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愚 李獻云
沖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多有表現(xiàn)。研究表明,反應抑制與沖動有一定的相關性[1]。反應抑制是抑制當前的優(yōu)勢行為反應,排除其他干擾,做出靈活、適宜當前情境行為反應的能力[2-3]。相比于健康人群,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反應抑制能力更低[4]。相比非情緒任務,情緒任務對精神分裂癥反應抑制是積極因素還是消極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結(jié)論并不一致,在負性情緒啟動下還是在正性情緒啟動下反應抑制缺損更明顯結(jié)論也不一致[5-8]。以往的研究多選用單一實驗任務比較精神分裂癥患者與健康被試之間的差異,部分研究選用情緒詞、情緒圖片作為情緒刺激材料并不能有效地誘發(fā)相應情緒。因此,本研究選用Stroop與Go/Nogo兩種實驗任務,選用情緒視頻作為情緒啟動材料,探究正性、負性、中性情緒啟動下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反應抑制的特點,為情緒對沖動性影響的心理機制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現(xiàn)況研究。納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回龍觀醫(yī)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5版》(the Diagnostic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DSM-5)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陽性癥狀中P1妄想、P2概念紊亂、P3幻覺、P6猜疑/迫害條目均≤3分(輕度)[9];③年齡18~59周歲;④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能理解測驗內(nèi)容;⑤右利手。排除標準:①存在意識障礙,或患有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②色盲、色弱者,或存在閱讀理解溝通障礙、智力低下;③器質(zhì)性精神障礙、其他精神障礙或人格障礙共病者;④過去1年中有藥物或酒精等物質(zhì)濫用者。運用Gpower軟件估計樣本量,α=0.05,1-β=0.8,按照無效數(shù)據(jù)20%計算,需要被試36名。本研究得到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被試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調(diào)查問卷 用自編人口學調(diào)查問卷收集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病程等基本人口學資料,由經(jīng)過培訓的精神科醫(yī)師用PANSS量表評估被試是否處于穩(wěn)定期。
1.2.2 情緒視頻 以往研究證明,情緒視頻可以誘發(fā)被試相應的情緒[10]。本研究由8位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瀏覽、篩選視頻網(wǎng)站中時長3~5 min視頻,選擇能引起正性、負性、中性情緒的視頻各1個。用主觀情緒自評量表(self-assessment manikin,SAM)對8名研究生觀看視頻前后的情緒效價(1代表“很難過”,9代表“很開心”)和喚醒度(1代表“很平靜”,9代表“很激動”)進行評分[11]。對觀看情緒視頻前后的情緒效價、喚醒度進行比較:正性視頻效價(t=-4.733,P=0.002)、喚醒度(t=-4.762,P=0.002)有統(tǒng)計學意義;負性視頻效價(t=13.096,P=0.00)、喚醒度(t=-2.904,P=0.023)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性視頻效價(t=1.871,P=0.104)、喚醒度(t=-1.323,P=0.227)無統(tǒng)計學意義。根據(jù)入排標準另選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觀看情緒視頻,用SAM量表評估觀看視頻前后的情緒效價和喚醒度:正性視頻效價(t=-3.638,P=0.008)、喚醒度(t=-3.194,P=0.01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負性視頻效價(t=4.320,P=0.003)、喚醒度(t=-3.035,P=0.019)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性視頻效價(t=1.426,P=0.197)、喚醒度(t=-1.667,P=0.140)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3個視頻可以誘發(fā)研究生和精神分裂癥患者相應情緒,可以用于正式研究中。
1.2.3 實驗任務 采用Stroop任務評估患者抑制控制能力[12],Go/Nogo實驗任務評估抑制優(yōu)勢反應的能力[7]。本研究刺激材料選用“紅”“綠”“黃”“藍”“筆”“數(shù)”“球”7個漢字和紅、綠、黃、藍4種字色。一共包含3個實驗任務,每個任務開始前均呈現(xiàn)指導語。任務1為經(jīng)典Stroop任務,包含72個試次,要求被試選擇字體顏色而忽略字義;任務2為Stroop范式變式,被試判斷字義與出現(xiàn)的色塊顏色是否相同,一共72個試次;任務3是Stroop與Go/Nogo的結(jié)合,要求被試判斷字義與字體顏色是否相同,相同時不做按鍵反應,不同時按鍵,不同與相同的比例為3:1,一共64個試次。任務圖片隨機呈現(xiàn),正式實驗前有練習實驗。實驗采用E-prime軟件設計并呈現(xiàn)。具體流程見圖1。被試入組后連續(xù)3 d,每天各觀看一種情緒視頻后進行全部實驗任務。采用ABBA設計消除順序效應和練習效應,因為實驗誘發(fā)患者負性情緒,在實驗結(jié)束后,觀看輕松、愉快的影片消除被試的不良影響。觀察指標為反應時(reaction time,RT)、正確率(accuracy rate,ACC)與Nogo錯誤率。刪除被試反應錯誤的試次和3個標準差之外的數(shù)據(jù),計算每名被試在每個實驗任務的平均反應時,約8.1%的數(shù)據(jù)被剔除。
圖1 實驗任務流程圖 A、B、C分別為任務1、任務2、任務3的流程。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使用SPSS進行分析。年齡、受教育年限、發(fā)病年齡、PANSS評分及任務中RT、ACC為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描述,藥物劑量、病程、Nogo錯誤率非正態(tài)分布,用中位數(shù)(下四分位數(shù),上四分位數(shù))[M(QL,QU)]描述,SAM評分為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觀看視頻前后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各任務中RT和ACC在不同情緒啟動間比較用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Nogo錯誤率比較用Friedman檢驗,兩兩比較用Wilcoxon檢驗,PANSS與RT、ACC、Nogo錯誤率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或Spearman相關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一般資料 共招募患者36例,其中2例反饋實驗任務太難拒絕完成,4例只完成1次實驗任務,最終共保留30例患者數(shù)據(jù)?;颊吣?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2.9±10.1)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3.2±2.6)年,病程中位數(shù)17.00(9.75,26.25)年,平均發(fā)病年齡(25.3±8.3)歲。其中6例服用氯氮平,劑量150.00(150.00,181.25)mg/d;6例服用阿立哌唑,劑量為 15(10,20)mg/d;8例服用奧氮平,劑量為15.00(11.25,19.38)mg/d;4例服用利培酮,劑量為4.50(4.00,5.75)mg/d;1例服用喹硫平 100 mg/d;5例服用兩種抗精神病藥物治療。PANSS量表中陽性癥狀(12.9±3.22)分,陰性癥狀(15.27±4.76)分,一般精神病理癥狀(28.93±4.87)分。
2.2 任務1 RT、ACC 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正性、負性、中性情緒啟動下,任務1中RT情緒主效應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433,P=0.247),ACC情緒主效應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211,P=0.284)。見表1。
2.3 任務2 RT、ACC 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正性、負性、中性情緒啟動下,任務2中RT情緒主效應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805,P=0.028),兩兩比較顯示中性情緒與正性情緒R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8),ACC情緒主效應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505,P=0.233)。見表1。
表1 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在不同情緒啟動下3項實驗任務結(jié)果
2.4 任務3 RT、錯誤率 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正性、負性、中性情緒啟動下任務3的RT情緒主效應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320,P=0.275)。3種情緒啟動下Nogo錯誤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543,P=0.038),其中正性與負性情緒啟動下Nogo錯誤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9)。見表1。
2.5 實驗任務結(jié)果與癥狀相關性 任務1中,中性情緒下ACC(r=-0.420,P=0.021)、負性情緒下ACC(r=-0.433,P=0.017)分別與PANSS陰性癥狀得分相關。任務2中,正性情緒下ACC與PANSS陰性癥狀得分相關(r=0.408,P=0.025)。實驗任務其他結(jié)果指標與PANSS量表評分無統(tǒng)計學相關性(P>0.05)。
本課題研究不同情緒啟動下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反應抑制的特點。研究發(fā)現(xiàn)在任務2中,正性情緒啟動下反應時最長,反應抑制能力更差,這可能由于正性情緒引起患者更多的注意偏向,患者對正性情緒更加敏感,需要消耗更多的認知資源[13]。這與何劍鋒等[14]、FOURNIER等[6]研究結(jié)果不同,他們研究結(jié)果顯示反應抑制在負性情緒下缺損更明顯,負性情緒占用更多認知資源。此外,在任務1和任務3中,患者并沒有顯示出在正性情緒下反應時更長這一特點。可能由于在進行復雜任務時,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早期和執(zhí)行階段都因認知資源不足影響任務結(jié)果,在進行簡單任務時,認知功能異常只發(fā)生在執(zhí)行階段[15]。本研究中無論是實驗設計方面還是被試的反饋,任務2比任務1、任務3更復雜。
任務3中Nogo錯誤率在負性情緒啟動下要顯著高于正性情緒啟動下,這與EGASHIRA等[16]和HURTADO等[5]的研究結(jié)果相同。警戒回避理論認為個體在注意到威脅性線索之后,會有意將注意轉(zhuǎn)移,以免體驗到負性情緒,但在一段時間后,危險線索對患者產(chǎn)生影響[17]。在進行任務1和任務2時,被試有意轉(zhuǎn)移對負性情緒的注意,而任務3最后進行,反應抑制受負性情緒的影響顯現(xiàn)。同時,Stroop任務除了評估反應抑制以外,還和選擇性注意、注意控制有關[18],而Go/Nogo更多地與反應抑制相關,所以負性情緒對于反應抑制的影響在Go/Nogo任務中比Stroop任務更加明顯。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前扣帶回、腹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質(zhì)與情緒反應抑制影響相關[19-21],這種影響與陰性癥狀相關[16],本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在進行反應抑制任務時,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在不同的情緒啟動下選擇可能不同。在正性情緒啟動下,精神分裂癥患者正確率更高,導致反應時較慢;在負性情緒啟動下,精神分裂癥患者會選擇盡快完成實驗,這也就導致正確率降低,和健康對照相似[8]。
本研究的局限性如下:①研究對象未納入健康對照,健康被試在不同的任務中反應抑制能力是否存在同樣的特點需要進一步研究;②不同疾病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反應抑制能力在癥狀、藥物等方面的影響下,反應抑制的特點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同情緒啟動下反應抑制的特點,為未來通過認知行為治療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改變對情緒的認知,學會應對復雜任務的行為方式,減少疾病復發(fā),減少沖動行為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