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泌陽縣地處河南省南陽盆地的東部邊緣,境內泌水西流,汝河東流,東部的白云山諸峰成為長江、 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 縣城所在地古稱比陽,因位于比水(今泌陽河)之陽而得名。春秋時屬楚,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 年)在其北部邊境修筑長城[1]。戰(zhàn)國時期,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諸侯爭奪的要地,遺留了豐富的遺跡、遺物。在歷年的考古發(fā)掘中,多次發(fā)現戰(zhàn)國時期至秦代秦人墓葬和秦文化典型青銅器,對研究河南地區(qū)秦文化的發(fā)展演變及相關問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泌陽縣陸續(xù)發(fā)現秦墓,比較重要的發(fā)掘有:1978 年在官莊鄉(xiāng)官莊村北崗發(fā)掘秦墓4 座,其中3 座遭到破壞,M3 保存相對完整,為土坑豎穴雙槨墓,墓室填有積炭和青膏泥,出土一批秦青銅器[2];1988 年3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花園鄉(xiāng)大曹莊村南發(fā)現長方豎穴土坑雙棺合葬墓一座,墓底發(fā)現有殘存的少量水銀,隨葬一批青銅器,該墓葬出土文物現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本文不再贅述[3];2004 年在花園鄉(xiāng)畢溝村的崗地上發(fā)現秦墓28 座, 均為長方豎穴土坑墓,其中10~13 平方米的中型墓葬6 座,余均為小型墓葬,葬具為單棺或一槨一棺,隨葬品銅器較少;2008 年在花園鄉(xiāng)小曹莊發(fā)現秦墓25 座, 長方豎穴土坑墓, 中型以上的墓葬較少,以小型墓葬為主,葬具及隨葬品簡約,多為隨身小件飾品。①
1.三環(huán)銅鼎。 官莊鄉(xiāng)官莊村北崗出土,標本編號1978BHGM3:12。 口呈圓形,子母口內斂,方唇,溜肩,弧腹,下收至圜底,底部殘存有煙炱的痕跡,三對稱蹄足較矮,沿下飾對稱附耳,微外撇,腹中部飾凸弦紋一周,圓形蓋呈覆缽形,蓋上飾對稱三個環(huán)狀紐。 器表通體光滑,未有紋飾,蓋和器身排列有長方形墊片,部分脫落,蓋上兩周,器身三周。 口徑13 厘米、腹徑22 厘米、足高7.4 厘米、蓋徑17 厘米、蓋高4 厘米、通高16.5 厘米,重1.795 千克。 (圖1)
圖1 三環(huán)銅鼎(1978BHGM3:12)
2. 三環(huán)銅鼎。 花園鄉(xiāng)畢溝村出土, 標本編號2004BHBM22:1。 口呈圓形,子母口較直,方唇,直腹較深,下收至圜底,底部殘存有煙炱痕跡,設三對稱蹄足,較矮,唇下飾對稱附耳,微外撇,腹部飾凸弦紋一周,圓形蓋呈覆缽形,蓋上飾對稱三個環(huán)狀紐,器表光滑,未有紋飾。 口徑14 厘米、蓋徑18.7 厘米、通高18 厘米,重1.150 千克。 (圖2)
圖2 三環(huán)銅鼎(2004BHBM22:1)
3.三犧銅鼎。 官莊鄉(xiāng)官莊村北崗出土,標本編號1978BHGM1:1。口呈圓形,子母口內斂,方唇,溜肩,弧腹,下收至圜底,三對稱蹄足,微外撇,肩部飾對稱附耳,腹上部飾凸弦紋一周,圓形蓋呈覆缽形,頂部設有小環(huán)紐一個,蓋上飾同比例凸弦紋兩周,間飾對稱三側臥牲畜紐,器表光滑,未有紋飾。口徑22.7 厘米、腹徑32.30 厘米、蓋徑25.3 厘米、通高29 厘米,重6.030 千克。 (圖3)
圖3 三犧銅鼎(1978BHGM1:1)
4.帶蓋銅扁壺。 花園鄉(xiāng)小曹莊出土,標本編號2008BHXM9:6。 口呈圓形,方唇,口微侈,直頸微束,有弧頂圓形覆蓋,蓋頂有一橋形紐,壺身呈扁橢圓形,長方形圈足微外撇,光素無紋,器表散見有方形紅銅墊片,部分已經脫落,肩部有對稱鋪首銜環(huán),口部有一周凸唇。蓋徑9 厘米、口徑8.5 厘米、腹長31.5 厘米、腹寬10 厘米、底長17.4 厘米、底寬7.5 厘米、通高31.5 厘米,重2.785 千克。 (圖4)
圖4 帶蓋銅扁壺(2008BHXM9:6)
5.輔首銜環(huán)銅壺。官莊鄉(xiāng)官莊村北崗出土,標本編號1978BHGM3:13。 口呈圓形,微外侈,方唇,頸微束,弧肩,圓鼓腹,下收至圜底,矮圈足,圈足呈喇叭口狀,肩部飾對稱鋪首銜環(huán),口部有凸唇一周,凸唇上飾凹弦紋,腹部飾帶狀凸弦紋三組,弦紋條帶之間原有鑲嵌物,部分已脫落,頸部飾連續(xù)倒三角紋一周。 口徑12.3 厘米、腹徑24 厘米、底徑14.3 厘米、通高32.5 厘米,重3.625 千克。 (圖5)
圖5 輔首銜環(huán)銅壺(1978BHGM3:13)
6.蒜頭壺。 官莊鄉(xiāng)官莊村北崗出土,標本編號1978BHGM3:1。 口呈圓形,方唇略厚淺直,唇下呈蒜頭形狀鼓起,六瓣,不甚飽滿,細長頸,弧肩,鼓腹,下收至圜底,圈足較高,足壁斜直,器表光滑,通體未有紋飾。 口徑3.2 厘米、 蒜頭直徑7.27 厘米、腹徑21.5 厘米、底徑11.7 厘米、通高32.2 厘米,重2.710 千克。 (圖6)
圖6 蒜頭壺(1978BHGM3:1)
7.蒜頭壺。 官莊鄉(xiāng)官莊村北崗出土,標本編號1978BHGM3:6。 口呈圓形,方唇淺直,唇下呈蒜頭形狀鼓起,六瓣,較為飽滿,細長頸,頸中部飾半圓形箍飾一周,廣肩,圓鼓腹,下收至圜底,圈足較高,足壁較直,器表光滑,未有紋飾。 口徑4.0 厘米、蒜頭直徑11.85 厘米、腹徑22.5 厘米、底徑13.7 厘米、通高39.7厘米,重2.135 千克。(圖7)
圖7 蒜頭壺(1978BHGM3:6)
8.蒜頭壺。 官莊鄉(xiāng)官莊村北崗出土,標本編號1978BHGM4:1。 口呈圓形, 方唇淺直,唇下呈蒜頭形狀鼓起,六瓣, 較為飽滿,細長頸,廣弧肩,鼓腹,下收至圜底,圈足較高,足壁斜直,腹部因受外力擠壓,略微變形, 通體光素無紋。 口徑3.0 厘米、蒜頭直徑 5.93 厘米、腹徑19.5 厘米、底 徑 11 厘 米、 高36.4 厘米,重1.850 千克。 (圖8)
圖8 蒜頭壺(1978BHGM4:1)
9. 蒜頭壺。 花園鄉(xiāng)小曹莊出土, 標本編號2008BHXM6:1。 口呈圓形,方唇淺直,唇下呈蒜頭形狀鼓起,六瓣,較為飽滿,細長頸,廣斜肩,扁圓腹,下收至圜底,圈足較高,足壁斜直,通體光素無紋。 口徑3.1 厘米、蒜頭直徑5.95 厘米、腹徑19.6 厘米、底徑11 厘米、通高28.4 厘米,重1.345千克。 (圖9)
圖9 蒜頭壺(2008BHXM6:1)
10. 銅鍪。 花園鄉(xiāng)小曹莊出土, 標本編號2008BHXM22:2??诔蕡A形,尖唇,敞口,口沿外翻,唇略內收,束頸較粗,廣斜肩,圓鼓腹,下收至圜底,底部殘存有煙炱痕跡,肩部飾有對稱但大小不同的環(huán)狀耳一對,右側大耳飾葉脈紋兩周,通體光素無紋。 口徑12.5 厘米、腹徑18 厘米、通高17 厘米,重 0.605 千克。 (圖10)
圖10 銅鍪(2008BHXM22:2)
1.關于泌陽與垂沙之戰(zhàn)。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和秦兩大集團先后崛起, 泌陽地處關中、 江漢和中原地區(qū)重要樞紐位置, 因此這里戰(zhàn)爭頻發(fā)。 公元前305 年, 楚懷王和秦昭襄王進行聯(lián)姻,形成秦楚聯(lián)盟。 公元前302 年,在秦國做質子的楚太子因私斗殺死秦大夫,致使秦楚聯(lián)盟破裂。 公元前301 年,秦、韓、魏、齊四國聯(lián)軍與楚軍在垂沙進行了一場規(guī)模較大的戰(zhàn)爭, 諸多記載表明, 楚軍與聯(lián)軍夾比水相持6 個月,最終楚戰(zhàn)敗,楚將唐蔑戰(zhàn)死,聯(lián)軍取重丘(重丘故城在今縣城東北的付莊)而去,垂沙之戰(zhàn)是楚走向衰落的轉折點,很大程度上也改變了諸侯之間軍事力量的對比[4]。 近年來,在泌陽縣官莊村、畢溝村、曹莊村等地發(fā)現有眾多的秦代墓葬群分布,佐證了垂沙之戰(zhàn)后泌陽一帶已為秦人所據。
2.關于泌陽秦墓。 泌陽地區(qū)的秦墓以長方豎穴土坑墓為主,而土洞墓及側室墓在這里鮮少見到, 墓壙均不見墓道。 中型墓填土多用青膏泥及木炭,而且有棺有槨,同穴合葬較為流行,埋葬分布有一定的區(qū)域,這類墓葬的主人應為軍事擴張占領該地的軍事統(tǒng)治者或從關中遷徙過來的貴族[5];秦墓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型墓葬, 以土坑豎穴為主,填土有青膏泥,不見木炭,未見墓道,葬具及隨葬品較簡單, 多為貧民墓葬,墓主人應有兩種可能:一是隨著軍事擴張來到該地的士兵;一是攻占城池后遷徙過來的被赦免的罪人等。泌陽秦墓與關中典型秦墓比較研究, 除了具有典型秦墓特征外, 還存在文化因素的多樣性,如隨葬楚式鼎、盒,土坑豎穴墓中填青膏泥等,屬楚文化的埋葬習俗,因此泌陽秦墓具有以秦文化為主, 地方文化因素多元共存的特征, 泌陽秦墓的發(fā)現為研究河南地域的秦墓及秦文化的地方特點提供了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