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
(臺州市仙居縣第五小學 浙江 仙居 317300)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行和實施,小學語文教研方式作出進一步的改革,教師們在增加自己的課后服務工作時間的同時還在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新課改在提出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理念的同時也側(cè)面表明新時代新的教學方式地需要,轉(zhuǎn)變是一種創(chuàng)新,是一種拓展,也是一種與時俱進。而小學生記敘文教學基本立足于生活,從生活地小事情中提煉主題,讓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敘述和描寫,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學生的活動區(qū)域受限,能夠感知生活的途徑減少,這種本來就對寫作沒有興趣以及無話可寫、無情可抒的小學生寫作現(xiàn)狀無疑為寫作教學增加了難度。因此,本人將通過對小學生作文現(xiàn)狀的分析,從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徑探索培養(yǎng)小學生記敘文寫作能力的方法。
記敘文是小學生階段教學的主要文體,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階段和身心發(fā)展特點,記敘文是符合小學生發(fā)展階段的文體。記敘文是主要記敘生活中的人和事,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看法、感受和思想感情,主要基于真實事件進行敘述。所以記敘文相對程度上要求學生能夠具備善于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并且能夠用書面語言將自己所看到的人、事、物進行細致、清晰明了的描述,并且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加工描述,最終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小學生的記敘文寫作能夠豐富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豐富其情感體驗,小學生正是好奇心強、情感充裕的階段,教師需要善于引導學生,讓他們善聽、善看、善觀察,在不斷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中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語言表達和構思寫作等能力。
作文一直都是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難點和重點,學生每次一聽到寫作文就哀號遍野,因為學生本身對作文有一種排斥心理,害怕寫作文,排斥寫作文。對作文具有抵觸情緒,不愿意嘗試寫作,態(tài)度比較消極,所以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寫作的狀態(tài)中。例如我在上作文課前提前到教室發(fā)放作業(yè)們,學生們的興趣顯然不高,并且不情不愿地嘟囔著又是作文課。針對這個現(xiàn)象,本人認為一方面是學生自身對作文的認知還不深刻,沒有體會文字和作文的真正意義;另一方面,小學生總是容易將記敘文寫成流水賬,這都是因為學生的記敘文體系還未形成,并且缺乏真情實感將其邏輯性和有效地進行表達。
在批改小學生交上來的記敘文時,千篇一律的“記得有一天”的開頭,讓人又好笑又好氣。不約而同地開頭,流水賬的內(nèi)容,讓作文教學成為無效教學。大抵都是因為學生的生活積累不夠,自己的觀察力沒有放在生活中的細微事物中,所以他們會覺得沒有什么可寫。例如有一次我布置的周作題目為“我的母親”,學生們都是寫自己母親很美麗,母親很漂亮或者母親很兇,或者描述母親的外貌最后表達一句“啊,我的母親好偉大”。這些作文讓我看到了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每個周末都是在家里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父母在干家務活學生也習以為常并沒有參與其中,他們沒有親身參與,感受不到母親的艱辛,也不會對母親平時對他們所做出的席位事情所透露的細膩感情進行回想已經(jīng)體驗和感悟。一方面學生缺乏家長和教師的引導,另一方面,他們的視野被局限,沒有對比就沒有強烈地感受,如果學生們看到一些孩子被虐待的新聞和視頻時,他們才會在對比中感受到自己母親的美好和偉大,此時的內(nèi)容將會豐富多彩,畢竟每個家庭的模式和每個母親愛孩子的方式不一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在作文中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而大多數(shù)學生在自己的記敘文中會詞不達意、磕磕巴巴,讓人摸不著頭腦,或者他們的詞語反復使用,諸如:“就像,比如,就是”等等詞語,不會運用連貫更加得體的詞語和語言進行表達。一方面,學生的語言知識基礎薄弱,詞匯量積累不足;另一方面,學生自己內(nèi)部語言邏輯沒有建構起來,在作文構思這個步驟就是混亂的,所以沒有順序,沒有思路,想到什么寫什么,往往會是一篇蒼白的作文。
學生學業(yè)的原因加上各種課外輔導以及興趣班,學生的時間已經(jīng)被壓榨得所剩無幾,因而少了很多出去游玩和見識外面世界的時間,所以他們的思維也被局限于家庭、學校這些狹窄的空間,投射在作文中,學生的內(nèi)容主題無非是同學、老師、父母,其內(nèi)容極其的空乏,有這樣一個不完全統(tǒng)計,一位教師在課后布置了一篇開放作文,題目自擬,班上56位同學,最終交上來的作文內(nèi)容描寫父母的有13位,描寫老師的有8位,描寫同學的有20位,其余的是描寫寵物、花草一類,這個現(xiàn)象表明學生的實踐活動太少,生活方式單一導致頭腦中的素材極其的少,所以描寫的內(nèi)容難以引起共鳴,看不到真切、真實的生活體會,所以其寫作的內(nèi)容空洞沒有表現(xiàn)力,給不到讀者一些現(xiàn)象的空間,老師也抓不到學生想要講述的主要意思。這也是雙減政策落實的一些側(cè)面原因,希望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學生能夠有更多的事件去貼近生活,感受大自然。
小學生這個階段本應該青春洋溢,熱情似火,感情濃烈,但在作文中老師往往看不到他們的任何真情實感,大多是單一的開心、悲傷或者憂愁,且當前小學生在手機影響下,逐漸早熟,更加懂得察言觀色,所以在作文中說假話、表假情、唱高調(diào)的現(xiàn)象十分的嚴重,究其原因,可能是寫作題目難以引起學生的內(nèi)心波動,無情可表,但為了完成寫作人物機械化的書寫,可能是應試背景下的機制讓學生們不得不一股腦向有利于得分的傾向去描寫,也可能是描寫的對象不是自己喜歡或者有所抵觸的,難以有情感輸出,學生不愿意用心書寫。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養(yǎng)成自我內(nèi)驅(qū)力以及一種自我提高的需求,所以只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寫作,因為喜歡,所以會反復練習,從而在日積月累中養(yǎng)成習慣逐步提高,最終促進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本人認為應該主要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記敘文寫作能力:
任何事物的學習都需要興趣來支撐的,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一般都是三分鐘熱度,如果不熱愛、不喜歡,那么這件事情永遠都是被動的,語文教學的記敘文寫作一般安排在一個語文園地或是在周記中體現(xiàn),這樣其實教師可以以星期作為單位,在每個周一將記敘文的主題或題目告訴學生,并且在這一周的語文課上或是課余時間,教師有意無意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并且每天布置作文相關的字、詞、句讓學生抄寫、記誦。這樣堅持半個學期,讓學生們形成習慣且不排斥寫作,在此基礎上在引導學生從語文教學中學習并且觀察語言表達的相關知識,逐漸創(chuàng)造情境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力,生成體驗和感悟,這樣作文的動機,素材,語言表達和感情都有了,學生只需要以筆寫心,直抒胸臆即可,在這樣逐漸訓練和堅持下,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寫作教學效率就能夠得到提高。
首先,我們都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在讀的過程中積累字詞,積累詞匯量,達到一定數(shù)量的積累,遇到生活的某一件小事,學生就能夠用流暢的語言進行表達,這就和:“讀書百遍,其意自現(xiàn)”的道理是一樣的。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能夠形成語感,所以日常作業(yè)的布置也需要教師的深思熟慮和精心設計,例如布置學生每天摘抄寫好詞好句并且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進行熟讀記誦,并且引導學生在小組長背誦之后獲取小紅花。課外的時間例如課后服務如果學生作業(yè)完成的話,可以向?qū)W生介紹一些名言警句,并且講解其中一些經(jīng)典句子背后所發(fā)生的故事,這樣能夠讓學生更便于記憶,還能夠懂得典故的意義并學會運用。除此之外,課內(nèi)外的積累和閱讀的有效進行,都需要學生有良好的自覺習慣,他們能夠?qū)⑸詈驼Z文建立一種聯(lián)系,能夠從生活中的細小事物中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并且從生活中去體驗和積累引導他們掌握
其次,針對學生作文內(nèi)容空洞的現(xiàn)狀,本人認為內(nèi)容空洞是對人物和事件認識不夠深刻的產(chǎn)物,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深刻的認識自我、認識生活和社會并去了解、參與和關注,以此來儲存更多的寫作素材。例如在教學《我的母親》這類記敘文體的寫作時,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對于母親的感情態(tài)度是怎樣的,通過學生對自己母親的態(tài)度是褒義還是貶義來確定自己的文章基調(diào),從而引導學生見母親放置于生活中,讓學生回想母親在生活中是怎樣的一個人,對“我”不管不顧還是無微不至,她是勞動婦女的典型還是白領等等,最后引導學生想想母親對于社會有什么貢獻,他們的貢獻能夠起什么作用呢。通過層層引導讓學生描寫母親從我的看法到社會的角色最后到社會的貢獻,一步步地上升,讓文章內(nèi)容充實、主題升華,在寫作之后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母親的偉大以及學會感恩母親,最終在達到寫作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能影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
再次,在現(xiàn)代化的時代,知識和信息的搜集與獲取都比傳統(tǒng)的翻閱字典和書籍快得多,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的發(fā)展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手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和積累作文素材。眾所周知,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都沉迷于抖音和電子游戲,所以教師可以加以正確引導,讓學生知道,手機不僅可以玩游戲,也能夠成為他們學習的工作和助手。
作文沒有別的技巧,只有多寫多改,在寫作中獲得知識,在修改中形成習慣和提高認知。作文的聯(lián)系一般都是逐步聯(lián)系以及分專題練習,例如一二年級是看圖寫話,三年級開始過渡到寫作,記敘文中的寫作練習的方法和途徑是引導觀察、啟發(fā)感悟、提供條件、鼓勵創(chuàng)意,所以記敘文寫作的練習需要與生活結(jié)合,觀察日記就是小學生記敘文寫作練習的最好方式,生活中的花、草、人都可以是記敘的對象。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請學生們對自己的同桌、老師進行描寫,寫300字”等作業(yè)讓學生們完成,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逐漸會養(yǎng)成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
說真話、抒真情本就應該是孩子獨一無二的本質(zhì),情感的匱乏是因為學生將自己的天性抹殺了,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該釋放學生的天性,而釋放學生的天性首先應該和學生“做朋友”,不要讓教師的權威成為與學生交流感情的阻力,教師首先應該將寫作課的氛圍營造的平等、民主的氛圍。只有在這樣和諧氛圍的烘托下,學生更容易地吐露自己的心聲。如教學《我最重要的人》類似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前放映類似《你好,我的媽媽》的影片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隨后通過問答和聊天的方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不愿意失去的人,當感情達到一定程度時引導學生將感情融入寫作中,此時的作文必定能讓教師看到孩子們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質(zhì)樸的感情
作文結(jié)構屬于作文的硬件設施,結(jié)構的松散是因為學生的知識、感情以及技巧方面的欠缺難以將其完美的銜接和過渡,所以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在寫作的全過程的指導。寫作前,教師需要明確文體,向?qū)W生講述文體的結(jié)構特點。寫作時,對于學生寫作過程中的離題并且結(jié)構不清晰加以框架、思路的指導。寫作后,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文章主旨、情感、結(jié)構進行檢查、反思、修改潤色,以使文章達到一個學生自己認為較好的狀態(tài)。
(1)因材施教
每個小學生都是花園中獨一無二的花,所以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感知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要尊重和理解沒有一個學生的想法,并且要理論結(jié)合實踐的引導學生進行寫作,例如,更加偏向與人交流和表達的學生可以布置關于記人的題目,更加偏向于大自然的可以布置花草蟲魚的題目,根據(jù)學生的喜好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布置作業(yè),教師能夠收獲不同角度的記敘文
(2)全過程指導
小學生的寫作是需要過程的,此時是可以實現(xiàn)支架式教學,第一篇文章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的審題、立意、構思和謀篇布局,只有這樣全過程的指導,學生才能夠知道好記敘文是一個怎樣的標準。審題指導學生對于題目所給的范圍和內(nèi)容進行分析,確定自己的題目,構思則需要學生確立題目之后自己頭腦中有作文的頭緒,最后指導學生立意,則是具體想要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些什么,謀篇布局則是詳略等問題。教師的指導能夠讓學生明白自己是在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的差錯,并且不斷地改正和進步。
(3)相互討論
學生和教師可能一般對待作文的看法和標準是不一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通過討論選擇一篇他們認為寫得好的作文進行分析,在學生分析完之后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分析,讓學生們在與學生討論和教師講解的過程中指知道作文的優(yōu)劣,從而讓作文水平低的學生不斷改正和進步,讓作文水平高的學生精益求精。
(4)啟發(fā)聯(lián)想
聯(lián)想是通過某人或某事物而聯(lián)想起一些相關的人或事物,是思維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善于迅速聯(lián)想,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而記敘文雖以記敘為主,但是情感和分析都是由聯(lián)想和想象獲得的,所以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讓學生在紀實的基礎上通過聯(lián)想潤色自己的作文,提高自己記敘文作文的水平。
綜上所述,寫作教學不是一時一地就能夠完成的,它需要語文知識和生活知識的積累,語感的養(yǎng)成,情感的渲染以及長時間的訓練才成達到一定程度的作文水平。所以,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完成寫作教學目標,還需要養(yǎng)成學生的寫作習慣,注重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形成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學生的作文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所以教師在雙減政策的實施中更加需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增加自己的作文素材;多參加活動和走進社會、貼近生活,生成自己對于事物的情感體驗,并且在作文教學中的審題、構思、寫作等階段進行引導,并且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講評,充分利用反饋強化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記敘文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