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八 鄧高振
缺血性腸病是消化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小腸、大腸的血液供應不足,致使腸道出現(xiàn)缺血缺氧,從而引起腸道梗死,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痙攣性疼痛、腹脹、腹瀉等病癥,且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胃腸功能紊亂,因其誤診率較高,常因治療不及時,使患者的生活及生命受到嚴重的影響[1]。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藥物為低分子右旋糖酐,可調節(jié)腸道毛細血管的血液循環(huán),但容易引發(fā)過敏性反應,導致大多數(shù)患者無法接受[2]。罌粟堿注射液可以有效抑制環(huán)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其在臨床上常被用來治療缺血性疾病,例如肝硬化、結腸炎等,效果顯著且安全性好[3]。本研究旨在探討罌粟堿注射液對缺血性腸病患者胃腸功能及焦慮情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將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6月-2021年5月102例缺血性腸病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4]《2020年中國急性腸系膜缺血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中缺血性腸病患者的診斷標準;(2)入組前未接受其他治療;(3)經(jīng)檢查確診;(4)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疾??;(2)合并其他類型的惡性疾病;(3)藥物過敏;(4)免疫系統(tǒng)性疾病。經(jīng)患者家屬同意及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簡單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其中對照組男30例,女21例;年齡45~86歲,平均(61.43±1.15)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45±0.21)年。觀察組男36例,女15例;年齡49~87歲,平均(62.35±1.85)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1.52±0.23)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例如抗生素抗感染、禁食禁水、維護水電平衡、積極治療原發(fā)病、胃腸減壓等,并測量血壓、脈搏、血糖等,根據(jù)病情給予低流量吸氧。
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常規(guī)劑量低分子右旋糖酐(上海長征富民金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1022786,規(guī)格:250 ml)靜脈滴注,500 ml/次,1次 /d。
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罌粟堿注射液治療(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967,規(guī) 格:1 ml∶30 mg),緩慢靜脈滴注,30~120 mg/次,每3小時1次,每次注射時間不少于2 min。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4 d。
臨床療效,顯效:臨床癥狀及腹痛消失,腸黏膜恢復至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及腹痛改善,腸黏膜呈恢復趨勢;無效: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5]。
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血管炎、過敏等。
臨床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便血消失時間、腹痛緩解時間、腸黏膜恢復時間。
滿意度: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治療滿意情況進行統(tǒng)計,總分10分,1~3分為不滿意,4~7分為滿意,8~10分為很滿意,評分越高說明患者對治療效果越滿意??倽M意=很滿意+滿意。
焦慮評分:對治療前后的患者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分數(shù)低于50分為正常,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高于69分為重度焦慮,評分越高心理狀態(tài)越差。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5.88%,低于對照組的21.5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例(%)
觀察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便血消失時間、腹痛緩解時間、腸黏膜恢復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d,(±s)]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d,(±s)]
組別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住院時間 便血消失時間 腹痛緩解時間 腸黏膜恢復時間對照組(n=51) 6.43±1.96 16.81±1.82 8.01±1.05 6.01±1.35 19.82±1.87觀察組(n=51) 4.89±1.11 10.81±1.25 3.85±1.13 2.98±0.97 12.96±2.15 t值 4.883 19.407 19.259 13.017 17.19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的總滿意度為96.08%,高于對照組的70.59%(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例(%)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5。
表5 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比較 [分,(±s)]
表5 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比較 [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1) 59.3±5.9 54.4±9.9*觀察組(n=51) 58.8±8.7 41.2±4.3*t值 0.340 2.735 P值 0.734 0.026
缺血性腸病是一種嚴重的急腹癥,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病死率高的特點,其發(fā)病機制主要與腸系膜血管的栓塞、血栓形成及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有關[6]。臨床上按起病及發(fā)病過程分為急性、慢性腸系膜缺血,其中急性型腸系膜缺血常突發(fā)劇烈腹痛,若不及時治療,則可能導致患者發(fā)生腸梗阻,引發(fā)腸鳴音消失、腹膜刺激征及休克等病癥,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7]。目前,臨床上主要以治療原發(fā)疾病為主,通過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胃腸減壓、禁食禁水、維護水電平衡等常規(guī)治療,但只起到緩解患者癥狀沒有從根本上改善腸系膜缺血缺氧情況,而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擴充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能有效改善腸系膜缺血缺氧情況,但治療效果緩慢,且對胃腸道功能改善效果并不顯著[8]。
罌粟堿是一種異喹啉型生物堿,同時還是一種非特異性血管擴張劑可直接產(chǎn)生作用,罌粟堿注射液在人體極易被吸收分解為4-羥基罌粟堿葡糖醛酸鹽,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患者便血及腹痛等癥狀,同時還具有松弛胃腸平滑肌,緩解疼痛的作用,提高胃腸功能的恢復[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觀察組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罌粟堿注射液可明顯提高缺血性腸病患者臨床療效,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情緒,提高患者滿意度,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使用罌粟堿注射液可直接擴張血管,而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的作用,且罌粟堿注射液聯(lián)合低分子右旋糖酐使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使患者擁有了治愈疾病的信心,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提高患者的滿意度[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罌粟堿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腸病患者的安全性能較高,在李志強等[13]的研究報道中指出,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與其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與罌粟堿注射液的非特異性血管擴張可直接作用血管,改善患者便血及腹痛等不良反應,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14]。
缺血性腸病病程的發(fā)展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便血消失時間、腹痛緩解時間、腸黏膜恢復時間等臨床指標密切相關,而有效的改善臨床指標是準確判斷缺血性腸病患者恢復情況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這提示罌粟堿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腸病患者可明顯改善胃腸功能,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罌粟堿注射液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及腺苷的攝取,阻止血管平滑肌細胞膜的鈣內流,進而促進胃功能恢復[15]。
綜上,罌粟堿注射液可明顯提高缺血性腸病患者臨床療效及滿意度,改善胃腸功能,緩解焦慮情緒,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