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驃國鳳首箜篌與鼉形箏

2022-02-25 03:27朱海鷹
中國音樂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箜篌鱷魚緬甸

○ 朱海鷹

一、驃國樂器隱含驃人古圖騰

公元802年,驃國派悉利移城主舒難陀到唐朝獻樂,攜帶二十余件樂器。這些樂器不僅能奏出異國風味的樂曲,其音律也與我國的唐樂大不一樣。關(guān)于驃國樂的音律,需要引用的論據(jù)篇幅較大,筆者曾發(fā)表過一篇《解讀白居易的〈驃國樂〉與唐書卷“驃”》①朱海鷹:《解讀白居易的〈驃國樂〉與唐書卷“驃”》,載許均銓、朱海鷹主編:《緬甸華文文學藝術(shù)論文集》,澳門:緬華筆友協(xié)會,2018年,第61頁。,文中有詳細分析、論述,本文就不贅述了。

驃國樂器不僅制作材料在唐朝稀有,有部分樂器的造型也充滿神奇色彩。如此奇特的異國文化,讓唐朝宮廷上下與史學家們都感到十分詫異。

請看《二十四史》唐書卷二十二下,驃:

有鳳首箜篌二:其一長二尺,腹廣七寸,鳳首及項長二尺五寸,面飾虺皮,弦一十有四,項有軫,鳳首外向;其一頂有條,軫有鼉首。箏二:其一形如鼉,長四尺,有四足,虛腹,以鼉皮飾背,面及仰肩如琴,廣七寸,腹闊八寸,尾長尺余,卷上虛中,施關(guān)以張九弦,左右一十八柱;其一面飾彩花,傅以虺皮為別。有龍首琵琶一,如龜茲制,而項長二尺六寸余,腹廣六寸,二龍相向為首;有軫柱各三,弦隨其數(shù),兩軫在項,一在頸,其覆開如獅子。有云頭琵琶一,形如前,面飾虺皮,四面有牙釘,以云為首,軫上有花象品字,三弦,覆手皆飾虺皮,刻捍撥為舞昆侖狀而彩飾之。有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畫之,上加銅甌。以竹為琴,作虺文橫其上,長三尺余,頭曲如拱,長二寸,以條系腹,穿甌及匏本,可受二升。大弦應太蔟,次弦應姑洗。有獨弦匏琴,以班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首;張弦無軫,以弦系頂,有四柱如龜茲琵琶,弦應太蔟。有小匏琴二,形如大匏琴,長二尺;大弦應南呂,次應應鐘。有橫笛二:一長尺余,取其合律,去節(jié)無爪,以蠟實首,上加獅子頭,以牙為之,穴六以應黃鐘商,備五音七聲;又一,管唯加象首,律度與荀勖笛譜同,又與清商部鐘聲合。有兩頭笛二,長二尺八寸,中隔一節(jié),節(jié)左右開沖氣穴,兩端皆分洞體為笛量。左端應太蔟,管末三穴:一姑洗,二蕤賓,三夷則;右端應林鐘,管末三穴:一南呂,一應鐘,三大呂。下托指一穴,應清太蔟。兩洞體七穴,共備黃鐘、林鐘兩均。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鳳翼,大管長四尺八寸五分,余管參差相次,制如笙管,形亦類鳳翼,竹為簧,穿匏達本。上古八音,皆以木漆代之,用金為簧,無匏音,唯驃國得古制。又有小匏笙二,制如大笙,律應林鐘商。有三面鼓二,形如酒缸。高二尺,首廣下銳,上博七寸,底博四十,腹廣不過首,冒以虺皮,束三為一,碧條約之,下當?shù)貏t不冒,四面畫驃國工伎執(zhí)笙鼓以為飾。有小鼓四,制如腰鼓,長五寸,首廣三寸五分,冒以虺皮,牙釘彩飾,無柄,搖之為樂節(jié),引贊者皆執(zhí)之。有牙笙,穿匏達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雙簧皆應姑洗。有三角笙,亦穿匏達本,漆之,上植三牛角,一簧應姑洗,余應南呂,角銳在下,穿匏達本,柄嘴皆直。有兩角笙,亦穿匏達本,上植二牛角,簧應姑洗,匏以彩飾。②《二十四史》唐書卷二十二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6 312頁。

驃國向唐朝獻樂的部分樂器,是按各種飛禽走獸的模樣制作,造型奇特,它們有可能是驃族的圖騰,如鳳凰、鱷魚、龍、獅子、蛇、象等動物,涵蓋了天上飛的、地上走的爬的、水中游的王者。其中龍的造型有必要加以說明,緬甸龍并不同于我國的龍。緬甸龍不僅龍頭區(qū)別于我國,其龍體無足,形似于蛇。還有,唐書中“鳳首箜篌”的鳳,也有必要給予解釋,緬甸文化雖受中印文化影響,但在緬甸主流文化里,并沒有鳳凰的形象。緬甸的寺廟繪畫、經(jīng)書,以及民間文學,神話故事里崇拜的是大鵬鳥、妙翅鳥、音樂天、“緊那羅”、“緊那利”等10余種神鳥。因此,唐書所指“鳳首箜篌”中的鳳凰,大體是唐朝史學家依驃國樂器上的鳥類形狀猜測得來;按緬甸文化來分析,理應是其本土或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神鳥更為準確。神鳥形象可參看下文圖2。

驃族崇拜的圖騰除了神鳥、龍外,還有鱷魚、蛇、大象、獅子等,這些都是公元9世紀前后常見于驃國境內(nèi)的動物。至于驃國樂器與這些圖騰有何象征性意義?樂器演奏的聲音是否代表這些動物的叫聲?它們之間有無整體性的更深奧含義?筆者因還未能找到合理的解釋,只能留給讀者去研究了。

此外,驃國樂器中使用的材料有象牙、牛角、蛇皮、鱷魚皮、竹子、木料、瓜類(葫蘆)、金屬簧片、絲弦等。

5 000年前,我國中原大地也曾有大象、鱷魚、獅子等動物,但到了唐朝802年,由于環(huán)境氣候以及人為破壞等諸多原因,這些動物除揚子鱷外已不復存在了。因此,當唐朝史學家見到驃國樂器上的各種飛禽走獸,以及制作樂器所使用的珍稀物料時,不禁感到新奇,遂將每種樂器的特征詳細記于史書之上。

二、撥奏弦鳴樂器豎琴與板箱型撥奏弦鳴樂器箏的起源地

在未探討驃國的撥奏弦鳴樂器“鳳首箜篌”與板箱型撥奏弦鳴樂器“形如鼉”(鼉形箏)之前,需先了解一下驃國、驃族與驃人傳統(tǒng)文化。《二十四史》唐書卷記載的驃國位置,大致在現(xiàn)今緬甸伊洛瓦底省、勃固省、馬圭省、曼德勒省等部分地區(qū)③〔英〕G.E.哈威:《緬甸史》,姚枬譯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第34-35頁之間的地圖。,按當今的地圖看,大約在緬甸中下部地區(qū)。

驃國應該是驃族建立的國家。驃族雖與現(xiàn)今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同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從民族學的角度分析,驃與緬并非同屬一個民族。為還原這段歷史,作者查閱了《緬甸歷史年代表》中的第一位至第六位國王的姓名:

第一位:Pyusawti驃紹梯(公元167年);

第二位:Timinyin梯明尹(公元242年);

第三位:Yinminpaik尹明拜(公元299年);

第四位:Paikthinli拜丁里(公元324年);

第五位:Thinlikyaung丁里姜(公元344年);

第六位:Kyaungdurit姜都律(公元387年)。④《緬甸歷史年代表》,載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緬甸語教研室編:《緬漢詞典》,北京:商務出版社,1990年,第1 247頁。

請注意,這幾位國王的姓名,具有“子承父名尾字”的特征,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少部分民族的一種特殊的姓氏文化—“父子連名制”?!白映懈该沧帧睉峭壝褡宄袀飨聛淼囊环N姓氏文化,它并沒有成為一個大區(qū)域或同屬一個語系、語族的共同文化。筆者查閱了同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藏族、景頗族、白族等10余個民族的歷史,目前還留存有這種姓氏特征的民族,只有彝族、基諾族和哈尼族;緬族的文化發(fā)展史中是沒有此種姓氏文化的。綜上所述,根據(jù)這種特殊的傳統(tǒng)姓氏文化推斷,這六位國王絕不是緬族,而是驃族。

從緬族的史料中可以了解到,緬族的姓氏文化有其特征,他們自古以來都是有名無姓的民族(其男性青少年,名字前面加“貌”或“哥”,中年之后的名字前面加“吳”;女性青少年,名字前面加“瑪”,中年之后的名字前面加“鐸”)。這樣的名字稱謂與緬族的傳統(tǒng)文化、早期宗教,以及后來信仰的南傳佛教“輪回轉(zhuǎn)世”理念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

緬甸史學家貌丁昂撰寫的《緬甸史》中記錄緬族大約在公元600年,才出現(xiàn)在緬甸的歷史文獻里,而驃族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已是在緬甸生活的最早居民族群之一了。⑤〔緬〕貌丁昂:《緬甸史》,賀圣達譯,昆明:云南省東南亞研究所,1983年,第283頁。

此外,驃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在緬甸蒲甘的“摩耶佛塔”四方柱上,有巴利文、孟文、驃文、緬文對照的銘文記載。⑥同注③,第74-75頁。這些歷史都可證明驃族并非緬族。

由于深究驃族問題,會牽涉到緬甸的民族政策,本文不便深入探討9世紀末,驃國、驃族為何湮滅于緬甸的歷史,驃族為何變成緬族的原因(有關(guān)歷史可能被掩蓋了)。

有關(guān)驃族姓氏及驃族文化等問題,筆者在《泰國緬甸音樂概論》《東南亞民族音樂》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緬甸”均有論述,本文就不贅述了。接下來,進入主題—“鳳首箜篌”與“形如鼉”的傳播和源流。

(一)鳳首箜篌

公元802年驃國向唐朝獻樂攜帶的“鳳首箜篌”,緬語稱saun:“?!被騭aun:gaut“??隆保瑢儆谪Q琴類樂器。

豎琴的歷史悠久,從撒瑪利亞人與巴比倫人時代即有籍可稽,沿用至今。拉美西斯三世(約公元前1200年)墓中繪有兩架裝潢講究的自立豎琴,各高213cm左右。在西方,早在中世紀初,愛爾蘭就有人彈奏豎琴;文藝復興前的幾個世紀,歐洲史籍中已有相關(guān)的記載和描述;15世紀起,豎琴演奏者都隸屬于王室宮廷。⑦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編譯:《外國音樂辭典》,錢仁康校訂,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年,第334-335頁。

從世界地圖可以看到緬甸與古印度是近鄰,邊境線長達1 000余公里,自古以來驃人與印度的交往頻繁,而古印度又與中東阿拉伯、埃及、歐洲等國的交往密切。也因此,源自埃及、阿拉伯的豎琴,隨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傳到歐洲,英語稱Harp“哈潑”;傳到中國稱“豎箜篌”,也稱“十四弦”“二十弦”。⑧同注⑦,另見應有勤、孫克仁編著:《中國樂器大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14、347、348頁。

世界各國的豎琴雖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以致造型、琴弦數(shù)量及制作材料等都有所不同,其中驃國“?!边€使用了“虺皮”即蛇皮來蒙住琴體的共鳴箱,但其結(jié)構(gòu)仍保留了“哈潑”古老文化的基因。因此,追溯驃國“鳳首箜篌”的祖先,乃源自于歷史文獻中最早記載的埃及木制五弦豎琴(公元前1250年),即“哈潑”的撥奏弦鳴樂器。

(二)“形如鼉”—鼉形箏

緬甸古驃國向唐朝獻樂時攜帶的鼉形箏,文獻里并沒記錄驃人如何稱呼這一樂器,只描述該樂器“形如鼉”。古文“鼉”指爬行類動物,根據(jù)緬甸阿瓦王朝古壁畫里有鱷魚造型的琴⑨〔緬〕吳密奈:《聯(lián)邦舞蹈》,仰光:緬甸文化部出版社,1959年,圖171。(見圖1),文中的“鼉”當指鱷魚。此外,緬甸至今仍有鱷魚形狀的樂器,緬語叫mi' gyaun:“密嬌”,而緬語“密嬌”就是鱷魚。本文據(jù)此將史書記載的“形如鼉”冠名為鼉形箏或鱷魚箏。

圖1 緬甸阿瓦王朝壁畫上的鱷魚琴(圖中心位置樂師所奏)

箏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樂器種類之一。箏可追溯到周代宮廷的頌琴,距今有約3 000年的歷史。箏有多種名稱:以裝潢材質(zhì)命名的,有瑤箏、鈿箏、銀箏、銀裝箏、玉箏等;因彈奏方式的不同,用弓軋奏的有軋箏、牙箏;用撥子、義甲彈和肉指彈的,有奏箏、彈箏、 箏、鹿爪箏;因弦數(shù)的漸增,出現(xiàn)過五弦箏、十二弦箏、十三弦箏、十四弦箏;因演奏場合及樂種的不同,有云和箏、清樂箏、雜樂箏等;至清代,因風格的不同,曾有十五弦形制的北箏、南箏、江浙箏、潮州箏等。⑩應有勤、孫克仁編著:《中國樂器大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486-487頁;另見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第501頁。

緬甸的驃族作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民族,大約在2 500年前,從青藏高原向南遷徙。箏作為祖居地文化,驃族在保留箏的基礎(chǔ)上,將其外形制成“形如鼉”的鼉形箏。唐朝史學家,將驃國九根弦的鼉形箏,劃入箏的行列,也是因其除了造型上有所變化外,樂器的功能、結(jié)構(gòu)、音響、演奏方式等基本上與箏相同。故此,本文將鼉形箏溯源自我國的箏類,板箱型撥奏弦鳴樂器合情合理。

三、緬甸周邊國家的鳳首箜篌與鼉形箏

(一)周邊國家的鳳首箜篌

緬甸與泰國、老撾是近鄰。柬埔寨大約在14世紀后,雖不再是緬甸的鄰邦,但在此之前,柬埔寨一直與緬甸有密切的交往。

盡管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與周邊國家的民族均非同族(緬族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柬埔寨人是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泰國人與老撾人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等),緬甸與周邊國家的人民,無論是民族,還是語言、生活、習俗上均有很大的區(qū)別,但大約在公元11世紀,這些國家都陸續(xù)信仰了南傳上座部佛教(簡稱“南傳佛教”)。正因為泰國、柬埔寨、老撾和緬甸一樣都信仰南傳佛教,使這些國家的200余個民族的服飾(平時穿戴)、習俗、民居、節(jié)慶、飲食、生活、勞動、意識形態(tài)等出現(xiàn)趨同現(xiàn)象。

筆者在泰國參觀各地博物館時,看到有類似緬甸的“?!必Q琴和鱷魚琴類樂器;老撾民間也不難找到這些樂器的足跡;從柬埔寨吳哥寺(公元8—14世紀)古跡的墻壁浮雕上,也可看到“鳳首箜篌”的身影。(見圖2)

圖2 柬埔寨吳哥寺墻壁浮雕“豎箜篌”,朱海鷹攝

吳哥寺浮雕上的豎箜篌,除了“面飾虺皮,弦一十有四,項有軫”等特征因浮雕表現(xiàn)手法的局限,不能完全展現(xiàn)出來而顯得有所區(qū)別外,其大小比率、琴體結(jié)構(gòu),以及“鳳首外向”等特征,與《二十四史》唐書卷“驃”的“鳳首箜篌”基本吻合??梢姡蠹s公元9世紀,我國史書記載的驃國樂器“鳳首箜篌”在中南半島流傳地域相當廣闊。

(二)周邊國家的鼉形箏

鼉形箏除了《二十四史》唐書卷“驃”記載其造型,有九根琴弦外,今天,筆者無論查詢緬甸,還是柬埔寨、泰國、老撾等國家的歷史資料,遍訪各國博物館,均已找不到鼉形箏的蹤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在這些國家的民間樂器中,筆者找到了已經(jīng)變了形,但名稱仍叫“鱷魚”的三根弦鱷魚琴。2003年,筆者隨云南藝術(shù)學院訪問團到緬甸,在參觀仰光市的博物館時,就看到了三根弦的鱷魚琴。

前文提到過的,收錄在緬甸學者吳密奈著《聯(lián)邦舞蹈》一書中的那幅緬甸阿瓦王朝(公元1364—1555)的壁畫,壁畫正中鱷魚形狀的樂器即是鱷魚琴。(見圖1)

從這幅古壁畫的年代可大致推算出,《二十四史》唐書卷“驃”記載的“形如鼉”,大約在公元16世紀之前就已消失了。那個時期,緬甸宮廷里流行的板箱型撥奏弦鳴樂器,無論是琴的結(jié)構(gòu)、弦數(shù),還是演奏技法等已不再是九根弦的鼉形箏,而是三根弦的鱷魚琴了。

筆者對這樣的變化,只能大致推測:公元9世紀末驃國滅亡。緬族逐漸成為緬甸的統(tǒng)治階級,驃族文化被緬族文化取代。驃族的宮廷音樂家流落民間,繼續(xù)承傳自己的文化,使鱷魚琴還能夠在緬甸的孟族和若開族中流傳。

四、鳳首箜篌與鼉形箏的演變與發(fā)展

(一)緬甸“??隆必Q琴有多種造型

驃國于9世紀末滅亡后,“鳳首箜篌”也隨之消失了。此時,緬甸的統(tǒng)治階級是緬族。盡管“鳳首箜篌”在緬甸的皇宮里深受貴族們的喜愛,但緬族必須以自身文化來取代過去的舊文化。于是“鳳首箜篌”琴體上面的“鳳首”,就被改成“榕樹葉”的造型了。

從那以后,緬甸的豎琴“??隆保谇傧覕?shù)量上有所增加,琴體也逐漸加大,20世紀,“桑柯”琴的調(diào)音軫柱,還改用金屬調(diào)音器,但“??隆鼻俚那偈?,仍沿用“榕樹葉”的模樣,至此曾經(jīng)的“鳳首箜篌”整體上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很難找到“鳳首箜篌”的影子了。

目前,緬甸使用類似“??隆必Q琴的民族還有若開族,他們使用一種叫du:laun:“杜籠”的豎琴;克倫族,他們的豎琴名叫na:dein:“那頂”。這兩種“??隆必Q琴的造型,以及琴首的模樣,還有琴弦的數(shù)量都與緬族的“??隆鼻儆兴鶇^(qū)別。?緬甸文化部編著:《緬甸的傳統(tǒng)樂器》,仰光:緬甸文化部出版社,2003年,第16-20頁。此外,緬族還使用一種鱷魚造型的“??隆必Q琴。

(二)鼉形箏為何變成了鱷魚琴

史學是一門融合了技術(shù)、技藝、方法、民族、宗教、文字、語言、民俗、地理、環(huán)境、交往等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史學家也都清楚,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歷史積淀深厚、清晰、豐富;哪些國家,不僅缺乏歷史大事件的記載,就是天文、地理、自然災害、民族習俗,包括樂器文化等都因為缺乏史料記載而無從考證。

緬甸雖在公元6—8世紀已經(jīng)有孟文、驃文和緬文,還有著名的《琉璃宮史》等史籍,但要從其歷史、文獻中尋找一種樂器的來龍去脈,卻或因無記錄而茫然。筆者閱讀了多本現(xiàn)代出版的有關(guān)緬甸民族樂器的書籍,作者也需借助中國歷史來探究緬甸音樂文化。

如前文所述,鱷魚箏大約在公元16世紀之前就已被鱷魚琴替代了。筆者根據(jù)東南亞各國的歷史推測:公元16世紀,是人類航海業(yè)、東方與西方貿(mào)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此時,歐洲各國與東南亞國家有了更頻繁的商貿(mào)交往,歐洲的先進文化,也很受東南亞國家的喜愛。Lute(琉特琴)、Zither(齊特琴)、Mandolin(曼德琳琴)等撥弦類樂器,也隨歐洲的商船傳播到了東南亞各國。這些弦樂器只要在琴頸的面板上增加一些隔條—品,三根弦演奏的音域,就能超過2個八度。人類文化總是在比較中不斷發(fā)展的,驃國鱷魚箏,有可能受到西方樂器的沖擊而產(chǎn)生了變化。緬甸仰光市博物館有件樂器的造型很像“齊特琴”,該琴雖沒詳細說明其使用民族、產(chǎn)生時間、流行于何地,但它也許就是從鱷魚箏向鱷魚琴過渡的樂器。

此外,泰國也有“齊特琴”式的三根弦鱷魚琴,泰語叫Chake。(見圖3)這樂器的名稱雖仍保留了“鱷魚”這一稱呼,卻已沒有鱷魚的形狀了。此鱷魚琴的造型與上述仰光市博物館的“齊特琴”也很相似。2009年,筆者到柬埔寨考察時,也看到有類似“齊特琴”式的三根弦鱷魚琴。

圖3 泰國的鱷魚琴,朱海鷹攝

《二十四史》唐書卷“驃”中雖沒注明驃國藝人如何稱呼鼉形箏,但根據(jù)緬語mi' gyaun:“密嬌”乃鱷魚琴的習慣性稱呼,鱷魚又是驃族的圖騰,故推測這一名稱應源自驃國時代。鱷魚箏不僅僅是驃國的一種樂器,它還應與其他樂器構(gòu)成某種整體的象征性文化,但這一點因缺乏依據(jù)與文獻的記載,只能是筆者的猜測了。

驃國于公元9世紀末消失。緬族除了圖1阿瓦王朝壁畫上的鱷魚琴外,史料里已很少提及鱷魚琴的事了。今天的緬甸唯有孟族與若開族還在使用鱷魚琴。

綜上所述,中南半島各國齊特琴式的三根弦鱷魚琴,可分為兩種造型:

1.仍然保留其古琴的模樣—鱷魚的造型,使用民族是緬甸的孟族和若開人。

2.另一種三根弦的樂器,雖仍叫鱷魚琴,但其造型卻已變成類似齊特琴的模樣了。其主要使用民族有泰國的泰族,柬埔寨的高棉人。緬甸只出現(xiàn)在博物館里,現(xiàn)在已沒人使用這種樂器了。

五、現(xiàn)代“桑柯”琴與“密嬌”琴的特征

(一)“??隆必Q琴的特征與制作

前文提到,驃國“鳳首箜篌”如今已沒有鳳首的模樣,而以“榕樹葉”替代了,但緬甸人仍稱它為“??隆薄0淳捳Z中“?!庇型嵝薄A斜之含義,我國音樂學家認為,用中文稱“?!睘閺澢?,也很合適?!吧!笔蔷挼槿嗣褡钭鸪绲臉菲?。自古以來,緬甸音樂家們都認為,它是抒發(fā)情感的最佳樂器。因此,緬甸人將“桑”彎琴奉為樂器之王。能夠演奏彎琴者頗受人們的敬重,在宮廷樂師中彎琴師可享受到極高的待遇。緬甸歷代音樂家,包括吳撒(U Sa)大臣(緬甸歷史上著名的音樂家,大約任職于18世紀的貢榜王朝)都是彎琴高手。

現(xiàn)代彎琴,其琴體長約70cm,琴高約66cm,沒有固定的規(guī)格,有大有小,制琴家也比較多,但制作的方法是基本一致的。

緬甸著名音樂家鐸索妙恩志(女)著有《音樂與舞蹈》,書中詳解了彎琴的結(jié)構(gòu)、各部位稱呼與制作工藝等。

琴頸的樣式:

琴體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像弓一樣的是琴頸,緬語稱let yon:“熱涌”即手臂之意。琴頸有三種樣式,分別為:

1.德新奎式(dh-zingwei),指琴頸像一種花紋圖案,呈曲線型;

2.苗泰式(myanth tain),指彎琴側(cè)視猶如一只猴子坐著,尾巴向上翹起之形狀;

3.丹列式(than lyet),緬語“丹列”即寶劍,所指的是琴頸猶如一柄阿拉伯的彎月型寶劍。

琴頸用材:琴頸用一種兒茶樹彎曲的根部制作,琴頸的頂端有葉片的模樣,藝人們將它稱作榕葉。琴頸需要選用兒茶樹的“吉祥”彎曲部制作。所謂“吉祥”彎曲部是指要用的這一節(jié)兒茶樹彎曲的根部不能有交叉的根莖才能使用。

琴的下部(琴體):緬語稱saun:o:“桑歐”即琴鍋之意?!吧W”要用整塊青龍木鑿成船型。緬甸俗語曰:“前是玉蘭后是缽”,指的就是琴頸像獨木舟,首部似玉蘭樹葉狀,琴體就像缽一樣托著。在琴體的制作過程中還有“厚三分”“薄三分”之說。厚三分是指琴體的前后及琴頸連接部,需要厚約0.7cm;薄三分是指琴體左右兩邊及上面鹿皮包裹的部位厚約0.4cm。

琴頸與琴體的聯(lián)結(jié)方法:琴體與琴頸聯(lián)結(jié)的槽外兩旁先打5個孔,將琴頸置于琴體之中,用膠黏合;用銅線從小孔中穿繞,捆緊琴頸,再用螺絲釘將其固定,然后把柚木的鋸末混上膠水封住所有孔縫;晾置三天后加刷油漆方告完成琴頸與琴體的聯(lián)結(jié)。

安置系弦板:琴體上面在未蒙鹿皮時將系弦板安置在“猴頭”后面至琴腰的地方。系弦板以青龍木制作,長約33cm,高約3cm,用線將它與琴頸伸入琴體的另一端纏繞固定。系弦板較明顯地拱突在琴體中部,待蒙上鹿皮后才鉆孔系弦。

繃鹿皮:為彎琴繃鹿皮必須用新鮮鹿皮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天后方能使用。所需鹿皮雖不多,但需要選用皮薄的部位為好。而且,制琴師還認為,最佳用料是有孕的母鹿腹部上的皮革(這很殘忍,今天,我們應該提倡保護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不能隨意傷害)。在用鹿皮蒙琴時,注意皮不可繃得過緊,緊則薄,容易破,松則厚,會影響琴的音色,只有恰到好處,琴的音色才會柔美優(yōu)雅。用繩子將鹿皮繃在琴體上時,要適當留有余地,琴不能在太陽底下曬,只能讓它慢慢風干。然后再將多余的邊角剔除。為了防蟲蛀,琴內(nèi)還可涂上殺蟲劑。

彎琴繃好鹿皮后要打孔:這時,制琴家需要舉行一次祭拜儀式,然后在鹿皮上打四個仙女孔:首先在“猴頭”右邊打一孔,琴體中部左邊打一孔,靠近琴頸的下邊打兩孔。?〔緬〕鐸索妙恩志:《音樂與舞蹈》,仰光:緬甸文學宮出版社,1968年,第48-53頁。

琴體外觀的裝飾:當上述制作均達到要求后,就是整個琴體外觀上的裝飾了。琴身一般都用黑色,鹿皮上涂棕色或紅色,以金粉和彩色玻璃裝飾邊緣,彎琴的制作就完成了。

演奏姿勢:緬甸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與我國人民大不一樣,他們常盤腿席地而坐。演奏彎琴也很講究姿勢,而且還分男女不同的坐姿:

1.男性演奏者需盤腿而坐,左腿壓在右腿上,腳掌翻朝上托住彎琴的底部起穩(wěn)定琴身的作用,琴頸朝前,以左手掌托住琴頸,讓“榕葉”對準前額,這才符合要求;

2.女性演奏者的托琴姿勢同上,坐姿需將雙腿往后彎曲。

筆者未能查閱到這兩種演奏姿勢起源于何年代,是哪位樂師規(guī)定。當演奏者手托彎琴,只需樂師稍加指點,就能夠掌握演奏姿勢了。

彎琴的演奏:演奏彎琴時,左手托住琴頸的同時,手指可按弦,使音升高;右手拇指和食指可同時撥弦,有復雜的技巧,但能夠奏出所需旋律與和聲。

彎琴的用弦:有十三弦和十六弦。十三弦琴琴弦的調(diào)音及常用調(diào)式。(見譜例1)?陳自明:《緬甸民族樂器考察報告》,中央音樂學院內(nèi)部資料,1985年,第11-12頁。

譜例1 彎琴的調(diào)式(十三弦)

(二)鱷魚“密嬌”琴的特征

從驃族的文化特征分析,鱷魚乃驃族的圖騰之一。驃國、驃族、驃文化的消失,也使鱷魚箏隨之消失了。如今的緬甸只留下了鱷魚琴。緬族大約在公元11世紀成為緬甸的統(tǒng)治階級,并將“鳳首箜篌”的琴首,改成“榕樹葉”造型,鱷魚箏也逐漸被淘汰了。

孟族的“密嬌”琴,是由一整塊青龍木雕琢成鱷魚的形狀制作出來的樂器,其造型美觀,富有民族特色。但目前在緬甸仰光市面上最常見的是作為旅游紀念品銷售的鱷魚琴,它們大都是用雜木料制作琴體骨架,用石膏塑造成鱷魚的形狀,然后雕飾出鱷魚身上的鱗片,涂上顏料、金粉,再貼上彩色玻璃片等制作而成的。這種造型美觀的鱷魚琴,因其使用的材料是石膏,而不是傳統(tǒng)的整塊木料,無需幾年就會出現(xiàn)裂縫、變形、石膏破損等現(xiàn)象,但因價格便宜,損壞程度也不算大,依舊被眾多音樂愛好者喜愛和收藏。

孟族鱷魚琴的長度為120cm,寬約20cm,厚約10cm。背上只有三根琴弦,古代用絲弦,現(xiàn)代使用尼龍弦與金屬弦。三根弦的空弦為:G、c、g。?同注?,第15-17;77頁。

泰國、柬埔寨的鱷魚琴,已經(jīng)沒有鱷魚的形狀,更像西方的齊特琴。中南半島國家能夠制作樂器的樹材較多,尤其是柚木、紫檀樹、青龍木等樹材制作的樂器不僅不會變形,音色也很好。齊特琴式的鱷魚琴形制雖有大有小,但一般長度大約為125cm,寬約22cm。共鳴箱的厚度,有厚也有薄,一般為9~12cm。

鱷魚琴的演奏,無論是鱷魚造型的鱷魚琴,還是齊特琴式的鱷魚琴,都需擺放在地上。演奏者的左手按琴弦所需的音,右手持彈片撥動所需琴弦進行彈奏。這兩種鱷魚琴均屬板箱型撥奏弦鳴樂器。

反思:一種文化的消失與承傳、保護、發(fā)展

公元802年,驃國向唐朝獻樂,攜帶二十余件樂器,但今天的緬甸主體民族緬族僅保留其中三種,而這三種樂器無論是造型、功能、演奏、發(fā)展上,均相較驃國時期的樂器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化。

公元10世紀,緬族崛起,逐漸成為緬甸的統(tǒng)治階級與主體民族。緬族需要強調(diào)自身的文化,并經(jīng)歷數(shù)百年的摸索創(chuàng)造了“賽旺”樂隊:由圍鼓、“喬龍巴”鼓、圍鑼、排铓鑼、“巴答拉琴”(竹排琴、鐵排琴)、嗩吶、豎笛、響板、碰鈴等樂器組成。

傳統(tǒng)文化乃一個民族的靈魂。驃國于公元9世紀滅亡后,驃文化也隨其國家、民族的消失,而湮滅于緬甸的主流文化之中。但讓人慶幸的是,驃國的樂器文化原本也是來自不同的民族,也因此,驃國雖滅亡,其樂器文化并沒有徹底消失。驃國二十余件樂器除兩件外,絕大多數(shù)仍在緬甸和云南的各民族中傳播。(見表1)

表1 驃國樂器與中國云南和緬甸各民族使用的樂器

我國云南和緬甸各民族使用的竹笛類樂器非常豐富。但筆者查閱了中緬有關(guān)竹笛類樂器的所有資料(中文、英文、緬文)與云南、緬甸民族博物館中收集的全部竹笛類照片,均未能找到有類似《二十四史》驃國“兩頭笛”樂器。

還有,驃國的“牙笙”與“兩頭笛”也僅出現(xiàn)于《二十四史》唐書卷,之后的史書就再也沒有它們的蹤影了。

一個民族文化的消失與我們地球村自然界某種生物的消失一樣,令人痛惜哀傷,但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發(fā)展卻極其無情地上演著一幕幕悲劇。人類只有認識到,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我們?nèi)祟惲粝碌恼滟F財富,才會去愛惜、承傳、保護它們。否則,在當今文化爆炸的時代,我們一旦接受了新文化,就很容易產(chǎn)生“棄舊迎新”的行為,去自毀自身民族傳統(tǒng)文化。

還有另一種現(xiàn)象并不鮮見,人類緊隨交通的迅猛發(fā)展,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交往也就更加頻繁,我們與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中,也必定會接受或引進外界的各種文化。也許我們接受外界文化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而不是替代,然而,我們卻常犯錯誤,新奇的外來文化一旦引進,就會風靡城鄉(xiāng),向全國各個角落瘋狂地傳播。

由此,使我們?nèi)祟愇幕l(fā)展史上出現(xiàn)一些可怕的教訓:外來文化的引進,似乎與外來物種引進的結(jié)果相似。由于人類的好奇心、功利主義、商業(yè)目的、暫時利益的獲得,而盲目地接受外來的物種,以致讓外來物種破壞了當?shù)刈匀簧鷳B(tài)的平衡,使當?shù)氐奈锓N遭到了滅絕。這種現(xiàn)象,往往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或上百年之后,才被人們發(fā)現(xiàn),外來物種對當?shù)丨h(huán)境的破壞,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這時我們才后悔莫及。

因此,在今天“一帶一路”倡議的大好形勢下,如何與外界交流?如何接受外來文化?我們該如何借鑒教訓,才能保護、承傳、發(fā)展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實屬一門高深,又需要人們?nèi)ゲ粩嗟孛?、探討的大課題。

猜你喜歡
箜篌鱷魚緬甸
緬甸琥珀中首次發(fā)現(xiàn)蝦類化石
箜篌城
找尋失落的箜篌之音
為了一個學生 學校新開了一個專業(yè)
緬甸記憶
緬甸希望20年內(nèi)趕上新加坡
鱷魚
鱷魚
鱷魚為什么哭
智過鱷魚河
民丰县| 高州市| 东兰县| 四川省| 鸡西市| 陇南市| 盘山县| 全南县| 萨迦县| 综艺| 姜堰市| 广元市| 贺州市| 大英县| 景洪市| 龙里县| 湖南省| 江西省| 巍山| 加查县| 鹤峰县| 济宁市| 鸡泽县| 清镇市| 安陆市| 肃北| 衡阳市| 娄烦县| 湘乡市| 札达县| 抚松县| 双桥区| 江孜县| 达日县| 隆林| 安国市| 鄂托克前旗| 江津市| 津市市| 通河县|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