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清芳
(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網絡民粹主義思潮,就是民粹主義在網絡空間中的表現形式,網絡民粹主義總是刻意地把社會割裂為兩大對立的階層:純潔的平民和貪腐的精英[1]。網絡民粹主義思潮鼓吹反智、反官、反政府傾向,反對社會權威,過度強調平民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使得這種在西方較為盛行的社會思潮也隨之引入我國,滲入了我國的網絡空間中。網絡空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地位的提升也為網絡民粹主義思潮創(chuàng)造了傳播的空間,在一些極端網絡民粹主義思潮擁護者的刻意煽動下,社會上一些反智、反官、反政府的聲音也越來越突顯,對我國建設和諧、綠色的網絡道德環(huán)境形成了嚴重阻礙。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煽動性較強,一些擁護者會在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表現出較強的暴力性,造成一些不理智網絡行為的發(fā)生。并且網絡民粹主義思潮將會影響到網絡使用者對于社會熱點、民生問題的看法,在網絡民粹主義思潮思想的影響下,一些網絡使用者過度地放大問題,失去對于網絡文化優(yōu)劣的辨別能力,無法做到自律地管控自身的網絡行為,進而難以在網絡空間中自覺遵守、踐行網絡道德。
網絡的高速發(fā)展推動了網絡時代的到來。與此同時,民粹主義與網絡環(huán)境融合之下誕生的網絡民粹主義思潮在我國的網絡平臺上的蔓延也引起了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并且網絡民粹主義自身對于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沖擊和破壞問題也隨之顯現出來。在這其中,最易受到沖擊的是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群體群體正處于思想、行為易受外界影響的時期,身心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加之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未成熟,易受到網絡民粹主義的煽動,做出一些不理性的網絡行為,如不及時加以引導,將會影響到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成效。
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的便利性,使得網絡成為越來越多人首選的信息汲取平臺。但在紛繁雜亂的網絡空間中,除了宣傳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仍有部分網絡內容中時常夾雜著一些打著反智、反精英旗號的網絡文化。這些具有嚴重反智、反精英偏向性的網絡文化,主張將精英與普通大眾分離開來,號召對權威的盲目質疑。與此同時,在一些不良網絡媒體的過度放大,聯合網絡水軍和營銷號的煽動下,使得在一部分網絡平臺中反智、反精英的情緒愈發(fā)高漲,影響了一部分網絡使用者對于網絡文化的認知行為,使得這些使用者轉而擁護具有反智、反精英傾向的網絡文化,并對社會熱點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引發(fā)偏激網絡言行,盲目攻擊和質疑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群,傳播失真的網絡信息,影響到和諧網絡空間的構建。
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的主力軍,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與網絡接觸頻繁。網絡空間中所存在的各種復雜的思潮,都將一定程度地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造成影響。并且,由于大學生正處于思維高度活躍的階段,逆反心理嚴重,當面對與社會主流思想相悖的網絡民粹主義思潮,部分大學生會受到網絡民粹主義思潮中反智、反精英傾向的蠱惑,導致自身邏輯思維的扭曲,失去對網絡文化內容優(yōu)劣辨別能力,盲目跟從網絡民粹主義輿論的引導,從而產生思想、行為上的偏差,這勢必對進一步開展針對大學生的網絡空間道德教育造成較嚴重的影響。
近年來,網絡的普及為民眾提供了更為便利、快捷的信息獲取渠道,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通過網絡平臺來了解社會熱點新聞,形成對當前社會現狀的認知。但這一點被一些不良網絡媒體所利用,為了博得更多的關注,他們惡意放大一部分社會熱點事件,用鮮明的批判色彩來故意加強事件雙方的對立屬性,使事件雙方非黑即白[2],試圖把個人問題上升至群體問題,把對部分品性不端的富人與官員的批判發(fā)散到對于整個富人、官員群體的仇視。這種極端仇富、仇官的思想,動搖了部分民眾的網絡道德價值取向,使得他們對社會主流道德價值取向產生質疑,在面對社會熱點問題時難以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無法理性客觀的看待社會熱點事件。
大學生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一大重要目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積極向上的網絡道德價值取向。只有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價值取向,才能深化大學生對網絡的正確認知,讓大學生自覺投入對于網絡空間的建設和維護中,保障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網絡民粹主義思潮中蘊含的仇富、仇官傾向將會對網絡道德價值取向產生沖擊,影響到大學生的網絡言行。
大學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的大學生們容易受到自身情緒的煽動,在問題地處理上片面化、情緒化,而網絡民粹主義作為煽動性極強的網絡思潮,其思潮中包含有大量的負面情緒煽動思想。這些煽動思想會在大學生借助網絡發(fā)泄情緒地同時乘虛而入,影響到大學生對于網絡空間道德的認知,使得部分大學生在網絡民粹主義地驅使下,做出了不理性地網絡行為,盲目地抨擊社會、發(fā)表反智、反官等極端言論,造成錯誤的網絡道德觀念,進而使得針對大學生開展的網絡空間道德教育受到嚴重地沖擊。
網絡民粹主義是一種極端化的政治思潮,對社會安定、和諧網絡環(huán)境的構建具有極強的危害性。在現當下,網絡民粹主義的傳播已經成為全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網絡問題,如不加以干預,將會對網絡使用者的日常網絡道德踐行形成錯誤的引導。家庭和高校作為教育的兩大陣地,承擔著對于大學生的大部分教育工作,大學生對于網絡道德的認知大多來源于家庭和高校的教育。但從近些年頻發(fā)的大學生網絡事件來看,有部分家長和老師自身對于網絡民粹主義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使得他們在對學生開展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同時,未對大學生進行配套的普及教育,使得大學生對網絡民粹主義缺失足夠地警惕性,一旦面對來自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蠱惑,他們難以依靠自身避免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煽動。
在我國,網絡空間道德治理還處于發(fā)展階段,目前網絡空間道德治理仍存在有配套監(jiān)管不到位、監(jiān)管部門職權劃分不明確、監(jiān)管規(guī)章還未徹底健全等問題,尚未形成一個完備的網絡治理體系。治理體系上的不完備,導致了在對網絡秩序的維護時,缺乏制度上的保障。這也導致了在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對于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管束大多依靠大學生的自律自覺,但這種自律的限制力有限,在極端、暴力性極強的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沖擊下,制度防線的薄弱,將會使得網絡空間道德教育對大學生引導作用大打折扣,是難以從根本上減少大學生網絡失德行為的發(fā)生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道:“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滋養(yǎng)人心、滋養(yǎng)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大學生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3]。”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點出了政府在網絡治理中應當發(fā)揮的作用,政府作為網絡空間的重要監(jiān)管機關,面對來勢洶洶地網絡民粹主義思潮,政府必須帶頭擔負起對于網絡空間的治理義務。這就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要優(yōu)先出臺有關網絡治理的相關法律規(guī)章,界定好網絡空間道德的邊線,結合現實社會的實際情況,制定合乎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相關法律準則,對監(jiān)管部門的職權范圍作出明確的劃分。網絡民粹思潮作為近些年一些極端網絡事件的導火索,政府必須針對其傳播進行合理的管制,在確保不傷害言論自由的情況下,通過網絡空間輿情監(jiān)測和輿論引導等手段,聯合互聯網運營企業(yè)從其傳播途徑上做好對網絡民粹主義的管控,防止網絡民粹主義在網絡的盛行,不讓網絡民粹主義的極端思想影響到和諧網絡空間的構建。
高校一直以來都是大學生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網絡民粹主義思潮之所以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大范圍傳播,與部分高校未發(fā)揮正確的課堂教育作用息息相關。因為缺乏對于大學生群體的正確引導,從而影響到了部分大學生在面對來自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煽動時對其中失真、政治傾向性的內容辨別能力不足,導致了一些極端行為、言論的產生。因此,要面對這種情況,高校必須充分發(fā)揮其高校課堂的教育作用。高校作為教育主體必須對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進行優(yōu)化,保證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對各個教育客體根據個體差異和實際需要,切實制定好個性化的教育計劃,加大對于網絡空間道德教育人力、物力的投入,教育青年學生理性看待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問題,辯證分析網絡民粹主義的主張[4],全力協助大學生群體樹立思想防線,抵抗來自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沖擊。
1.更新教育內容,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理論認知
大學生使用網絡人數眾多,但大學生中部分人對于網絡空間道德的認識程度不高,政治敏感度不高,難以分辨網絡上各種信息的真?zhèn)危瑯O易受到包含有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網絡文化的影響,做出失范的網絡行為。在現實中,大多數高校都在其日常教育中或多或少地融入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內容。但是部分高校的網絡空間道德教育存在滯后性,難以適應現實中不斷變換的網絡空間環(huán)境,使得在面對一些新興網絡問題的過程中,網絡空間道德教育與實際教學需要脫節(jié)。并且一部分高校對于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教學手段較為落后,使得一些相關網絡道德課程的授課內容講解過于生硬,使得學生難以正確的將其內化于心,反而引起學生對于相關課程的抵觸心理,拒絕接受課程中所提及的網絡空間道德規(guī)范,破壞了課程本應達到的教育效果。
網絡民粹主義思潮作為近年來的網絡熱點問題,高校作為教育主體,應當及時地開展對于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跟蹤研究,履行自身職責,針對網絡民粹主義可能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進行實時關注。并以此對大學生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課程內容進行適時的更新,同步優(yōu)化課程內容。除此之外,不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適當地吸納心理學、社會學等關聯學科對教育內容進行擴充,將會幫助高校更好地構建網絡道德教育體系來抵御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沖擊。
2.加強師資建設,深化教師隊伍對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認知
教師隊伍作為高校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主力軍,其自身對于網絡民粹主義思潮認知水平的高低將直接決定了其對大學生開展于此配套的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針對網絡民粹主義思潮這一熱點網絡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全面到位的網絡空間道德教育,就必須著重加強網絡德育工作者隊伍的建設。相較于立足現實社會的傳統(tǒng)德育工作,以虛擬網絡空間為教育環(huán)境的新興網絡空間道德教育為德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更高的要求。高校應當為德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網絡空間道德素質提供平臺,為具體工作者開設系列課程,開展相關的研討會,以此使網絡德育工作者可以及時把握最新的教育動態(tài)和方法,從而將其運用于實際的教學活動中。
從家庭層面來說,家長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心智的發(fā)展過程產生極大的影響,要想達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這就要求家長要先做好自我教育,再對大學生展開家庭教育。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長要發(fā)揮好榜樣作用,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培育環(huán)境,作為家庭教育主體的家長在教育作為客體的孩子時,也要注重自身網絡行為的自律,以身作則對孩子產生榜樣作用,拋棄對于網絡的偏見,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網絡空間道德實踐活動之中;要讓大學生在家庭環(huán)境中也能做到嚴格要求自身,堅定主旋律思想,不受不良網絡內容的影響;教導大學生合理利用網絡,學會理性表達,養(yǎng)成文明上網良好習慣。以應對網絡民粹主義思潮角度來說,家長自身要加強對于網絡民粹主義的認知水平,自己不受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影響,為自家孩子做好表率作用。當發(fā)現大學生受到網絡民粹主義的煽動時,應當對大學生進行及時的引導,與高校進行實時溝通,幫助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已經觸碰到了網絡空間道德的“高壓線”,在未發(fā)生嚴重后果前,將大學生帶回正確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