷富人家的家庭教師?!雹釛钋嗌剑骸段宜赖臈钫赂Α?,珠海市政協(xié)文史組編:《珠海文史》第2輯,1983 年內部印行,第13 頁。按:“潘兆鑾”,即前引陳君葆日記所稱“潘少鸞”。謝文所述,同中有異:“1929—1930年間,楊章甫仍在香港堅持地下工作,又曾化名回中山三鄉(xiāng)橋頭學校及桂山學校執(zhí)教。后來隨著革命形勢的日益嚴峻,1930年8月,章甫從內地回港后與組織失去聯(lián)系,只能做家庭教師糊口度日?!毕旅嬉欢蝿t為楊文所無,似得自楊章甫外甥潘鶴的回憶:新中國成立前夕,“譚天度受中共中央派遣到香港做統(tǒng)戰(zhàn)工作,成立了多個迎解放的學習研究會。其中一個研究會的成員就是大革命前后加入黨組織,但在廣州起義后因臨時省委書記李立三‘左’傾錯誤而脫黨的老同志,包括羅珠、梁復然、羅錫寶、薛白(耀英)等人,楊章甫也在其中。每次開會,他都把潘鶴帶在身邊”。在舅父楊章甫的言傳身教下,潘鶴“接受了革命的道理”,“參加了共產黨在香港組織的進步藝術團體‘人間畫會’”?!皬V州解放后,潘鶴乘坐廣九鐵路恢復通車的第一列火車,從香港回到廣州,就讀于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送走了潘鶴,章甫認真考慮自己的未來。黨組織一直在召喚他。譚天度調肇慶任西江專員公署專員前,與他握別,仍在做他的工作:‘省市職務留下給你,你若回廣州,請向葉劍英同志報到。’從1950年至1953年,章甫本人不驚動廣東省政府,回歸廣州兩次,最后決定不愿為官,只愿為民。此后,他繼續(xù)在香港從事教育工作,成為桃李滿天下的優(yōu)秀教師。”①謝燕章:《不該被遺忘的楊章甫》,政協(xié)珠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珠海文史》第24 輯,2015 年內部印行,第84~85 頁。
楊章甫與黨組織失聯(lián)后的思想及言行,留待下一節(jié)評述,此處專門補說楊章甫攜家居港后之生計問題。楊文僅言他為“殷富人家”做家庭教師;謝文則由擔任私人家教拓展至“從事教育工作”,并追贈“優(yōu)秀教師”之美譽。經與陳君葆日記對照,楊、謝二文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夠全面之失。
1972年10月28日,陳君葆打電話問候楊章甫,才知道他“患風濕骨痛病,已歷時一月”②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 頁。。11月3日、11日,楊章甫兩次登門與陳君葆晤談③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61、62 頁。;18日,陳君葆“冒雨往訪士端,帶同手杖送給他”④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63 頁。。20日,陳君葆分別致電三位朋友,一一問候病況。其中,“楊士端已愈了,照常去上課為人補習”,陳君葆對他最為放心不下:“三人當中,我頗心掛士端體弱而又多病,仍然任教,殊非計也。”⑤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64 頁。這一年,楊章甫79周歲,以衰邁之齡、病弱之軀,為了生計,依然舌耕不輟,難怪老友牽掛不已。早在五年前——1967年1月15日,楊章甫就曾告訴陳君葆:“現(xiàn)在已甚么教學工作都摒棄,真也如野鶴閑云了?!雹拗x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6 頁??上?,“野鶴閑云”只是楊章甫的一廂情愿,家境不豐似乎伴隨他終身,一生劬勞也就成了他的宿命。
與陳君葆不同,楊章甫沒有穩(wěn)定的退休金,也沒有什么從事社會活動的額外收入,教書似乎成為他養(yǎng)家糊口最重要的營生。據陳君葆日記所載,楊章甫曾經擔任民生書院的院長。1935年12月7日,楊章甫引導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許地山、教師陳君葆參觀民生書院,然后主持了當天的“國語演講會”,并邀請許地山作“怎樣讀書”的主題演講。⑦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一,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10 頁。1939年7月,民生書院也有意“改中文課程”,楊章甫問計于陳君葆,二人于是一道去漢文中學取經。⑧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一,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4、463、465 頁。同年11月30日,陳君葆到民生書院“新文字班”作演講,涉及“人民生計與教育的關系”“文字與民生的關連”,重點則是“新文字的作用與推行新文字的責任”。⑨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一,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493~494 頁。1941年3月29日,陳君葆、楊章甫共同參加了“改革課程委員會國語文小組”第一次討論會。⑩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二,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12 頁。據此推測,楊章甫應該是民生書院的主要負責人,《陳君葆日記全集》所附人物簡介稱楊章甫“曾任香港民生書院院長”?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一,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9 頁。,應屬可信。大約與此相前后,楊章甫還參與了吳涵真、劉草衣等創(chuàng)辦兒童書院(又稱兒童學會、兒童學院)的活動,并在該書院任職。①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一,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108、234~235、420 頁。
僅從陳君葆留存的記載已能看出,民生書院、兒童書院這兩處教育機構,既與促進平民教育、倡導中文教育相關,又兼有慈善公益性質。因此可以推斷,作為參與者之一的楊章甫,即便略有收入,所得酬勞也不可能豐厚。
民生書院與兒童書院之名,后來在陳君葆日記里雖未再現(xiàn),但楊章甫在此類私立教育機構的教學工作一直持續(xù)了很多年。②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414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四,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6 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14 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76 頁。就此而言,“桃李滿天下的優(yōu)秀教師”這一稱譽也屬名副其實。
除了從事教學工作,楊章甫可能在商行、保險公司做過兼職,這在陳君葆日記碎片化的記載中留下了蛛絲馬跡③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二,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90~91、94、115、207、290 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20 頁。。當然,具體情形如何,仍有待于發(fā)掘更加有力的證據來厘清。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部分中共黨員退隱香港,一些人堅持從事地下活動,另一些人則漸漸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從治史議,還原失聯(lián)者或脫黨者的歷史面貌,也是黨史研究內容的組成部分。楊章甫由革命者到失聯(lián)者的命運改變,不啻為這一研究提供了典型個案。
早年與楊章甫多有工作交集、后來同樣避居香港的廣東同鄉(xiāng)譚天度,在新中國成立后不止一次邀請昔日戰(zhàn)友撰寫回憶文字。見諸陳君葆日記而較為詳盡的,至少有兩次。一次是1956年7月,楊章甫隨港大師生觀光團北上途經廣州,中共廣東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譚天度曾“私下與他密談”④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512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 頁。。另一次是1964年9月17日,陳君葆在廣州參加省政協(xié)會議期間,與譚天度當面談及此事:“譚天度要我見到士端,請他寫些以前經歷過的事實,如將楊殷兄等材料寫出來給后代人景仰,作學習的資料。這等史料,各方均重視,又說朋友們對他屬望很大。我說這意我十分贊同,前曾對士端講過,現(xiàn)在最好由譚部長給我一封親筆函帶給士端,以便說話;他答應了。”⑤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14 頁。在此之前的1961年,“上頭”就曾托白潔之對楊章甫提出過同樣的希望,然而,“士端屢推,不審何故”⑥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四,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3 頁。。陳君葆索要譚天度的親筆函,正是這個緣由。
陳君葆攜帶譚信返港后,于1964年12月3日楊章甫來訪時,口頭轉達了譚天度的建議⑦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42 頁。;而譚天度的這封親筆信,卻意外地被陳君葆夾在書里,耽擱了送達時間⑧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76~277 頁。。
或許是因為沒有及時獲得楊章甫的回應,譚天度隨后再修一書從廣州直接寄給他。1965年3月6日,楊章甫帶著這封信找到陳君葆,陳君葆當天日記寫道:
楊士端到訪,攜譚天度給他的信以示。信約渠春稍暖時赴穗一行。士端提起楊殷和當時中山先生的“四皓”,也就是楊鶴齡、尤烈、陳少白、關心焉,以及他的侄子匏安。當時從事地下工作的,如“十人團”犧牲的頗不少,剩下的“不言祿,祿亦不及”的也未嘗無其人,是殆老譚等所終不能去諸懷者夫!又當日第一個公社組織本在公安局內發(fā)動,曾有人提起其事,但其后當軸則以為暫置“不提”為宜,因此亦大家不提它了。(不過,當時縱有“人民公社”的組織,雖說是要繼美巴黎公社,究未是以與今日之人民公社相比論也,提它似亦太無謂,不過我們要求信史,“雪上偶然留指爪”雖無痕殘跡,一述也有必要的罷。)士端又提起當時一些曾入獄之人,如劉少華、陳令嫻兩夫婦,令嫻固被捕犧牲,而劉少華則解放后猶匿居香港,至以賣腸粉來維持生活,客有勸其謁見者,渠亦謂“可不必啰”以謝之,抑何受介之推思想影響之甚哉!便是士端也是這樣的見解,56年北上旅行,邀他同往,已成行矣,甫至穗而折回,苦苦勸駕而無從也。今次,天度固一片殷勤矣。①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76 頁。
陳君葆對共產黨的好感由來已久,從不諱言對新政權的擁護和支持,即使因此遭到港大高層的威脅、排斥,也堅決不改其志。②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16~17、83~84、253~254 頁。不僅如此,他的四個子女中,除了長女云玉隨侍在港,另外三個兒女都返回內地工作,長子陳文達甚至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并榮獲三等功。③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28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45 頁。
相比之下,作為中共早期黨員的楊章甫的思想言行可以概括為冷眼旁觀、若即若離④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8 頁。。陳君葆對楊章甫的“耿介拔俗”“不愿意做官”⑤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 頁。“為人處事,有冷靜頭腦”⑥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173 頁。,連同他的詩情文采,一直十分欽佩。兩人或茗談,或聚餐,或通話,既有噓寒問暖、人情往還,更多縱談古今、詩詞唱和。不過,在陳君葆的筆下,楊章甫的面貌是復雜而多樣的:談論時局,極為熱衷,每每知無不言,“頗有精到的見解”⑦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一,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52 頁。;憶述往事,則是能拖就拖,不甚熱心,“真也是‘往事休重說’似的了”⑧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 頁。;月旦人物,每每以小見大,雖不乏諧謔,卻時有“露骨的表示”,難免讓陳君葆深感“大相徑庭”,甚至頗為不滿⑨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49~50 頁。。即使是詩翰往還,也有曲調未盡和諧之處:楊章甫固然愿意為老友修改《大慶油田感賦》之類頌贊詩①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102、106 頁;劉秀蓮、謝榮滾主編:《陳君葆全集·詩歌集》(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676 頁。,但在內心深處,最能入其法眼的還是“十年夢遍千山月,萬里投荒一葉身”②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17 頁;劉秀蓮、謝榮滾主編:《陳君葆全集·詩歌集》(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50 頁。這類詩句,因為“十分空靈”③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37 頁。。
于今察之,1956年楊章甫最終未完成的那次北上之旅,仿佛帶有某種宿命色彩,甚至具有一定的象征含義。當事者楊章甫如何看待,尚難得知;身為鼓動者的陳君葆,卻是再三替他惋惜。
1956年,繼上一年成功組織港大英籍教授訪問北京之后,陳君葆又策劃、實施了一次長達四十天的港大師生北上參觀之旅。最初邀約的團員,除了港大師生,另有一些特殊人物,如曾經附逆汪偽的知名人士趙尊岳,又如中共早期黨員楊章甫等。趙尊岳猶豫再三,最終“不打算北行了”④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486、488 頁。。與趙尊岳的“審慎態(tài)度”⑤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488 頁。不同,楊章甫1956年與陳君葆(或北京方面)的互動頗為頻密,甚至呈現(xiàn)出罕有的積極:這年4月2日,故交譚平山辭世;5月,楊章甫為撰譚平山簡略事跡⑥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488 頁。,連同北上之行所需履歷、辦證照片等一起寄給陳君葆⑦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488 頁。;6月27日,楊章甫致電陳君葆,答復前日所托查詢1926年“廣州農民講習所”資料的相關情況⑧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05 頁。;6月28日,“病況有點起色”的楊章甫,登門與陳君葆晤談⑨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06 頁。;7月14日,楊章甫、文凈華夫婦跟隨參觀團從香港前往廣州,“一路上還算好”⑩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12 頁。;7月15日,廣東政協(xié)常委陳國泉在北園酒家宴請參觀團,陳君葆、楊章甫在宴席上遇到譚天度?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512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 頁。。隨后發(fā)生突變:7月20日,參觀團離開廣州,乘坐火車一路北上?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14 頁。,而楊章甫夫婦在此之前似已折返香港,未再隨團北行。1956年的北上觀光團,在7月14日至8月25日的四十多天內,到訪廣州、北京、鞍山、沈陽、長春、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12~531 頁。可以預料的是,縱使楊、文伉儷沒有中途退出,如此長時間、遠距離、高強度的旅行,對于身體病弱的他倆而言?劉秀蓮、謝榮滾主編:《陳君葆全集·書信集》(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626 頁。,肯定是一項不小的挑戰(zhàn)。不過,楊氏夫婦二人之所以半途折返,究竟是不是身體原因所致,至今也還不是十分明朗。
在1965年3月6日的日記里,陳君葆認為楊章甫和劉少華一樣,對革命有功,革命陷入低潮后匿居香港艱難度日,卻又聽其自然,都是緣于深受古人介子推隱居不言祿的影響。正因為有此“見解”,1956年楊章甫受邀北行,“甫至穗而折回”,縱有陳君葆“苦苦勸駕”,而楊章甫終“無從也”。?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76 頁。直到1972年10月25日,陳君葆告訴友人李子誦:“五六年我曾邀他一同晉京一行,但終于剛抵廣州才住了兩天,他便遄返香港,不肯繼續(xù)北上?!雹僦x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 頁??梢?,此時陳君葆仍將驟然折回歸因于楊章甫的突然變卦。然而,在1976年9月1日的日記里,說法并未保持一致。陳君葆先是抄存了為文凈華女士撰作的挽聯(lián):“與楊公為道義交,手足情殷,忍聽鼓盆歌薤露?問文姬誰先后覺,江山如此,記曾扶病向都門?!彪S后略作解釋:“士端夫人姓文。一九五六年曾與士端由我陪同赴北京觀光,謁見周總理,不意抵廣州后遨游數(shù)日,忽因罹病遂至截回,不果成行。士端與周,為廣州辦農民講習所時同事。”②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29 頁。在此,陳君葆則將未能成行歸因于文凈華突患急癥。
同一位親歷者和見證者,事后在不同的時間點分別給出了兩個版本的解釋。前后兩說,可信者為誰?
失聯(lián)者楊章甫,最終未能成為回歸者,也未能躍升為中南海的座上賓③1956 年7 月27 日下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香港大學師生參觀團。詳見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16 頁。,而是選擇繼續(xù)做一個旁觀者。陳君葆日記所載,雖為片言只語,隱約可見端倪。楊章甫一生清貧,家累頗重,估計是攔阻他回歸的一大障礙;早期暴力革命之血腥,令他轉而再次向佛教尋求慰藉④楊章甫青年時代就曾有過短暫的出家經歷;避居香港后,與陳君葆等人和融熙法師交游頗多;1965 年陳君葆夫人鄭云卿去世,次年楊章甫勸陳君葆“看些佛書”。詳見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10~312、385、403 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四,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7、59 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8 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88 頁。;政黨之間、派系之間爭權奪勢之丑惡,使他對官場心生厭煩,而有出塵之想⑤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21、595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6 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59 頁。;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在執(zhí)政中出現(xiàn)的一些失誤,也難免讓他擔憂、失望、疑惑和害怕⑥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四,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91、528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六,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21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127 頁。。
對于中共早期黨員楊章甫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將陳君葆日記及相關文獻與現(xiàn)有楊章甫研究成果進行比照、印證,可對其生平作如下補述:
楊章甫,本名楊士端(又作仕端),字章甫,譜名林祥,別名文磊庵,齋名羼提室、羼提寄廬。楊氏早年以字行,20世紀30年代避居香港后恢復本名。楊章甫生于1893年10月12日,卒于1977年12月8日。楊章甫對廣東早期黨團組織發(fā)展以及早期廣東工人運動、青年運動,都曾作出不少貢獻。①陳君葆1973 年2 月4 日日記:“廣州三楊,楊匏安、楊殷與章甫。他們從事革命工作,均走下層路線,接近群眾,實際參加工運,如楊殷為港九線,另一人,疑為匏安,則主廣三線,而士端則粵漢路?!币娭x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80 頁。按:陳君葆日記所載,與楊文若合符節(jié);楊章甫參與中共廣東黨組織建設之事,則以謝文所述較為詳備。又,李堅所編《楊匏安史料與研究》選刊了不少楊章甫參與廣東工運、青運的史料,如《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各委部干部名單(1922 年4 月9 日)》《阮嘯仙致存統(tǒng)信——團粵區(qū)改選情況(1923 年5 月19 日)》《社會主義青年團廣州地委呈任職決定(1923 年11 月12 日)》,另有一些研究楊匏安的文章也涉及楊章甫,如曾建昭《楊匏安在廣東早期的青年運動》、張克謨《楊匏安與廣東工人運動》等。而已刊各種楊匏安傳記,也會或多或少介紹楊章甫的此類活動。大革命失敗后,楊氏避居香港、澳門,以教書謀生,一度堅持地下斗爭,后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②楊淑珍回憶,謝燕章整理:《楊淑珍回憶錄》,李堅編:《楊匏安史料與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年版,第382 頁。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楊章甫仍留在香港從事教育事業(yè),參與平民化教育、中文教育改革等活動,始終關心國家發(fā)展、家鄉(xiāng)建設和國際局勢③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四,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91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五,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37 頁;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212 頁。,并應邀為相關部門提供過早期中共歷史的若干回憶性資料④1968 年,楊章甫曾應大革命時期的戰(zhàn)友梁復燃(時在廣東省文史資料館任職)的邀約,寫信回憶中共三大的相關內容,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現(xiàn)代史研究室編:《“二大”和“三大”:中國共產黨第二、三次代表大會資料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年版,第606 頁。。楊章甫稱得上是一位愛國愛港愛鄉(xiāng)的知識分子⑤楊淑珍回憶,謝燕章整理:《楊淑珍回憶錄》,李堅編:《楊匏安史料與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年版,第382~383 頁。。
縱觀百年黨史,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進程中,參與其中的,有從始至終者,有中途加入者,也有中途離開者。無懼風雨、從始至終者當然令人敬仰,但是對中途離開者則要具體分析,不能抹殺其在特定歷史時期對革命所作的貢獻。楊章甫就是中途離開者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由于個性、信仰以及其他主客觀因素,楊章甫在新中國成立后,并未聽從勸導返回國內,而是選擇留居香港冷眼旁觀。楊章甫作出這種抉擇,固然有一些遺憾,但是與那些出賣革命同志的叛徒、在革命勝利之際參與投機者、在革命勝利后依仗資歷謀取私利者相比,他的品行無疑更令人敬佩,他的特殊貢獻也值得后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