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廣西民族大學說要成立廣西現(xiàn)代文學館,囑作家捐獻手稿。有幸,自創(chuàng)作以來,一直堅持筆寫。去舊屋里整理手稿,欲翻出獲第六屆“《北京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的《下山去看紅綠燈》。當那沓裝訂銹斑、微黃紙頁捧于手中,憶起當時筆尖滑動紙面,時間攪起虛白云煙、清風朗月、溝壑山巒、雷霆風雨……多么酣暢淋漓!
不知從何時起,我對寫字特別留意、特別講究??赡苁菑牧粢饽澄恍W老師的粉筆字起,就對寫字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
最初是模仿。在課堂上聽課的興趣,部分源于老師在黑板上的龍飛鳳舞。遇到粉筆字好的老師,聽課的興趣也濃些,而且,邊聽邊用筆,照著老師的筆跡寫寫畫畫。老師們的鋼筆字呈現(xiàn)在我們的作業(yè)本上,其不同的面貌也讓我仔細琢磨。
我迷戀于這種模仿,其變幻的節(jié)奏,與我的興趣濃淡保持相同的速度。印象中,學生時代,每位語文老師都寫得一手漂亮粉筆字。他們的粉筆字“映照”在我們的作業(yè)本眉批或評語上,給我好印象與好感。于是,模仿的過程從黑板延伸到作業(yè)本,成為我學習的榜樣。
很早的時候,我就在電視劇里看過唐朝武媚娘馴馬的情節(jié)。想起這個情節(jié),是因為想起一支鋼筆。那支鋼筆有點像武媚娘鞭下的那匹獅子驄。剛拿到手,生得很。筆尖像烈馬的亂蹄,四處狂蹬,不聽使喚,踩得紙面亂七八糟,還時不時濺我點墨,臟我的手掌和衣物。我不甘心,不停地調(diào)整。先是將兩片筆尖擰得緊些,不濟事;再將筆尖撥長些,效果還是不明顯。后來想想,其實,一支筆“先天”如何,“硬件”擺在那里,如果不是有太大“硬傷”,書寫者就只能適應(yīng)它的性格,這就需要把握所謂的“技法”吧。
后來,我高考落榜了,但受惠于寫得一手不錯的字?;氐郊依飫?wù)農(nóng),我自愿“承包”了村公所墻上那塊黑板。我將它辦成了一塊集政策宣傳、文化傳播和農(nóng)技普及的園地。我將其命名為“金谷園地”。村支書很快知曉我寫得一手不錯的字,一天,他將我從高凳上喚下來,問我敢不敢去用石灰水“刷”大字?我毫不猶豫地點頭。村支書遞給我一張紙,紙上寫著二三十條標語,對我說:我們村委有六個自然村,每個自然村刷四條,一個禮拜刷完。我不知輕重地點了點頭。
那幾天,我提著調(diào)滿石灰水的鐵桶,拿著一把刷子,到各個自然村,往村口的房屋墻刷寫標語。這時,我才體會到,用刷子“刷”字,其實就是用排筆寫字。雖沒復(fù)雜的撇捺轉(zhuǎn)折,但要寫得方正標準,也絕非易事。這種“美工體”,更要講究基本功和“童子功”,更要講究手上的穩(wěn)定性和工整性。
在家種田一年多,出版了十幾期“金谷園地”、刷了二十多條標語。一九九二年,我覓得一個機會,通知到廣西南寧某所高校作家班學習。誰想,該班因招錄人數(shù)不夠而未辦成。無奈之下,我只好投奔之前給我發(fā)表過兩三篇“豆腐塊”的該省一家青年雜志社一名叫賈漢寧的編輯老師處。
我在來南寧之前,與他有過七八次通信。我的稿件都是投給他,那兩三塊“豆腐”也是經(jīng)他手在他主編的一份通訊員交流報上印成鉛字的。他見到我,安慰我說:你的文筆不錯,還寫得一手漂亮的鋼筆字。留下來吧,幫我給通訊員改改稿件,為讀者回回信……
就這樣,因為寫字,我改變了命運。從此,走上了記者、編輯之路,成了當時全國青年報刊界唯一一名高中文憑的記者、編輯??梢哉f,賈漢寧既是我的老師,又是我的伯樂,還是我羨慕與崇拜的對象。因為他不但性格溫和、滿腹才氣,而且,寫得一手比我漂亮得多的鋼筆字。有一天,他送給我一個本子,說,你學習學習吧。我翻開一看,是他在廣西大學讀新聞專業(yè)時的《編輯學》筆記本。我被他瀟灑而工整的鋼筆字所吸引,用現(xiàn)在的審美來看,那是一本高水平的硬筆書法!從那本筆記本里,我不但學會了怎么編輯、設(shè)計、出版報紙,而且學寫了他不少鋼筆字。
再后來,我到了《南寧晚報》《南寧日報》當記者,再后來,任文藝副刊部編輯、主編,直至魯迅文學院第八屆全國青年作家高研班學習,之后,加入了中國作家協(xié)會……
當然,不能說我之后的道路,完全得益于一手不錯的鋼筆字,但我的自學考試、文學創(chuàng)作等,都是與鋼筆字分不開的。所以,我對鋼筆與紙面的書寫,永遠懷有一份感恩。我不想、也不敢輕易丟下手中的筆與紙。一直以來,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堅持先用鋼筆寫在稿紙上,再用電腦打出來修改。而且,從一九八八年開始,堅持每天用鋼筆寫日記,這一寫,就堅持了三十多年。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科技普及和電子產(chǎn)品日益更新,電腦寫作成了絕大多數(shù)作家的首選。剛開始,由于當記者與編輯的工作需要,被雜志社領(lǐng)導強制學習“五筆字型打字法”,死記硬背“啃”“字根表”。剛學時很反感,有逆反心理。幾次認真考核,終于學會了。
到了報社工作,優(yōu)勢顯示出來了,我成為極少數(shù)能熟練使用“五筆字型打字法”的男記者。電腦寫新聞的好處在于可以邊寫邊修改,進行增添、刪除、插入和粘貼,不懂的知識點可以當場上網(wǎng)查詢,立即補充完善,給我?guī)順O大方便。
原以為,嘗到電腦的甜頭后,我會像其他作家一樣,徹底地拋棄紙和筆。但嘗試了幾次后,最終還是選擇了在紙面用筆寫作。
也許有人認為,我這種堅持有點“作”?;蛟S確實有點“作”。我也很羨慕坐在電腦前“噼噼啪啪”雞啄米似的,不一會兒就敲出幾萬字的作家。特別是網(wǎng)絡(luò)寫手,天天一萬字,靠的是大腦的想象力和電腦打字的魔力。
但我就是喜歡執(zhí)筆的感覺,喜歡手指緊握、鋼筆連心的感覺;喜歡撫摸紙張、漢字呈現(xiàn)在紙上的那種信任與踏實;喜歡墨水流淌、洇入紙里的深刻;更喜歡寫久了疼痛的手指提醒我切忌寫廢話、切忌“假大空”、無病呻吟的提醒。用筆寫字,將感覺鏈接于手腕之中,手指將筆尖掌控,筆尖在紙面滑動,人世間的一切不躲閃、不回避,與矛盾、情感耳鬢廝磨成一個繁雜貼切而又愜意灑脫的文學世界。
如今,面對一堆兩尺多厚的手稿,想起有時寫得痛快順利,預(yù)計大局初定,便果決見好就收;又想起有時舉步維艱、咬破筆頭而后柳暗花明,結(jié)尾收拾得雅致浪漫。當然,也有滿紙涂鴉、刪刪改改、一派胡言的痕跡,依然清晰,一目了然,躍于紙上。當年的混沌與幼稚,便成了可參照的歷史,反復(fù)翻閱,細細咀嚼,具有“可觀可感”的警示意義。
莫言的《檀香刑》《四十一炮》等小說,是用電腦寫的,但他稱,總懷念用筆寫作的日子。到《生死疲勞》時,他重新拿起了筆面對稿紙。那種感覺,他說“仿佛是一個裁縫扔掉了縫紉機重新拿起了針和線。這仿佛是一個儀式,仿佛是一個與時代對抗的姿態(tài)。感覺好極了?!蹦杂X得:用電腦寫作,一關(guān)機,會產(chǎn)生懷疑,好像什么也沒干,那些文字,好像寫在云上。而用筆和紙寫出來的,就擺在桌子上,伸手可觸摸。當清點稿紙的頁數(shù)時,那種快感是實實在在的。
原來,我與莫言感覺一樣。一套《莫言文集》,每本書正文前用鋼筆寫成的漂亮“自序”,成了可貴的“額外價值”。而且,他還一直在向書法領(lǐng)域掘進,為我們中國作家樹立了“書法之國”的書寫典范。
二○○八年,我特地將筆名改為“陳紙”,也是為了鼓勵自己,一定要堅持用筆創(chuàng)作,不要忘本,而把一手不錯的書寫字丟棄了。
觸動我下定決心練習毛筆字,是二○○八年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讀書期間。記得剛開學時,為了活躍課余時間,幾位愛好書法的同學成立了“書法練習班”。魯院老師很支持同學們的愛好,特地在大樓六樓辟了一間房,作為同學們練習書法的場所。
每至晚飯后,同學們就聚在那里潑墨并討論書法??粗嗌侠顣跃⑼跏?、李浩、郭明輝、東君、王蕓、趙劍云等同學都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書法,我心覺癢癢。加上閑暇時間多的是,就有點摩拳擦掌、想立即上場的意思。住在我隔壁房的王十月鼓勵我:你的鋼筆字寫得不錯,毛筆字一定會很快上路的。
盡管以前在老家,為家里和鄉(xiāng)親寫過對聯(lián),也得到過幾聲外行人廉價的贊美,但是,我從沒拿起毛筆認真練過一天。這次,在魯院受環(huán)境的影響,加上同學的鼓勵,就暗下決心想練習毛筆字了。剛好有一個周末,幾位練書法的同學要去琉璃廠采購筆墨紙硯,我跟了去,買了毛筆、墨汁和宣紙。還特地根據(jù)愛好,挑了一本北宋書法家米芾的《蜀素帖》,回到魯院,與同學們一起,認真臨摹了起來。
半年的魯院時光很快結(jié)束了,我不奢求我的毛筆字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有明顯進步。我只有按照興趣,堅持練下去就是了。回到南寧,我除了每天堅持臨一個小時的字帖之外,還訂閱了《中國書畫報》,并且經(jīng)常購買《中國書法》《書法》等雜志。平時,還特別注意閱讀與書法有關(guān)的文章,特別是認真讀歷代古帖。
我根據(jù)自己的愛好,重點關(guān)注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趙孟頫、王鐸、何紹基等書法大家的書法。有過三四年,我逮到誰的書法,就臨上一段時間,而且,從金文、石鼓文、鐘鼎文、隸書、魏碑、行書……看到什么書體就想寫上幾筆,但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收效甚微。
后來,我又轉(zhuǎn)為關(guān)注名帖,什么《曹全碑》《史晨碑》《上陽臺帖》《祭侄文稿》《寒食帖》《松風閣》《韭花帖》《李璧墓志銘》……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一書壇朋友勸我說:練書法者,未涉獵《蘭亭集序》,不管如何用功,皆無法入門矣。這話嚇了我一跳,忙又折回,去惡練這幅王羲之的名帖。結(jié)果是,反倒將以前積累的“書寫記憶”遺失殆盡,成“邯鄲學步”的幼童了。
后來,我還是聽從了另一位老師的話:書法還是要從基本的筆畫技法練起,只有用正楷將筆畫寫精準了,才有能力涉獵其他書體。于是,回過頭來,老老實實地練了幾年楷書。
有一天,翻到一本介紹民國文人書法性情的書,被謝無量的書法深深吸引。我好像找到了一位心靈相通的摯友。讀謝無量的書法,眼前浮現(xiàn)出一位博學多思的長者,在平和地沖著我淺笑吟吟。我將謝無量的生平、學術(shù)主張、著作等大概地作了了解,將他所有能找得到的書法作品搜集起來,并且打印、裝訂成冊,閑暇之余,認真琢磨,仔細閱讀,一遍遍臨摹。
隨著時間推移,在形體上,我臨得越來越有點“像”謝無量的書法了,但我深知,如需在神采上“像”,除需繼續(xù)不輟臨摹外,非得加強知識學養(yǎng)、深研傳統(tǒng)文化不可。于是,這幾年,我鉆進故紙堆里,對古典詩詞、歷代書畫進行系統(tǒng)學習,希望更深刻地理解謝無量書法創(chuàng)作的精神世界,以期也能觸摸到謝無量的思想邊界。但我知道,謝無量畢竟是大師,在他面前,只能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其一派自然天成之心,讓我倍向往之。
想想現(xiàn)在,兒子讀一年級時,有一次,我受邀去其班上觀摩語文課。只見是“高科技”的全媒體教學:美輪美奐的畫面、生動有趣的視頻、標準正規(guī)的普通話……唯獨不見黑板——被整塊潔白的銀幕遮住了。講臺上看不到半支粉筆,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老師一個字也沒寫。整個小學階段,兒子都是在“依樣畫字”,我只得每天在家里教他寫字,告訴他筆順,并且,買了七八本鋼筆字帖,盯著他練習。
又想起前兩年在一次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我發(fā)言說:要提倡作家最好用鋼筆或毛筆寫小說,以免廢話連篇。明明一個中篇可以解決問題,偏偏寫成長篇;明明一個短篇可以解決問題,偏偏拉成一個中篇。電腦寫作降低了碼字的難度,極少數(shù)名作家為了掙取更多稿費,習慣熟練地使用“復(fù)制”“粘貼”。我的話,記得當時引得同行一陣哄笑,其中有嘲笑我的成分。再看看當下的一些報刊上,有的作家、甚至年逾花甲的老作家,偶爾用毛筆寫些紀念賀詞和創(chuàng)刊祝福語之類的,雖一兩句話,也時不時會閃出一兩個錯別字來,真是哭笑不得。
書法界有一種說法,叫:“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電腦寫作從表面上消弭了作家的人品,但其品格的高下,還是會在其作品的內(nèi)容里暴露出來。作家通過作品塑造人物性格,如果他精通書法,他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可能會多一些氣質(zhì)神韻、民族傳統(tǒng)和時代精神。
書法中的“虛靜”,如能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作家無疑會少些名利躁氣,作品中的與之匹配的高遠、空靈境界和儒雅、安謐意境,無疑會為其作品增添別樣的生命張力。作家如果懂得書法中的字法、筆法、章法,便可能會在文學創(chuàng)作時,對作品的節(jié)奏、細節(jié)及布局分外注意與講究;如果對書法書寫的內(nèi)容有講求,他便會從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等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這些營養(yǎng)會反哺文學,催生幽雅、清寧、脫俗、剛勁、飄逸的佳作來。讀魯迅、茅盾、沈從文、老舍等作家的書法,功底深厚、舒緩勁健、力透紙背,與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相得益彰,構(gòu)成了一個有別于其他作家的繁花似錦、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世界。
時風變啦,當所有的寫字都成了“書法”,當所有的書法,都成了高額收費的“培訓項目”,就該真正思考我們大中國漢字的前途了。我從未交錢正式拜過師,寫字純屬自愿自樂,所以,沒有成名成家的野心。但我很愉悅,也很知足。從鉛筆到鋼筆,再到鋼筆與毛筆“雙管齊下”,我慶幸,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
這么多年來,我用鋼筆從從容容文學創(chuàng)作、認認真真寫毛筆字。我覺得:作文與書法,歷來彼此滋養(yǎng),同源同道。古時哪一個文人不是書法家,哪一個書法家又不是文人呢?所以,當今的一些作家、特別是年輕作家,沒有理由拒絕或遠離書法。作為一名中國人,作為一名中國的作家,電腦的誘惑再大,也不要隨便就丟掉手中的這支筆吧?
責任編輯 張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