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摘 要]作為統計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抽樣調查”課程理論性較強,傳統的授課方式很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佳。在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校教學發(fā)展的未來趨勢的大背景下,本研究探討了混合式教學理念在“抽樣調查”課程中的應用,以超星學習通平臺為例,從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拓展、課程考核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從而提高“抽樣調查”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超星學習通;混合式教學;抽樣調查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1-0110-03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在線教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觀念也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混合式學習(Blending Learning)理念被國內外教育技術界廣泛認同正是這一變革的重要體現?;旌鲜綄W習是指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yōu)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1][2]這一學習模式可以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靈活地結合起來,既能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作用,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對教育技術的改革和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影響。[3]我國也在大力推進混合式學習模式在高校教學中的普及?!督逃筷P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具有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和現代教育技術優(yōu)勢的高校要“創(chuàng)新在線課程共享與應用模式,推動優(yōu)質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不同類型高校小規(guī)模定制在線課程應用、校內校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方式方法變革”??梢灶A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混合式教學將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常態(tài)。
抽樣調查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它是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了解情況和搜集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推廣場景和巨大的應用價值。抽樣調查課程是面向統計學專業(yè)本科生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抽樣調查的基本技能,獨立地從事簡單問題的抽樣調查方案設計,深入掌握在各種抽樣調查方法中進行統計量構造、方差估計以及置信區(qū)間設置的步驟。進而提高學生收集數據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數據思維和運用數據認知現實的素質,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抽樣調查有很強的應用性,但由于抽樣調查方法是建立在嚴格的概率統計分析之上的,在講授抽樣調查理論時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大量的復雜的推導公式和定理證明。這些理論內容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和記憶,如果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很容易出現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面對教學中的這些問題,教育工作者們已經開展了一些基于抽樣調查教學改革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功,[4][5]但是這些改革大多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進行,基于混合式教學的抽樣調查課程教學研究仍然十分有限。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從抽樣調查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fā),以混合式學習理論為指導,基于學習通平臺,探索抽樣調查課程的混合式教學策略,從而有效地規(guī)避傳統教學方式下可能出現的諸多問題,促進抽樣調查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傳統抽樣調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抽樣調查課程的理論性較強,涉及大量抽象的符號、公式,推導和定理證明較多,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缺乏,甚至產生畏難情緒,覺得自己“數學基礎差,跟不上”。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是抽樣調查課程設計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缺少有效的師生互動
在傳統抽樣調查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是授課教師進行講授,學生只是傾聽者、記錄者的角色,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較少,教師很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由于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社交恐懼心理,不愿意在教室這種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授課教師想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也很難得到有效的反饋。
(三)軟件操作環(huán)節(jié)課時不足
在大部分高校,抽樣調查的授課內容以抽樣理論為主,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較少,例題和習題中提供的也都是簡化后的小樣本數據。但是在實際開展抽樣調查的過程中,當調查者需要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即進行統計量構造、方差估計以及置信區(qū)間設置時,會涉及大量的、復雜的數值計算,這些計算過程是需要通過統計軟件完成的。但是,現有的抽樣調查教材很少涉及統計軟件在抽樣調查課程中的應用。如何在學時有限的情況下,將軟件操作環(huán)節(jié)補充進抽樣調查的教學中,也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四)考核方式單一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閉卷考試常常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手段,試卷題型以填空、計算、證明為主。這種單一、過于側重理論的考查方式,會讓部分學生產生“只要記住公式例題就行”的錯誤觀點,忽視了抽樣調查的實用性。
三、基于超星平臺的混合式教學設計
(一)在預習環(huán)節(jié),以“問卷”的形式發(fā)布思考題
在很多教學設計中,教師會選擇在課前發(fā)放資料、讓學生課前提前預習。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會發(fā)現,由于這一預習環(huán)節(jié)是在課外進行,如果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最后完成預習作業(yè)的比例其實并不高,完成的質量也參差不齊。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結合預習的內容設計一些選擇題,在課前使用學習通平臺的“問卷”功能發(fā)布給學生,從而實時地監(jiān)督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紤]到設置預習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入后續(xù)的授課內容,為了增強預習環(huán)節(jié)的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視角進行問卷設計:
1.圍繞本章節(jié)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問題。例如,在“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這一章節(jié)中,教學大綱中的教學重點是“如何理解隨機原則,區(qū)分概率抽樣與非概率抽樣”,因此,在設計引入的問題時,就應當圍繞“隨機原則”這一知識點。
2.選擇有趣味性的話題“包裝”問題。抽樣調查是和實際生活結合非常緊密的一門課程,很多問題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出相應的故事和案例。授課教師通過提供具體化的任務,可以增強學生的情境認知,從而更有可能參與其中,深入地學習和理解,更多掌握細節(jié)。比如,在提出一個抽樣問題時,與其直白地陳述“從1000個總體中抽取100個樣本”,不如設計一個“抓兔子”的情景:“假設農場有1000只兔子,現在需要從中抓出100只,該怎么抓?”將抽象的問題具化為有趣味性的故事,在這一故事背景下設計幾個問題,增加問卷的吸引力。
3.圍繞學生容易產生誤解的迷思概念設計問題。抽樣調查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對于課程探討的一些問題,學生可能在學習這門課之前已經產生了模糊、甚至錯誤的觀念,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加以糾正。授課教師可以將這些易錯點提煉為問卷題,使問卷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比如,在“隨機原則”這一知識點中,學生很容易將“隨意抽取”與“隨機抽取”混淆。若選擇相關的題目作為該知識點的導入問題,那么,選錯答案的學生將會帶著疑問進入后續(xù)的授課內容,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提高課堂的參與度,同時,從“為什么”到“原來如此”過程可以強化獲取知識的滿足感,加深學生對迷思概念的重視度,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在授課過程中,使用“討論”和“隨堂練習”提高課堂參與度
當授課內容是較為抽象的公式推導和定理證明時,面對著一黑板的符號和公式,灌輸性的板書教學已經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部分學生會學習積極性下降、專注度降低,甚至出現厭學情緒。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讓學習者看到自己的,以及其他學習者的學習狀態(tài),是提升學習者專注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學習通的“討論”和“隨堂練習”功能給予學生更多的互動,讓學生及時地了解到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而提升學生的專注程度。
1.使用“討論”功能分享學生的課堂筆記。以“分層隨機抽樣”章節(jié)為例,課前,教師在學習通發(fā)布主題討論“筆記:分層抽樣中的符號與公式”,并將討論的截止時間設置為下一周上課前;課堂中,教師利用板書介紹分層隨機抽樣中的符號和概念,并提醒學生做好筆記;課后,學生使用討論區(qū)的“回復”功能,將課堂筆記整理、拍照、上傳,上傳后筆記所有學生都瀏覽、點贊;最后,在下一周上課時,教師選擇點贊率較高的筆記、將其展示在投影上,并基于該筆記、帶領學生回顧上一節(jié)的符號與公式。
課堂筆記可以直觀地展示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因此,通過在學習通的討論版中為學生提供一個分享、交流課堂筆記的平臺,教師可以快速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討論區(qū)的回復也對全體學生公開,既方便學生課后進行分享交流、取長補短,也能夠激勵學生在課堂上更專注地聽講、記錄,有助于學生提高聽課效率;此外,點贊、教師點評等環(huán)節(jié)增加了師生的互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融洽了師生關系。
2.使用“隨堂練習”功能,鞏固基本概念。在抽樣調查的部分章節(jié)中,需要學生記憶的概念相對較多。針對這些章節(jié),教師可以在課前將相關的概念設計為3-5個填空、選擇題,上傳至學習通的題庫中;上課時,在相應知識點講解完成后,用“隨堂練習”的形式發(fā)布給學生;待學生們都完成隨堂練習,并提交之后,將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講解。這樣的隨堂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地查漏補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由于練習題需要學生在課堂中當場提交,在提高課堂參與度和專注度上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使用“課程資源”進行課外拓展延伸
雖然抽樣調查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但由于學時有限,針對本科生開設的抽樣調查課程仍然以理論知識為主,教材中也很少涉及軟件操作、案例分析等實戰(zhàn)內容。針對這一問題,授課教師可以使用學習通平臺的“課程資源”功能,將教材中所欠缺的案例庫、軟件操作手冊等拓展資料分發(fā)給學生,供學生進行實踐方面的拓展學習。如果課程有足夠的學時,授課教師可以在每一章節(jié)理論內容結束之后,在課堂上進行軟件操作演示,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匯報案例研讀心得;如果課程學時有限,教師可以將軟件操作過程錄制成視頻,上傳至“課程資源”,學生在課后進行軟件操作練習和案例研讀,最后以小組為單位提交案例分析報告。
(四)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完成形成性評價
在傳統的抽樣調查課程中,學生的總評成績由過程性評價(平時成績)和結果性評價(期末成績)兩部分組成。其中,期末成績通常就是期末考試的得分,由于試卷有統一的評分標準,教師給分較為客觀,學生也較為重視。而平時成績部分包含了課堂表現、課外作業(yè)、案例報告等多個部分,類目較多、評分標準的主觀性也較強,這就導致過程性評價雖然流程更為煩瑣,但給出的平時成績反而不如期末成績有區(qū)分度,學生也因此重視程度不高。針對這一現象,授課教師可以依托網絡平臺進行平時成績的考核,既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評價的工作量,也能夠使評價標準更為透明、客觀,激勵學生更認真地對待平時的作業(yè)和練習。
例如,當授課教師在學習通發(fā)布了簽到、討論、隨堂練習、視頻等任務之后,學習通會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給相應的積分,授課教師可以將該綜合得分作為評價學生課堂表現的重要指標,學生也可以隨時查詢自己的學習通積分、預估自己最終的平時成績得分。同時,對于案例報告等評分過程的主觀性較強的項目,教師可以將評分標準分發(fā)給學生,并使用學習通的“小組任務”功能,讓學生們進行組間互評和組內自評,最后將教師評分+組間評分+組內評分的三項平均作為小組匯報的最終得分,使得評價過程更為透明、公正。
四、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以抽樣調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為出發(fā)點,結合超星學習通平臺的問卷、討論、隨堂練習、作業(yè)、公開資源等功能,從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拓展、課程考核四個方面設計了抽樣調查課程的混合式教學策略。該混合式教學策略不僅幫助了授課教師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及時地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高效地進行拓展延伸,更客觀簡便地進行課程考核;同時,在將這些教學策略應用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也表現出了較強的興趣、給予了非常良好的反饋。例如,為了記錄課堂筆記,教室前排座位變得“搶手”;由于要使用學習通完成隨堂練習,上課玩手機的現象顯著減少;增加了師生互動之后,更多的學生愿意主動地和教師進行交流;越來越多的學生意識到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參加建模比賽、創(chuàng)新大賽的熱情也有所提升。
混合式學習理論可以充分地發(fā)揮網絡技術的優(yōu)勢,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基于混合式學習理論進行課程設計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發(fā)展共同的要求。高校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使用現有的網絡教學資源,將混合式學習理論應用在自己所教授的課程中,讓師生切身體會到混合式學習理論的先進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現代教育教學改革建設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Singh,H.and Reed,C.A White Paper: 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DB/OL].http://www.centra.com/download/whitepapers/blendedlearning.pdf,2001.
[2]黃榮懷,馬丁,鄭蘭琴,等.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9-14.
[3]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4):21-31.
[4]張彩云.抽樣調查教學方法芻議[J].統計與預測,2002(06):48-50.
[5]馬嵐.對《抽樣調查》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統計教育,2007(08):29-30.
(責任編輯: 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