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力,解 豪,程漢鼎,薛一峰
(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01)
東莊水庫位于距離西安市區(qū)90km的禮泉縣,屬于涇河流域的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總庫容29.87億m3,其中防洪庫容4.2億m3,控制面積60km2,是陜西省庫容最大、壩高最高的Ⅰ等水利工程,工程規(guī)模為大(1)型。工程設置3個溢流表孔以及4個排沙泄洪孔用于泄洪,同時在大壩底部設置了2個底孔用于排沙以及輔助泄洪。工程使用水墊塘進行消能,水墊塘為平底型式,底板高度為580m。水墊塘兩岸坡高大于200m,自然坡度60°~80°,設計開挖高度約180~190m。根據(jù)SL 386—2007《水利水電工程邊坡設計規(guī)范》中邊坡等級劃分對比要求,水墊塘兩岸邊坡屬于1級邊坡[1]。
已有較多學者針對邊坡施工期變形特性開展了研究。如,鄔愛清基于關(guān)鍵塊體理論,針對三峽水利樞紐雙線五級船閘邊坡工程,開展了施工期塊體的變形特性與穩(wěn)定性研究[2]。趙志星用sarma法和傳遞系數(shù)法針對小灣水電站水墊塘右岸邊坡確定了邊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范圍[3]。彭紹才通過研究烏東德水電站水墊塘左側(cè)邊坡的變形特性,揭示了大規(guī)模開挖卸荷是引起其變形的主要原因[4]。周華等通過建立三維數(shù)值模型分析了烏東德水電站水墊塘變形,提出了系統(tǒng)錨固、坡面灌漿、坡比調(diào)整的加固方案[5]。
相比于上述邊坡,東莊水庫水墊塘邊坡具有特殊性:①高陡特性,左岸邊坡最高235m,邊坡坡比1∶0.3,右岸邊坡最高達205m,邊坡坡比1∶0.3;②邊坡在開挖過程中采用了爆破等手段,會加劇巖體擾動,導致卸荷松弛[6]。鑒于東莊水庫水墊塘邊坡高陡、開挖爆破擾動大等特性,本文擬基于彈塑性有限單元法[7],通過構(gòu)建水墊塘邊坡三維有限元模型,研究邊坡位移變化過程,分析東莊水庫高陡邊坡施工期的變形特性,揭示邊坡開挖過程中的變形機理。
在彈塑性單元法所使用的本構(gòu)模型中[8-9],應力增量與應變增量之間的關(guān)系可用公式(1)表示。
d{σ}=[D]epd{ε}
(1)
式中,[D]ep—彈塑性矩陣;d{σ}—應變增量。應變增量在模型中由兩部分構(gòu)成,分別為彈性應變增量和塑性應變增量,即:
d{ε}=d{εe}+d{εp}
(2)
式中,d{εe}—彈性應變增量;d{εp}—塑性應變增量。塑性應變增量由流動法則得:
(3)
式中,f—塑性勢函數(shù)。
屈服準則采用Mohr-Coulomb屈服準則,即:
(4)
使用增量法進行有限元計算:在第i級計算中,如果在荷載增量Δ{Ri}作用下,產(chǎn)生了大小為Δ{δi}的位移增量時,則應有:
[K]Δ{δi}=Δ{Ri}
(5)
式中,[K]—整體剛度矩陣,[K]=[K]e-[Ki]p。
Δ{δi}=(Δ{δi})e+(Δ{δi})p
(6)
式中,[K]e—不變的彈性整體剛度矩陣;[Ki]p—用于修正該點彈性剛度矩陣。
由(6)式可知,總位移同樣由純彈性位移(Δ{δi})e與塑造成的附加位移(Δ{δi})e兩部分組成。(Δ{δi})e的求解用彈性公式:
[K]e(Δ{δi})e=Δ{Ri}
(7)
(Δ{δi})e的求解用公式通過迭代計算:
[K]e(Δ{δi})p=[Ki]p((Δ{δi})e+(Δ{δi})p)
(8)
式中,[KI]P—根據(jù)上一級荷載末的應力狀態(tài)來確定。
東莊水庫水墊塘左岸邊坡前接左壩肩下游邊坡,后至二道壩壩后,總長約450m,高235~165m,下游邊坡比為1∶0.3。
計算中考慮馬道對于邊坡穩(wěn)定的影響。下游邊坡處設置有馬道,寬度為2~3m,相鄰馬道間隔約20~30m。
水墊塘邊坡及河床地層為奧陶系(Q2m4-2)巨厚層灰?guī)r,巖石致密堅硬,抗風化能力強。其中左岸順層大裂隙有L7、L8、L9、L10、L12、L13、L14、L22、L24、L27,右岸順層大裂隙L12、L14、L16、L18、L22,產(chǎn)狀190°-225°∠30°-50°。寬約0.5~30cm,局部可達55~60cm。水墊塘兩岸邊坡L12~L18大裂隙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水墊塘兩岸邊坡L12~L18大裂隙分布[10]
按順河流方向從拱壩中心線至二道壩下游61m處建立模型。順河向長度345m,橫河向長度883m,底板高程500m。模型底部為基巖,采用全約束;除坡面外其余部分均與山體連接,因此沿河方向與橫河方向均施加法向約束。計算單元總數(shù)296859個,節(jié)點總數(shù)57230個。其中,開挖體總單元總數(shù)95171個,開挖后單元總數(shù)201688個。以順河向方向為X坐標正方向,橫河向方向為Y坐標正方向,垂直于地面向上方向為Z坐標正方向(如圖2所示)。計算參數(shù)見表1。坡體開挖順序如圖3所示,從780m開始開挖,到576.5m結(jié)束,共開挖10步。
圖2 邊坡整體單元網(wǎng)格圖
表1 巖體物理力學力學參數(shù)
圖3 水墊塘邊坡開挖順序
按照有限元分析步計算,坡體開挖的拉應力分布如圖4所示,選定的典型坡面開挖的拉應力分布如圖5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邊坡開挖后在開口線的后緣面及開挖平臺處出現(xiàn)了0.04~0.3MPa拉應力區(qū)域,各開挖步開口線后緣面的拉應區(qū)高度、深度以及平臺下拉應力深度見表2。工程開挖后,在邊坡馬道部位與坡體后緣出現(xiàn)明顯的拉應力與剪應力的應力集中現(xiàn)象,拉應力最大值達到552kPa,剪應力最大值達到了4.8MPa,坡體后緣是由于地形因素引起應力集中,馬道處是由于開挖、卸荷回彈引起的應力集中。從總體上的拉應力來看,在坡體表面的拉應力分布均勻,但是在馬道附近應力變化明顯,形成應力錯動,形成對坡體穩(wěn)定性較大的危害。
表2 開挖過程中拉應力分布表
圖4 邊坡開挖中拉應力分布圖
圖5 邊坡典型剖面開挖過程中坡面拉應力區(qū)域圖
邊坡分別開挖至780~576.5m平臺過程中坡面向坡外的最大位移出現(xiàn)在第10開挖步的576.5m平臺處,如圖6所示。其最大變形為13.2mm??梢钥闯?,最大位移發(fā)生在馬道以及上方的巖體內(nèi)。在馬道附近的邊坡中,X方向的位移高達2.8mm。Y方向位移可達11.2mm。結(jié)合邊坡巖性、地形和施工步驟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該部分開挖較多,形成應力重分布,位移變化明顯。
圖6 邊坡開挖至576.5m平臺坡面總位移圖
邊坡開挖后,應力與變形變化主要集中在馬道以及平臺處,使邊坡易發(fā)生失穩(wěn)破壞。這是由于邊坡人工開挖破壞了巖體原有結(jié)構(gòu)以及應力應變狀態(tài),降低了巖體整體穩(wěn)定性。
本文針對水墊塘高陡邊坡施工期變形特性,通過構(gòu)建三維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邊坡施工期的應力變形特性。
(1)邊坡開挖后的剪應力與拉應力在馬道部位、坡體后緣均出現(xiàn)明顯的應力集中,拉應力最大值達到552kPa,剪應力最大值達到了4.8MPa。
(2)開挖過程中,邊坡坡面出現(xiàn)了0.1~0.3MPa的拉應力,拉應力深度大部分集中在2~9m范圍內(nèi),拉應力大小及深度由上到下逐漸增大,在施工過程中由于順層大裂隙和硬性結(jié)構(gòu)面開挖出露及巖體卸荷等將進一步形成不穩(wěn)定塊體,因此有必要加強支護,開挖邊坡采用預應力錨索、錨筋樁、錨桿等加固措施。
研究邊坡施工期的應力變形特性,對邊坡施工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準確識別出應力變形的位置,為邊坡施工提供了積極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