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詩性的解讀
——西方經(jīng)典與文學教育舉隅

2022-02-02 06:03:59蔣承勇
東吳學術(shù)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克洛德娜拉人性

蔣承勇

哲學家海德格爾在《人,詩意地棲居》一文中,引用了詩人荷爾德林的詩歌《人,詩意地棲居》中的詩句,并予以哲學的闡釋,由此,“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成了西方人對藝術(shù)化的生活的一種描述與向往,也成了對文學之人性意蘊的一種詩性解讀。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文學是對人性的一種詩性的表達,以擅長于追問人的自我生命之價值與意義的西方文學,則更是一種“詩化的人學”。因此,閱讀西方文學經(jīng)典,意味著有可能讓我們自己的心靈以審美的方式獲得一種自由與解放,讓我們在反躬自省的過程中體悟人性的美與善,在人文與審美的熏陶中提升靈魂的境界。

然而,如何在西方文學經(jīng)典的教學過程中發(fā)掘人性意蘊,讓學生體悟其間詩意的人性內(nèi)涵,從而提升人文與審美教育的有效性呢?本文試舉例略談。

一、人的起源與人性隱喻

在古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神殿上有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它正好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精神的本質(zhì)特征:強調(diào)個體人的價值,把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不斷探尋人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受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西方文學的深層始終回蕩著對人的自我靈魂的拷問之聲,其間常常交混著人與獸、靈與肉、善與惡等二元對立的經(jīng)久廝斗。古希臘-羅馬文學與希伯來-基督教文學(簡稱“兩?!眰鹘y(tǒng))是西方文學的兩大源頭,它們各自對人性的理解與表達有著文化內(nèi)質(zhì)上的對立與互補。

在神的大家庭中,普羅米修斯是主要成員之一,圍繞他展開的主要是創(chuàng)造人類并造福于人類的故事。傳說中他用泥土和水按神的模樣造出了人,并把獅子、狐貍、貓頭鷹、猴子、牛、狗等等動物的秉性都封閉在人的胸膛里,于是,人也就有了生命。所以,人有時就像獅子一般勇猛,有時像狐貍一樣狡猾,有時又像狗一樣忠誠。①斯威布:《希臘的神話與傳說》,楚圖南譯,第1-11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不過,剛被造出來時的人,沒有呼吸也沒有靈性,屬于與草木一樣的自然之物。后來,智慧女神雅典娜給這些處于行尸走肉般“半生命”狀態(tài)的人吹入了靈魂和呼吸,從此人就有了高貴的靈魂。

對于生命之奇妙和生命形成之奧秘,原始初民當然無法以科學方法去確證,而只能憑直覺感悟式的猜測、比擬類推式的想象去解釋,于是就有了神話里關(guān)于人類起源的美麗故事。普羅米修斯造人的神話以象征隱喻的方式告訴人們,人的生命是從動物而來的,因而具有動物的秉性,但是人又有高貴的靈魂和精神世界,因此人高于動物,卻又與動物相關(guān)聯(lián),動物和人的某些秉性是互通的。這也許會讓我們想起達爾文的進化論,但我們不必去追問神話中人的解釋的科學合理性,而只需從中體悟其人文的意味,因為,這是古希臘人對人性的一種稚拙而浪漫的藝術(shù)化理解。

古希臘神話中類似的關(guān)于人與動物相關(guān)聯(lián)的觀念,是西方文學與文化中人性理解的源頭之一:柏拉圖在《法律》中說:“人是一種溫順的有教養(yǎng)的動物;不過,仍然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優(yōu)良的素質(zhì);這樣,在所有動物之中,人就可以變得最高尚、最有教養(yǎng)。”②莫特瑪·阿德勒等編:《西方思想寶庫》,周漢林等譯,第6、7、19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亞里士多德在《動物組成》和《政治學》中說: “人趨于完善之后,就是動物中最好的……如果人沒有美德,人就成了動物中最邪惡、最殘暴、色欲與食欲也最大的動物?!雹勰噩敗ぐ⒌吕盏染帲骸段鞣剿枷雽殠臁?,周漢林等譯,第6、7、19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赫胥黎在《人與低級動物之關(guān)系》中也說:“知道人在本質(zhì)上和結(jié)構(gòu)上同禽獸是一致的,我們對人的高尚品格的尊重不會因之而減弱?!雹苣噩敗ぐ⒌吕盏染帲骸段鞣剿枷雽殠臁?,周漢林等譯,第6、7、19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在西方文化史上,把人與動物聯(lián)系在一起論述的例子比比皆是。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普羅米修斯造出的“半生物”的人,不過是人的肉體而已,他們的靈魂是雅典娜后來賦予他們的,說明靈魂和肉體是可以互相分離的。有了靈魂,人的生命才真正存在,反之,靈魂離開肉體,人的生命也就結(jié)束了,而靈魂依然存在。這是遠古希臘人對人的生命現(xiàn)象的一種樸素的理解與解釋??梢韵胂?,這種對生命的靈肉分離的理解,包含著人對肉體生命之短暫的痛苦與無奈,對靈魂永恒之苦苦追求,因而靈與肉的矛盾最初體現(xiàn)實際上是人關(guān)于生與死的矛盾與痛苦。這種靈與肉二元對立的觀念,為原始宗教觀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靈肉分裂使古希臘原始宗教演變?yōu)槲拿鲿r代的宗教,并導致把世界劃分為塵世與彼岸的分裂,終于發(fā)展成為一整套神學體系的偉大宗教,如基督教之類?!雹輻钸m:《中西人論的沖突》,第105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在古希臘,從畢達哥拉斯到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把靈魂問題作為一個哲學研究的重要論題,并由此演化出一套深刻而細致的關(guān)于人的本質(zhì)的演說。他們都強調(diào),人之為人在于他有靈魂;通過靈魂的凈化人才能得救、認識真理和達到神圣的境界;肉體和塵世使人紛擾墮落,所以它應該受靈魂支配,而決不可讓靈魂受肉體的擺布;自覺到這一點的才能算作人,與動物真正有別的人,人間正義才有可能達到。⑥藍江:《記憶與影像——從古希臘到阿甘本的生命-影像哲學》,《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這些思想也成了后來希臘文化與希伯來文化交融的內(nèi)在契合點和思想基礎。從此,西方文學和文化在人的本質(zhì)問題的紛爭中,也就永遠離不開靈與肉的觀念:“上帝(圣父)、耶穌(圣子)、圣靈(道)同人的靈魂相聯(lián)系,它拯救人類主要指的就是拯救人的靈魂。”①楊適:《中西人論的沖突》,第105、10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這種重靈魂內(nèi)省的傳統(tǒng)與古希臘的科學理性精神傳統(tǒng)并立,成為西方文化相反相成、互補交融的傳統(tǒng)。

在西方文學的另一個傳統(tǒng)——希伯來文學中,關(guān)于人的起源的解說同樣富有詩意與浪漫?!杜f約》是這樣描述人的起源的:上帝創(chuàng)造了天地萬物之后,在第6天又按照自己的形體用地上的泥土造了一個男人,取名亞當,此后又在亞當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做他的妻子,名叫夏娃。后來在蛇的引誘下,亞當與夏娃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智慧樹之果,被耶和華逐出了伊甸園。②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南京):《新舊約全書》,第3-4頁,1989?!杜f約》作為神話形式的文學經(jīng)典,是經(jīng)過幾代人創(chuàng)作而成的,其中,偷食智慧果的故事是整個作品中關(guān)于人的故事的開端,也是《圣經(jīng)》關(guān)于人與上帝、人與自我關(guān)系這一基本主題之開端,更是人的善與惡的不解之“結(jié)”的開端?!霸铩笔腔浇痰幕居^念,從人類始祖亞當與夏娃被逐開始,凡肉身者皆生而有罪;人的降世亦即惡的降世,惡與人俱在?!霸铩背蔀槿祟悷o法擺脫的永恒的“宿命”,也是西方文學與文化中人的“罪惡”意識以及善與惡二元對立的源頭之一。然而,人類始祖之原罪在于違背上帝旨意偷食智慧之果。從文學的象征意義上看,亞當與夏娃偷食禁果,是人類由自然人走向文化人的隱喻。智慧之樹是文明之樹的象征,智慧之果即知識之果、文化之果。就人類而言,對智慧之果的欲求乃是對知識的欲求、對文化與文明的欲求;亞當與夏娃吃了智慧之果后知羞恥明善惡,標志著人的自我意識和理性意識的覺醒,標志著人與自然的分離——自然人走向了文化人,從而標志著“人”的誕生。這說明,智慧起于人的理性,文化源于人走出同自然渾然無別的原始狀態(tài)。人與自然分離是人類的一大進步。③關(guān)于上帝創(chuàng)造人之寓意的解說,參見蔣承勇《:偷食禁果故事及其文化人類學解讀》,《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

總之,無論在古希臘還是古希伯來文學經(jīng)典中,“人的起源”的神話都隱含了人性理解的原始形態(tài),是原始初民對人性及其善惡本質(zhì)的稚拙而浪漫的詩意理解與表達;作為一種原型或“母題”,后來西方文學中反復出現(xiàn)的人性與獸性、靈魂與肉體、善與惡、上升與沉落的二元對立主題,都與之有淵源關(guān)系。比如,浮士德內(nèi)心“魔”與“上帝”的糾結(jié),聶赫留朵夫身上“動物的人”與“理性的人”的沖突等等,都透出了遠古時代人的自我追問之聲。這就為我們闡釋西方文學經(jīng)典指證了一條貫穿始終的人文線索,也為我們深度解讀經(jīng)典文本標示了一個關(guān)鍵的切入口。

二、個體本位、群體本位及博愛主義

關(guān)于“個人主義”“個性解放”“人本主義”之類的言說,在中國大學的“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中耳熟能詳。但是,當我們從“兩希”文化傳統(tǒng)的角度作深度辨析的時候,又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耐人尋味的人文差異呢?

瑞典古希臘、羅馬研究專家安·邦納認為:“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fā)點和對象是人。它從人的需要出發(fā),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進步。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進步,它同時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過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臘文明的觀念中,人和世界都是對另一方的反映,都是擺在彼此對立面的、相互照應的鏡子?!雹苻D(zhuǎn)引自鮑·季格里揚:《關(guān)于人的本質(zhì)的哲學》,湯俠聲等譯,第28-29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古希臘民族對人的重視,與該民族人的自然觀、宇宙觀有密切關(guān)系。古希臘人一同自然分離后,就產(chǎn)生了強烈的個體意識。希臘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天人之別”,“他們認為,人同自然的劃分是知識和智慧的起點,是人自覺其為人的起點”⑤楊適:《中西人論的沖突》,第105、10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由于強調(diào)人與自然分離,因而,古希臘人又特別重視個人與整體的分離,因為,“個人同整體分離開來也是一種‘天人之別’?!雹贄钸m:《中西人論的沖突》,第121、99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的主要傾向是重個人,重個人的感覺意識,重經(jīng)驗。他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就是古希臘人那強烈自我意識的表露。由于重人與自然的分離、重個體與整體(社會)的分離,古希臘人就有一種強烈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識。在古希臘人看來,“人之為人的最本質(zhì)的東西就在人有自由,能夠獨立自主,不受外物和他人的支配和奴役”②楊適:《中西人論的沖突》,第121、99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他們驕傲地把自己稱作“自由人”。總之,重視個體的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強調(diào)人在自己的對立物——自然與社會——面前的主觀能動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導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臘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在這種文化土壤中產(chǎn)生的古希臘文學,就呈現(xiàn)出張揚個性、放縱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個體生命價值的特征,具有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識,這便是西方古典人本主義的原始形態(tài)。

荷馬史詩又被稱為“英雄史詩”,這一方面是因為史詩產(chǎn)生于古希臘歷史上的“英雄時代”,另一方面是因為史詩塑造了英雄群像。英雄們?yōu)闃s譽而戰(zhàn)的行為,固然有維護部落群體利益的一面,但這種行為的初始動因是個人榮譽,因為榮譽與尊嚴維系著個體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為了個人榮譽和尊嚴而舍生忘死,敢于冒險的行為特征和價值取向,是古希臘兩大史詩中絕大多數(shù)神和英雄們所共同具有的。個人的財產(chǎn)、權(quán)力、愛情的擁有都是個人榮譽的體現(xiàn)。英雄們對個人榮譽的企求,既表現(xiàn)了古希臘人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執(zhí)著追求,對現(xiàn)世人生意義的充分肯定,同時也體現(xiàn)了對個人欲望的任性與放縱。③參見蔣承勇:《遠去的野性與永久的魅力》,《浙江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荷馬史詩通過英雄與榮譽的描寫,以象征隱喻的方式表現(xiàn)了希臘式人本意識,其核心內(nèi)容是:肯定個體人的現(xiàn)世價值、個體本位、放縱原欲、張揚自我。荷馬史詩是“英雄時代”的英雄主義的頌歌,也是人類童年時期文學關(guān)于“人”的頌歌。這種人文傳統(tǒng)深深影響了后來的西方文學與文化。

在希伯來文學與文化傳統(tǒng)中,“人”的頌歌表達了對人性內(nèi)涵的另一種理解。

《舊約·出埃及記》中的摩西是希伯來民族英雄。在歷史上,猶太民族飽受磨難、屢遭挫折。作為這個民族的英雄,摩西身上有阿喀琉斯等古希臘英雄們所不具備的品質(zhì):自我犧牲精神,對民族、集體的責任觀念和民族憂患意識。不容置疑,摩西是一個挑起了民族重負的英雄。當他還過著作為埃及公主養(yǎng)子的貴族生活時,其內(nèi)心深處卻裝著自己的民族,總不忘自己是一個猶太人。他還曾因阻止埃及人毆打猶太人而失手殺死了對方,因此過著流亡生活。在孤寂的流亡生活中,他認識到自己一生的真正使命,是帶領那些近乎忘記自己的祖先、對民族失去信心而又遭到埃及人百般凌辱的猶太人擺脫奴役,重建自己民族的國家。為此,在同胞們一度麻木不仁,對他的計劃不予理解與接受時,他忍辱負重,百折不撓,想方設法喚起他們的覺醒。離開埃及以后,猶太人再一次在沙漠中艱難地生活著,他們常常感到絕望,但摩西總是以樂土在望來鼓勵他們。摩西教給他們許多有用的技能以求得在惡劣環(huán)境下的生存,使他們在經(jīng)歷了長途跋涉,受盡千辛萬苦之后,終于看到了自由與獨立的希望。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心維護民族的團結(jié),避免內(nèi)訌,直到一百二十歲時悄然離開人世。摩西身上所蘊含的是一種群體本位意識,與古希臘英雄的個體本位意識恰好相反,是個性在群體利益面前的抑制,而非個性的一味自由乃至欲望的放縱。這種群體本位的觀念在銷蝕了狹隘的民族意識乃至民族偏見后,在《新約》中又發(fā)展為一種拯救人類脫離苦難,愛整個人類的世界主義和博愛主義。

個體本位、個人主義與群體本位、博愛主義,體現(xiàn)了“兩希”文學對人性理解與表述的雙向互補,也構(gòu)成了西方文學與文化的基本價值核心。簡單地把“個人主義”“個體本位”理解為西方文學人文傳統(tǒng)的核心,是失之偏頗的。

三、人性欲求對宗教生活合理性的質(zhì)疑

雨果是19世紀法國最杰出的浪漫主義作家之一?!栋屠枋ツ冈骸肥怯旯拇碜髦?,也是歐洲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小說的故事浪漫離奇而又凄婉動人,其間深邃的主題更是耐人尋味。小說的情節(jié)是圍繞著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命運的起伏跌宕而展開的,因此,通常的解讀認為,愛斯梅拉爾達是小說的真正主人公,小說通過她的悲劇揭露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黑暗,抨擊了教會的邪惡勢力。在這個意義上,副主教克洛德則是宗教惡勢力的代表,是制造愛斯梅拉爾達悲劇的罪魁禍首。他身披教服,內(nèi)心陰暗險惡;他從事神圣的職業(yè),干的卻是殘酷無情的勾當;他指使加西莫多攔路搶劫,企圖強行占有女郎;他謀殺弗比斯,又把罪責強加于愛斯梅拉爾達;他煽起宗教狂熱,借宗教和封建王權(quán)的力量,置女郎于死地。小說通過克洛德罪惡行徑的描寫,暴露了教會勢力的殘暴、虛偽;他墜死鐘樓的結(jié)局,是道義上對他的懲罰。讀者對愛斯梅拉爾達則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然而,從小說情節(jié)演變的深層我們可以看到,愛斯梅拉爾達不幸的遭遇、她的悲劇結(jié)局,都是由克洛德的行為所致。小說中女郎經(jīng)歷了五次遇險與得救:途中被劫,弗比斯救了她;因謀殺情夫罪被絞死,加西莫多救了她;在圣母院鐘樓上,克洛德想占有女郎,加西莫多聞訊趕來救了她;法庭不顧宗教避難權(quán)逮捕女郎,乞丐們出來保護,使女郎有機會離開圣母院;離開圣母院后,官兵趕到,女修士搭救她,但她還是被官兵抓捕,最后被絞死。女郎的這些遭遇都與克洛德的幕后操縱有關(guān),所以,深入到情節(jié)的內(nèi)部可見,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原動力是克洛德,愛斯梅拉爾達只是傳遞這種推動力的媒介。由于愛斯梅拉爾達的情感聯(lián)系著周圍其他一系列人物,因此,克洛德對愛斯梅拉爾達的作用力,又導致了其他人物與克洛德的一種潛在的矛盾沖突關(guān)系,于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小說的真正主人公是克洛德,小說的深層主題也是通過這個人物表現(xiàn)出來的。

雨果在他的長篇小說《海上勞工》的序言中提道“宗教、社會和自然,這是人類的三大斗爭”,《巴黎圣母院》正是為了控訴宗教的“宿命”而作的,這個主題則是通過克洛德這個核心人物的描寫來實現(xiàn)的;作品的深刻之處,恰恰也通過對宗教教義和宗教生活犧牲品的克洛德的描寫,從人性深處對宗教教義與宗教生活的合理性提出了質(zhì)疑。青少年時期,克洛德是一個純正、善良的人。少年的克洛德聰明可愛,然而,似乎“命運”早已決定,他從小就被父母送上了當牧師的道路。在他19歲的時候,父母雙亡,撫養(yǎng)幼小的弟弟成了他不容推辭的義務。這種兄弟倆相依為命的生活,使克洛德感受到人世間發(fā)自心靈的骨肉之情。以后,他又出于愛和憐憫,收養(yǎng)了怪物般的棄兒加西莫多。愛兄弟、收養(yǎng)加西莫多,都體現(xiàn)了他人性中愛的情感的一種真實、自然的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基督教的博愛精神?;降牟酆吞烊坏娜诵灾異墼诳寺宓律砩鲜歉叨冉y(tǒng)一的。然而,長期的宗教生活,使成人之后的克洛德在情感-心理上發(fā)生了變異。本來,作為一個成年人,克洛德還應有正常的男女性愛,這是合乎人的自然天性的??墒牵诮探塘x不允許一個獻身上帝的牧師有此要求。基督教教義認為,愛情是一種最可怕的異己力量,是一個兇神;女人是魔鬼給男人設下的陷阱中最可怕的一種誘惑??寺宓庐斎徊荒懿汇∈亟桃?guī),為此,他在日常生活中拋棄塵世欲念,回避女性,即使是國王的女兒到圣母院來也拒不接近。這倒不是因為他的虛偽,而是他在教義支配下的自我克制。這種長時期對情感的克制,使他情愛層面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正常的疏導,導致了整個心理結(jié)構(gòu)的不平衡,乃至情感-心理結(jié)構(gòu)的變異。久而久之,克洛德的情感-心理結(jié)構(gòu)越來越不平衡,越來越被扭曲。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因為不得已而過著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上常不免發(fā)生變化,有著執(zhí)拗猜疑陰險的性質(zhì)者居多。歐洲中世紀的教士,日本維新前的御殿女中(女內(nèi)侍),中國歷代的宦官,那冷酷險狠,都超出常人許多倍。別的獨身者也一樣,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狀也就大變,覺得世事都無味,人物都可憎,看見有些天真歡樂的人,便生恨惡?!雹亵斞福骸豆褘D主義》,《魯迅全集》(第一卷),第264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寺宓抡跤诖?,越是在教會的階梯上步步高升,他身上所具有的人的優(yōu)秀素質(zhì)則越來越少,性格變得越來越自私、狠毒,36歲當上副主教的他,人性被扭曲了,心靈變得畸形了。

然而,更可稱之為“命運”捉弄的是,這時,天使般的愛斯梅拉爾達偏偏出現(xiàn)在他的生活中,愛欲的喚起和受挫使他的性格在極度扭曲后走向了邪惡。第一次看到愛斯梅拉爾達跳舞后,他的心就像遭到雷擊似的震撼不已,長期被壓抑的情感欲望猛烈地沖擊著他。當然,信奉上帝的克洛德不愿將自己的靈魂交給魔鬼,不會自覺自愿地走向陷阱,而是像以前多次做過的那樣,本能地企圖借助于上帝的力量抑制這種情感與欲望的沖動。然而,有悖于人性的宗教藩籬終究無法阻擋像火山一樣噴發(fā)出來的人的自然情感與欲望,克洛德在忍受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心靈的痛苦折磨之后,終于向情感與欲望屈服了。他決定,為了愛斯梅拉爾達,他愿意拋棄過去認為神圣的一切,拋棄副主教的職位,從上帝的圣壇逃向人間的世俗生活??寺宓略驉鬯姑防瓲栠_真切地表白:“啊,我愛你!假若你是從地獄來的,我要同你一起回去,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啊,只要你愿意,我們能夠多么幸福呀!我們可以逃走,我可以幫助你逃走,我們可以到某個地方去,我們可以在大地上找到一個陽光更好、樹木更多、天色更藍的處所。我們要彼此相愛,我們要互相充實彼此的靈魂,我們之間有著如饑似渴的愛情,讓我們雙方不斷地來斟滿我們那杯愛情之酒吧!”①雨果:《巴黎圣母院》,陳敬容譯,第42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上述這番表白告訴人們,克洛德像正常的人一樣對愛情生活有熱切向往。作為一個人,克洛德有權(quán)利愛愛斯梅拉爾達,就像畸形丑陋的加西莫多有權(quán)利愛愛斯梅拉爾達一樣,至于這種愛是否被對方接受,那是另一回事。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克洛德的情感是發(fā)自那顆畸形的心靈,因而,他在欲望無法實現(xiàn)又難以自制時,心靈就無法承受這種靈與肉的沖突所致的極度痛苦,這顆本來已變異的心靈進一步被扭曲,愛欲變成了對被愛者的極度的仇恨和瘋狂的迫害。他的哲學是:要么得到她,要么把她交出去。他對愛斯梅拉爾達說:“命運把你我放在一起,我要主宰你的生死,你呢,你要主宰我的靈魂?!笨梢?,愛欲在此時的克洛德心靈里孕育出來的不是愛情的美麗花朵,而是邪惡的毒果。

我們還可以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來解釋克洛德的心理變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是一種生物能量和內(nèi)驅(qū)力,它是要釋放出來的。人的本能最基本的是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攻擊本能)。死亡本能可以向內(nèi)也可以向外,向內(nèi)的極端表現(xiàn)是自殺,向外的極端表現(xiàn)是謀殺??寺宓略谧诮探塘x的桎梏下,人性被扭曲,實際上也就是人的生存本能得不到釋放,死亡本能的能量就格外的膨脹,它以仇恨、報復、毀滅的極端形態(tài)表現(xiàn)了出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宗教生活和宗教教義對人性的壓抑。

由此可見,克洛德既是中世紀教會惡勢力的化身,也是教會宗教生活的犧牲品。小說通過對教會惡勢力化身的克洛德的描寫,揭露了中世紀教會偽善的一面;通過對宗教生活犧牲品的克洛德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被教會控制下的中世紀宗教文化、教育對人性的束縛,揭示了教會生活的不人道的一面,從而表現(xiàn)了對宗教生活合理性的懷疑,對教會和宗教教義的批判。雨果從人性原則出發(fā)觀照中世紀的宗教生活,揭示了中世紀宗教環(huán)境里人的某種無奈和靈魂的壓抑,尤其是宗教教義制約下神職人員的悲劇式“宿命”,從而表現(xiàn)了對人性自由與解放的呼喚,也體現(xiàn)了博大精深的雨果式人道主義精神之悲天憫人的特征。正因為如此,雨果的心靈深處,對克洛德其實也表達了深深的同情與無奈。理解這一點,就經(jīng)典的有效解讀而言,對引導學生深度體悟文學經(jīng)典的精深內(nèi)蘊,正確把握宗教與人性之復雜關(guān)系,具有很高的人文教育價值。

四、“社會問題劇”“易卜生主義”與“人”的覺醒

易卜生是西方“社會問題劇”的創(chuàng)立者,也被稱為“西方現(xiàn)代戲劇之父”?!锻媾贾摇肥恰吧鐣栴}劇”的代表作之一。該劇通過對娜拉與海爾茂之間矛盾沖突的描寫,撕下了男權(quán)社會中溫情脈脈的家庭關(guān)系的面紗,暴露了建立在男權(quán)統(tǒng)治基礎上的夫妻關(guān)系的虛偽;娜拉出走,其進步意義就在于向男權(quán)主義提出了公開挑戰(zhàn),向社會提出了婦女解放的問題。所以,以往評論界稱《玩偶之家》是婦女解放的宣言書,易卜生則是描寫婦女解放、為婦女爭取自由的戲劇的先驅(qū)。

確實,這個經(jīng)典劇本對婦女解放運動起到了激發(fā)和推動的作用?!拔逅摹睍r期《玩偶之家》傳入我國之后,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它幾乎可以說是女性解放的“教科書”,娜拉也成了廣大青年男女爭取自由婚姻、個性解放的偶像。受此劇本啟發(fā),不少作家也創(chuàng)作了同類題材的文學作品,魯迅則以該劇主人公為題發(fā)表了《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锻媾贾摇纷鳛椤吧鐣栴}劇”,在我國主要被理解為表現(xiàn)了家庭婚姻、男女平等的問題的經(jīng)典戲劇,在中國的文化與文學語境中,該劇無疑具有很強的反封建意義。

然而,易卜生自己對該劇的創(chuàng)作卻別有一番心機。在該劇發(fā)表20年后的一次演講中他說:“謝謝大家為我的健康舉杯,但我的確不敢領受為婦女運動而自覺努力盛譽。我甚至不明白什么是‘婦女運動’。我只關(guān)心人類本身的事……我不過是一個詩人,卻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社會思想家……就像許多其他問題,婦女的社會問題應當給予解決,但是那不是我創(chuàng)作的原始動機。我的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描寫人類”①Ibsen, Henrik, Letters and Speeches, Evert Sprinchorn,ed, New York: Hill and wang,1964 , p.232.。在此,易卜生起碼表達了兩層意思:第一,《玩偶之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不是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第二,該劇討論的根本問題是人類而不是男女平等之類的一般“社會問題”。雖然,研究一個作家及其作品時不能被作家自己的“一家之言”牽著鼻子走,但也不能不做參考,尤其是,要借此通過文本解讀去證明其可靠性。

確實,從《玩偶之家》深層意蘊看,該劇表達的是人的覺醒和人性解放的問題,婦女的自由與解放以此為前提;換言之,娜拉不僅代表婦女,更代表生存于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的整體的“人”。

劇本的開場是圣誕節(jié)前夕,海爾茂馬上要升任銀行經(jīng)理了,他家里氣氛格外熱烈。從象征意義角度看,圣誕節(jié)意味著耶穌受難與復活;從劇情發(fā)展的角度看,主人公的精神與靈魂將迎來“受難”與“復活”——娜拉在痛感“玩偶”地位后的覺醒與反叛,這是劇本結(jié)局的深沉隱喻。劇中,海爾茂極力規(guī)勸準備離家出走的娜拉,而她說:“這些話現(xiàn)在我都不信了?,F(xiàn)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一個人——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娜拉說的“我是一個人”,當然包含了“女人也是人”的意思,同時也是指類的意義上的“人”。從后一層意義上說,娜拉提出的不僅僅是男女平等、婦女地位的問題,而且是指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人的自由與解放的問題。因為,劇本中海爾茂極力維護的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家庭婚姻的道德規(guī)范,而且是那個社會賴以存在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娜拉則是它的叛逆者。

在娜拉提出要出走時,海爾茂就搬出道德、宗教和法律來壓迫娜拉,他把這一切都視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海爾茂認為,宗教能拯救人的靈魂,犯有過失的人就應當認罪,要“甘心受罪”,也就是說,娜拉應該認罪并受罰。娜拉則提出反駁,她說自己不知道宗教是什么,盡管牧師告訴過她宗教是這個,宗教是那個,實際上牧師說的那套話,她什么都不知道。這是她對宗教合理性的大膽質(zhì)疑,其間隱含了尼采式關(guān)于傳統(tǒng)文化死亡——“上帝死了”的意味。海爾茂認為,現(xiàn)實社會的法律是神圣的、合理的,他還用法律來威脅娜拉。娜拉則公開對這種法律提出抗議,認為它是“笨法律”。

顯然,上述討論的問題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婚姻與家庭問題,而是社會制度及其賴以存在的文化對于人之合理性的問題,是人的自由與權(quán)利的問題。所以,娜拉反叛的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家庭道德、男女地位問題,而且是西方社會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在這種意義上,娜拉的覺醒不只是婦女的覺醒,更是“人”的覺醒,該劇討論的問題也由一般家庭婚姻的“社會問題”,提升為更具超前性、革命性的人性解放問題和“人”的問題。易卜生自己曾言,從早期開始,他創(chuàng)作的就是“關(guān)于人類和人類命運的作品”。②Heiberg, Hans, Ibsen :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Joan Tate,trans. Coral Gables: 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 Florida,1971, p.242.這是易卜生戲劇之“現(xiàn)代性”特征在文化哲理內(nèi)涵上的表現(xiàn)。

在此,我們來看看這個劇本的結(jié)尾,請注意以下這段對話中多次出現(xiàn)的“奇跡”兩個字:

海爾茂:娜拉,難道我永遠只是個陌生人?

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跡中的奇跡發(fā)生了。

海爾茂:什么叫奇跡中的奇跡?

娜拉:那就是說,咱們倆都得改變到——喔,托伐,我現(xiàn)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跡了。

海爾茂:可是我信。你說下去!咱們倆都得改變到什么樣子——?

娜拉:改變到咱們在一塊兒過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見。(她從門廳走出去。)

海爾茂:(倒在靠門的一張椅子里,雙手蒙著臉)娜拉!娜拉?。ㄋ拿嫱酒鹕韥恚┪葑涌樟?。她走了。(心里閃出一個新希望)?。∑孥E中的奇跡——

【樓下砰的一響傳來關(guān)大門的聲音。】①《易卜生戲劇四種》,潘家洵譯,第130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海爾茂希望娜拉回心轉(zhuǎn)意回歸家庭。但是,就娜拉來說,對應劇本開場的圣誕節(jié)靈魂復活的隱喻,那么,“復活”了的娜拉是不可能回歸的,除非發(fā)生“奇跡中的奇跡”,但是現(xiàn)在的她根本不相信什么“奇跡”。所以,結(jié)尾最后那“砰的一響”的關(guān)門聲,意味著海爾茂期待的“奇跡”不過是一種幻想。劇本結(jié)尾的潛在文本是一種象征隱喻,它表達了人對傳統(tǒng)文化信仰的動搖以及人的個性意識的覺醒與“復活”。這就是《玩偶之家》乃至易卜生的所有戲劇所表現(xiàn)的對傳統(tǒng)話語體系的解構(gòu)意義,以及對人與人關(guān)系重構(gòu)的期待。此處那“砰”的一響的關(guān)門聲,似乎回蕩著另一個聲音——“上帝死了”,一種新的文化即將誕生了。娜拉的覺醒表達了易卜生對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反叛,這是易卜生“社會問題劇”之“問題”的文化哲學內(nèi)涵和現(xiàn)代意蘊所在,也是“易卜生主義”的精髓之所在。因此,對《玩偶之家》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社會問題劇”的社會批判意義上,就無法真正理解“易卜生主義”,也無法深度理解其中關(guān)于“人”的問題表達的現(xiàn)代意義。

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

雨果說,為什么要思考藝術(shù)?可能的回答是:思考藝術(shù)即反思人類自身!因為,藝術(shù)是人類生存的詩意棲居之地,是我們生命的家園。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重讀西方文學經(jīng)典,尤其需要開掘其間的人性意蘊,文學的教育,就是在這種“人性體悟”與“詩性解讀”中讓學生更多地接受審美與人文的熏陶。其實,這也是西方文學研究者所需要深度思考的方法論問題。

猜你喜歡
克洛德娜拉人性
我首先是我自己
最具獨立意識的畸形靈魂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身份失焦與生存實驗
——《對面的撒旦》的文藝心理學分析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壓抑下的人性畸變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名作欣賞(2016年27期)2016-07-13 08:25:48
功能與人性
贊美與批評
祖母失蹤
安阳县| 沧源| 酒泉市| 泰和县| 务川| 寻甸| 福泉市| 邹城市| 桐庐县| 彭水| 廉江市| 三江| 漯河市| 东乡| 蛟河市| 高唐县| 临湘市| 玉田县| 大连市| 海兴县| 游戏| 平阴县| 新化县| 龙海市| 七台河市| 永吉县| 巴彦县| 壶关县| 汉阴县| 蒲城县| 威海市| 措美县| 平顶山市| 阿巴嘎旗| 湘潭市| 富源县| 靖宇县| 襄城县| 兖州市| 横峰县| 虹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