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祎琳
陜西作為文化重鎮(zhèn),先后有十四個王朝在此建都。因人杰地靈,皇帝死后仍不忘統(tǒng)治其地下世界,讓陜西有了“七十二陵”美譽。“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陜西黃土埋皇上”,這句俗語充分說明了陜西帝王陵的影響力。秦始皇陵更是首屈一指,氣勢宏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加之精美的地下兵馬俑,吸引著無數(shù)國內(nèi)外朋友慕名而來。身為學(xué)生,參觀陵墓不僅可以放寬眼界,學(xué)到不同朝代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感受其風(fēng)云變化,在實踐中感知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了解其在建筑、文物、考古等方面的極強研究價值,充分體會陵墓代表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高度。認(rèn)識陵墓,了解歷史價值,學(xué)習(xí)文化內(nèi)涵,擁抱它,感受它吧!
——編者按
不知從哪個晚上開始,長安持續(xù)了約半月的雨季。
雨在天空中彳亍,將思念載著,沁潤杜陵巷陌。雨在云中走,把云走成了雨巷。我在這雨巷中,做了一場大夢。夢中,杜陵是一紙信箋,思憶著大唐詩風(fēng)的鄉(xiāng)音別離,回首著詩人藏在心里的感懷憧憬。
杜陵,故杜伯國,宣帝更名。元帝初元元年,葬宣帝杜陵,北去長安五十里。據(jù)史料記載,杜陵不僅僅是先秦時期的縣級地區(qū),還有另外一個特殊的含義:西漢后期漢孝宣帝劉詢的陵墓。劉詢,本名劉病已,西漢的第十位皇帝,生下數(shù)月因“巫蠱之禍”遭受牢獄之災(zāi),而后遇大赦,為祖母史家收養(yǎng)。因此劉詢在少年時多生活于民間,深感百姓疾苦與吏治得失。日后即位期間,劉詢清除霍光勢力,勵精圖治,成為了中國歷史長河中極具影響力的賢君,文治超越漢文帝,武功直逼漢武帝。
李白曾作《杜陵絕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寫下這首詩時,他第二次入長安,政治失意,卻看到杜陵落日明滅、風(fēng)光無限。面此山河,唯愿自我的才能得以賞識,再創(chuàng)像“孝宣之治”的繁榮昌盛。詩圣杜甫身為京兆杜陵人,常以杜陵布衣自稱。詩家常引“杜陵”入文,《全唐詩》所編寫在冊的唐詩中,超過百首通過描寫“杜陵”,而寓相思別離、失意輾轉(zhuǎn)之意。
隨著王朝時代的更迭,杜陵或許早已在時間的塵土中掩埋。但為何在唐詩中,我們能一次次地看到杜陵,詩人們將其作為了一個典型的意象?在他們的詩中,杜陵也許是漢宣帝的陵墓,也許是代表著漢宣帝陵墓周邊的一方土地,又或許,他們已經(jīng)將杜陵作為了表達心中特殊情感的寄托。追溯唐朝詩人的往昔,雨箋上,杜陵承載著多少的相思,多少的家國心緒。
正值盛唐,雨中長安的夜,懷著脫靴傲氣的李白,也曾經(jīng)歷著徒然落寞的離別。此時,李白的好友韋繇已經(jīng)離開長安,杜陵的城樓前,望著青山依舊,悵然寫下了《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字字盡是對友人的留戀。古人總是車馬揚鞭,若是離去,再見一面是很難的。這一別,又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談飲酒。
“結(jié)桂空佇立,折麻恨莫從?!鼻镉曷浜?,登臨杜陵樓前,群峰青巒依舊,桂樹下卻空留一人?;ㄏ阕骶魄谠娤晒P下,兌入月光釀成了一壺微醺的酒,對坐暢飲之人何在。余暇散盡,酒中浮竹葉。獨自登高,望原野空曠,關(guān)河紛雜,卻沒有一處,是與友人不曾走過的。
“思君達永夜,長樂聞疏鐘?!倍帕曜鳛殡x別遙望友人的媒介,李白直接表達了對韋繇的思念之情。故人來時,不種閑花,赤亭畔,幾竿修竹。心在何處,身就在何處。整個夜晚都是對友人的思念,長樂宮中,耳聞一切,皆為長相思。
“赤縣官曹擁材杰,軟裘快馬當(dāng)冰雪。長安苦寒誰獨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此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冬天,是杜甫寄給成都(一說咸陽)、華原兩縣縣府里友人的訴苦之作。
長安城里,趨炎附勢的官僚們身穿軟裘,快馬如龍。只有杜陵野老在大雪紛飛中,衣衫襤褸,無聲垂淚。杜甫用長安顯貴的逍遙自在,反襯自我的貧寒交瘁。南山豆苗早荒穢,青門瓜地新凍裂。
在青年時代,杜甫漫游南北,滿懷志氣,揮斥方遒。但當(dāng)天寶五年,去往長安經(jīng)歷了十載仕途失意,他匡君救國的幻想破滅了。他常常以西晉名相杜陵杜預(yù)自比,秦涼平亂、伐吳功成,希望自己也能致君堯舜,無奈一生五次被貶,到了白頭依然不受重用。
思家、忠君、懷才不遇、憂國憂民,這些復(fù)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zhuǎn)拙。
在杜陵,雨是冷的,很淺淡的冷。
乍暖還寒時候,空齋清寂,韋應(yīng)物在江上獨坐:“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边@首詩寫在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當(dāng)時韋應(yīng)物遇上了寒食節(jié),孤獨思鄉(xiāng)之情更甚,于是便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杜陵,是他的故鄉(xiāng),離開長安在外宦游,適逢寒食節(jié),萬戶禁火。思鄉(xiāng)情切,春江邊流鶯婉轉(zhuǎn),卻只能獨自欣賞。
雨聲,是一曲雨霖鈴,淅淅瀝瀝地,偶爾有淡淡的鼓點相應(yīng)和。側(cè)耳,那聲音是很輕的感傷,覆著于似水流年的想念。雨走草青,詩人斟酒入夢,何為鄉(xiāng)?長安東南,杜陵。在那里,家人閑坐,燈火可親,詩人能從蕭瑟寒涼中抽身出來,遁入溫暖而不問紛擾。
嘗一口寒食的青團,團出一抹草氣氤氳。重逢,別離,山高水長,回蕩在酒中的波瀾,是否會掀起詩人心底長久的平靜。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溫庭筠所寫,他曾任隋縣尉,徐商鎮(zhèn)襄陽,他被辟為巡官。據(jù)夏承燾《溫飛卿系年》,這兩件事均發(fā)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當(dāng)年溫庭筠四十八歲。自長安赴隋縣,當(dāng)?shù)莱錾躺?。此詩?dāng)是溫庭筠此次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徐商經(jīng)過商山時所作。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旅途早行。一粒雨珠休憩在枝頭,而后點落于回塘。若說枝頭成為了春日落腳的驛站,俟雨停時,客心早已春風(fēng)快馬地飛馳至鄉(xiāng)土。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睖赝ン揠m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早已把長安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而今回首,一生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卻還不能舒展心中的抱負(fù)。當(dāng)時的人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心中所思所想,流露在字里行間。羈旅懷鄉(xiāng),詩人離家愈遠,愈能感受到前途未卜。杜陵夢,是溫庭筠在外遠游時,無時無刻不思念的故土長安,無時無刻不懷想的安康和樂的盛世景象。
休對故園思故國,盡是傷心句。雨,初讀是一首輕快的曲調(diào),為何到后來,我將自己也寫進了雨中。雨中的我,停泊在杜陵的夢里。
雨打芭蕉,打濕回憶。詩人字字斟酌,用時間推敲煉字。杜陵,一座承載了漢宣帝盛世祈望的陵墓,同時又承載了無數(shù)詩人對故土故人的相思,對平安康樂的追尋。
詩人或登臨杜陵眺望遙思,或?qū)⒍帕曜鳛樵娋渲械囊庀蟆F洹耙狻?,是在描摹自我?dāng)下的處境與情感;其“象”,是在借昔日里孝宣文治武功的盛世和長安巷陌悠久的歷史。
李白登臨杜陵樓前,看杜陵山河,想到了與友人經(jīng)此一別,不知再見又是何年;杜甫在大雪紛飛的冬日,衣衫襤褸,以杜陵野老自居,道不出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韋應(yīng)物在寒食的空齋中,遙想杜陵的家人兄弟,此時故鄉(xiāng)的草應(yīng)是染上了清淺的綠色;溫庭筠舟車勞苦,在旅途中,所做的夢,都是關(guān)于杜陵的,都是關(guān)于故土的。
自盛唐至晚唐,杜陵表達了許多不同的情感。杜陵所在的一方土地,常常是詩人送別友人或者出行的地方,表達了對友人和親人的不舍之情;杜甫身為京兆杜陵人,常借杜陵自指表達復(fù)雜多變的情感;杜陵作為京兆管轄區(qū)域,在安史之亂后成為詩人感嘆盛景不再的意象。通過詩句提煉鉤沉,情景契合中,杜陵的美是生生不息的,是詩人最深心靈與杜陵山水接觸相感時的波動。杜陵的美,美在了它凝聚起來的,是文人墨客的人生感悟。離思、感時傷懷、寄情家國種種情感,它們是沉郁之美,是一種純粹的蒼涼的美。
登臨杜陵,無數(shù)詩家在此追憶懷思。長安有雨,古路漫漫,陵墓遺跡還在,墨客題詠還在。那些封藏在時空里的記憶,猶如一紙信箋,緩緩拍拭塵土,見字如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