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翔 張惠紅
“立德樹人”視域下定向越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研究
黃 翔 張惠紅
(東南大學 體育系,江蘇 南京 211189)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以定向越野課程為載體進行思想政治建設,可為高校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提供新視角。文章研究“立德樹人”視域下定向越野的思政功能,并對課程實施的真實情景進行建議,為定向越野的德育資源開發(fā)提供方法借鑒。
定向越野;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教學設計
高校體育課程的價值本位理應在“立德樹人”,通過“課程思政”系統(tǒng)優(yōu)化體育課程[1],深挖體育課程中蘊藏的豐富德育資源,實效性地發(fā)揮育人功能。定向越野擁有強大的德育內涵,不僅是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溝通“教”與“學”的社會語言,擁有獨特的育人優(yōu)勢。在面對課程改革的洪流時,如何深挖定向越野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將它發(fā)揮出來是首要任務。
“課程思政”本質是一種課程觀,在挖掘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政價值過程中,將德育滲透在教學的方方面面,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的作用。在不同的課程教學中有機統(tǒng)一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提煉其中的人文價值范式,使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有正確方向[2]。利用隱性課程的暗示性、滲透性,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道德教育,打造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全程的育人新體系,將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作為邏輯起點。作為鑄魂的手段,“課程思政”在培育綜合素質的過程中筑牢理想信念,其導向性使學生在意識形態(tài)教育悄無聲息的浸潤下,“內化”獲得的精神情感,并轉變成真實行動。
“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與教育有關的行為都以德為基礎?!暗隆笔侨f物之本性,是高尚操守與內在修養(yǎng),是“道”的最高體現(xiàn)?!暗馈眲?chuàng)生萬物,“德”蓄養(yǎng)萬物,老子主張“尊道而貴德”[3],人的本性需要“道德”進行維護。而體育擁有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特殊性,即在“育體”的同時“育德”,促進“身體”與“精神”的統(tǒng)一。
首先,體育課堂作為創(chuàng)設德育情境的重要場域與“課程思政”建設能完成雙向交流,競爭的本質有助于促進人的道德社會化。其次,體育課程的“育德”關乎學生的人格健全,學習的本質應是全面發(fā)展。最后,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通過主觀努力與客觀實踐,自覺將高尚的體育思想、文化、道德認知上升為體育思想道德情感[4],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層層抽絲剝繭下,以體育學科為載體的“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有效達到育人的目的。定向越野作為學校體育課程,在思政內涵的詮釋方面有獨特作用,能夠有效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狀態(tài),做到真正的協(xié)同育人。
定向越野賽事形式的多元化決定了其主題包容性。與區(qū)域旅游資源聯(lián)系在一起的城市定向賽,將點位設置在歷史文化地標上,從起點到終點連貫成一條完整的旅行線路。在指北針的帶領下游歷古跡,感受文化底蘊。與愛黨愛國等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結合,以“長征”為元素的主題定向,用當代靈魂體會長征精神的傳承,在點位進行任務設置,喚醒紅色記憶,重走長征路。沉浸式的主題賽事活動以明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紅色情懷與綠色家園是一體,謀求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是體育向前發(fā)展的原生動力。定向越野場地開放,有助于參與者“綠色環(huán)?!币庾R的養(yǎng)成。將傳統(tǒng)的定向越野改造成與環(huán)保主題相吻合的形式,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定向越野屬于競技體育項目,遵循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俺中娜绾?,以理為平”。堅持公平的原則,才能化解矛盾。公則四通八達,叔本華認為擁有公正與仁愛兩大元德,也就擁有所有美德。由于場地限制,定向越野的進行過程無法完全透明,學生只能自發(fā)受規(guī)則約束。體育競賽裝載著體育運動的靈魂,給予學生一個不可變更的事實,即競賽結果的不可預設性、競賽過程的瞬息萬變性和最終勝負的事實性[5]。比賽過程中,一般無法觀察到對手的情況,競爭意識使然,每位選手都是拼盡全力地爭取拿到好名次。即使是選擇了同一條線路,也要遵循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長此以往,以規(guī)則束縛行為,學生能養(yǎng)成遵守規(guī)章制度的良好思想品質,在課程實踐中樹立起公平公正的意識,在課堂活動中行使道德行為,并進一步升華為對社會規(guī)范的遵守。
定向越野除個人賽外,還有團體賽,包括接力賽和團隊賽。團體賽是種十分考驗團隊凝聚力的賽制形式,參與者因為共同的目標同心同德。在合作中互相支持,通過相互配合爭取勝利。責任感源于學生參與活動的角色意識,團隊中的隊長有義務調動隊員的比賽情緒,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任務分配,其他成員都自覺承擔責任,為團隊利益服務。受“同儕壓力”的影響,學生的勝負欲被激發(fā),在體育活動中體驗合作、感受交往、合理競爭。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定向越野的現(xiàn)實情境能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增進人文精神的解讀,在團結的氛圍中體會深入中華民族血脈的集體主義精神。
由于定向越野的環(huán)境不確定性,需要學生充分利用多種感覺機能來感知環(huán)境變化,分類處理各種信息,并綜合分析。首先讀圖確立站立點,再在序列過程中對路線進行果斷選擇,猶豫不決不僅會導致時間浪費,還有出錯的風險。一旦出錯,學生需要自忖是原路返回,還是重新選擇路線。在課程學習中,學生逐步提升獨立思維的能力。社會生活中,獨自進行辨別分析也極其重要,在不良誘惑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思辨之后再自省,在整張地圖跑完之后,應反思在奔跑途中是否出錯,明晰出錯的原因,避免錯誤重復發(fā)生。慎思、明辨能夠幫助學生利用理性思維與自身的情緒體驗來考校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行動。
定向越野類似于“尋寶”的任務設置,使得學生每打完一個點總能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在內部動機上,由于參與運動者好奇、好勝的心理,完成地圖能收獲積極的情緒體驗。
2.5.1 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定向越野比賽是一場心智與意志的較量。在比賽中能體驗豐富的情緒情感,提升情緒控制力。又分為意志能力和道德意志,意志能力幫助克服惡劣的環(huán)境,道德意志則是通過抑制原生欲望,實現(xiàn)道德行為目標。在定向越野過程中,參與者并不能保證每個點都能順利找到,遇到挫折時,必須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充分發(fā)揮意志力量,長時間的跑動,需要學生具備耐力素質和頑強的毅力。另一方面,要堅定道德意志,堅決抵抗通過犯規(guī)取得勝利的誘惑。
2.5.2 目標定向的遷移價值
訓練中培養(yǎng)的良好習慣經(jīng)過學習遷移有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運動動機的累積會促進學生更廣泛的參與他們感興趣的運動,在體育學習策略的指導下完成目標。學習的遷移作用延伸至日常生活,使學生能養(yǎng)成完成計劃的習慣。定向越野的運動形式體現(xiàn)了對目標的追逐,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按照順序不斷找尋下一個點標,就像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地確定下一階段的目標。
2.5.3 項目自身功能引導健身增智
定向越野是一項對體力和智力都有要求的運動,對于地圖信息、路線的記憶以及策略性的提取地圖中的關鍵信息,能夠提升大腦的認知功能與空間記憶力[6],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復雜的地形完成越野,使學生各方面身體素質在運動過程中能得到發(fā)展。
將體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關鍵性領域,要優(yōu)先明晰如何有效結合課程內容與思想價值引導,“育人為本,德育優(yōu)先”的教育理念是兩者之間的紐帶。首先,要注重教學內容與課程目標的呼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針對不同的興趣特點因材施教。其次,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首要目標,“以人為本”為根本立場,進行定向越野課程為載體的領域建設。最后,“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斌w育教師是教育理念的具體執(zhí)行,要發(fā)揮榜樣作用。
注意厘定和廓清概念問題,課堂是定向越野教學的主陣地,要充分發(fā)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不能因為注入了新元素,而破壞了定向越野課程的整體框架,體育課反倒上成思政課,最終本末倒置。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抓手給體育課程教學增色,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時代新人提效。定向越野課還是按照原先的課時進行,不需要額外增加思政課時,而是將潛隱性的思政資源,春風化雨地融入定向越野課堂教學中,“術道結合”實現(xiàn)寓價值引領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中。基于此,可以說定向越野課程思政是“方法”,而不是“加法”[7]。定向越野課程思政的基本遵循依然是課程,不能一味追求思政資源的外顯,妨害體育課程的內核。
課程目標的設置使學生在掌握定向越野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定向越野課程目標是定向越野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價值追求的公約數(shù)。為了實現(xiàn)教師所設定的本課教學目標,擴展學生的認識廣度,參與深度,教師在課程之始就向學生明確目標。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定要圍繞課程目標設計,定向越野的課程目標應結合大學生身心特點及社會廣泛關注的正能量熱點,以各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為中介融入體育教學活動過程,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通過學習領悟與沉浸式實踐體驗的有機結合,普施道德教育,實現(xiàn)育體與鑄魂同頻。
消解思政教育的成果無法具化這一制約因素的關鍵在于深挖定向越野的思政內容,使思政元素在課程設置中顯性化。要明確資源開發(fā)的主體,若將定向越野課程思政比作一棟在建的摩天大樓,教師就是大樓的鋼筋。形成對體育教師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主動挖掘思政資源。校園是課程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各要素之間銜接轉化的樞紐,發(fā)展校園文化,激發(fā)眾人挖掘資源的動力。其次,聚合顯性資源與隱性資源,組合方式的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生體育課程資源的有效途徑。最后,實踐不可或缺,課程資源具有外部適應性,其開放性特征為體育課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定向越野課程內容能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靈活調整,利用這一特點,結合“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在實踐中協(xié)同育人。
注重選取適宜的教學方法,不同于傳統(tǒng)技能傳授的課程模式,定向越野更注重系統(tǒng)的講解后自主進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認識,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引入主題情境,創(chuàng)造區(qū)別于傳統(tǒng)體育課的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角色體驗。注重提升課堂話語和知識傳播的有效性,促進大學生課堂參與中思考,并認同定向越野知識、技能與思政教育同向互構的關系。目前大多的“課程思政”生搬硬套、流于形式,僵硬的移植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定向越野具有的開放性特點,能夠創(chuàng)造性的在情境法中融入團隊協(xié)作的形式,德育為先,競賽為引,競賽不僅是展示能力的舞臺,更是培育規(guī)則意識與錘煉意志的平臺。以定向越野課程為基點,課內體育競賽由體育教師主導設計,營造適于交往合作的競賽氛圍,分組進行定向越野百米接力賽,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迎面接力,場地預設在足球場。作為一種新創(chuàng)的定向越野課內競賽的形式,活潑又不失教育性特點,學生在加油吶喊聲中釋悟團結友愛、公平競爭等品質。
打造定向越野知識技能與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合二為一的課程評價體系,要解開“由誰評價”與評價內容“是什么”之間的癥結。教師對學生上課過程中的情意表現(xiàn)是否符合定向越野課程思政的價值標準進行過程性評價,針對個人特質,因材施評。結果性評價為最終的定向越野考核成績,由指卡記錄。學生評價又分為同伴互評和學生自評。同伴互評以公平、公正為準繩,增強學生的道德感,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對小組成員團隊活動時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學生自評要符合客觀事實,避免妄自菲薄,幫助學生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審慎的自省。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將學生是否理解且認同教師在定向越野課程思政教學中所傳遞和強化的思政元素納入考量范圍。情境測試內容主要包含學生的愛國情懷、法制意識、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懷等相關知識。由于思想道德的教育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教育,是非顯性的,所以需要通過測試與問卷外化學生的態(tài)度。例如在學習“以長征為主題的定向越野個人賽”知識時,在結果性考核中設計兼具定向越野基本知識與思政元素的考題,如,“請談談這堂課你對定向越野有什么新認識,以及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如何賡續(xù)長征精神?”既考察了學生專業(yè)課程的掌握能力,也可考察學生對“長征精神”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將思政與定向越野課堂結合,注重學生的思想變化與個人的發(fā)展評價結合。
正所謂“不破不立”,“課程思政”改革的跨學科融合,將為學校教育注入新生命,也為專業(yè)學科賦予新內涵。定向越野與“課程思政”的雙向交流,不僅使定向越野原本暗藏的德育資源得到充分挖掘,也讓這門課程能夠走向更多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定向越野的多元價值在思政內涵的詮釋方面發(fā)揮獨特的作用,需要通過恰當?shù)耐緩剑苟ㄏ蛟揭暗挠斯τ米畲蠡?,保證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1]夏貴霞,舒宗禮.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J].體育學刊,2020,27(4):7-13.
[2]肖香龍,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133-135.
[3]謝謙.國學詞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9.
[4]常益,張姝.健體育魂:大學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轉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6):136-141.
[5]邵天逸.“立德樹人”背景下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J].體育學刊,2017,24(4):63-67.
[6]劉陽,何勁鵬.不同認知負荷下定向運動員情景識別特征及策略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3):59-65.
[7]楊祥,王強,高建.課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課、一流課程及課程教材的認識和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20(8):4-5.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ivics in Orienteering Cours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Moral Character".
HUANG Xiang, etal.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Jiangsu, China)
黃翔(1998—),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張惠紅(1962—),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健康行為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