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共產(chǎn)黨與香港澳門(1921-1950)

2022-02-04 11:55:18羅燕明
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香港

羅燕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北京10000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毛澤東主席和中共中央對香港澳門地區(qū)采取“暫不收回,維持現(xiàn)狀”的政策。后來人們熟知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針是從前者發(fā)展而來。那么,前者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它來自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港澳政策和相關做法。這些政策和做法本身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從反對英葡統(tǒng)治到承認和利用這種統(tǒng)治的發(fā)展。

一、中共港澳工作的起源

中國政府的港澳工作不是白手起家,而是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已有一定基礎。香港與中國革命的關系,可追溯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后和大革命時期。當時黨的工作重點是組織領導城市工人運動,反對一切帝國主義勢力和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其活動帶有全國性和跨境性。英國占據(jù)的香港不僅包括在這一范圍內(nèi),與上海、武漢、北平、廣州等中心城市齊名,而且香港的工人運動一度走在全國前列。

早在1921年3月,中華海員工業(yè)聯(lián)合總會(海總)就在香港成立了。這是一家沖破行業(yè)束縛以產(chǎn)業(yè)聯(lián)合為基礎的現(xiàn)代工會組織。香港海員陳炳生、林偉民、蘇兆征等人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利用廣東的有利形勢,在孫中山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籌建了???。孫中山為海總命名,幫助在廣東軍政府內(nèi)政部注冊,派代表出席成立大會[1]。

??偝闪蓚€月即向英國輪船公司提出了維護工人切身利益的三項要求,遭到英方的無視和拖延。1922年1月,??偘l(fā)起香港海員大罷工,人數(shù)達到3萬。工人們封鎖了香港,斷絕了供應,動員10多萬人返回內(nèi)地生活。罷工堅持了56天,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偝闪⒄抵袊伯a(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時期。1920年,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各地共產(chǎn)主義小組如雨后春筍。在陳獨秀的鼓勵支持下,香港也出現(xiàn)李義寶、林昌熾、張仁道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1921年7月,中共一大提出“本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chǎn)業(yè)工會”。會后立即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張國燾任書記部主任。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工運的第一個公開合法機構。

香港海員大罷工是孫中山和國民黨領導的。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僅半年,基于黨的性質(zhì),仍全力支持了香港海員的行動。書記部派李啟漢專程到香港、廣州慰問罷工海員,發(fā)動各地工人聲援香港海員的正義斗爭,宣傳天下工人是一家,阻止港英資方來內(nèi)地招人頂替,破壞罷工。京奉、京漢、京綏、隴海、正太等地鐵路工人紛紛成立“香港海員罷工北方后援會”,每人捐出一日工資援助香港海員。中共廣東支部散發(fā)《敬告罷工海員》的傳單,表達全力支持的立場。

罷工勝利后,李大釗著文指出,“這個勝利固然是依靠了香港海員工會本身的力量”,全國工人階級“從一切方面即物質(zhì)的、精神的等等方面所給予的支援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中國共產(chǎn)黨支持香港海員大罷工具有雙重意義:一是體現(xiàn)了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可以形成聯(lián)合力量。香港海員親身感受到了全國工人天下一家,中國共產(chǎn)黨才是工人自己的政黨。1922年5月1日,海總領導人林偉民、蘇兆征出席了書記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他們原是國民黨員,后來都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增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對香港海員的影響。二是奠定了國共合作的基礎。國民黨成分復雜,陳炯明等右派并不真心贊同罷工,期待與英妥協(xié)。中國共產(chǎn)黨對香港罷工的支持使孫中山認識到國共合作可以壓制黨內(nèi)右派。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一大,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開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勞大在廣州召開,??偸前l(fā)起團體之一。大會通過了《香港問題決議案》,提出“從新組織全港工會的總機關,務使所有工會統(tǒng)一,集中工會力量,為全港民族的和階級的利益及幸福而奮斗”[3]。大會宣布中華全國總工會(以下簡稱“全總”)成立。林偉民、蘇兆征當選全總執(zhí)委。兩人先后擔任了執(zhí)委會的委員長。

全總成立后為響應和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于1925年6月組織了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這是中共領導的一次政治性罷工,矛頭指向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英國當局和英資企業(yè)。罷工者包括兩地的中國工人,約25萬之眾,香港工人為多,且多為產(chǎn)業(yè)工人。罷工持續(xù)時間長達兩年四個月。

中共中央在廣東的臨時委員會和廣東區(qū)執(zhí)委成立了罷工黨團,派出鄧中夏、楊殷前往香港。當時香港的中共黨員不滿十人,團員也不多。他們一面動員工人群眾奮起,一面與各工會組織磋商,取得一致后,組成了“全港工團聯(lián)合會”作為統(tǒng)一罷工行動的指揮機構。6月19日,罷工在香港首先爆發(fā)。隨著沙面洋務工人的加入,省港大罷工全面展開。6月23日,英法軍警武力阻攔香港工人返回廣州,制造了沙基慘案,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和抗議。

為了反擊英帝挑釁,全總成立了省港罷工委員會,蘇兆征親兼委員長。委員包括林偉民、李森等13人。聘請廖仲愷、鄧中夏等為顧問。7月10日,全總宣布封鎖香港。封鎖長達15個月。省港省澳的交通、物流全斷。香港變成了“臭港”“餓港”“死港”,有力打擊了英帝氣焰。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香港工人階級在省港大罷工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廣州孫中山革命政府的成立,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jù)地。罷工工友們積極參加了北伐。他們組織運輸隊、宣傳隊、衛(wèi)生隊,隨師北伐,給予北伐軍巨大的幫助,推動大革命進入高潮。經(jīng)過省港大罷工,中共也從“由400人的小團體一變而為上萬數(shù)的真正群眾的政黨”[4]。

省港大罷工引起國民黨右派的極度恐慌。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背叛革命,向共產(chǎn)黨人舉起了屠刀。同年10月,汪精衛(wèi)返回廣州,武力取消了省港大罷工。

二、港澳與土地革命

香港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始于蘇維埃運動時期。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中共的工作重點從城鄉(xiāng)民眾運動轉向武裝暴動和武裝斗爭。中共中央在中心城市上海領導全國農(nóng)村土地革命,后又移到江西中央蘇區(qū)領導這項工作。在此背景下,香港扮演的革命角色發(fā)生了改變,從全國工運中心之一變?yōu)辄h的地下工作的場所。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下,香港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一旦黨的領導機關在內(nèi)地難以立足,就會把香港當作臨時避難所和面向內(nèi)地革命的指揮中心。中央南方局、南方工委、中共廣東省委、兩廣省委、廣州市委及其下屬機關都曾落腳香港。中共不再把香港視為反帝斗爭的前沿陣地,而是利用港英統(tǒng)治很難深入港人社會的弱點,開展服務于武裝斗爭的地下工作。

廣東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是最早由內(nèi)地移居香港的中共領導機關。1927年,廣州繼上海之后發(fā)生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廣東地方黨組織猝不及防,遭受重大損失。4月17日,秘書長賴玉潤召集了區(qū)執(zhí)委緊急會議,決定區(qū)執(zhí)委機關立即撤往香港。由于主要負責人缺席,區(qū)執(zhí)委進入香港后改為特委,代行原來職責。

這次撤離開辟了黨中央利用香港跨境領導華南武裝斗爭的先河。八七會議后,中共中央成立南方局。南方局設在香港,由周恩來、張?zhí)椎?人組成。由于周恩來正在領導南昌起義,張?zhí)资苤醒胫概上绕诘指?,與黃平、楊殷組成臨時南方局。8月20日,廣東省委正式成立,張?zhí)兹问∥瘯?。廣東省委制定了各縣暴動計劃和其后的工作大綱,派人分頭執(zhí)行。9月23日,南昌起義軍在各縣暴動的支持下占領了潮汕地區(qū)。賴玉潤、張?zhí)讖南愀圳s來與周恩來、葉挺、賀龍等人會合。張?zhí)紫蚱鹆x軍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央對前委的指示,要求起義軍放棄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名義,打出蘇維埃的旗幟。這次勝利持續(xù)一周,史稱“潮汕七日紅”。隨后起義軍作戰(zhàn)失利,無法再戰(zhàn)。黨中央指示南方局在香港等地安排潰散之同志[5]。周恩來、張國燾、賀龍、葉挺、聶榮臻、李立三、惲代英、劉伯承、郭沫若、彭湃、葉劍英、陳賡、林伯渠、吳玉章、譚平山、張?zhí)住⒅芤萑旱热嗽趶V東地方黨的安排下撤往香港和澳門。

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和廣東省委在香港召開聯(lián)席會議總結經(jīng)驗,認為廣東暴動完全是獨立的行動,“決不能因為葉賀軍隊失敗而取消之”①。這樣,廣州起義被提上廣東省委的議程。周恩來在九龍油麻地廣東道住所養(yǎng)病,仍參加了研究起義的省委會議[6]129。11月下旬,廣東省委領導班子和重要干部從香港陸續(xù)潛入廣州,全力以赴,準備起義。

12月11日凌晨,起義的槍聲打響,激戰(zhàn)三日,最終失敗。省委書記張?zhí)钻囃?,起義軍退出廣州。周文雍、惲代英、蘇兆征、葉挺、葉劍英、聶榮臻、楊殷、陳郁、吳毅、陳鐵軍等大批同志被迫再次撤往香港、澳門。

1931年,中共中央成立了蘇區(qū)中央局,對蘇區(qū)中央局和白區(qū)中央局的任務作了劃分。前者專管全國各個蘇區(qū)。白區(qū)各局的任務是發(fā)動武裝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變白區(qū)為蘇區(qū),再將蘇區(qū)移交蘇區(qū)中央局管轄[7]。南方局和廣東省委位于香港,面向內(nèi)地,跨境領導粵、桂、滇、黔、閩白區(qū)的武裝暴動。香港本地的城市、工運和民眾工作則由下屬香港市委承擔。

從1927年起,南方局多次改組、撤銷和重建。張國燾、周恩來、張?zhí)?、羅登賢、盧永熾先后擔任過南方局書記。廣東省委相繼演化為兩廣省委、兩廣工委、香港工委等,領導過廣州起義,在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中,創(chuàng)建了紅七軍、紅八軍,8支地區(qū)武裝,77支縣游擊隊[8]。1934年8月中共香港工委解體前,香港一直是南方革命斗爭的指揮中心。

此外,香港還是中共中央有關部門戰(zhàn)略籌劃的重點。1929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特科決定在香港建立秘密電臺,指派第四科科長李強前往執(zhí)行。李強攜電臺于年底赴港,在九龍彌敦道選中一所房子作為工作站。此時恰逢鄧小平從上海到廣西領導百色起義途經(jīng)香港。鄧李會面后約定了電臺呼號、波長和聯(lián)絡時間。1930年1月,上海黨中央與香港南方局之間實行了無線通訊。而香港電臺則成為黨中央與百色起義部隊無線通訊的中轉站。李強指出:香港電臺的設立“開創(chuàng)了我黨通訊工作的新局面”[9]。

1930年秋冬,在周恩來親自組織領導下,中共中央交通局開辟了由上?!愀邸穷^—大埔—福建永定進入中央蘇區(qū)的秘密交通線。這條交通線在南方局、廣東省委的協(xié)助下,一直堅持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經(jīng)這條交通線進入中央蘇區(qū)的重要領導干部共200多人,其中有周恩來、劉少奇、葉劍英、鄧小平、陳云、劉伯承、博古、瞿秋白、任弼時等黨和紅軍的領導人以及共產(chǎn)國際駐中共中央軍事顧問李德等。交通線還秘密地向中央蘇區(qū)輸送了大量的軍事、政治情報以及大批軍用物資,有力地支援了紅軍和中央蘇區(qū)建設。許多報效祖國的海外華僑青年都是通過香港進入內(nèi)地和蘇區(qū)的[10]。

由于受“左”傾教條主義的影響,蘇維埃運動前期,中共對香港的利用還不夠到位,沒有把統(tǒng)一戰(zhàn)線擺在突出地位,也沒有爭取港英當局在國共之間保持中立,將英美與日本等量齊觀。1931年6月,港英當局充當國民黨反動派的幫兇,逮捕了蔡和森,把他引渡到內(nèi)地遭到殺害?!白蟆眱A教條主義使中共在白區(qū)的力量喪失了幾乎百分之百,也使中共在香港的領導機關和黨的組織屢遭敵人破壞。

紅軍長征結束后,1935年8月,中共中央發(fā)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12月中央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與策略,再次賦予香港新的使命。1936年4月,劉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提出了“爭取群眾,爭取工人階級的大多數(shù),積蓄工人階級的雄厚力量,以準備將來決定勝負的斗爭”的白區(qū)方針[11]。9月,中共北方局成立了南方臨時工委,派遣薛尚實到香港主持重建南方黨組織,傳達執(zhí)行黨中央關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和新的白區(qū)工作方針。

香港退出了指揮武裝斗爭的角色,開始彰顯作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重鎮(zhèn)的作用。

三、港澳與抗戰(zhàn)

抗戰(zhàn)時期,中共大大加強了在香港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建立了半公開的合法機構——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1937年12月,中共長江局討論了中央關于加強華僑工作和國際宣傳工作的指示,認為香港具有“國際宣傳及華僑運動的中心地位”,旋即派廖承志、潘漢年以八路軍代表名義到香港公開活動[12]。

周恩來通過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向港英當局提出,八路軍準備派人到香港接收海外華僑和友人捐助的藥品、汽車等抗日物資,成立辦事處,不公開掛牌,不影響英方的中立地位[13]。

1938年1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在得到港英當局默許后成立,地址是香港皇后大道中18號,對外稱“粵華公司”,以經(jīng)營茶葉為掩護。駐港“八辦”直屬中共長江局。1939年1月,中共中央在重慶重設南方局,駐港“八辦”轉歸南方局領導。周恩來任南方局書記,廖承志任“八辦”主任兼南方局委員。潘漢年任八路軍代表,協(xié)助廖承志工作。連貫任廖承志的秘書,負責辦事處的日常工作,以公司負責人的身份公開活動。辦事處的工作人員除少數(shù)從中共中央有關部門調(diào)來之外,大部分是根據(jù)需要由地方黨組織派調(diào)來的。喬冠華、梁上苑、李默農(nóng)(李少石)、張唯一、楊琳、林青、李靜、康一民、熊志華等人先后在辦事處工作過。

駐港“八辦”的工作分為交通、聯(lián)絡、宣傳、僑務等事項,圍繞發(fā)展國內(nèi)國際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爭取海外和國際援助,組織人員物資的轉運,把資金、藥品及醫(yī)療器械、汽車、通訊器材等境外資源,以及歸國抗日的華僑青年、港澳青年和專業(yè)技術人材,不斷輸送到延安和各敵后根據(jù)地。僅1938年至1939年兩年間,經(jīng)辦事處輸送回國前往延安和新四軍的華僑青年和專業(yè)技術人員就達600多人[14]。

1938年6月,保衛(wèi)中國同盟在香港成立,由宋子文出任會長,宋慶齡擔任主席,廖承志兼任秘書長,國際友人克拉克女士任名譽書記,諾曼·法朗士教授擔任名譽司庫,愛潑斯坦先生擔任宣傳工作。保盟是宋慶齡根據(jù)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的建議成立的國際救援機構。成立這個組織也是為了避開國統(tǒng)區(qū),利用香港環(huán)境和國際資源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

為了宣傳統(tǒng)戰(zhàn)和抗日,駐港“八辦”還出版了一些報刊,如《華僑通訊》(油印本)、《抗日大學》等。皖南事變后,中共南方局向香港轉移安置了大批文化界人士。1941年6月,駐港“八辦”成立中共香港文化工作委員會,推動抗日救亡運動進入高潮,《華商報》《青年知識》《時代文學》《明光報》等抗日進步報刊在香港層出不窮。

駐港“八辦”的成立體現(xiàn)了中共港澳政策走向成熟,從反對和破壞英國統(tǒng)治香港轉向承認其統(tǒng)治,爭取英國政府在國共之間保持中立,在中日沖突中同情中方,推動中共與英美的合作。

港英政府害怕得罪日本,對中共在香港的抗戰(zhàn)活動采取監(jiān)視和限制的政策。1939年3月,在日方壓力下,港英出動便衣警察搜查了粵華公司,抓走連貫等5人,還收繳了一些文件。廖承志立即向港督楊慕琦提出抗議,并上報中共南方局。周恩來約見了英國大使卡爾,進行了嚴正交涉。港英政府很快釋放了我方人員,歸還了搜走的文件。此事之后,駐港“八辦”撤銷了粵華公司,“化整為零”,將聯(lián)絡和辦公地點分散到多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淪陷,變成敵占區(qū)。廖承志、潘漢年、劉少文(中央交通處駐港澳辦事處處長)接到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要求緊急轉移“在港朋友”,將其疏散到澳門、廣州灣、桂林、重慶、馬來亞等,“少部分能留港者盡量留,但必須符合秘密條件”,“撤退、疏散及幫助朋友的經(jīng)費,均由我黨在港的存款中開支”。周恩來特別關照,“宋慶齡、何香凝及柳亞子、鄒韜奮、梁漱溟等,應派人幫助他們離港”[15]。駐港“八辦”立即行動起來,動員所有力量,組織了空前的文化名人大營救,在地方黨組織的配合下先后將800多人安全送出香港,圓滿完成了中央任務,受到了國內(nèi)外輿論的好評,提高了我黨的政治影響力。

1942年1月,駐港“八辦”奉命撤銷。2月,中共東江軍政委員會成立,統(tǒng)一領導東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抗日游擊區(qū)的軍政工作,并在香港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16]。

英軍對日本入侵的抵抗僅維持了兩周便宣布無條件投降。東江縱隊所屬港九獨立大隊成為香港地區(qū)唯一的抗日武裝。英軍只是為保護殖民地而戰(zhàn),而港澳青年組成的港九大隊則是從事保家衛(wèi)國之戰(zhàn)。港九大隊擁有沙頭角、元朗、市區(qū)、西貢、大嶼山、海上六個中隊,總兵力約800人。他們在香港、九龍、新界地區(qū)積極開展城市與農(nóng)村相結合的抗日游擊戰(zhàn)爭,神出鬼沒地襲擊敵寇,懲治漢奸,秘密營救被俘的英軍官兵、美軍飛行員和遭日軍關押的國際友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香港淪陷的3年內(nèi),東江人民抗日游擊隊共營救英國42人,印度54人,丹麥3人,挪威2人,俄國和菲律賓各一人,總共101人[17]。他們的斗爭一直堅持到1946年6月隨東江縱隊主力北撤。

現(xiàn)在香港九龍新界的烏蛟騰和斬竹灣建有兩處紀念港九抗日英烈的碑園。1999年10月18日,香港特區(qū)政府舉行隆重儀式,紀念1941年至1945年在香港保衛(wèi)戰(zhàn)中捐軀的愛國愛港人士,將港九獨立大隊115名陣亡人員的名冊存放在香港大會堂紀念龕內(nèi)[18]。

四、港澳與解放戰(zhàn)爭

日本無條件投降后,英國與蔣介石爭奪香港受降權,占了上風,得以重返香港。中共廣東區(qū)黨委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利用英蔣矛盾,根據(jù)中央指示,決定從香港撤出武裝力量,同時派出中共代表譚天度與港督代表談判,促使英方同意中共在港擁有合法地位,而中共活動不以推翻港英政府為目的。在談判中,譚天度向英方指出:“香港、九龍、新界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英國靠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及與當時腐敗的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而攫取的,我們總有一天要全部收回;鑒于目前局勢和種種原因,我們暫同意英國重占香港,但必須保護中國人民在港利益。”1945年10月雙方達成協(xié)議。港英政府承認中共在港的合法地位,同意中共建立半公開的工作機構,允許我方人員在港九居住、往來、從業(yè)及募捐,同意我方在港出版報刊,幫助我方在港設立秘密電臺等[19]。

根據(jù)協(xié)議,中共東江縱隊很快撤出了武裝力量,控制區(qū)域由英軍接管。撤退時,港九獨立大隊發(fā)表宣言,高度評價了香港同胞的革命愛國主義精神。宣言指出:“我港九人民對于祖國是無限忠誠的,對于敵人是極端仇恨的。三年多的日子,他們雖飽受日寇的屠殺與迫害十分慘重,但他們對我隊的幫助與支持卻有加無減,他們的斗爭實在是可歌可泣。”[20]

1946年6月,國民黨發(fā)動全面進攻,10月攻占張家口,11月召開偽國大。隨著國共破裂,中共陸續(xù)從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中心城市撤離黨的干部,幫助轉移民主黨派成員和大批文化工作者,除北上解放區(qū)外,相當一部分人員被分流到香港。周恩來在南京、上海先后指派章漢夫、喬冠華、龔澎、劉寧一、許滌新、方卓芬等人專程赴港開辟統(tǒng)戰(zhàn)宣傳的“二線”陣地。1946年6月,他給香港工委的指示是:“運用英美矛盾,爭取長期存在,對英不加刺激,采取適當而有步驟的批評。”[21]10月29日,他又致中共中央轉方方、林平并香港工委電,指出:目前香港已成為南京、上海的二線,而香港本身也要建立三線工作[6]714。

一時間上海、南京、重慶、北平、延安、廣東等各路人馬齊聚香港,群英薈萃,共同目標是反蔣。1947年5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在香港建立,書記方方,副書記尹林平,委員章漢夫、梁廣、潘漢年、夏衍、連貫、錢瑛,秘書長饒彰風。香港分局領導整個華南地區(qū)的工作,下設香港工委、城市工委和各地區(qū)黨委。城市工委負責地下工作,各地區(qū)黨委負責武裝斗爭。香港工委專管華南地區(qū)和香港等地公開的統(tǒng)戰(zhàn)、文化、宣傳、外交、經(jīng)濟、華僑、群眾和報刊等工作,書記張漢夫,副書記連貫,常務委員有夏衍、許滌新、喬冠華等。在中央、香港分局的領導下,香港工委先后開辦或復刊《正報》《華商報》《群眾》雜志、《今日中國》外交雙周刊、《中國文摘》英文半月刊、《遠東通訊》英文期刊、新華社香港分社、新華南通訊社、國際新聞香港分社、中國歌劇藝社等。

不僅中共力量聚集香港,民革、民盟、農(nóng)工等民主黨派也被迫撤離國統(tǒng)區(qū)涌向香港,在這里建立新的總部和恢復關閉了的或遭查封的報刊。香港成為中共與各民主黨派結為反蔣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中心。1946年10月達德學院開門招生。這是繼保盟之后在香港成立的另一個重要的統(tǒng)戰(zhàn)組織,由中共領導、中共與民主黨派合辦、民主黨派出面主持,中共與民主黨派的學者任教,任務是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人才,準備干部②。

香港分局成立后再次形成以香港為基地輻射整個華南地區(qū)的領導格局,使中國共產(chǎn)黨的力量有了很大發(fā)展。香港工委負責的統(tǒng)宣戰(zhàn)線的黨員人數(shù)1949年達到了3萬,他們所聯(lián)系的文化人才隊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少達到12萬人之多③。全國勝利來臨之際,香港工委根據(jù)中央和上級指示開始向北方轉移輸送黨的干部和民主人士,計20多批次350多人,其中110人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④。

1949年4月渡江戰(zhàn)役后,香港分局遷往內(nèi)地解放區(qū),在江西贛州改組為華南分局,葉劍英、張云逸、方方分任第一、第二、第三書記。10月14日廣州解放,分局機關進駐廣州,開始從內(nèi)地就近領導港澳地區(qū)的黨組織。此時,中共香港工委改稱臨時工委,書記張鐵生,后黃作梅,委員有黃作梅、 吳荻舟[22]。

五、暫不收回香港澳門

解放戰(zhàn)爭初期,中共中央從國內(nèi)局勢和長期全球戰(zhàn)略出發(fā),作出了全國勝利后新中國政府暫時不收回香港和澳門的決策。

1946年12月9日,毛澤東在王家坪會見三位西方記者,首次闡述了中共中央對香港問題的立場。當時國民黨發(fā)動全面內(nèi)戰(zhàn)已5個多月,人民解放軍在各戰(zhàn)場取得了殲敵約40個旅的偉大戰(zhàn)績。中共中央就此把政治目標設定為“打倒蔣介石”,提出“做這個工作而不提這個口號”。毛澤東就戰(zhàn)局的走向、中共取勝的可能以及中共的外交政策等問題回答了記者們的提問。當問到在香港問題上中共的態(tài)度時,毛澤東回答說:“我們現(xiàn)在不提出立即歸還的要求,中國那么大,許多地方都沒有管理好,先急于要這塊小地方干嗎?將來可按協(xié)商辦法解決。”[23]

1949年2月,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已成定局。毛澤東在西柏坡接待了秘密來訪的斯大林特使米高揚。后者的任務是了解中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聽取中共關于未來安排的意見。毛澤東在介紹情況和表述意見時進一步闡述了暫不收回香港和澳門的決定和這么做的理由,指出:“目前,中國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復雜,需要采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采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于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fā)展海外關系、進出口貿(mào)易更為有利些?!保?4]

“不急于解決港澳問題”也因為英國政府為保住香港和在華利益,對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略反攻采取不干涉的立場。1948年底英國外交部的一份內(nèi)部報告認為:“香港要保持目前的地位,將有賴于中共是否認為香港的存在有利于中共的經(jīng)濟和外貿(mào)。 ”[25]

但是1949年4月20日,英軍紫石英號護衛(wèi)艦闖入長江戰(zhàn)區(qū),與我渡江部隊發(fā)生沖突,遭重創(chuàng)擱淺,給雙方關系帶來沖擊。英國國內(nèi)一片嘩然,丘吉爾揚言要派兩艘航母實行武力報復。毛澤東主席起草了一份聲明,嚴厲斥責英方的罪行和炮艦政策:“丘吉爾先生,你‘報復’什么?”同時向英方指明,解決雙方關系和中英建交的唯一出路是:英國“必須斷絕同國民黨殘余力量的關系,并且把它在中國的武裝力量撤回去”[26]。聲明只字未提英國憂心忡忡的香港問題,控制了事態(tài)惡化。當時中共中央考慮,必須避免美國和西方列強出兵,武力干涉中國內(nèi)戰(zhàn)。

6月11日,毛澤東就未來政府組建等問題致信斯大林,在談到“有關香港和九龍的問題”時指出:“我們暫時不打算提出還歸中國的要求?!庇终f,我軍進攻廣東、廣西、云南三省時,英國、法國和美國一定會在香港、印度支那、緬甸和暹羅加強軍事防御措施。但是,我們的部隊不打算越過自己的國境[27]。

暫不收回香港澳門不是一個公開宣布的政策。出于斗爭策略的考慮,中共中央避免在公開場合正式作出“暫不收回”香港和澳門的承諾或明示,以政策模糊的靈活姿態(tài)對英國造成一種無形壓力,爭取它采取不同于美國而于我有利的政策。

1949年3月16日新華社時評《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和12月31日《中共中央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有意回避了香港澳門問題,強調(diào)“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任務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臺灣、海南島和屬于中國的最后一寸土地為止?!雹荨?950年的光榮戰(zhàn)斗任務,就是解放臺灣、海南島和西藏,殲滅蔣介石匪幫的最后殘余,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事業(yè),不讓美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在我們的領土上有任何立足點”⑥。

抗戰(zhàn)期間,國民黨政府通過外交努力廢除了西方國家強迫中國簽訂的大部分不平等條約,收回了各中心城市的租界。但是港澳地區(qū)除外,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三個不平等條約得以保留下來。蔣介石多次嘗試收回香港,甚至動用盟國明確賦予他的香港受降權,均遭失敗。其根本原因是國民黨政府缺乏力量,無論維持反動統(tǒng)治還是發(fā)動反人民的內(nèi)戰(zhàn),都仰仗美英西方國家的支持。蔣介石不得不在廢除舊的不平等條約后又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新的不平等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人民政府在實質(zhì)意義上恢復了對香港和澳門的主權,人民解放軍“只用一個指頭”就能把英葡殖民者趕跑。在這種情況下,新中國政府暫時不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也不對英葡威脅行使這個權力,力量所在,不怒而威,自不待言。就戰(zhàn)略而論,此政策乃出于對中國更為有利的長期考量。所謂“暫時”,實為一項長期政策,不是時間意義的短暫,而是表達中國政府已具備了收回香港澳門的實力,只是暫不行使罷了。這個實力就是主權。

1982年,中國政府決定1997年收回香港。在為此舉行的中英談判中,為了不給英方“主權換治權”的借口,中國政府不再使用收回香港主權的說法,統(tǒng)一改用“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措辭,以表達香港主權并不在英國手里?,F(xiàn)在中國要求恢復的不是主權,而是治權,“恢復行使主權”之謂也。這是后話。

再回1949年。為了達到更好的政策效果,中國政府當時也沒有公開宣布不承認英葡兩國對港澳的統(tǒng)治,或聲明廢除三個不平等條約。至于西方國家要求新中國承擔所謂國際義務,中國政府理所當然一律不予理睬。中國政府原則上反對舊中國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但選擇的策略卻是將矛頭指向國民黨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新的不平等條約。9月2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通過《共同綱領》,對外宣布:“對于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xi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nèi)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訂,或重訂。”

根據(jù)這個精神,新中國政府直接廢除了國民黨政府1946年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1945年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也是一項不平等條約。由于涉及蘇聯(lián),新中國政府對它作了“重訂”處理。1949年12月,毛澤東首次訪蘇,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終于說服斯大林與中國政府簽訂了新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顯然,滿清時期中英三個不平等條約和香港澳門問題沒有納入上述處理范圍。

此前,194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在黨內(nèi)作了如下解釋:“在原則上,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xiàn),這種立場是堅定不移的。但是在執(zhí)行的步驟上,則應按問題的性質(zhì)及情況,分別處理。凡問題對于中國人民有利而又可能解決者,應提出解決。其尚不可能解決者,則應暫緩解決。凡問題對于中國人民無害或無大害者,即使易于解決,也不必忙于去解決。凡問題尚未研究清楚或解決的時機尚未成熟者,更不可急于去解決??傊谕饨还ぷ鞣矫?,我們對于原則性與靈活性應掌握得很恰當,方能站穩(wěn)立場,靈活機動?!保?8]

由于采取上述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5天,英國政府便令原駐北平總領事致函中方,表示愿與我先建立非正式關系,繼續(xù)雙方的商業(yè)關系和政治關系。1950年1月6日,英國照會中國,正式承認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之合法政府,希望與中國盡快建立外交關系。

注釋:

①參見《中共廣東省委通告第14號——南方局、省委聯(lián)席會議通過的最近工作綱領》(1927年10月15日),中央檔案館、廣東檔案館1982年編:《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匯集(中共廣東省委文件)1927》,第86頁。

②參見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文化工作送審稿》,第378-379頁。

③《目前港工委的組織概況》(1949),見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文件匯集》(1947.5-1949.3),第485頁。

④李信:《建國前中共在香港的主要活動》,見葛量洪回憶錄《百年滄桑論香港——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舉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6月1日)。

⑤參見1949年3月16日《人民日報》。

⑥參見1950年1月1日《人民日報》。

猜你喜歡
香港
“國家好,香港會更好”
金橋(2022年8期)2022-08-24 01:33:08
香港故宮
香港婦聯(lián)訪京團到訪全國婦聯(lián)
海峽姐妹(2019年7期)2019-11-18 09:19:07
繁華背后,是一個念舊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軍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展與拍
收藏與投資(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香港ifc商場 本季好FUN樂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23:54:44
香港ifc商場
Coco薇(2016年5期)2016-06-03 08:51:34
我們應該向香港學什么---參加香港工商業(yè)研討班感想
民族大家庭(2016年5期)2016-03-20 14:52:43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
沧源| 盈江县| 黑河市| 县级市| 巴林左旗| 沁水县| 中超| 苍梧县| 潜山县| 莫力| 阜宁县| 措勤县| 磐石市| 竹溪县| 宜川县| 东辽县| 抚远县| 郎溪县| 乐平市| 峨眉山市| 杭锦旗| 海城市| 拜泉县| 邢台县| 娱乐| 富平县| 资阳市| 西林县| 濮阳县| 安远县| 林西县| 赤峰市| 富顺县| 大石桥市| 太保市| 获嘉县| 凉山| 汪清县| 临西县| 吉林市|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