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媒介考古學視野下的唐代題壁文化的傳播研究

2022-02-23 11:58:58陳嘉杰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2年24期
關鍵詞:題壁考古學媒介

陳嘉杰

(湖州學院,浙江 湖州 313200)

0 引言

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錄序》中說過:“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世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予此潮流者,謂之予流。其未得予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眰鞑W作為20世紀傳入中國的一門新興學科,其理論一直在不停發(fā)展,短短40年的時間里,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推陳出新,不斷產(chǎn)出新的研究理論,因此與其他學科相結(jié)合進行研究,也是時下最新的一種方法。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大多數(shù)學者僅僅將目光集中于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傳播規(guī)律,對于傳統(tǒng)媒介的研究和總結(jié)逐漸減少,尤其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媒介研究更加稀少。但是,對于中國古代文化文學的研究浩如煙海:有某個時代大背景下的文化發(fā)展,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或者是某個朝代當中的某個文人的文化傳播,如戰(zhàn)國時期的屈原,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柳永、王安石、李清照,再到當代的一些詩人等。由此可以看出,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已經(jīng)相當多了,而從傳播學的理論考察古代傳播媒介的研究仍然不多,因此我們通過媒介考古學的研究視角,就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前人不曾發(fā)現(xiàn)的古代媒介的閃光點或是與當今媒介對比略有不足的地方,媒介考古學也正因此才逐漸流行起來。

唐代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文化變革時期之一,對于研究媒介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唐代的優(yōu)秀作家和經(jīng)典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其傳播方式也各色各樣,比如露布、檄書、烽燧、羽檄、榜文等,傳播場景也不局限于固定的地點,如寺廟、酒肆、驛站等。題壁詩作為唐代詩歌當中最典型的一類,蘊藏著豐富的傳播活動,不僅具有了現(xiàn)代媒介的大眾傳播作用,而且還在古代傳播中起著人際交流、以詩載志的作用。媒介考古學正是希望我們通過研究那些默默無聞的媒介,研究起源,發(fā)現(xiàn)歷史價值,從而對現(xiàn)代的新興媒介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或者是作用。

1 唐代題壁詩的興起背景

1.1 唐代驛站制度的興起

唐代疆域遼闊,文化思想包容度極高,唐代對于關系下轄地區(qū)采用“都督州縣”三級制。據(jù)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唐代為了便于管理,總共劃分了十大行政區(qū)劃,分別是:關內(nèi)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到了后期,這些區(qū)域劃分也逐漸擴大,驛站數(shù)量也達到了空前繁盛的階段。唐代的驛站主要以兩度為中心向外輻射,遍布整個國家?!短屏洹肪砦逵涊d:“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陸驛,八十六所水路相兼。若地勢險阻及須依水草,不必三十里。每驛皆置驛長一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唐代的交通有多么便利。與此同時,驛站也逐漸從軍事方面的作用逐漸因為唐代經(jīng)濟發(fā)展而向文化傳播的作用發(fā)展,如姚合的《題永城驛》①、溫庭筠的《題望苑驛》②等。白居易在《醉封詩筒寄微之》中寫道:“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雹塾纱丝闯霎敃r的詩人也可以通過題壁這一行為來獲取有效的信息,或者交流詩句。以上兩者都是間接證明了唐代交通便利,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征。并且,從一定意義上講,唐代驛站制度的興起也間接促進了科舉制度的繁盛。

總而言之,從傳播的角度來講,交通是人與人之間傳播信息的最直接的形式,也是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延伸。如今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但是在當時,交通確實是信息得以流通的唯一傳播形式,若是交通斷絕,不僅意味著人員與物資的距離,同時也反映著信息的阻卻。

1.2 唐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對于科舉制度的起源,學者們有不一樣的見解,但到了唐代科舉制度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社會歷史地位。作為中央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唐代科舉制度也是社會階層的一種突破。并且古人由于連年戰(zhàn)事不斷,流動性極大,在這雙重壓力的壓迫下,信息如何有效傳遞便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題壁的行為也逐漸走入文人階層的視線中。雖然科舉制度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部分人才的機會,但是科舉取士造成知識階層迅速擴大,且當時社會的容納度又跟不上社會階層的擴大速度,所以就造成了數(shù)量龐大的知識分子飄忽不定地游走天下,在尋求仕進機會的同時四處留壁,也間接促使了唐代題壁文化的繁榮。古代文化思想一直強調(diào)士農(nóng)工商四大階級,這也導致了相當一部分人在對于階級的定位上有所偏離,不管是什么社會地位的人都會追求成為士,而且中國古代社會的流動又缺乏橫向性,也就是說如果選擇了某個階層的話就不會輕易改變了,沒有行業(yè)之間的跨越,只有行業(yè)中的升或者貶,一旦選擇由科舉走入仕途,一定意義上講也就是個人對未來生活的下注,將一切資本投入其中,只要能夠賭贏了,那就可以帶來功名利祿,可以改變命運,提高生活質(zhì)量。

另外,需要提及一種唐代的學習形式,即游學。從邊塞至都城長安,各地都有游學的學子,他們有的來自五湖四海,訪學問道,在當時著名的文人學者底下問訪;有的傳遞干謁詩,舉薦自己;有的游覽各地名山大川,遨游全國,增強見識。唐代游學興盛的直接原因是科舉取士。每逢科舉日子,數(shù)以千計的各地考生奔赴長安,落第后回原籍或者沿路覽勝。這本身就促進了士子游學,而重文辭的進士科興盛,士子可以同別州士子求解,這也是導致游學普遍的重要原因。這些士人學子們在游學的過程中會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并且會在游歷的過程當中隨時隨地留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也就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傳播方式——題壁文化。因此,游學對唐代的教育以及文化交流都有重要的影響。

2 唐代題壁文化的傳播意圖

對于唐代題壁文化的有關研究論著已有不少,因此本節(jié)重點從唐代文人的題壁詩來研究其傳播意圖。對于文學傳播意識的存在形態(tài)而言,《唐代文人文學傳播意識研究》中概括為明道、存史、弘文、訴情四種方式,而根據(jù)這一點理論,我們也可以從顯性傳播意識和隱形傳播意識兩方面來進行研究。

2.1 唐代題壁文化的顯性傳播意識

顯意識是有意識傳播的第一形式,唐代文人特別注意在不同場景之下的墻壁上留下自己的著作,但實際上并非所有的文人都具有自覺而強烈的文學傳播意識,有的強,有的弱。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有的文人因為當?shù)氐娘L景寫下自己的感受,如白居易的《題岳陽樓》、張繼的《游靈巖》等,而有的是借景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睹物思人的感受,如李欣的《題盧五舊局》等。這些多種多樣的情感表達,證明了唐代國力的強大和包容開放的政策。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導致了大部分唐代文人積極進取、張揚外露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到了中后期,因為詩寫得好就可以加官晉爵,獲得賞賜。比如唐代詩人李白,在唐玄宗面前對答如流,還奏頌一片,竟讓皇帝“親為調(diào)羹”,立刻下詔任命“供奉翰林”,這也大幅度刺激了唐代詩人對于文學的激情。在這樣一種重學行、重文采的風氣之下,明顯而自覺的文學傳播意識隨著文章明示、學行名師的觀念得以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

2.2 唐代題壁文化的隱形傳播意識

隱性傳播是相對于顯性傳播而言的,是指在特定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通過間接的、內(nèi)隱的方式輸出信息,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并逐步接受和認同信息內(nèi)容的過程。作為傳播意識的另外一種形式,隱性傳播也一直存在于唐代詩人的詩集中。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客觀傳播條件的欠缺,比如當時最重要的傳播技術——雕版印刷雖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是基本上還沒有用來進行雕印文集等。因此為了記錄自己的詩,就必須尋找一個能夠隨時隨地獲得的載體,墻壁也就隨之進入詩人的眼簾。尤其是唐代詩人日常作詩,比如飲宴助興、節(jié)慶紀事、餞別送行等行為,未必在當時有著文學傳播的自覺意識,但最終這些意識會上升到對于自己詩歌的一種隱意識,那就是不會讓他人直接明了地看出其詩歌的主題,比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詩和《錦瑟》詩。

3 基于媒介考古學視野下的唐代題壁行為

媒介考古學最先提及于電影考古學和知識考古學,常常被用來指涉一種以媒介物質(zhì)為中心的研究取向。媒介考古學需要我們找尋那些失落已久的、轉(zhuǎn)瞬即逝的、至于想象的另類媒介,也就是尋找它的異質(zhì)性。在《媒介考古學》一書中,齊林斯基注重收集異質(zhì)性媒介,既包括那些默默無聞的媒介物,也包括富有想象力的媒介設想,并在一次采訪中說道:“總之,在‘媒介考古學’這個術語出現(xiàn)之前,媒介考古實踐就已經(jīng)存在了。不同的術語確實在我的研究中依次出現(xiàn),但其實它們是互相關聯(lián)的?!雹苊浇榭脊艑W強調(diào)的是尊重歷史對象特殊性和差異性,對于題壁現(xiàn)象來說就是其不可重復性和傳播性,唐代的題壁文化恰恰滿足了這幾點。題壁將不同人、不同場景、不同情緒通過一種媒介或者體裁傳給受眾,而這面墻壁就是類似于如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它將媒介、傳播意圖、理念等相關因素加以連接,媒介由此成為一個“歷史事件”而出現(xiàn)在傳播的歷史領域中。在受眾目標和情感對象的多維空間中,題壁這個載體或者行為更像是一種為某個目的而存在的行為,這個行為需要一定程度的協(xié)調(diào),也就是為了完成某種反饋,像前文所提到的加官晉爵、揚名天下等都是一種目的的完成而獲得的協(xié)調(diào)。大眾傳播“從技術角度看,關鍵是要提高信息‘復制’的水準,這不僅指時間上要快,空間上要遠,還包括數(shù)量上要多,質(zhì)量上要精”⑤。題壁行為的大量出現(xiàn)滿足了這些特點,它為詩人提供了一種相對便捷和更廣泛的傳播方式。創(chuàng)作和傳播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只有創(chuàng)作而沒有傳播,那么這個作品就會失去影響力和生命力。

西方對于傳播學的理論通常都把思想規(guī)定為主客體對象性思維,強調(diào)的是社會性,但是技術是誕生在某些確定的社會學空間和時間之中的,技術的發(fā)展邏輯深深印在這個秩序中。比如古代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是享譽全世界的媒介技術,但是近幾年來很少出現(xiàn)類似于這兩樣的享譽全球的技術,因此我們對于媒介的研究不應該拘于西方的技術性傳統(tǒng),而應該放眼于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比如本文主要提到的題壁文化,這種既帶有自媒體特征的又有著部分大眾媒體的部分特征的古代文化現(xiàn)象所獨有的。因此,中國古代媒體發(fā)展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現(xiàn)代媒體技術的融合是中國特色的媒介考古學的重點。當前媒介考古學處理大眾媒介的前世問題時,我們關注的更多在于表面化的東西,而不是由表及里地去進行文化感知,對于題壁文化我們應該從不同維度去進行比較分析,從寫作場景、詩人再到寫作風格去進行比較,以此來更好地理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對現(xiàn)在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媒介考古學被人們理解為是對認識論結(jié)構的分析,但它并非僅僅尋求對過去被遺忘或被誤解的媒介的救贖,也非局限于對技術媒介原初的前史的重建。正如題壁一樣,與其說是研究過去的媒介文化來進行一種類似于收藏的目的,倒不如說是進行一種分析,如果沒有分析和呈現(xiàn)結(jié)果的各個方面的工具,那么唐代媒介文化將會被禁錮于表面,又或者被忽視。

4 結(jié)語

近幾年來,媒介考古學這個學術視野開始逐漸興盛了起來,而媒介考古學的學術起源可以說多種多樣,比如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福柯的知識考古學等,還有諸如新歷史主義等方面的研究,多種因素的結(jié)合使媒介考古學得以被重現(xiàn)。唐代是古代中國最繁榮的時期之一,通過媒介考古學的研究方法,我們能夠再現(xiàn)昔日唐朝繁盛的幾種傳播文化,不僅能夠使當今的中國人了解獨特的歷史文化,挖掘中國歷史中獨特的媒介資源和媒介文化,并且還能夠重建中國傳播實踐的豐富圖景,也將有助于中國特色傳播學的構建。

綜上所述,在媒介考古學視野下研究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逐漸流行,而新媒介的不斷出現(xiàn),也在不斷間接暗示研究舊媒介的緊迫性,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寶貴的經(jīng)驗,比如題壁文化當時就具有的無意識傳播的思想,以及考慮如何進行一種有效傳播,并且也可以從中吸取一些教訓,對于大眾和人際傳播僅僅是單線傳播沒有反饋是不行的,獨立的兩個信息源之間是不能夠進行有效溝通的。但是針對當前這個具體的研究方法我們?nèi)匀淮嬖谥芏嗟木唧w問題,比如對于當時的士人階層來說,在題壁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名揚后世的傳播意識,并且由于現(xiàn)如今對于題壁詩的保存記錄稀少,大多毀于戰(zhàn)亂或者老化,因此對于其具體形態(tài)的研究仍然有不小的爭議,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夠通過當今考古或者是文獻資料來進行解答。雖然媒介考古學對研究中國傳播史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途徑和視野等,但是也不能過于簡單地就移植過來,我們應該結(jié)合中國自己特色的文化背景,提出中國自己的問題進而解決相關的問題,從而進行“中國式的媒介考古”。面對唐代這個文化繁榮昌盛的時期,我們也不能僅僅簡單地研究題壁文化的傳播問題,而應該結(jié)合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來進行具體的研究,正如希格特所言:“人的存在無法獨立于計算和測量時間的文化技術;空間無獨立于空間測量和管理技術而存在媒介成為事件?!庇纱?,依靠著媒介考古學,我們可以重新定義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和媒介、媒介和社會的關系。

注釋

①劉洪生.唐代題壁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91.

②劉洪生.唐代題壁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57.

③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4849.

④西格弗里德·齊林斯基,唐宏峰,楊旖旎.媒介考古學:概念與方法——西格弗里德·齊林斯基訪談[J].電影藝術,2020(1):125-132.

⑤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11.

猜你喜歡
題壁考古學媒介
“何以廣州”的考古學觀察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1:32
認知與傳承:東西方考古學理論差異比較——以新考古學為例
本期主題:題壁詩
遼代壙墓的考古學初步觀察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獄中題壁
當代音樂(2018年1期)2018-05-14 21:11:39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幾個鄉(xiāng)村舞臺題壁五續(xù)
中華戲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9:09
反思媒介呈現(xiàn)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xiàn)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探索| 霸州市| 小金县| 神木县| 南岸区| 长治市| 剑阁县| 乡宁县| 信宜市| 上高县| 凤翔县| 桦甸市| 柳江县| 阿拉善左旗| 银川市| 汝州市| 新乡市| 泰安市| 嘉荫县| 望都县| 革吉县| 汶川县| 岳池县| 进贤县| 台中市| 屯门区| 巴中市| 梅河口市| 深水埗区| 澄迈县| 龙泉市| 宁强县| 钦州市| 南皮县| 滁州市| 乐至县| 介休市| 滨海县| 巴林左旗| 奉化市|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