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銘 文鋒 王全桂
患者,女性,77歲。主因“左側鼻塞伴反復涕中帶血4年余,加重1月”于2018年12月10日入院,患者4年前無明顯誘因左側鼻塞伴涕中帶血,發(fā)病期間伴晨起吐深咖啡色痰及有腥臭味,否認膿涕、擤出豆腐渣樣物等不適,未予特殊重視及就診,近1月癥狀加重,就診于我院。既往有糖尿病史,血糖控制可。入院查體:鼻腔黏膜略干燥,雙側下鼻甲前端少許痂皮、雙側下鼻甲輕度萎縮,鼻中隔大致居中,鼻中隔左側后下方可見黏膜糜爛,肉芽樣增生,表面附有血痂,鼻中隔右側黏膜表面光滑,余未見明顯異常。電子纖維鼻咽喉鏡示鼻中隔左側后下方可見黏膜糜爛,肉芽樣增生,表面附有血痂,范圍約1.5 cm×1.5 cm。鼻中隔右側對應處黏膜略膨隆,表面光滑。鼻竇CT平掃示(圖1):各鼻道形態(tài)正常,鼻中隔未見偏曲,鼻中隔左側后部黏膜形態(tài)欠光整,可見條狀軟組織密度影,對應處鼻中隔骨質不連續(xù),局部可見骨質受壓變薄、吸收。門診于病變部位取病檢,病理回報:左側鼻中隔黏膜組織呼吸性上皮黏膜慢性炎癥,取材標本未見腫瘤細胞。入院診斷為:鼻中隔腫物(左);2型糖尿病?;颊呷朐汉笸晟菩g前常規(guī)檢查,于2018年12月11日全麻下行電視鼻內鏡下鼻中隔腫物探查切除術,術中見左側鼻中隔后端靠近鼻底處黏膜糜爛,肉芽增生,肉芽內可見灰白色腫物,在肉芽邊緣前方切開鼻中隔黏膜,沿鼻中隔軟骨表面向后分離,分離中探及長約2.0 cm×0.5 cm大小的表面光滑、長橢圓形、質硬腫物(圖2),考慮異物可能性大。取出“腫物”(圖3),見局部鼻中隔骨質受壓變薄,向對側凹陷,無缺損,修正受壓變形的鼻中隔骨質,去除周圍肉芽組織。鼻腔填塞可吸收止血海綿。術后恢復順利,鼻中隔無穿孔,無肉芽增生。患者于2018年12月14日出院。術后“腫物”病理回報:“腫物”為硅膠質地,鼻中隔黏膜組織呼吸性上皮黏膜慢性炎癥,間質大量成熟的漿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小血管增生。最終診斷為:鼻中隔異物(左);2型糖尿病?;颊咝g后定期復查,恢復良好。
圖1 鼻竇CT平掃所見:矢狀位(A)、冠狀位(B)、軸位(C)顯示病變位置(箭頭所示)
圖2 術中電視鼻內鏡下所見:左側中隔后端靠近鼻底處局部 黏膜缺損,箭頭所示為異物。
圖3 標本所見
鼻腔異物是耳鼻喉急診常見疾病,多發(fā)生于5歲以下兒童,3歲為高峰[1]。少數(shù)見于青少年及成人。成人的鼻腔異物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多數(shù)有明確的異物史或有明顯的不適癥狀,多在短期內就診。鼻腔異物的臨床表現(xiàn)與異物的性質、大小和存留時間、部位有關。極少數(shù)無明顯癥狀或長期存在于鼻腔內無明顯組織感染表現(xiàn)[2]。大多數(shù)鼻腔異物,在門診經前鼻鏡檢查或電子纖維鼻咽喉鏡檢查即可確診。但少數(shù)病例因病史不清,特別外傷或醫(yī)源性異物或植入體脫落、或異物存留部位隱匿、異物周圍炎癥反應包裹常常易被忽視和誤診。
該患者術后詳細追問病史,患者50余年前曾因萎縮性鼻炎行局麻手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案不詳,右側鼻腔術后不久曾有不明硬質異物脫出,患者未注意、也未曾進一步就診。本次發(fā)現(xiàn)腫物位于左側,考慮為50年前因“萎縮性鼻炎行黏膜下硅膠植入術”,后因張力大且長期壓迫黏膜,加之鼻腔黏膜萎縮變薄,逐漸刺激發(fā)生炎癥反應,繼而肉芽形成包裹植入物,患者出現(xiàn)鼻塞及涕中帶血等癥狀。
該患者高齡,以單側鼻塞及鼻衄就診,內鏡顯示鼻中隔后部黏膜糜爛伴增生,鼻竇CT顯示鼻中隔軟組織影伴增厚,首先考慮了腫瘤的可能,鼻中隔腫瘤以良性腫瘤多見,主要為血管瘤及乳頭狀瘤,主要表現(xiàn)為鼻堵及鼻出血,查體及內鏡可見腫瘤呈外生性,一般邊界清楚,血管瘤呈明顯紅色或暗紅色,乳頭狀瘤表面不平,均與該患者表現(xiàn)不符。惡性腫瘤主要為鱗狀細胞癌、淋巴瘤、惡性黑色素瘤等,主要表現(xiàn)為鼻堵及涕中帶血,查體及內鏡可見表面不平新生物,伴或不伴潰瘍,影像學上可有骨質的明顯破壞,需取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該患者老年女性,內鏡下鼻中隔可見鼻中隔黏膜糜爛,考慮惡性腫瘤可能性大,但門診病理檢查未見腫瘤細胞。另外需考慮鼻石可能,鼻石是鼻腔中內生性或外入性異物為中心,由鈣、鎂、磷等多種無機鹽逐漸包裹而形成,周圍黏膜呈慢性炎癥[3]。其癥狀近似于鼻腔異物,但以成人多見。鼻石多位于鼻底部,以下鼻甲與鼻中隔之間多見,還有的位于上頜竇口。內鏡下見其形狀不規(guī)則,表面欠光滑,狀如砂石或桑葚[4],可呈白,黑或灰褐色,若用探針觸之,其質堅如石,可使鄰近黏膜出現(xiàn)潰瘍及肉芽。如果鼻石體積過大,會壓迫鼻中隔,將鼻中隔推向對側,引起鼻中隔偏曲,甚至會導致鼻中隔穿孔[5]。該患者異物存在的時間較長,但是異物表面仍光滑完整,不利于分泌物等長期滯留及濃縮分解故未形成鼻石,進而也沒有出現(xiàn)典型的癥狀。
總結本例患者誤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病史詢問欠詳細:患者農村婦女,知識層次低,對自身疾病重視不夠,加之病史久遠常常被忽略,如未對患者既往病史特別是鼻部手術史詳細詢問,易丟失重要線索;②疾病特點易混淆:患者高齡,涕中帶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檢查可見腫物呈肉芽樣增生且有血性分泌物附著,經驗性認為腫瘤的可能更大;③鼻竇CT的臨床思維不夠縝密:鼻竇CT有利于顯示金屬,彈藥,玻璃等高密度異物,但對木質,塑料等異物顯示欠佳。本例患者為硅膠類植入物,CT平掃顯示不明顯。但如果仔細閱讀CT片,可發(fā)現(xiàn)軟組織陰影內有一長橢圓形、邊緣光滑的軟組織密度影(圖1),這種表現(xiàn)與腫瘤的特征不符,如果術前認真分析可能會對診斷提出一些疑問。通過此病例,再次強調了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強調要有認真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和扎實的理論知識,要注重臨床工作的經驗積累和臨床思維能力的訓練,防止誤診漏診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