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平
語文是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基礎學科,實踐性強,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民族自信有重要作用。“雙減”政策的實施使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何利用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在“雙減”政策下有更多收獲是本文要研究的重要問題。在科技支持下,信息技術與課堂的深度融合成為必然,小學語文也不例外。教師要以“雙減”要求為切入點,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方式,致力于在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基礎上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
在科技支持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早已實施,但在課堂上一些教師只是利用大量的視頻、動畫等進行教學輔助,缺少對學生情感價值的引導,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語文是一門包括語言和文化內容的綜合性學科,以語言的綜合應用為學習目標,實踐性比較強[1]。為了實現(xiàn)三維學習目標,教師需要利用網(wǎng)絡上的聽說資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同時應避免對網(wǎng)絡資源和信息技術工具的過分依賴,避免失去創(chuàng)新,避免產生職業(yè)倦怠。
信息技術豐富了語文課堂,豐富了教師的講授內容,但容易使教師迷失在網(wǎng)絡資源中,利用網(wǎng)絡范本堆砌課件,導致課件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網(wǎng)絡范本有固定的圖片、動畫、視頻等內容,過分使用這些內容不容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培養(yǎng)的是學生學習語言和利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能在閱讀中吸收文化知識,并進行質疑、思考、想象和分析,同時這些也都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會導致課件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2]。
語文課堂最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和方式,使學生喜歡語文,愛上語文學習,進而在陶冶情操的基礎上健康成長。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過分使用使課堂更多是依靠視頻、圖片等進行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教師缺少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導致課堂教學無法深入學生的內心[3]。語文教材應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不應是單純教授教材內容,而是要應用教材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言應用能力。學生只有在教師的教學中學會閱讀,能閱讀,才能因文悟道。教師缺乏對學生的情感引導會使師生關系不平等,最終使學生無法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無法領悟文章的結構美,無法接受文化的熏陶。
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指導下,信息化、網(wǎng)絡化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成為學校開展教學研究的重要方向。為響應國家號召,一系列優(yōu)質的線上教學資源陸續(xù)出現(xiàn),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登錄不同平臺進行教學資源的借鑒與學習。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能進行教學資源的搜集和整理,并為日后的課堂教學積累資料,同時還能建立教學資源庫,方便課堂應用時調用。學校根據(jù)教師的需要和學生的需求自主組建教學資源庫,將優(yōu)秀教師的講課視頻上傳到資源庫,形成邏輯清晰、內容豐富、操作方便的校園信息資源,從而為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提供有效支持[4]。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學生在教室中,教師依托教材和教案進行教學內容的傳授,且通過板書、語言、動作等進行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受教室空間及教學方式的限制,課堂教學內容難以重復利用。而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課堂教學內容可以被錄制成視頻并上傳到學校的資源庫,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重復學習,使學習更具個性化。依托信息技術的學情分析更加科學、準確,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多元化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則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性的學習。信息技術的利用可以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轉化,最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是在日常生活的經驗基礎上進行的,但是受到年齡的限制,其認知能力有限,無法對教師講授的知識進行正確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課堂,能通過視頻、圖片等直觀地呈現(xiàn)知識,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在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基礎上增強語文知識的美感,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在《紙船和風箏》一文中,小熊和松鼠一個住在山頂,一個住在山腳,所以只能通過風箏和紙船進行交流。紙船從松鼠家順著溪流漂到小熊家,風箏則從小熊家趁著風飄到松鼠家。其中,“飄”和“漂”同音但不同字,為了讓學生理解兩個字的意思,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在解釋“漂”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紙船在水上動的視頻,目的是強調水的作用;在解釋“飄”時,教師可以播放風箏在空中飛的視頻,目的是強調風的作用。通過視頻的播放,學生就能理解兩個字的不同意義,進而理解課文的內涵。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利于“雙減”背景下知識的有效傳遞。信息技術能將多元化的知識融入課堂,形成對教材內容的補充,并能讓學生反復觀看和學習,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容量,拓寬學生的視野,且有利于學生理解。比如對生活在物質豐富的和平年代的小學生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難以使其有深刻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關于戰(zhàn)爭的一些視頻,讓學生了解當時我國人民的艱苦生活,了解該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最終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基礎上了解周恩來總理的抱負產生的原因,進而培養(yǎng)愛國情懷。另外,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幫助學生進行反復學習,使學生構建學習情境并適當進行反思,形成較好的知識結構,在對知識結構不斷進行更新和補充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知識。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突破傳統(tǒng)學習中時空的限制,還能豐富學習內容,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使小學語文教學從傳統(tǒng)的讀寫教學過渡到視聽教學。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使師生共同進入了智慧學習環(huán)境[5]。信息技術的適度使用能突出語文學科的實踐性,使教師有效使用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信息技術的應用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情境,使學生深入情境體驗學習內容,進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加深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比如在講授《亡羊補牢》一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先依托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亡羊補牢》的動畫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由教師設置情景表演,依托俏皮、歡快的背景音樂,由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幫助他們置身于課文的學習情境中,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與課文進行親密接觸,進而在緩解緊張情緒的基礎上使學生進行學習體驗,最終提高學習效率。又比如在講授《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課文的重點是地球資源有限,地球是脆弱的。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紀錄片《地球》,從外太空的角度幫助學生了解地球,使學生在看到地球的陸地和海洋受到污染時能了解地球也在遭受巨大的生態(tài)危機,使他們認識到人們在改善生活的同時會對地球造成一定的傷害,而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需要每個人承擔起保護的責任,雖然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能有效豐富課堂教學素材。教材是教師進行課堂內容講授的依托,但不是唯一素材。信息技術可以將網(wǎng)絡上與授課內容相關的素材呈現(xiàn)出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依托信息技術,學生能了解多元化的課外知識,并與課堂學習相結合,在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講授《圓明園的毀滅》 一文時,由于學生從未見過圓明園被毀前的樣子,教師可以依托電影或紀錄片為學生呈現(xiàn)圓明園之前的美麗景色,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圓明園的建筑風格及園區(qū)內的奇珍異寶。在此基礎上,學生能了解圓明園被毀給中國帶來的損失,進而意識到國家富強的重要性。信息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在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知識的同時能提升其情感感悟。又如在講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學生對“飽經風霜”一詞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字的表面。為了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農民伯伯耕種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了解農民伯伯歷經辛勞而滿臉皺紋的形象,進而理解“飽經風霜”的深刻內涵。通過對“飽經風霜”深刻內涵的掌握,學生能了解課文所傳達的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進而對課文的理解上升到精神層面,最終激發(fā)其對勞動人民的尊重。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能力發(fā)展迅速且好奇心重,對所有新鮮事物都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再是機械性的死記硬背,而應該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升他們聽說讀寫用的綜合能力。只有讓學生愛閱讀,會閱讀,才能為其后續(xù)的知識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是“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語文教材雖然有不同版本,但每個版本的教材內容設計都非常合理,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突出教學主題,進而發(fā)揮語文教學的作用,提升語文教學質量[6]。比如在講授口語交際“朋友相處的秘訣”時,教師可以先依托信息技術在網(wǎng)上查找與名家相關的文章并推薦給學生提前閱讀,目的是讓學生先了解名家作品中記錄的與朋友相處的秘訣。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列舉與朋友相處的小事例,在學生陳述之后可以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從而幫助學生學會處理同學間誤會的方法,培養(yǎng)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比如在講授《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傣族音樂作為課堂的導入,目的是讓學生先感受傣族潑水節(jié)的氛圍。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傣族潑水節(jié)的視頻,并為學生介紹潑水節(jié)的由來。視頻和圖片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潑水節(jié)的特點,進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總結能力。學習主題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會得到有效突出,教師的總結也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7]。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都發(fā)生了新的變化,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诖朔N背景,教師要了解以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情況,解決此前存在的問題,并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等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和方案,實現(xiàn)語文教學定位的合理化,突出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進而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構建語文知識體系,在有意義的學習的前提下提升其聽說讀寫用的能力,最終使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