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雪
(曲阜師范大學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東 曲阜 273165)
① 可參閱吳正南《“君子”考源》,《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5期,第29-37頁;池水涌、趙宗來《孔子之前的“君子”內涵》,《延邊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第125-129頁;張貽珉《孔子君子觀》,北方工業(yè)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第5頁。
君子,是中國古代仁人志士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成為君子,是無數(shù)文人墨客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儒家是君子人格的推崇者和發(fā)揚者。余英時先生曾言:“無論是修己還是治人,儒學都以‘君子的理想’為其樞紐的觀念:修己即所以成為‘君子’;治人則必須先成為‘君子’”[1]。從這個角度說,儒學也可以稱之為君子之學,儒家實現(xiàn)平治天下的方式在于培養(yǎng)君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周文疲敝的社會現(xiàn)狀,學術領域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家紛紛著書立說以尋求重建秩序之道,儒家則是把重建秩序的可能寄希望于君子。《論語》《孟子》《荀子》幾乎章章言及君子,對君子的重視不言而喻。
先秦時期是君子思想的奠基期,君子思想的發(fā)展路向呈現(xiàn)出道德性和政治性兩個維度。君子一詞由來已久,西周時期便已十分常見。學界通過字源考證和對中華元典中君子概念的分析,普遍認為君子最初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貴族階級的統(tǒng)稱,并無道德倫理含義①。春秋末期,孔子賦予了君子道德內涵,彰顯了君子的道德性之維,奠定了儒家君子思想的基礎;戰(zhàn)國中期,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君子思想的道德性之維,從內圣的維度進一步提升了君子的道德內涵;荀子在繼承孔孟君子思想道德性維度的同時,從外王的角度彰顯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維度,凸顯了君子思想的政治性之維。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君子思想的政治性維度并非由荀子所開創(chuàng),早在西周時期君子便指“在位者”,孔子講君子為政以德、愛民惠民,孟子言君子有仁心行仁政,都是在政治維度下對君子的言說。與荀子不同的是,他們雖也涉及了君子的政治性維度,但對君子人格政治性維度的闡發(fā)也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層面,主要講德性君子對社會政治的參與和影響。至于直接從政治立場出發(fā)對禮法君子的言說和重視主要是荀子,與孔孟不同,他主要從禮法的外王路徑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君子思想的政治性維度。
孔子是周代禮樂文化的守護者,他一生以恢復周禮為目標,以“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表明了他的文化追求。面對“禮崩樂壞”“道術將為天下裂”的社會現(xiàn)實,他述而有作,在繼承發(fā)展禮樂文化的同時,開創(chuàng)了仁的思想學說,創(chuàng)立了以“仁禮合一”為主要內核的儒學思想??鬃铀哉f的君子,正是“仁禮合一”精神的化身,他既具備仁的內在自覺,又注重禮的外在約束,“既是道德修養(yǎng)的楷模,亦是政治治人的主體與承擔者”[2]。前者主要體現(xiàn)了孔子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維度,而后者更多地展現(xiàn)了孔子君子思想的政治性維度。當然,相較于君子思想的政治性維度,孔子對于儒家君子思想發(fā)展的主要貢獻是對君子人格道德性維度的彰顯。關于君子人格的道德性內涵,孔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刻畫:
君子最早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是貴族階級的代名詞。春秋時期,分封制逐漸瓦解,天下無道,禮崩樂壞,貴族階層受到?jīng)_擊,君子不再是高枕無憂的統(tǒng)治階層??鬃淤x予君子新的內涵,將其發(fā)展成為一種理想人格典范,君子可能不再擁有高高在上的地位,甚至會窮困潦倒,但有著窮且益堅的優(yōu)秀品格。所以當孔子與弟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時,子路很不高興地問孔子“君子亦有窮乎”?孔子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來回應他[3]159??鬃诱J為,君子也有窮困之時,但可以堅守道義原則,不會像小人一樣“窮則濫溢為非”。正所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3]35??梢姡鬃訉τ诰有蜗蟮慕缍ㄒ呀?jīng)側重于其道德精神追求,而非止于位的擁有。
仁、義、智、勇等優(yōu)秀品格的具備,是孔子賦予君子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也是其君子思想中的重要道德內容,他將仁看作君子行道所必須具備的品德之一??鬃又v“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3]35。在孔子看來,沒有仁德,君子是無法成就其聲名的,君子不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無時無刻不在踐行仁。由此可見仁對于君子的重要性,仁是所有美好品德的基礎,君子擁有仁,便具備了最重要的美德,便不會產(chǎn)生憂愁,可以達到“仁者不憂”的境界。那么,君子應該如何行仁呢?這就需做到孝敬父母,寬待親友,以身垂范?!熬雍V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3]77,在上位的君子應該以身垂范,做好榜樣作用,對親人和故舊寬厚,這樣百姓便也能擁有仁。所以當宰我對孔子抱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時[3]186,孔子應對說:“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3]186他嚴厲斥責宰我:“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3]186??鬃拥茏佑凶友裕骸熬觿毡?,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2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3]130,都主張以孝敬父母、寬待親友來實現(xiàn)仁。
義是孔子思想的道德范疇之一,也是君子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鬃铀粤x,具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適宜、合宜,“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3]164“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盵3]36“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盵3]188此處的“義”都是強調適宜、合宜的重要性。對于天下之事,君子應以合宜為原則。二是指與利相對的概念范疇,側重于道德性的內涵?!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3]38,在義與利的選擇上,君子是重義的,可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3]69“君子達于德義,小人達于財利”[4]195。
智和勇亦是君子所具備的道德品格??鬃友跃拥勒哂腥?“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3]153,君子不僅要有仁,還得具備智與勇。君子有仁者之心,但并不魯莽盲從,擁有智慧而不被迷惑。所以當宰我問孔子“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時,孔子回之“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3]62,即可以做到“知者不惑”。勇是指勇氣,但孔子強調的君子之勇并非是魯莽沖動的勇往直前,而是兼具義和禮之勇,“勇而無禮則亂,”[3]77“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盵3]188可見君子不僅要有勇,更要有禮的約束和義的規(guī)范。
除了對君子人格道德性內涵的凸顯,孔子也注意到了君子人格的政治性功用。一般說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維度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德政和禮法。孔子則主要闡發(fā)了德政君子的一面,主張君子應行德政,強調君子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具體說來,它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君子在政治生活中應起到榜樣作用,以身垂范。季康子曾問政于孔子,孔子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3]127,“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回之[3]127,可見孔子十分重視君子以身垂范之作用,君子在政治生活中能夠以身正己,百姓則能夠安定順從。在用人方面,君子應該做到“取其善節(jié)也”[4]214,即“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3]164。
其次,孔子主張身居上位之君子應該惠民愛民??鬃诱J為君子為政,可以做到“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3]208。具體說來,便是能夠做到與民以利而自己無所耗費,在百姓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讓百姓去勞動,從而不招致怨恨,想要仁德就能得到仁德而不貪求其他,不以人多人少和勢力大小去怠慢他人,這樣便可以做到安泰矜持而不驕傲,君子穿戴整齊、目不斜視,莊嚴的樣子使人望而生畏,從而做到威嚴卻不兇猛。
由此可見,孔子對君子提出了道德修養(yǎng)上的基本要求。面對困境君子應該有窮且益堅的高尚品質,同時,君子也應具備仁、義、禮、智等優(yōu)秀品行。由此可以說,孔子主要從君子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角度彰顯了君子的道德性之維,賦予君子以德性修養(yǎng)的內涵。當然,孔子也注意到了君子的政治功用,他從有德君子參與社會治理的角度出發(fā),強調有德君子應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精神,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在從政過程中他們應自覺端正自身、以身垂范,通過上行下效在社會上形成良好道德風尚。此外,有德君子從政還應行德政,積極實施惠民舉措以安百姓。概言之,孔子對儒家君子思想形成發(fā)展的重要貢獻是給君子注入了德性修養(yǎng)的內涵,彰顯了君子思想的道德意蘊,肯定了有德君子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積極作用,由此奠定了儒家君子思想的基本理論基礎。
孟子在繼承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的基礎上,對其君子思想進行了內圣(1)梁啟超曾言: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說起來,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圣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此處的內圣以及第三部分的外王便是基于此義而言的?;陌l(fā)展,從性善論出發(fā)進一步對君子人格的德性修養(yǎng)要求做了深入闡發(fā)。如果說孔子主要彰顯了君子人格的道德性之維,賦予了君子以具體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的話,那么,孟子則更加側重于主體的道德自覺,對君子何以能夠具備高尚德行進行了闡發(fā)。
孟子對君子思想內圣化的闡釋是在其人性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5]280?!靶陨普摗笔敲献印跋蛉说纳钐幾穼ど频囊罁?jù)”的理論成果[6]82,是他“發(fā)揮孔子仁學的主體精神,強調道德價值內在于吾人的生命之中”而確立起來的本體論主張[6]82,它為“儒家的修身奠定了人性論的基礎”[7],也為君子的內圣化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前提。性善論言人有四心、四端,“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由仁義行”“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等主張,認為人們生而具有善端,不必外求,只需保持善端并將其發(fā)展為善行即可。由此,孟子解釋了人何以能夠有善行善的問題,彰顯了人具有道德自覺的深層依據(jù)。而孟子更是將這種道德自覺視為君子之特性,也是君子與常人不同之所在: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5]210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5]218
孟子認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只有一點點,一般人都丟棄它,而君子能夠保存它,所以君子能夠明于庶物人倫,內心具備仁義然后將其外化于行動。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存心”的不同,君子會以仁與禮存養(yǎng)本心。人人都有善端,但君子能夠將善端化為善行的原因是君子能修己,做到了“擴而充之”(2)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薄耙匀蚀嫘摹薄耙远Y存心”。
此外,孟子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君子也與常人一樣,擁有不忍人之心,所以君子遠庖廚,“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盵5]16君子擁有與常人一樣的本心,卻更加的仁慈,無外乎是做到了“以仁存心”“由仁義行”。
對于修己,君子還表現(xiàn)在對物質的享受和精神的追求有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對于耳、目、口、鼻以及軀體的享受,君子認為能否得到屬于命,并不強求。而對于仁、義、禮、智等美好的道德,君子認為應該竭盡所能,努力修己以擁有: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5]375
孟子認為君子是不可以拿錢收買的,“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5]99對于錢財君子是淡然的,但君子很注重仁、義、禮、誠的擁有,所以孟子講: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5]314
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5]274
君子不亮,惡乎執(zhí)?[5]327
可見,君子對于道德素養(yǎng)有著很高的追求。
君子之性也是基于性善論而言的,君子通過修己能夠將善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熬铀?,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5]344。此外,君子比較注重內心的真實,而不在意徒有虛表的形式,故“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5]356。以上都體現(xiàn)了君子的主體意識和道德自覺。
孟子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盵5]85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統(tǒng)治者將仁心推及政治層面,便可以實現(xiàn)仁政?!懊献尤收撜握軐W的思想根基在‘心’論上,孟子討論王道仁政的實現(xiàn)也多著眼于從君主的‘仁心之發(fā)動’開始?!盵8]65而君子則是由仁心實現(xiàn)仁政的主體,作為擁有道德自覺之人,對于社會治理君子亦會自覺承擔起責任,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孟子也看到了君子于國家社會的作用,言“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5]352。君子除了自身要修己擁有道德外,也要向政治、社會延伸: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5]381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5]202
由此可見,在性善論這個堅實的理論基礎上,孟子主要從內圣的角度進一步深化了孔子的君子思想,在孔子所理解的有德君子的基礎上對其何以能夠具備高尚道德人格進行了闡發(fā)。與孔子一樣,孟子雖也積極肯定君子的政治功用,但他主要強調仁心對于仁政的基礎作用,以性善論為理論依據(jù)將仁心善心推及政治層面,而君子則是由仁心推及仁政的自覺承擔者??梢哉f,在理論特點上,孟子君子思想“實際上是走了一條由內而外、由政治而道德的道路”[7]。可見,儒家君子思想中禮法君子的這一重要政治之維,從政治而非道德立場出發(fā)講君子,至孟子也并未清楚而自覺地表達出來,而這一理論工作主要是由荀子來推動完成。
孔子彰顯了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維度,孟子則從內圣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拓展和深化。到荀子時,儒家所理解的君子已經(jīng)是指具備仁、義、禮、智、信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荀子對孔孟君子思想道德性維度是繼承的也是發(fā)展的。從《荀子》中我們可以窺見,荀子所理解的君子具備仁、義、禮、智、勇、誠等道德品格,儼然已是一個具有極高道德修養(yǎng)的楷模。與孟子不同的是,荀子對孔子君子思想進行了外王化的發(fā)展,這主要表現(xiàn)為從政治角度而非道德角度出發(fā)凸顯了君子的政治性維度,他不僅注重有德君子參與社會治理之功用,更強調禮法君子對社會治理的影響。前者是對孔孟那種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的有德君子之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后者則是荀子從其所處之時代語境出發(fā)而對禮法君子的期許與凸顯。由此,荀子所理解的君子不僅是道德楷模,更是一個治世的政治人才。正如東方朔所言:“在荀子思想中,作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既是道德的楷模,也是理想的社會秩序和公道世界的設計者、承擔者和完成者?!盵9]
荀子直承孔孟,對其君子思想中有德君子之面向進行了繼承與發(fā)展。有學者稱:“君子,作為政治人格,體現(xiàn)在官制中的德位合一”[10],荀子便承襲了孔孟之君子“德位合一”的內涵。那么在荀子看來君子怎樣在政治生活中做到“德位合一”呢?這可以結合《荀子》文本進行分析。
荀子言:“君子者,治之原也?!盵11]228即君子是政治和社會治理的源頭,又言:“官人守數(shù),君子養(yǎng)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盵11]228,可以說君子在政治生活中起著以身垂范的表率作用,表率作用示范得好,便會上行下效,整個政治風氣和氛圍都會變好。這與孔孟強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荀子還有言:“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盵11]492即君子入仕可以為君主增光、為百姓減憂,能夠很好地發(fā)揮治理作用。那君子應該如何發(fā)揮其“治之原”的角色呢?
首先,君子應該做到誠,“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11]45-46,做到至誠的方法則是守仁行義,“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11]46。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11]46-48
荀子將誠視為可以感化萬物、教化萬民、懂得尊卑親疏等的必要條件,是君子的操守,視為“政事之本”。而要達到真誠,則需守仁行義,這正是對孔孟君子人格之繼承與發(fā)展的表現(xiàn)。荀子認為君子做到至誠,便可以感化萬物萬民,使百姓不返惡的本性,從而維護政治秩序。
其次,君子自身要具備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以從政安民。君子要依靠德行來實現(xiàn)社會的治理,做到治民有術,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德位合一。荀子講:“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少者以長,老者以養(yǎng)。”[11]179-180有德行的君子通過治理,可以役使百姓的體力勞動,可以使百姓的群居生活和諧、財務有所積聚、地位能夠安穩(wěn)、壽命可以長久,使父子親密、兄弟和順、夫婦歡樂,少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
君子還可以憑借聰明才智使百姓歸服,治天下之眾。荀子言:“聰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人服而埶從之,人不服而埶去之,……欲得調壹天下,制秦、楚,則莫若聰明君子矣。其用知甚簡,其為事不勞而功名致大,甚易處而綦可樂也。”[11]212也就是說,睿智的君子善于使眾人敬佩,眾望所歸以取勢,行事輕而易舉且會有赫赫之功,容易相處且樂觀。而那些身居高位的君子能夠不出內室廳堂卻知曉天下情況,是因為治民有術?!肮示硬幌率姨枚戎榕e積此者,則操術然也。”[11]48-49此之謂也。
此外,君子應該行德政,使庶民安政、國家富足,如此君子才能安其位?!盾髯印费裕?/p>
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示苏哂矂t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jié)也?!q將無益也。[11]151
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故知節(jié)用裕民,則必有仁義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11]175
實現(xiàn)“庶民安政”,君子應行德政,選拔德才兼?zhèn)涞馁t良之士,幫助孤寡貧窮之人,做到“平政愛民”“隆禮敬士”“尚賢使能”;要使國家富足,則需“節(jié)用裕民”,如此君子方可安其位,實現(xiàn)德位合一。
無論是君子守仁行義以達到至誠或是憑借其自身道德以從政安民,還是君子實行德政之策,都是從君子自身修己修德積極影響社會政治生活的角度而言的,這與孔孟之君子人格的政治表現(xiàn)基本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說,荀子對德政君子的闡發(fā)是對孔孟君子人格政治表現(xiàn)的肯定和認可。
當然,荀子雖從德政君子的角度發(fā)展了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維度,但其對于儒家君子思想發(fā)展的貢獻,最主要的還是從外王的角度凸顯了禮法君子對于社會治理的作用。面對天下即將定于一的歷史大勢,荀子以儒學為宗,整合諸子思想資源而形成極具現(xiàn)實主義的政治哲學理論,為重建秩序設計了一套治理方案。荀子開出的治理之方主要有兩點,一是禮義,二是法度。在此基礎上荀子凸顯了禮法君子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關于君子在禮法秩序中扮演的角色,荀子說:
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11]161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11]226
禮義是治理之本,而君子是禮義之本;法度是治理之端,而君子是法度“之原”??梢?,禮義法度對于國家和社會治理雖十分重要,但君子是禮義與法度得以實施的主體,在禮法的實行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么荀子為什么如此重視禮義法度,禮義法度的實施又為何依靠君子?
荀子將君子當作“治之原”,將重建秩序的使命寄托于君子身上。他重視禮法君子的原因在于禮義法度的作用符合了君子修己安人的品質。首先,踐行禮法能夠修身正己,如果沒有禮法是寸步難行的。荀子言:“禮者,所以正身也?!盵11]34“無禮何以正身,”[11]34“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盵11]142“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盵11]347“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盵11]480“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蹶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盵11]479其次,禮法的踐行能夠對國家和社會起到積極作用。
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guī)矩之于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11]206
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11]275
禮者,政之挽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11]477
可見,禮對于國家社會而言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能夠起到約束和規(guī)范之效,是社會治理的最高原則,是國家得以強大的根本措施?!奥《Y至法則國有常”[11]234,荀子在隆禮的同時,也注重法的作用,“夫征暴誅悍,治之盛也。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刑稱罪則治,不稱罪則亂”[11]320,刑罰等法度的正確實施,能夠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反之社會便會混亂。禮法之用是荀子構建禮法君子來治理社會的直接原因。
荀子凸顯禮法君子的深層原因則追溯到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人性論主張[11]420,這也是荀子隆禮重法、構建禮法君子的邏輯起點。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11]337
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則從人之欲則埶不能容、物不能贍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11]70
荀子認為,人的先天本性是生而有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追求,如此便可能導致爭奪、禍亂乃至會使人陷入秩序崩潰的困境。高貴的身份和富裕的生活是大家所共同追求的,但是資源的有限性和人們欲望的無限性之間存在著矛盾與沖突。所以古之圣王面對由人的本性而引發(fā)的無序局面采取的治理措施便是“制禮義以分之”,這便是禮的起源,用禮義來明分使群,使人們有所差別,各得其所,從而能夠實現(xiàn)“群居和一”??梢哉f禮義是由圣人制定的,它能夠起到分和安民治亂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圣人與常人的本性一樣都是惡的,他之所以能夠制禮義是因為圣人做到了化性起偽。
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11]423
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11]423
圣人能夠深思熟慮,通過人為的努力克制自身的欲望,對于人們的欲望能夠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分,于是產(chǎn)生了禮義。所以說禮義并非產(chǎn)生于圣人的本性,而是生于“圣人之偽”,“偽”即人為(3)楊倞注:“偽,為也,矯也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為之者,皆謂之‘偽’?!笨蓞㈤喠蚊骸队伞窜髯印怠皞巍弊至x論其有關篇章的作者與時代》,載于《臨沂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可見,“偽”在禮義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人能夠由性惡到擁有禮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強調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也賦予了君子及常人可以通過化性起偽以掌握禮義的可能性?!叭藷o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11]425,禮義對于社會治亂具有重要的作用。荀子通過圣人的化性起偽、制定禮義讓人看到禮義對于安定社會之用,也使人看到人性雖惡,但善卻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獲得,人生來雖不會擁有禮義,但君子作為“治之原”卻能夠化性起偽,學習并通曉禮義。
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生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11]425
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今將以禮義積偽為人之性邪?……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故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11]427
故荀子基于人性惡的理論突出了禮義的明分使群的作用,又指出禮義來自圣人的化性起偽,強調后天努力的作用,賦予了君子能夠通曉禮義的前提。然禮義并不會自己實行,必須要有通曉禮義并能夠有效實行的君子參與。“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tǒng),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盵11]162沒有君子,便無法治理天地、統(tǒng)攝禮義,綱常倫理就會混亂。
君子治治,非治亂也。曷謂邪?曰: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故君子者,治禮義者也,非治非禮義者也。[11]44
禮義備而君子歸之。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11]255
君子施政,禮義得到遵行就是治,禮義遭到破壞就是亂;禮義完備會吸引君子歸附,有了禮便會使人品行優(yōu)秀,有了義便會使國政清明,與積禮義的君子共同為政便可以稱王于天下,“故與積禮義之君子為之則王?!盵11]205正如彭歲楓先生認為的,禮義是社會和諧之根本和前提,圣人發(fā)現(xiàn)了禮義,而君子宣揚和傳播了禮義,沒有君子就沒有禮義的宣揚和傳播[12]。所以荀子講“君子者,禮義之始也”,君子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承擔者亦會向其理想目標即圣人學習,主動地化性起偽以通曉禮義,君子能夠通曉禮義便可以更好地參與社會治理,由此荀子凸顯了禮義君子的必要。
“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11]423,法度同樣是圣人為了改變人惡的本性化性起偽而制定的,圣人制禮義后,隨之也建立起法度來矯正、引導人們的性情,使人們都能夠遵守社會秩序,合乎道德原則。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11]421
可以說,法度是伴隨著禮義而生的。禮義與法度都具有約束和規(guī)范的作用。與禮義不同的是,法度有著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更具有強制性,通常用刑罰與明令禁止的準則條例來實現(xiàn)社會治理。荀子言:“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11]425可見,禮義主要是教化之用,法度有治理之效,刑罰起到禁止之功,運用得當,便能天下大治。
可見,法度同禮義一樣,也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荀子講“法者,治之端也”。但是法度同樣也不會自己實行,也不會靈活變通,法度制定后如果不能靈活的實施,那么法律觸及不到的地方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故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職而不通,則職之所不及者必隊。”[11]150只有君子才能夠做到對于法度靈活變通實行,使各項工作不失誤,“故法而議,職而通,無隱謀,無遺善,而百事無過,非君子莫能?!盵11]150故君子在法度實行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shù)者,雖博,臨事必亂。[11]226
荀子認為法度是“治之端”,而君子則是“法之原”,是法度施行的主體。君子懂得法度的道理,無論法律簡單與否,都能夠應對自如,處理得當。荀子還認為“有治人,無治法”[11]226,法度的實行必須要靠君子來實施,君子是正確的原則和法度的總要,是國家存亡的關鍵人物,健全的法度不一定能夠保證國家平安無虞,但君子的存在卻可以使之免于危亂。正所謂:
君子也者,道法之總要也,不可少頃曠也。得之則治,失之則亂;得之則安,失之則危;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11]256
可見,荀子從性惡論的角度出發(fā)強調法度之于社會治理的功效及作用,所以荀子才講“法者,治之端也”,法律制度畢竟是刻板僵硬的,其靈活運用和正確實施離不開旨在正理平治以安人的君子的參與,所以荀子講“君子者,法之原也”。由此,荀子從人性論這一角度凸顯了法度君子的必要。至此,禮法君子在荀子的君子思想中凸顯開來,荀子凸顯了儒家君子思想的政治性維度。君子作為禮法得以有效實施的主體,又是怎樣利用它們來進行社會治理的呢?
首先,君子對于禮義應該學習研究、熟悉貫通、積累并且愛好,這是做君子最先要做的事情。所以荀子講:“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為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盵11]161
其次,君子通曉禮義,對于禮義是敬重且遵守的,并能夠將之貫徹到為人處世之中。
請問兼能之奈何?曰:審之禮也。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于天下,動無不當也。故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并遇變態(tài)而不窮,審之禮也。故君子之于禮,敬而安之;……其居鄉(xiāng)里也,容而不亂。[11]228-229
再者,荀子認為禮是嚴謹?shù)靥幚砩退?,君子對于生死之禮,是十分慎重的。君子能夠嚴肅對待人的出生即人生的開始,也能慎重地對待人的死亡即人生的終結,對于生死都能同等重視,這是君子的原則,也是禮義的具體規(guī)則,故荀子言:“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盵11]349
此外,君子對于禮義的實行把握適中,行之有度?!肮示由现缕渎?,下盡其殺,而中處其中。步驟、馳騁、厲騖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壇宇宮廷也。人有是,士君子也?!盵11]348
對于法度,君子是愛好的,并會意志堅定地去踐行,所謂“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盵11]33“少言而法,君子也?!盵11]97
君子能夠踐行法度,行為能夠合乎禮義。而那些肆意放蕩違反禮義的人,則是小人,所謂“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盵11]421也正是因為小人的存在,更需要通曉、踐行禮法的君子存在,如果沒有老師的教導、法度的約束,那么社會就會混亂。如果君子有權勢去統(tǒng)治他們,那就能夠教化和約束百姓。所謂“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君子非得埶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焉。”[11]64君子守禮義,尊法度,教化百姓,明德慎罰,便可實現(xiàn)國家治理,“治之經(jīng),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11]445。故君子在禮義與法度作用于社會治理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荀子從德政君子和禮法君子兩個維度凸顯了君子人格的政治性之維,前者是對孔孟君子思想中有德君子面向的繼承與發(fā)展;而后者則是從政治立場、國家治理的角度出發(fā),強調了禮法君子的必要,由此實現(xiàn)了對儒家君子思想的外王化發(fā)展。對德政君子的強調,體現(xiàn)了儒家一以貫之的政治理念;對禮法君子的彰顯,則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晚期新的時代背景之下荀子君子思想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相較于德政君子對于國家治理的貢獻,荀子更注重禮法君子的作用和影響。他主要從政治而非道德的立場出發(fā)來講君子的必要性,由此深化和凸顯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之維。荀子對君子人格政治表現(xiàn)的闡釋,豐富了儒家君子思想的內涵,對后世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追求有著重要的影響。
先秦儒學大師孔子、孟子、荀子對君子的闡釋確立了儒家君子思想的主要內容,使君子成了道德要求與政治要求兼?zhèn)涞睦硐肴烁?。具體說來,孔子奠定了儒家君子思想的基礎,彰顯了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維度;孟子對孔子君子思想作了道德精神下內圣化的發(fā)展;至荀子時君子的道德人格已十分完備,荀子在此基礎上又從政治的外王立場出發(fā)凸顯了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維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荀子以前,孔子主張君子行德政,孟子主張君子行仁政,兩者都已注意到了君子的政治功用,肯定君子對社會政治的積極影響,但這都是從有德君子參與社會政治的角度而言的,并非直接從政治立場出發(fā)而對君子進行理解和說明。由于時代語境的轉變,荀子對儒家君子人格的闡發(fā)呈現(xiàn)出政治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主張君子守禮義、行法度,從政治立場即外王角度凸顯了禮法君子的政治功用??鬃?、孟子、荀子對于君子的塑造,奠定了儒家君子內圣外王的基本要求??鬃哟_立了儒家君子的道德精神,孟子在繼承孔子君子思想的基礎上作了內圣化的發(fā)展,而荀子對孔子君子思想則作了外王化的凸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仍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治國方略。荀子從建構社會政治秩序的角度出發(fā)對德政君子與禮法君子的推崇便很好地體現(xiàn)了德治和法治相結合的治理思路。在荀子看來,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有美好德性的禮法君子來引領,而現(xiàn)代社會治理其實還是需要荀子所看重的這種君子,他們不僅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還在法治建設上有所貢獻。當然,我們今天講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并不意味著兩者居于平等并列的地位。兩者相比,前者是治國理政的根本方向,而后者則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補充”[8]128。所以,具備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治理人才固然重要,但擁有法律意識和法治才能的治理人才于現(xiàn)代國家治理來講或許更為重要。這或許正是荀子君子思想留給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一點啟示。因此,我們要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大可以以史為鑒,“從民族傳統(tǒng)社會治理思想中汲取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智慧和靈感”[8]133。從孔子、孟子、荀子的君子思想及其比較和嬗變來看,他們留給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主要歷史借鑒或許在于:現(xiàn)代國家治理過程中,我們雖然需要孔孟塑造的具備高尚道德品質和注重內在道德自覺的君子作為榜樣,但更需要荀子塑造的兼具優(yōu)良政治品格和注重外在規(guī)范約束的君子作為楷模。當然,僅就荀子對儒家君子思想政治性維度的凸顯而言,這對現(xiàn)代國家治理中的政治人才的培養(yǎng)尤其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對我們自身的修身養(yǎng)德和建功立業(yè)亦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