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佳
[摘 要] 新課改要求小學教育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閱讀教學十分注重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尤其是思維的發(fā)展,將思辨引入課堂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思辨閱讀旨在通過不同的方式發(fā)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然而,小學語文的課堂還缺少一點思辨性,學生的思辨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緊抓語言教學的契機,激活學生的思辨思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語言表達;思辨閱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想要對文章有所理解,從含蓄簡潔的語句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感與態(tài)度,若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則無法透過語言表象去掌握內在含義。但在當下的閱讀教學中,教者往往只關注知識的傳遞和各種淺閱讀,對文本關鍵詞語、重要句子和文章主旨缺少精讀和深挖。
某教師執(zhí)教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伯牙鼓琴》,在結合“教學鏈接”資料,領悟“知音”文化這一板塊時,補充資料袋內容后,讓學生談談對“知音”一詞有沒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新的感悟。很明顯,學生無法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說出自己的感悟。某教師在執(zhí)教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西門豹治鄴》時,讓學生感悟極具智慧的西門豹將計就計治理了巫婆、官紳頭子和官紳們。這“將計就計”一詞,是教師“送”給學生的,但教師讓學生具體說西門豹是如何將計就計的,學生則是不知從何說起的。
可見,課堂淺閱讀的結果就是學生面對提問,總希冀于教師直接給出答案,他們的思維在原地打轉,沒有提升。如果教師能夠在閱讀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思辨閱讀,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細致分析,那么學生的思辨意識和思辨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一、精讀詞語,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思辨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內含豐富的詞語,要想揭開詞語面紗,探尋文本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就要將閱讀與生活相結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透過語言表象發(fā)現(xiàn)背后深刻的含義。
例如,在《小王子》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初步了解馴養(yǎng)的本義是“人對動物馴服的過程”。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將“馴養(yǎng)”一詞放到文中,使其理解“馴養(yǎng)是在兩者之間建立一種獨一無二的依戀關系,有睹物思人的情節(jié)”,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感知小王子與狐貍的關系就如同我們與自己身邊的朋友、同學和老師的關系。緊接著,通過第二次結合文本,學生知道“馴養(yǎng)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最后,教師通過“小王子有屬于自己的玫瑰,同學們是否也有屬于自己的玫瑰?”這個問題,讓學生將文本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使其認識更加深刻,思想意識得到提升。
熟讀精讀,字字入目,對經典篇章的反復閱讀,我們會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和較深的感受。教師要先琢磨透文本,按照生活經驗,提煉出一個極具思辨性的主題,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主題層層行進,由表及里,由人及己,就“馴養(yǎng)”這一主題展開多樣化的思維活動。所以說,將文本與生活相結合,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關注留白,正反推理,進行思辨訓練
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追求逐字逐句的賞析,忽略了文章語言表達的特點,這樣一來,文章中的深層內涵無法得到挖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文本的留白部分,引導學生從自己的閱讀體驗出發(fā),層層推理,形成敏銳的語感。
例如,在《西門豹治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借助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探討為什么直接懲治惡人行不通。教師引導學生借助關聯(lián)詞“如果……那么……一旦……就……”這一支架推理形勢,學生順勢得出“如果百姓不給河神娶媳婦,那么漳河就會發(fā)大水,一旦漳河發(fā)大水,百姓們就會遭殃,還會反過來怪罪西門豹”這一推斷,從而使得“直接懲治惡人行不通,并非上策”這一結論有理有據。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用關聯(lián)詞“因為……所以……”分析西門豹的方法好在哪里。學生抓住西門豹的言行得出“因為這個新娘不漂亮,所以河神不會滿意。因為河神不滿意,所以就要重新選一個漂亮的新娘。因為要重新選一個漂亮的新娘,所以就要有人去和河神說一聲。因為巫婆是操辦婚事的,和河神最熟悉,所以就叫巫婆去和河神說一聲,把巫婆投進漳河,要了她的性命”這一推斷。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借助關聯(lián)詞層層推進,分析西門豹的方法好在哪里。教師順勢指出這一巧妙的計策——將計就計。
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處處透露出西門豹的智慧,教師先引導學生緊抓關聯(lián)詞得出“直接懲治惡人行不通,并非上策”這一結論,再次抓住關聯(lián)詞分析“西門豹的方法好在哪里”。這一環(huán)節(jié)將“思辨”的學習活動引入了課堂,通過正反辯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關注矛盾,分析探討,激發(fā)思辨意識
在現(xiàn)行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古文的比重較以前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教學小古文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存在矛盾的地方,讓學生在充滿質疑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深層次分析和探討,從而理解矛盾、解決矛盾,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是簡單地把王戎和其余孩子看見李樹后的表現(xiàn)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到王戎的聰明,感受王戎“未卜先知”的智慧。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的思考和感受“流于痕跡”,并沒有深入。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道旁李樹多子,卻無人采摘”這個矛盾點進行重點講解。教師通過抓住“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這一關鍵句引導學生分析“樹在道邊,任人采摘,若李子是甜的——那樹上應該無子”,進而得出“可是李樹多子,說明無人采摘——意味著李苦”這一結論。通過這樣探究王戎思考的過程,學生才能真正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清晰推理能力的王戎才能深植學生的腦海。這不僅可以讓難懂的文言文變成易于理解的內容,增加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趣味性,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
總之,在科技不斷發(fā)展的當下,思辨閱讀為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可以通過抓關鍵詞、進行正反推理、關注主要矛盾,讓學生思考、辨識,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在思考、辨識的基礎上,學生構建自己的“真”觀點,對文章內容進行質疑與辨別,挖掘出文本深刻的意蘊。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才能更理性,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余黨緒.在“思辨讀寫”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6(5):1.
[2]李曉艷.小學生整本書批判性閱讀教學案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3]鐘智芳.淺析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J].教師,2017(3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