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青年干部培養(yǎng)工作的歷史經驗

2022-01-01 21:06趙諾劉照峰
青年探索 2021年5期
關鍵詞:青年干部革命中國共產黨

■ 趙諾 劉照峰

回望中國共產黨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沖鋒在前,引領潮流的往往是青年人??梢哉f,青年干部群體是中共干部隊伍中最具活力、創(chuàng)造力的一股力量。同時,他們代表著中國共產黨的未來發(fā)展趨向,擔負著“接班人”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青年干部的培養(yǎng)工作,在接續(xù)奮斗的過程中凝成了比較豐富而深刻的歷史經驗。關于中國共產黨培養(yǎng)青年干部這一論題,既往已有部分學者予以關注。這些研究一般分為兩類[1-6]:一類為相對宏觀的組織史、青年運動史著作,多在干部教育、干部任用、黨團關系等方面對青年干部培養(yǎng)略作介紹,常常并不詳實;另一類著述則多屬對策型研究,更多關注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的青年干部工作,對民主革命時期業(yè)已成型的青年干部培養(yǎng)工作著墨相對不足。是故,本文希望對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歷史經驗從四個方面做一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總結,以期對我們今天的青年干部工作稍有借鑒作用。

一、組織吸納

誰贏得了青年,誰就贏得了未來。對青年群體組織吸納的有效與否,常常是一個政黨興衰起落的政治基礎。列寧曾擲地有聲地提出:“我們是未來的黨,而未來是屬于青年的。我們是革新的黨,而青年總是更樂于跟著革新者走的。我們是跟舊的腐朽事物進行忘我斗爭的黨,而青年總是首先投身到忘我斗爭中去的”[7]。

誠如斯言,共產黨人的先鋒隊屬性和他們的政治綱領本身即對青年群體具有強烈感召力,但這并不是說靠美好愿景就能吸引廣大青年,而需要扎扎實實地動員、吸納。中共建黨之后,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青年運動。1921年11月發(fā)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明確要求“全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必須在明年七月以前超過二千團員”[8]47。到1922年5月時,共青團員數(shù)量已超過5000人。于是,中國共產黨將先前已經存在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加以整合、充實,建立了全國性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實現(xiàn)了組織上的統(tǒng)一。此后,青年團組織在黨的帶領下,成為中國共產黨引領吸納青年群體中優(yōu)秀分子的主要組織載體。新生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有著清晰的目標:“一方面為改良青年工人、農人的生活狀況而奮斗,并為青年婦女、青年學生的利益而奮斗;一方面養(yǎng)成青年革命的精神,使其向為解放一般無產階級而奮斗的路上走”[8]74。帶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現(xiàn)實責任感,不少共產黨員、青年團員走進學校、鄉(xiāng)村、工廠、礦山,推動了黨、團組織的發(fā)展,吸引凝聚了更多革命青年。

五卅運動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的愛國民眾,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罷工等。運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在青年工人和進步學生群體中選拔、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分子。其中不少人加入黨、團組織,成為國民革命中的骨干力量。國民革命期間,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有利局面下,中國共產黨組織得到長足發(fā)展,更多的先進青年被吸收到中共黨內。譬如,中國共產黨不僅通過各種渠道,動員、安排先進青年(包括部分黨、團員)入黃埔軍校受訓,也深入參與了黃埔軍校的訓練、教育工作。在校期間,即有不少學員加入共產黨、共青團,后來成為中國革命優(yōu)秀的軍事將領和領導干部。同時,廣州國民政府創(chuàng)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以培養(yǎng)農運骨干為目標。農講所的主持人和大部分教員均是共產黨員,而學員也大都是由中國共產黨各級黨組織選派來的進步青年(包括部分黨、團員)[9]。農講所共舉辦六屆,有正式畢業(yè)生721人,4025名旁聽生,均是18歲到28歲的青年人。他們中很多人在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各地從事農運工作,從此走上革命道路,有的人甚至在后來的革命斗爭中成為烈士,奉獻出寶貴的生命。

自國民革命起,動員鄉(xiāng)村教員群體投身革命,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的一個著力點。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鄉(xiāng)村教師多系青年,窮苦被壓迫不能升學的師范中學學生,他們在鄉(xiāng)村中,過很苦的生活,受惡劣的風俗習慣所束縛、壓制,所以應當很容易同情于我們的主張”[10]82-83。而這個“青教”群體“可在鄉(xiāng)村青年學生中宣傳我們的思想,使不受封建社會舊思想的影響”[10]83。也“可以用種種方法輸入革命思想于青年農民中間,此等青年每易輸入軍隊,所以亦便是我們軍隊運動之途徑”[10]83。同時,利用鄉(xiāng)村教員的影響力直接促進青年農民進步,讓更廣大的農村青年也積極投身到革命中來。民主革命時期,很多優(yōu)秀的青年干部即是在他們影響下加入革命隊伍,或者本身即來自于這個群體。因此,這一代鄉(xiāng)村教員被視為中國革命在鄉(xiāng)村落地的“普羅米修斯”[11]。

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白色恐怖”嚇倒,而是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建立工農武裝割據的蘇維埃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深知爭取青年群眾、擴大黨在青年中的組織基礎對于中國革命成敗利鈍的意義。1928年10月20日《黨團兩中央聯(lián)席會議對于C.Y.工作決議》指出:中國勞動青年群眾在革命斗爭中作用的偉大,由中國過去劇烈的革命斗爭中,勞動青年參加的熱烈與勇敢業(yè)已證明;就是由敵人提出青年特別發(fā)抖,青年犧牲于白色恐怖之下最多最勇敢,資本進攻下青年工人首當其沖的種種事實,青年問題的嚴重,已被充分證明了?,F(xiàn)在奪取廣大勞動青年群眾,是執(zhí)行黨六次大會奪取群眾工作路線的主要部分之一,也就是準備新的革命高潮到來,實現(xiàn)群眾武裝暴動,推翻現(xiàn)存政權,建立工農兵蘇維埃政權的一個主要條件[10]179。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隨著紅軍的壯大、根據地的發(fā)展,以及土地革命的深入,更多的青年人投身革命。在蘇區(qū),共青團組織得到迅速發(fā)展。1931年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蘇區(qū)中央局成立,加強了對根據地青年運動的組織和領導。不久,共青團蘇區(qū)中央局創(chuàng)辦了機關報《青年實話》。這份報紙“成為團在青年群眾中擴大政治影響的有力工具,成為青年群眾的組織者”[12]。

蘇維埃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青年干部培養(yǎng)工作的正規(guī)化上取得更多成績。這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在紅軍基層軍官、士兵群體中大力發(fā)展青年黨員并加強青年干部的選拔培養(yǎng);第二,在土地革命、支前征糧的群眾運動中將更多積極分子吸納到黨組織中來,并對其中優(yōu)秀者加以培養(yǎng);第三,在根據地經濟、社會各項建設中,通過舉辦黨、團培訓班,吸納更多青年骨干,并培養(yǎng)一批青年干部;第四,加強黨對共青團組織的領導,擴大團組織,以團組織的建設來帶動青年干部培養(yǎng)工作。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組織工作特別是發(fā)展黨員、培養(yǎng)干部問題上格外強調階級成分。這與吸取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有關,也與蘇俄和共產國際的指示有直接關系。盡管中國共產黨在殘酷的敵我斗爭中突出階級成分問題,有利于組織嚴密性、內聚力的提升,也選拔、培養(yǎng)了一批信仰堅定、敢于斗爭的工人、貧雇農出身的青年干部,一部分人后來成長為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但也必須承認,由于受到黨內錯誤思想的干擾,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加強組織吸納、培養(yǎng)青年干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失誤,這集中體現(xiàn)為組織工作上的“左”傾關門主義問題,導致在發(fā)展黨、團員時排除了不少所謂出身不好的進步青年,而在黨內這樣的黨員干部也常常遭遇冷落甚至“洗刷”“整肅”。這對青年干部的培養(yǎng)工作帶來嚴重損失,更制約著黨的政治基礎的擴大和鞏固。

經歷了反“圍剿”挫敗、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國內外急劇變化的新形勢,在落腳陜北后開始實施大幅度的政策調整。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上,中共中央提出建立全民族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之相應,中共中央在擴大和鞏固黨的組織問題上終于突破了此前的束縛。會議決議指出:“能否為黨所提出的主張而堅決奮斗,是黨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社會成分是應該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標準”[13]。這是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明確地以政治表現(xiàn)而非階級成分作為吸收和考察黨員的主要標準,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對組織吸納和干部培養(yǎng)工作都構成重要的影響。

七七事變爆發(fā)時,全國范圍內中共黨員僅剩4萬余人,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不足5萬人。但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凌與民族革命新高潮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和全面抗戰(zhàn)路線得到廣泛擁護,在深入敵后建立根據地的過程中得到廣大青年群眾的積極響應。中共實現(xiàn)了令人驚嘆的組織大發(fā)展,青年干部培養(yǎng)工作的群眾基礎也得到極大的擴充。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做出《關于大量發(fā)展黨員的決議》,要求各級黨組織要打破黨內在發(fā)展黨員中的“關門主義”傾向,“大膽向著積極的工人、雇農、城市中與鄉(xiāng)村中革命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堅決勇敢的下級官兵開門,把發(fā)展黨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戰(zhàn)中新的積極分子與擴大黨的無產階級基礎之上;特別注意在戰(zhàn)區(qū)在前線上大量的吸收新黨員,建立強大的黨的組織。在后方無黨組織的地區(qū),當?shù)貞杏媱澟c迅速的去重新建立與發(fā)展黨的組織”[14]。

青年是最富朝氣和熱情的社會群體。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廣大青年表現(xiàn)出強烈的抗日救亡熱情。中國共產黨無疑順應了這樣的歷史潮流,以百倍努力引領廣大青年投身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中去。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各種進步組織、社會團體的發(fā)展,并在其中發(fā)揮領導作用。譬如民先隊、抗戰(zhàn)后援會、青年救國團、青年抗戰(zhàn)同盟等,與原來的共青團組織形成協(xié)同效應。以這些組織、社團為中介性力量,中國共產黨吸納了大量愛國青年,自身在青年中的群眾基礎得到極大的發(fā)展。脫生于一二·九運動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在七七事變前已得到迅速發(fā)展,鄂、豫、蘇、皖、湘、贛、川、粵、桂等省及海外地區(qū)均設立分部,到1938年6月時隊員已超過5萬人。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將共青團改組為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簡稱“青救會”),強調打破過去團組織發(fā)展中的“關門主義”傾向,廣泛吸收愛國青年。改組后的根據地“青救會”會員很快由2萬余人發(fā)展到超過16萬人,至1941年已突破一百萬人。“青救會”中的積極分子成為根據地基層干部的主要來源之一。

中共依托自己創(chuàng)建的各種干部學校、??茖W校,培養(yǎng)大批青年干部??箲?zhàn)爆發(fā)前后,一大批愛國青年奔向心中的圣地延安和中共根據地。為了教育、選拔這些青年人,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及根據地內興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魯迅藝術文學院、延安大學等院校。其中,抗日軍政大學從1937年8月到1942年5月,共計培訓2.6萬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進步青年學生。抗日軍政大學還在敵后根據地創(chuàng)辦了十余個分校,培養(yǎng)數(shù)以萬計的青年。陜北公學(包括分校)共培訓1.3萬余青年。這些受訓的青年人后來多數(shù)加入黨、團組織,成為黨內著名的“三八”干部的中堅力量。

此外,中共在抗日根據地里還組織了大量民兵、自衛(wèi)隊組織,吸收大量青年農民。這些年輕的民兵、自衛(wèi)隊成員在戰(zhàn)斗中得到鍛煉、成長,其中的優(yōu)秀分子很多都參軍、入黨。到1940年上半年,各根據地有幾十萬青年參加了八路軍和新四軍,他們成為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革命軍隊里的基干力量。

抗戰(zhàn)勝利后,為了適應新的革命形勢,也為了進一步將廣大青年組織起來,中共中央決定重建統(tǒng)一的共青團組織,成為黨的后備軍。當時在中央分管青年工作的任弼時認為:“組織起來既便于教育提高他們,發(fā)揮積極性,又可以通過他們去提高廣大一般青年的積極性。我們把青年積極分子組織起來,還要在戰(zhàn)后的各項建設中教育他們,提高他們,通過他們去帶動廣大青年”[15]。團組織的重建更好地促進了青年工作的開展,同時也促進了黨對青年干部的培養(yǎng)。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土地改革是貫穿其間的大事。作為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群眾運動,土地改革對中共擴大基層青年組織、培養(yǎng)青年干部意義重大。1947年夏秋,在全國土地會議上,劉少奇指出:“青年團問題,由中央決定后就著手去辦。頭一步要選擇和訓練一批青年干部。在土改中把青年團下層組織形成起來,選擇積極分子加以訓練。中央局、區(qū)黨委要選擇一批有群眾工作作風的、虛心的、能接近群眾而沒有官僚主義毛病的青年干部去做青年團工作”[16]393。習仲勛在對關中新解放區(qū)的指示中提出:“組織農會,建黨、建團。各縣自上而下地組織農會籌備會,發(fā)動各地成立農會。鄉(xiāng)村農會要先有重點地組織,逐步發(fā)展,然后按發(fā)展情況及農民群眾覺悟程度召開鄉(xiāng)、區(qū)、縣各級農民代表會,并在農會中注意培養(yǎng)貧雇農領導骨干,以加強領導。青年婦女群眾都要組織在農會里邊”[17]。正是在熱火朝天的群眾運動中,一大批青年積極分子被吸收到基層團組織中來,一批在土改中表現(xiàn)出色的青年干部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各解放區(qū)逐步建立起青年團組織,為黨中央正式建團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在這一系列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組織了大量的青年積極分子,培養(yǎng)了大批的青年干部,為中國革命最后的勝利奠定重要基礎。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依托抗戰(zhàn)時期在國統(tǒng)區(qū)的進步青年團體,如民主青年協(xié)會、中國民主青年同盟、新民主主義青年社、民主青年聯(lián)盟等,中國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組織、發(fā)動了一系列愛國民主運動,從中教育、吸收了一批進步青年,為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作了組織和干部準備,其中不少優(yōu)秀分子后來成長為黨的優(yōu)秀干部。

二、思想引領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列寧曾指出:“沒有革命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因為革命理論能使一切社會黨人團結起來,他們從革命理論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們能運用革命理論來確定斗爭方法和活動方式”[18]。

近代中國風云莫測,各種社會思潮風起云涌。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黨在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過程中,一直堅持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各種錯誤思潮展開斗爭。當時,中國國內思想輿論界存在著林林總總的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想,譬如曾頗有影響的國家主義、戴季陶主義等資產階級右翼思想。中國共產黨利用報刊、雜志等各種媒介、輿論平臺對這些錯誤思想予以堅決的批判。這一系列思想領域的論爭,啟迪了廣大青年的思想覺悟、塑造了他們的革命理念,一代青年人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感召下走上革命之路。

在這一過程中,中共充分發(fā)揮了黨報黨刊的思想引領和思想教育作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在共產黨和青年團中成立專門的教育宣傳委員會。其職責“在于研究并實行團體以內之政治的主義上的教育工作以及團體以外之宣傳鼓動”[10]19。此委員會下設編輯部、函授部、通訊部、印行部、圖書館等部門。其中編輯部一方面負責《新青年》《向導》《前鋒》《中國青年》《青年工人》等刊物的創(chuàng)辦工作,另一方面負責編撰面向工農青年群體的通俗小冊子。編輯部專設一名干部,負責青年刊物材料的分配工作??梢哉f,這些刊物的編撰、出版、發(fā)行,廣泛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國內外左翼革命理論,吸引了大批進步青年,為青年干部的培養(yǎng)打下了早期的思想基礎。

《中國青年》作為一份直接定位于教育青年、引領青年的刊物,是當時《新青年》之后又一份影響廣泛深遠的刊物。中共中央要求:“《中國青年》的各地方版及各地的青年刊物,應該以教育為主要內容,適合各地環(huán)境與各種青年(特別是一般下級干部、小學教員和高校程度的青年)的要求而有計劃的灌輸他們以各方面的知識”[11]526?!吨袊嗄辍讽槕獣r代潮流,積極宣揚反帝、反封建思想;同時在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上特別注意生動活潑,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同“醒獅”“孤軍”等國家主義派、國民黨右派進行堅決斗爭。而且,《中國青年》還關注青年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給他們提出各種指導和鼓勵。是故,《中國青年》受到青年們的熱烈歡迎,《中國青年》的印數(shù)從3000份增加到3萬份,盡管反動統(tǒng)治者千方百計地查禁《中國青年》,逮捕迫害閱讀《中國青年》的讀者,但它還是不脛而走?!吨袊嗄辍吩谛旅裰髦髁x革命時期,教育影響了幾代進步青年,其中一部分青年后來成長為中國革命的杰出人物。而這些刊物的編撰團隊本來也是由一批年輕的革命者組成?!吨袊嗄辍返木幾?、發(fā)行過程本身也鍛煉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干部,他們成為那一代青年人具有號召力的領袖人物,譬如鄧中夏、惲代英、張?zhí)住⑹挸?、林育南等。他們以高尚的人格、革命的激情、?zhàn)斗的文字,團結教育了年輕的黨、團員及大量進步青年,對青年干部的生發(fā)、成長具有深遠影響。盡管反動勢力嚴厲查禁《中國青年》,迫害、抓捕《中國青年》的編輯、作者甚至讀者,導致《中國青年》暫停出版;但她依然得到廣泛傳播,這是中國共產黨對青年人、青年干部思想引領力的體現(xiàn)。全面抗戰(zhàn)時期,《中國青年》在延安重新復刊,成為“青年干部在理論、策略、工作和文化生活各方面的學習刊物”[11]529。

在思想引領、思想教育方面,除了書刊編撰、發(fā)行等,中國共產黨一直利用各種形式大力開展針對青年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和理論學習。中共在黨組織和青年團中設置的教育宣傳委員會里專門成立了函授部,面向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開設“經濟學及社會進化史、社會學及唯物史觀、社會思想及運動史、社會問題、國際政治及帝國主義”[11]20等理論課程,派理論功底好的干部作為專任教師,并印發(fā)講義、大綱等資料,這直接推動了青年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與此同時,中共各級組織還利用各種渠道在各地創(chuàng)建帶有讀書會、讀書小組性質的“馬克思研究會”,加強對黨團員的思想教育。

隨后,中共中央組織人員開展對經典理論的編譯出版工作。比如,《共產主義ABC》一出版便有洛陽紙貴的氣象。毛澤東在長沙創(chuàng)辦的文化書社、惲代英和林育南在武昌創(chuàng)辦的利群書社都經銷過《共產主義ABC》。阮嘯仙、馮菊坡等人在廣州創(chuàng)辦的愛群通訊社不僅銷售還自己翻印了一部分小冊子。除了這些由共產黨員們辦的社團,各地學校圖書館、書店也大量訂購了《共產主義ABC》。這本書在青年中覆蓋面可以說非常廣泛。黨內的理論家們在向青年黨員干部、進步青年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常常將《共產主義ABC》作為主要參考書和理論依托。譬如,在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毛澤東曾將《共產主義ABC》的部分內容編入基礎教材里。主持黃埔軍校政治部的周恩來也將《共產主義ABC》的主要章節(jié)編到軍校的政治講義中。任職于上海共青團中央的任弼時“定期去曹家渡純善里的平民學校講《共產主義ABC》”[19]。鄧小平、彭真等投身革命的青年均認為《共產主義ABC》對自己把握革命理論的要義有較多啟發(fā),而當時還是湘軍中一名青年軍官的彭德懷后來追憶道:“我入黨前,就只看過一本《共產主義ABC》,看過一本《通俗資本論》”[20],“特別是《共產主義ABC》,閱讀后印象較深”[21]。

在蘇維埃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青年干部的思想教育開始更加組織化、系統(tǒng)化。在激烈的軍事斗爭間隙,中國共產黨時刻不忘對軍隊干部、基層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各種專門培訓,努力在青年人中打造“革命后備軍”。當時,“每個縱隊內設立青年士兵學校一所,分為三班至四班,每個支隊一班,直屬隊一班,每班學生不得超過二十五人。以政治部主任為校長,以宣傳科長為教務主任。每班設一主任教員,每班以授足九十小時為一學期”[21]107。針對軍隊官兵的級別及文化程度的差異,黨團組織開展的政治訓練分為普通、特別和干部三班,“普通班之目的在使一般士兵得到初步政治常識”,“特別班之目的在造成普通班高一級的政治常識人才,以備將來升當下級干部之用”,干部班之目的在提高現(xiàn)任下級干部的政治水平線,使能領導群眾,以預備將來能充當中級干部”[22]103-104。

為培養(yǎng)教育青年干部,各根據地普遍開辦了黨團干部訓練班,訓練了大批黨團干部和青年骨干。中央蘇區(qū)在瑞金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學校、列寧團校,為青年干部系統(tǒng)講授包括共產黨黨史、共青團團史、共產主義運動等理論課。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等都到學校為年輕的學員們作過報告。此外,蘇區(qū)還創(chuàng)辦過紅軍大學、蘇維埃大學等干部學校,對廣大青年干部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及周邊興辦了不少干部訓練班以及多所干部學校、??茖W校,通過系統(tǒng)的政治理論學習,團結教育了一大批青年干部。例如,按課時量大小抗大的課程依次為政治課、軍事課和文化課;陜北公學要求課程安排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魯迅藝術學院的政治課比重也占了一半;即便是自然科學院,政治課比重也要占到20%。大體而言,當時的政治課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發(fā)展史、中國革命史、時事政策和形勢任務等。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止步于教育灌輸,同時還特別強調青年干部的自我教育。而這種自我教育最重要的辦法即是批評與自我批評。在整風運動中,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利器被充分利用,青年干部群體普遍經歷了大火淬煉,其人生觀、世界觀得到了整體改造,其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進一步樹立,全黨面貌為之一變。毛澤東曾在中共七大上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是說它們在不停的運動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蝕。對于我們,經常地檢討工作,在檢討中推廣民主作風,不懼怕批評和自我批評,……正是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侵蝕我們同志的思想和我們黨的肌體的唯一有效的方法[22]1096。

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這樣一種黨內的思想斗爭,清理、滌蕩了曾經給中國共產黨帶來嚴重損失的錯誤思想、路線,培養(yǎng)造就了大批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把握青年運動理論、充分了解中國社會現(xiàn)實、講原則有方法的優(yōu)秀青年干部。

三、實踐錘煉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抓著了世界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必須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去,再用到生產的實踐、革命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實踐以及科學實驗的實踐中去”[23]。對于年紀尚輕、閱歷尚淺的青年人,要想讓他們盡快成長、成熟起來,成為一名政治過硬、能力出色的中共干部,終究要靠革命實踐的歷練。

除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驅外,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干部,基本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人。這個時代絕非是坐而論道的清談時代,五四運動以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為開端,然后促動更多青年勞動者特別是工人群體參與其中,終實現(xiàn)全國范圍工學商各個社會群體的廣泛動員。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即是與長辛店鐵路工人、上海碼頭工人、安源煤礦工人們在工人運動的實踐中、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五卅運動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的愛國民眾,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運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與罷工工人和廣大愛國群眾共同奮斗,結成了牢固的戰(zhàn)斗同盟。這批先進青年,在斗爭實踐中探索革命真理,在運動中進一步學習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

在黃埔軍校中成長起來的年輕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動員下,投身軍旅,在東征、北伐的過程中舍生忘死、沖鋒在前,在國民革命軍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為國民革命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正是在大革命的斗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培養(yǎng)、鍛造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干部,為未來的蘇維埃革命打下干部基礎。毛澤東熱情地號召青年知識分子應脫去長衫,到農民中去,拜農民為師,同農民做朋友,“從他們的痛苦與需要中,引導他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向土豪劣紳爭斗,引導他們與城市的工人、學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聯(lián)合戰(zhàn)線,引導他們參與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國民革命運動”[24]39。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痛定思痛,進一步強調黨內干部必須深入到群眾中,在農運、工運、兵運的一線去鍛煉自己,去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推動新的革命。

正是在殘酷的革命斗爭實踐中,一批原來的讀書人、學生哥出身的青年干部迅速成長為堅毅果斷的職業(yè)革命家;同時,一批身處社會底層的工農出身的青年人,也被逐漸吸收到黨組織里,他們在實踐中逐步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成為了更加自覺的革命干部;也正是他們,一步步掀起了土地革命的新高潮。這段時間,在共產國際和蘇聯(lián)的干預下,王明、博古等在黨內資歷較淺的青年人,因留蘇背景被先后提拔到黨中央和地方黨組織的重要領導崗位。這批青年干部大多理論修養(yǎng)較好,部分人后來也成長為黨內優(yōu)秀的領導人,但嚴重缺乏實際革命工作經驗的他們,往往將蘇俄經驗照搬照抄到中國革命中來,給革命帶來嚴重損失。

經歷反圍剿的挫敗和長征初期的困境,遵義會議終令毛澤東重回中央領導層,全黨范圍內曾普遍存在的“左”傾錯誤得到初步糾正。在抗戰(zhàn)初興辦諸多干部訓練班、干部學校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也高度重視在實踐中鍛煉干部。在毛澤東看來,這種實踐絕非先鋒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的行動,而是要真正走向群眾、依靠群眾。只有沿著群眾路線的實踐方向才能讓青年干部真正成為合格的無產階級戰(zhàn)士。毛澤東在延安舉行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中國的知識青年們和學生青年們,一定要到工農群眾中去,把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大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沒有工農這個主力軍,單靠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這支軍隊,要達到反帝反封建的勝利,是做不到的。所以全國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一定要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和他們變成一體,才能形成一支強有力的軍隊。這是一支幾萬萬人的軍隊??!有了這支大軍,才能攻破敵人的堅固陣地,才能攻破敵人的最后堡壘[25]。

1939年7月,劉少奇在延安馬克思列寧學院的演講中,同樣強調了青年干部參加革命實踐的重要性:“要改變這種情形,除開要學習歷史上的革命經驗(前人的實踐)而外,還必須親自參加到當時的革命的實踐中去,在革命的實踐中,在同各種反革命進行斗爭中,發(fā)揮主觀的能動性,加緊學習和修養(yǎng)”[16]99。

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訓練后,大批青年干部從這些學校里走出來,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奔向了抗日前線、工作一線。在抗日御侮的苦斗中,這些青年干部真正在根據地、在群眾中、在部隊里落地生根,也真正理解了所學理論知識的實踐意義。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云曾明確指出:“沒有或很少工作經驗的干部,不是光在學校里長期學習,應該先到工作中去學習。沒有工作經驗的新干部只在學校中學習,要掌握理論是不可能的。真正的理論,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才能逐漸深刻地領會,因為理論是實際的反映,歸根到底是來自實際,而不是來自書本。這正像我們讀書一樣,某一本書自己確實已經讀過幾遍,但是,隔了幾年,因為工作需要,再去讀它一次,就好像是沒有讀過的新書,就覺得過去實在沒有讀懂。這個道理不是別的,就是實踐與認識之間的關系問題。認識必須由實踐中得來,而且只有經過實踐,認識才能發(fā)展”[26]。

這一時期,整風運動逐漸在全黨范圍內推開,中國共產黨針對全黨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錯誤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的清算、總結,群眾路線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工作方法,為奪取抗戰(zhàn)的全面勝利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證。中國共產黨也愈發(fā)重視在實踐中培養(yǎng)造就青年干部。

正因為如此,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軍事斗爭、土地改革、支前動員等工作中,廣大青年干部以更加實事求是的精神,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同革命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中國革命最終走向勝利的大進軍中成績顯著。

四、制度保障

自建黨起,中國共產黨從未停止自身的制度探索,在培養(yǎng)青年干部方面也不例外。就制度安排而言,共青團組織的設立和發(fā)展對培養(yǎng)青年干部有重大意義??梢哉f,青年運動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中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共五大上通過的《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議決案》明確指出:“黨對于共產主義青年團必須建立一種親密的聯(lián)合,必須積極的領導共產主義青年團,并且在實際工作中,加以幫助。共產主義青年團是共產主義運動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一條運河,黨須經過這條運河,而影響到廣大的勞苦青年群眾”[27]。無論從組織吸納、思想訓教到選拔任用,共青團組織都是青年干部成長的重要通道。因既往研究者對黨團關系問題已有較多討論,此處不再贅述,而主要談談其它方面之制度與機制問題。

首先,中國共產黨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青年干部教育制度和學習制度。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即意識到培養(yǎng)青年干部黨性修養(yǎng)的必要性,進而逐步建立起黨的專門教育機構——黨校。1923年冬,黨組織在安源煤礦開辦了黨校;1925年9月,北京的地方黨組織又籌辦了北京黨校,開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等理論課程。應該說,這一時期的黨校學員基本都是青年人。蘇維埃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獔F校”的干部教育體系已初具規(guī)模。除了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作為黨校),1932年12月,中共中央局又在江西瑞金縣洋溪村創(chuàng)辦列寧團校。在全面抗戰(zhàn)中,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及根據地內興辦了各類干部學校,逐步構建了系統(tǒng)的分層分類的青年干部教育體系。

同時,干部常態(tài)化學習的問題,也得到黨組織的重視。中共中央于1940年1月3日發(fā)出的 《關于干部學習的指示》對干部學習做出規(guī)定,要求在職干部每天學習兩個小時,并不得耽誤這些在職干部的工作時間。1942年,中共中央還專門發(fā)布《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其中對組織方式、學習標準、學習內容、課時分配都做出具體安排。這些指示雖非專意針對青年干部,但依然成為此后青年干部教育學習的基本規(guī)范。

此外,除了以教育訓練促使青年干部提高自身之思想意識,在艱難曲折的民主革命時期,青年干部的成長,同樣需要激勵機制。這種激勵自然首先基于良性的青年干部選任制度。在突破了“唯成分論”的窠臼后,“才德兼?zhèn)洹⒁缘聻橄取钡母刹咳斡脴藴试诟锩鼞?zhàn)爭年代已初步確立。一批批不同出身、不同背景、同樣優(yōu)秀的青年干部被提拔到各級領導崗位,為中國革命做出卓越貢獻。

調動青年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除了常態(tài)化的選拔任用外,也需要加強精神激勵。其中,典型塑造、榜樣樹立是中共黨內富有特色的激勵機制。中國共產黨一直注意建立典型人物的形象,并形成了一種制度性的安排。在不同范圍、不同層級,黨、團組織都會將一些干部樹立為榜樣,鼓勵青年干部以此為目標,激發(fā)他們的斗志。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典型的選擇并不拘泥,而重在精神激勵。譬如抗戰(zhàn)期間的著名榜樣人物,包括葉成煥、白求恩、張思德、吳滿有等等。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基層青年干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振聾發(fā)聵地提出:“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23]1004。張思德的事跡、品格激勵了那一代青年干部。

五、小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28]。青年干部的培養(yǎng)決定著現(xiàn)實中黨的組織力、戰(zhàn)斗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決定著黨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與發(fā)展前景。綜括而言,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青年干部培養(yǎng)工作的思想原則、方式方法上已經基本成型,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歷史經驗。

首先,保持黨與青年的血肉聯(lián)系,加強對青年的組織吸納,是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政治基礎。由于青年自身的種種特質,使得青年對國家興亡、社會變遷反應最為迅敏、激烈,是政治變革中最富戰(zhàn)斗力的關鍵群體。他們的政治選擇與參與程度深刻影響著政治力量的興衰成敗。青年人“跟著誰走”,勝利往往就屬于誰。正因為有著廣泛而高效的組織吸納,中國共產黨在培養(yǎng)青年干部工作上才有了源源不斷之人才儲備,鞏固了自身的執(zhí)政地位。當前,要想做好青年干部培養(yǎng)工作,必須相信青年、依靠青年,重視青年政治上、生活上的切身需求,充分發(fā)揮青年群體的才智、能力,不斷創(chuàng)新黨團組織服務青年的思路、方式,夯實、擴大黨在青年中的群眾基礎,把更多更優(yōu)秀的青年人才吸納到黨組織中來,進一步激發(fā)黨組織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

同時,就思想引領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青年干部培養(yǎng)的根本抓手,決定著青年干部培養(yǎng)的方向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政治屬性決定的,也是自身政治文化特質的集中體現(xiàn)。當前,面對深刻變化的社會和形形色色的思潮,必須教育、引導青年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黨史國情的切實把握上,筑牢青年干部理想信念的根基。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凝聚共識、指導實踐、抵御各種錯誤傾向的干擾,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接班人。

此外,在實踐中鍛煉青年干部,鼓勵青年走向群眾,是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現(xiàn)實路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檢驗思想意識的根本依據。只有經過艱苦實踐的青年干部,才是真正堅強可靠的無產階級戰(zhàn)士。當前,要想幫助青年干部在實踐中真正較快成長起來,需要鼓勵青年干部知行合一、積極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努力為他們在工作實踐方面創(chuàng)造條件、排憂解難;在此過程中,必須堅持群眾路線的基本原則,因為只有讓青年干部和人民群眾想到一處、干到一處,才能推動他們在改造世界的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yè)。

最后,尊重青年干部成長規(guī)律,完善黨內干部成長機制,是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制度保障。青年干部自身有著成長規(guī)律,其培養(yǎng)工作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決定了青年干部培養(yǎng)過程需要尊重規(guī)律、夯實制度。當前,除了充分發(fā)揮好黨團組織的協(xié)同作用外,要充分理解干部的成長需求和精神追求,不斷完善干部選任機制、激勵機制,不斷推進青年干部教育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

猜你喜歡
青年干部革命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青年干部的定制“課堂”
青年干部要當好新思想的學習者、宣講者、踐行者
中國的出行革命
淺談我國高校青年干部學習型團隊的構建
粉紅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