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倩 張雨強
張雅倩 /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曲阜 273100)
張雨強 / 曲阜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
《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的通知》強調要建立“基于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普通高中招生錄取機制”[1]。2016 年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闹笇б庖姟罚ㄒ韵潞喎Q《意見》)明確指出“試點地區(qū)要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的依據(jù)或參考”[2],同時要細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學業(yè)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yǎng)及社會實踐5 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特長。無疑,結合或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中考招生制度,其終極價值和目標追求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這一舉措對綜合素質評價在初中學校的扎實推進起到了促進作用。一方面,它能夠深化初中課程改革,迫使學校結合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情況,科學分析原有課程體系存在的不足,加強課程建設,完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使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從只重視智育轉變?yōu)樽⒅氐轮求w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從真正意義上將學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
這一舉措也有利于高中學校精準選才,促進高中學校的特色發(fā)展。一方面,高中學??梢愿鶕?jù)學生的綜合素質檔案,全方位、多角度地評估學生,尤其是科學評估其難以量化的品質和能力,選拔出適合自身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生源,提高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匹配度,真正實現(xiàn)從選分到選人的轉變;另一方面,高中學??蓞⒖紝W生的綜合素質檔案,細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能力傾向、性格特征等,有利于學校因材施教,促進招生錄取與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銜接。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改革進程中不斷實踐與反思。
目前,各地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逐步作為高中招生錄取的參考或依據(jù),已成為加強中高考改革銜接的重要切入點。但事實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中招生錄取還面臨著一些困境,這些困境主要涉及三類主體:責任方(初中學校)、使用方(高中學校)、管理方(教育行政部門、政府)。
(1)指標的科學性不夠、難以操作
指標確立上,大多數(shù)省市的做法是將綜合素質評價分解為一級、二級、三級指標[3],直至分解出觀測點;在操作過程中,對各級指標賦值,然后將下級指標的結果合成上級指標的結果。這種做法未考慮到指標維度的全面性和指標之間的相異性問題[4],缺乏科學性。2016 年《意見》頒布之后,許多省市著力提高綜合素質評價指標的科學性水平,更加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如:江蘇省在思想品德、學業(yè)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yǎng)、社會實踐之外,又增加了“自我認知與生涯規(guī)劃”。[5]其評價指標仍呈現(xiàn)復雜的樣態(tài)。其實,學生的綜合素質涉及社會、文化、生理、心理等不同層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6]綜合素質又大多屬于隱性能力,很難用外在的標尺準確反映學生的內在素質狀況,并進行量化比較。因此,目前仍面臨綜合素質評價指標科學性不夠、難以操作的問題。
(2)評價結果可靠性、公平性難以保證
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公平性是高中招生錄取能否真正依據(jù)或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關鍵性前提。目前,各地的普遍做法是采用等級加評語的呈現(xiàn)方式。這對評價主體的專業(yè)化程度、評價技術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有些學??紤]到升學率、有些教師顧及人情對考生實行保護主義,使得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可靠性遭受質疑。另外,先天條件的不均衡使得綜合素質評價的公平性大打折扣。有研究指出:不同社會階層的物質資本、文化資本的差異將影響不同階層的生活形態(tài),中產(chǎn)階層往往以更理性評估的方式為子女規(guī)劃系統(tǒng)性的教育計劃,提供給子女更佳的條件。[7]出身于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由于文化資本的差異會取得不同的學術成就。[8]在綜合素質評價中,競賽獲獎、專利證書等都成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參考。中產(chǎn)階層的父母會針對政策的變化采取積極的行動,如:給孩子提供更多參加競賽、獲取證書的機會。因此,綜合素質評價的公平性問題引發(fā)社會和廣大家長的質疑。
綜合素質評價責任方和使用方所面臨的困境是相關聯(lián)的,評價指標的確立及操作問題,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公平性問題都會影響使用方對綜合素質評價的有效使用。此研究主要把上述問題歸為責任方主要面臨的困境,使用方則主要面臨綜合素質評價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發(fā)揮作用有限的困境。
宏觀層面,綜合素質評價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發(fā)揮的作用甚微?!兑庖姟穼⒕C合素質評價納入高中招生錄取的“結合”范疇,部分省市在處理綜合素質評價與高中招生錄取的關系上采取“軟掛鉤”模式?!败洅煦^”是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招生錄取的軟性“結合”或軟性“參考”因素,其最大弊端就是極易演化成“不掛鉤”“虛掛鉤”或“假掛鉤”[9],使綜合素質評價難以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發(fā)揮作用。微觀層面,高中招生錄取對綜合素質評價檔案的使用程度有限。一方面,高中招生錄取規(guī)模較大、時間較短,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使得學校招生錄取工作量加大;另一方面,高中對綜合素質評價檔案的可信度、可比性存疑,再加上面臨公眾對其公平性的質疑,綜合素質評價難以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發(fā)揮有效作用。
(1)實施偏離政策原本意圖
從政策制定到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相比于以往傳統(tǒng)的考試評價,參與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數(shù)量增多。主體數(shù)量越多,在政策信息自上而下的傳遞過程中,信息損耗就越多,每一層級的主體都會過多過少地將自己的利益考慮融合到評價政策的傳遞之中,從而導致政策所包含的信息越來越偏離政策制定者的原本意圖。[10]綜合素質評價的本質目的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然而,由于政策傳遞過程中信息的損耗,實踐過程中綜合素質評價重結果、不重過程,重視選拔性功能、忽視過程性功能,公眾不了解政策的原本意圖,對綜合素質評價存在抵制心理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些無疑都會阻礙綜合素質評價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的有效使用。
(2)綜合素質評價制度體系失衡,合法地位未確立
從各省市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來看,綜合素質評價監(jiān)督制度基本建立,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真實性。但綜合素質評價還面臨制度體系失衡的困境。綜合素質評價涉及多個領域,在不同的社會領域中,存在著多種制度交錯而成的“制度叢”。[10]綜合素質評價與學校教育制度、課程制度、人才選拔制度等一起形成“制度叢”。[11]然而,綜合素質評價的課程制度、人才選拔制度未進行改革,高中學校使用綜合素質評價招生錄取后面臨的輿論壓力及公平性質疑則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這些制度的缺失導致綜合素質評價不能在高中招生錄取中進行有效實踐。另外,綜合素質評價未成功確立起自己的合法地位,仍受原有選拔性考試評價制度的影響,不被公眾所接受。
人們習慣用傳統(tǒng)的考試評價觀念來衡量新生事物的可行性。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科舉制度以及長期的“應試教育”,讓人們普遍形成了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的考試評價觀念。[12]這使得現(xiàn)階段高中招生錄取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陷入選拔性考試思維,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遭受科學性、公平性質疑。轉變傳統(tǒng)的考試評價觀念,確立綜合素質評價育人新理念,是促使綜合素質評價在招生錄取中真正發(fā)揮作用的前提。
確立綜合素質評價育人新理念應從多個方面入手。第一,對師范院校而言,對師范生的培養(yǎng)應注重滲透教育評價的新觀念,加強教育評價新理論、新理念的課程教學。第二,對初中學校而言,要加強綜合素質評價相關方面的培訓,通過轉變育人目標、優(yōu)化課程體系等轉變教育評價觀。第三,對社會而言,要加強社會宣傳,營造積極正向的輿論環(huán)境。要改變人們“一改就變壞”的消極印象[13],積極宣傳高中招生錄取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成功經(jīng)驗,通過正面的宣傳和鼓舞,改變人們傳統(tǒng)的考試評價觀念,確立綜合素質評價育人新理念。
首先,運用整體思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實踐領域中將綜合素質評價指標層層分解、力求評價指標全面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綜合素質難以量化的問題,存在合理性。但應注意的是,這一分析式的評價思路忽略了學生素質的整體性。有學者指出,綜合素質不是各類素質的“組合”“組裝”,不是“整體等于部分之和”,而是發(fā)現(xiàn)不同素質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之融合起來,變成個性整體。[14]因此,應轉換傳統(tǒng)評價思路,運用整體思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具體來說:第一,評價指標不宜過多,以體現(xiàn)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主;第二,在確定具體評價指標時,要注意同級指標之間的相異性以及具體指標與指標體系之間的關聯(lián)性,確保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科學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三,對于學生綜合素質中難以量化的隱性能力,可通過寫實記錄的方式記錄學生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形成綜合素質檔案,以此來推測學生內在的隱性素質。但應注意的是,高中招生錄取參考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時還應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背景與學校的辦學定位。
其次,應充分尊重不同地區(qū)學生的先天條件和培養(yǎng)環(huán)境的差異性,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教育社會學家伯恩斯坦認為,知識分為精密編碼和局限編碼,兩種編碼存在于不同的社會階層中,學校課程知識是不利于下層階級子女習得的。但美國學者卡內瓦萊(A.P.Carnevale)和羅斯(S.J.Rose)關注學生素質的多元性,其研究指出,素質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不僅包括學業(yè)成績,也包括學生需要克服多大的障礙才能獲得這樣的成績,即學生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15]因此,高中招生錄取參考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時既要考慮學生先天條件和培養(yǎng)環(huán)境的差異性,也應考慮學生素質考察的全面性,制定多元標準,使不同社會背景學生的素質都能得到全面的呈現(xiàn)。
2016 年《意見》指出,試點地區(qū)要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招生錄取的依據(jù)或參考。對“參考”一詞的不同理解使得綜合素質評價與高中招生錄取處于一種尷尬關系的境地,部分省市綜合素質評價與高中招生錄取“軟掛鉤”,最后衍變成“不掛鉤”“虛掛鉤”或“假掛鉤”。為此,應明晰政策規(guī)定,讓綜合素質評價與中考招生“硬掛鉤”。
高中自主多元錄取有綜合錄取、推薦錄取、特長錄取等類別,如山東省濰坊市、淄博市就采用自主多元錄取方式。本研究認為,可以根據(jù)多元錄取機制,按照綜合素質評價與中考招生“硬掛鉤”的方向進一步明晰政策規(guī)定。第一,綜合素質評價在綜合招生錄取中的使用??刹扇〉燃変浫〉氖侄危瑢⒕C合素質評價等級與學業(yè)水平考試各科成績等值對待。例如山東省濰坊市依據(jù)考生學業(yè)水平考試等級和綜合素質評價等級錄取學生。錄取標準由高中學校根據(jù)上級教育部門有關規(guī)定并結合自身需要來確定。第二,綜合素質評價在推薦生招生錄取中的使用。擬招收推薦生的各高中學校應制定明確的推薦生錄取標準,一方面,對于綜合素質特別優(yōu)秀的推薦生,高中學校可依據(jù)學業(yè)水平考試等級、基礎素養(yǎng)評價等級擇優(yōu)錄?。涣硪环矫?,對于有特殊才能的推薦生,高中學校依據(jù)面試成績以及綜合素質檔案與標志性成果錄取。第三,綜合素質評價在特長生招生錄取中的使用。特長生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等級、綜合素質評價等級需達到基本的錄取條件,同時還需具備藝體等方面的特長。
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公正性是將其納入高中招生錄取的重要前提。加快配套制度建設、確立其合法地位,是推進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保障。要想確保綜合素質評價持久推進以及確立綜合素質評價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的合法性和必要性,疏解來自社會的壓力,就要加快綜合素質評價配套制度建設,加強對綜合素質評價政策的解釋和宣傳。
首先,以法律手段來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規(guī)則,使綜合素質評價確立自己的合法性,從而減少社會公眾的質疑和拷問。這是因為確立綜合素質評價的合法地位是確保綜合素質評價持久推進的前提。其次,加快學校教育制度、課程制度、人才選拔制度等“慢動制度”的建設[11],維系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叢”的平衡,保障綜合素質評價的持久推進。最后,加強對政策的解釋和宣傳。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的制訂者應開展對各級教育行政人員的培訓,使各級教育行政人員準確掌握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和精神[10];教育行政部門要轉變?yōu)檎甙l(fā)布者的角色,站在政策實施者的立場解決問題,加強對綜合素質評價政策的解釋和宣傳,幫助學校、家長、教師正確理解政策的意圖及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