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栓,朱慧敏
(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24)
毛澤東(1893—1976)的詩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史詩,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隨著毛澤東詩詞的結集并出版,學者們廣泛關注并開展了外譯工作,國內外出版了諸多毛澤東詩詞譯本。中外翻譯家積極投身于毛澤東詩詞翻譯的實踐為毛澤東詩詞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93年前后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翻譯家們?yōu)閼c祝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陸續(xù)出版了多個毛澤東詩詞譯著,如趙甄陶翻譯39首,于1992年出版了其《毛澤東詩詞(漢英對照)》;許淵沖于1993年出版其《毛主席詩詞選(漢英對照)》;黃龍翻譯47首,于1993年出版其譯著《毛澤東詩詞英譯》;辜正坤翻譯49首并進行詳注,于1993年出版了其《毛澤東詩詞》等。至今,毛澤東詩詞英譯熱度不減。許淵沖按詩歌創(chuàng)作時間排序且特增創(chuàng)作背景等信息,于2015年出版了基于1993年版本而作的《許淵沖英譯毛澤東詩詞(紀念版)》,并于2020年6月再版,在海內外廣泛發(fā)行與宣傳;李正栓翻譯了46首詩,按年代排序,詳盡地將毛澤東詩詞進行英譯,力圖完整呈現其中文風貌,2010年出版《毛澤東詩詞精選(漢英對照讀本)》,2018年于多倫多教育出版社再版《毛澤東詩詞精選精譯》,2020年增加西班牙語,于古巴教育部直屬的出版社出版《毛澤東詩詞精選精譯》(漢語、英語、西班牙語三語本)。近年來,毛澤東詩詞的關注熱度持續(xù)上升,眾多學者都進行了相關研究,如蘇桂集毛澤東詩詞英譯、鑒賞、研究于一體,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梳理;楊國孚等人特選毛澤東經典詩詞并附上寫作背景、簡析及鑒賞內容,以此提高讀者對作品的鑒賞能力;朱曼華也在編譯過程中收錄了部分毛澤東詩詞,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時代以及社會環(huán)境;張智中進一步進行比較研究,挖掘毛澤東詩詞的價值;楊玉英從比較的視野、運用比較文學的理論方法進一步研究毛澤東詩詞、語錄、理論的英譯著作并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成果梳理。毛澤東詩詞研究成果頗多,筆者在此便不一一列舉。由上述可知,毛澤東詩詞譯著翻譯研究一直是熱點和焦點,有豐富的研究價值和挖掘潛能。
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的副文本(paratext)概念對文學翻譯研究是個重大推動。他在《副文本:闡釋的門檻》(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中對副文本進行定義和闡釋,還提到副文本的作用[1]。熱奈特將副文本分為內文本(peritext)和外文本(epitext)兩類。內文本包括封面、扉頁、附屬頁、排版印刷、序跋、譯者前言、他人前言、譯者序言、他人序言、中文“題解”、中英“注釋”、插圖、附錄和參考文獻等。外文本包括譯者個人的身份和經歷、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譯者的研究文章、他人的譯著評價、譯者的學術講座、相關媒體的采訪報道等。二十世紀翻譯的“文化轉向”受到眾學者的關注,譯學研究朝向宏觀研究發(fā)展,源語文本的選擇、源語的社會語境、譯入語的社會文化語境、讀者的接受水平等等得到了學者的重視。學者發(fā)現,在翻譯實踐和研究中,副文本意義非凡,它能闡釋譯者的翻譯動機與態(tài)度、補充正文與譯文的內容和相關必要信息、引導讀者深入理解文本并進行鑒賞、構建詩人全方位形象。
本文以邁克爾·布洛克(Michael Bullock, 1918—2008)和陳志讓(Jerome Ch’en, 1919—2019)于1965年出版的MaoandtheChineseRevolution[2]、黃雯(Wong Man)于1966年出版的PoemsofMaoTse-tung[3]、許淵沖(1921—)于2006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與詩意畫》(1993年版本)[4]、辜正坤(1952—)于1993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5]與李正栓(1963—)于2018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精選精譯》[6]五個譯本進行研究,深入挖掘毛澤東詩詞譯著副文本的作用,以期對后續(xù)的詩詞譯著研究有引導作用,并對副文本理論的發(fā)展有建設作用。這些譯者具有代表性,布洛克是英國人,后移居加拿大;陳志讓是華人,后移居加拿大;黃雯是中國人;許淵沖是老一輩翻譯家;辜正坤是中年翻譯家;李正栓是中青年教師。
在翻譯活動中,副文本至關重要,譯者的翻譯動機和翻譯態(tài)度在封面、序言、譯者前言、他人前言、譯者簡介、注釋等副文本中有所隱含或闡釋呈現。
讀者在購買或者閱讀書籍時,首先看到的便是封面。封面的排版設計與其呈現的信息極大程度影響著讀者的購買欲和閱讀欲。以李正栓《毛澤東詩詞精選精譯》為例,其封面的文字說明了此書的翻譯動機是以此書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1893—2018),這使對毛澤東有所了解的人們快速了解此書的出版目的,吸引人們閱讀,通過閱讀此書進一步理解毛澤東,回憶毛澤東的生平事跡,共同紀念毛澤東的偉大誕辰。
同時,李正栓《毛澤東詩詞精選精譯》中的“譯者的話”(譯者前言)也說明了他對譯者與作者的關系的理解,闡釋了他翻譯毛澤東詩詞的態(tài)度和原則:避免譯者或減少譯者介入;詩歌翻譯應當風格對等,譯者風格不宜掩蓋作者風格,譯者應當適當控制自己的風格,不能遮蓋甚至抹殺作者的風格;原詩的韻和詩行的數量與長度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譯者應遵循原詩作者的音韻安排;最大限度地令讀者耳目一新、朗讀流暢且心有所感[6]Ⅲ。該書以三封推薦信的形式呈現了他人序言,這從他人的視角再度表現了李正栓的翻譯態(tài)度。北京大學劉意青教授(中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在“推薦信一”中提到李正栓翻譯態(tài)度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對于忠于原文的重視,比如《沁園春·長沙》一詩第一節(jié)的最后:“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崩钫ㄗg為:“Sighing over the immensity,/ I ask the vast and dim Earth: / Who will lord over the world? ”她認為這個譯文的最后一句比其他譯者因避免讀者看不懂而在譯文中做的解釋性翻譯更加有力、委婉[6]Ⅵ。從譯者介入的角度來說,與“All beings’ fall and rise”這個譯文相比,李正栓譯文中的“Who will lord over the world?”的譯者介入確實更少。中國已故的典籍英譯名家汪榕培教授也在“推薦信二”中提及李正栓的翻譯態(tài)度,他從譯文質量進行分析,推薦該書的同時也告知讀者李正栓的譯文遵從了忠實對等的翻譯原則,他細致捕捉了毛澤東的思想和情感并傳達給讀者[6]Ⅸ。美國的著名專家理查德·T·卡特博士也在“推薦信三”中指出李正栓的毛澤東詩詞新譯版本讓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能接近毛澤東的詩。他說李正栓新譯的毛澤東詩詞不僅使讀者體會到其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還使讀者領會到毛澤東詩詞本身的文學價值。得益于多年的學習、于北京大學求學的寶貴經歷以及他為研究生講授英詩和英詩格律的教學實踐,李正栓對英詩韻律的細微差別極為敏感,因此他追求譯文形意具備。他嚴謹求實的翻譯態(tài)度決定了其具體翻譯技巧的運用。李正栓在研磨他的譯文時,態(tài)度謹慎小心,使用合適的翻譯方式來進行毛澤東詩詞翻譯,還原毛澤東真實的思想情感和其時代背景[6]Ⅺ。
綜上所述,譯者的翻譯邏輯和翻譯思想能通過副文本有所呈現,副文本能幫助讀者快速了解譯者,并且進一步明晰譯者的翻譯動機和態(tài)度。
副文本的形式多種多樣,語言和非語言的副文本都能對正文和譯文進行補充和闡釋,給予讀者更多的閱讀信息。注釋、附錄、插圖等副文本都能直接或間接地提供正文和譯文中未能明顯表達的詳盡內容。
辜正坤譯注的《毛澤東詩詞》一書中,《蝶戀花·答李淑一》的注釋對第一行譯文“You lost your darling Willow and I my Poplar Proud”做了有趣的闡釋。讀者通過注釋不難領會出“驕楊”音同“驕陽”,暗含“酷烈的(陽光)”的意義,而其中的“驕”字還具有“驕傲的、自豪的”的意思,“驕楊”含有“令人驕傲的楊開慧”之意。毛澤東通過此詩表達了為烈士們而感到自豪,為其犧牲感到哀痛,并樂觀展望充滿希望的未來的思想感情,他期盼國民黨反動派被推翻、革命最終成功、天下和平。同時,辜正坤在《蝶戀花·答李淑一》的原文和譯文后緊跟著提供了李淑一的原詞《菩薩蠻·驚夢》,這對正文和譯文進行了內容上的補充,把毛澤東和李淑一的互動完整地呈現給讀者,讓讀者接觸到李淑一來信中表達的其懷念為革命犧牲的丈夫柳直荀的思緒,以及毛澤東回信表達的他懷念和悼念妻子楊開慧的情感和其思念、哀悼丈夫的情感同樣深切。李淑一《菩薩蠻·驚夢》原詞的補充使讀者能充分體會到毛澤東對于烈士遺孀的關懷,以及對革命友人的哀悼之情,在內容上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的人文情懷和革命信心。
布洛克和陳志讓的MaotheChineseRevolution一書的附錄內容很多,包含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代表全國各界出席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五十七名黨員名單;1927—1945年的毛朱紅軍軍隊情況;紅軍兩年的長征情況;陜甘寧邊區(qū)的經濟狀況;1945—1949年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對比。同時,此書也列出了按時間順序排列的1893—1949年期間的大事件紀要(毛澤東各重大事件皆穿插其中)和327條參考文獻,為讀者補充了時間線索和參考資料,提供了正文和譯文所沒有明顯提及的歷史事實信息。此書目錄后專門為讀者提供了書中附的地圖的頁碼索引(包括湖南省地圖、井岡山地圖、長征地圖以及內戰(zhàn)地圖)和縮略語所代表的術語,非語言的地圖記錄了歷史中的重要地理信息,而縮略語術語補充則使讀者更好地獲取相關文本所傳達的內容。種種副文本雖形式多樣,但它們都方便讀者在閱讀詩詞的過程中進行相關內容的查閱,欣賞毛澤東詩詞的同時,也能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
李正栓的《毛澤東詩詞精選精譯》選譯了從1921年到1965年的46首詩并按年代排列。中文原詩與英文譯文之后緊跟著的李正栓對詩詞的具體中英文雙語題解和注釋是根據詩詞的具體需要而作的,篇幅各不相同,但都在內容上貼近讀者,給予讀者必要的補充信息,解答心中的疑惑,并且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此書中文注釋和英譯的注釋俱全,兼顧漢語讀者和英語讀者,給予讀者們方便,讓讀者更易吸收和接納此書,進一步了解毛澤東詩詞,掌握其內容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這些題解和注釋對毛澤東詩詞中出現的具體時間、地名、人名、事件的因果與發(fā)展過程進行了翔實的解釋并進行事實確認,甚至提供了除歷史學家以外的讀者很難搜索得出的線索和史詩資料,顯然這些題解和注釋對讀者,尤其是對西方讀者而言,是必不可缺的,有助于他們通過補充信息來理解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與情感,還原歷史事件真相。團隊成員在這些題解和注釋中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助于這個譯本價值的提高。因此,理查德·T·卡特博士在該書中的“推薦信三”中表示,《毛澤東詩詞精選精譯》一書將會引起所有從事亞洲研究、從事中國文學研究、從事當代中國社會和政治歷史研究、從事中國革命細節(jié)研究和從事研究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活動家的毛澤東的生平的學者對它的關注和興趣[6]Ⅻ。此書有附錄,內容很多,包括了常見詞牌的英譯(按字母順序排列,包括詞牌名、其漢語拼音與其常見的英文翻譯)和幾種常見詞牌英譯組列方法(每段中英版對照,以較長篇幅教授讀者組列方法)。我們不難看出,譯者對詞牌名的翻譯較為獨特,李正栓摒棄了以往的詞牌名譯法,采用了漢語拼音來承載詩詞的內涵。翻譯過程中參考的學者評價、相關注釋和閱讀總結方便了讀者快捷地找到其需要的資料內容,助力其理解毛澤東詩詞。
以上述對三本譯著的分析可知,副文本有著補充正文譯文內容的重要作用,它能幫助讀者了解更多無法從正文本直接獲取的必要信息。
副文本對讀者有引導作用,它能使讀者產生同理心和共鳴,進而引導讀者理解和欣賞文本。插圖、書法、手書等副文本都能從多模態(tài)的角度給予讀者更好的閱讀感,引導讀者深入閱讀,增強其對于文本的理解和鑒賞體驗。許淵沖的《毛澤東詩詞與詩意畫》的副文本十分典型,有助于讀者理解和鑒賞毛澤東詩詞。下文以該書封面與扉頁的圖畫以及正文本的插圖為例,細論其引導讀者理解和鑒賞的作用。
《毛澤東詩詞與詩意畫》封面以傅以新為毛澤東《念奴嬌·昆侖》一詩所作的《昆侖》圖為基礎做了部分調整,其背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分是風沙和遠處的山巒,以淡棕色和墨色構建蒼茫的遠景,暗示著革命道路崎嶇與未知。上半部分是藍色的天空,它用藍色的色調構建出輕松愉悅的氛圍,暗示著美好的革命未來。封面的意象以迎風的松柏形象為主,它在石堆中迎風而立,卻依然不倒,結合著下半部分蒼茫遠景的背景,仿佛封面發(fā)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般悠遠綿長的由心慨嘆,給予讀者一種問答互動的即視感。這封面中的青松就是毛澤東本人的化身。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恐鞒粮〉娜俗匀皇且悦珴蓶|為首的、以天下為己任且勇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們!毛澤東的形象正如這堅忍不拔的松柏,雖然前方的革命道路崎嶇而艱險,但他仍堅定革命意志,做出標桿作用,引導革命走向勝利,迎來全國解放,重獲和平。除了青松,還有一只鳥的意象也引起了讀者的關注。在藍色的天空與蒼茫的遠景的交界處,一只鳥展翅飛來,它攜帶著革命前線的消息,給予革命者們希望。除了封面,《毛澤東詩詞與詩意畫》的扉頁也很吸引讀者眼球。扉頁的主體形象是生長在石堆中傲立風雪的梅花樹,它與封面迎風聳立的青松相互呼應,引導讀者理解毛澤東并鑒賞其詩詞內涵和韻味。
值得關注的是,傅以新、王國能、徐克偉、劉步蟾、鄭玉闐與蔡程六人齊心協(xié)作為《毛澤東詩詞與詩意畫》一書配圖,力求畫風相對整齊統(tǒng)一,其優(yōu)秀經典畫作良多,其例子不勝枚舉,筆者在此僅列其中的幾處:劉步蟾為《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詩所作的“秋收起義”圖具有紀實特色,鮮明地表現了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進行武裝起義并終于建立起我國首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且開創(chuàng)出新的革命道路的偉大壯舉,引發(fā)讀者對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的感慨;劉步蟾為《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一詩所作的“誰敢橫刀立馬”圖展現了英勇善戰(zhàn)的彭德懷將軍的雄風,表達了吳起鎮(zhèn)大捷對廣大紅軍的鼓舞和激勵,引發(fā)了讀者對革命事業(yè)的信心以及對革命美好未來的展望;鄭玉闐為《浪淘沙·北戴河》一詩所作的“北戴河”圖展現了革命者們眼中的北戴河,重現其當時令人心顫的絕妙景色,引導讀者體會領悟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廣闊胸襟和雄偉氣魄;王國能為《五律·挽戴安瀾將軍》一詩所作的“浴血冬瓜守”圖精妙展現了戴安瀾將軍英勇奮戰(zhàn)的場景,引導讀者體會革命者們的堅強勇敢、不怕苦不怕累、永不放棄的偉大的革命精神。
除了本例中的《毛澤東詩詞與詩意畫》的圖畫,其他四部毛澤東詩詞譯著中的插畫、書法、毛澤東手書、注釋等副文本皆同理,筆者在此不多做贅述。
這些副文本使詩詞易讀,更加貼近讀者,引導讀者體會到毛澤東的內心思想和個人情感,進一步理解和鑒賞毛澤東詩詞作品,通過詩詞理解毛澤東,和毛澤東深入“交流”,并掌握其時代背景和中華文化特征。不難看出,副文本起到了構建背景與營造氛圍,引導讀者理解和鑒賞的作用。
副文本對作者的形象有建構作用,塑造作者全方位的人物形象。毛澤東詩詞譯著的副文本更新了毛澤東的形象,刷新了人們的認知,還原了真實的毛澤東。它以多元視角全方位展示了毛澤東“風流人物”的生動立體的形象。
黃雯在PoemsofMaoTse-Tung的序言中回溯了中國詩歌的歷史,梳理了詩詞的發(fā)展過程和其特點:詩歌從人類還沒有創(chuàng)造文字時就已經存在了,并于西周時期逐步成形,他在回顧孔子編纂的用以傳播倫理道德的以四言為主的《詩經》的傳頌、長短句結合的民歌的傳播、戰(zhàn)國時期傳承民歌部分特點的以愛國詩人屈原《楚辭》為代表的新詩體“楚辭體”、韻律整齊的唐詩、旋律優(yōu)美的宋詞等發(fā)展階段后,最后集中講毛澤東詩詞。黃雯指出,毛澤東詩詞表現了新時代詩詞的進步性和它對以往詩詞的繼承與發(fā)展,它韻律十足、內容豐滿、思想深刻,使讀者從中能回首往昔歷史、立足客觀現實并展望革命未來,值得廣大學者深入研究。通過這篇序言,讀者對中國詩詞發(fā)展脈絡有了大體的印象,對其各階段特點進行了重點把握,并且,此序言對毛澤東作為新時代詩人對詩詞的創(chuàng)造性改良以及毛澤東詩詞的現實意義與巨大研究價值進行了詳細說明,進而能以此令讀者構建出毛澤東作為詩人的形象,使毛澤東的形象更為豐滿。
辜正坤亦以較長篇幅于《英漢對照韻譯毛澤東詩詞》的譯者導言部分對詩詞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情感、寫作文風、修辭用典等進行了精妙貼切的概括,呈現了毛澤東的詩人形象。他在導言中回顧了以往詩詞的特點與其價值,繼而以幾首經典詩詞為例,著重介紹毛澤東詩詞的獨到之處,將之與早先的傳統(tǒng)詩詞進行對比,強調了毛澤東詩詞的歷史意義以及其先進的思想性,突出了毛澤東詩詞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大貢獻,突出了毛澤東作為詩人對當時的人民群眾以及對后世的積極影響。
布洛克和陳志讓的MaotheChineseRevolution一書中的代表全國各界出席中共一大的全體黨員名單、1927—1945年的毛朱紅軍軍隊情況、長達兩年之久的紅軍長征的概況、陜甘寧邊區(qū)的經濟狀況、1945—1949年解放軍和國統(tǒng)軍軍隊對比的附錄以及各詩詞譯文后的注釋皆涵蓋了各階段的政治戰(zhàn)略背景的詳細信息。同時,此書以時間順序排列的大事件紀要詳細記錄了毛澤東1893—1949年間的各個重大事件。該書以歷史順序排序,還原毛澤東一生中的心路歷程和不凡經歷,讀者可以結合上述副文本,在閱讀詩詞作品的同時,更深層次體悟作品蘊含的革命內涵,例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和《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還原的當時嚴峻的革命過程、《沁園春·雪》記錄的1936年紅軍東渡黃河準備抗日之際,毛澤東面對皚皚白雪油然而生的感嘆和對未來的期望、《七律·到韶山》在對革命過程的回顧與慨嘆之后謳歌的人民群眾可貴的革命精神、《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毛澤東等領導人始終堅持革命的思想、歡慶南京解放的激動心情以及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心。這些副文本中的革命要素都為構建毛澤東的革命者形象添磚加瓦,使毛澤東的政治抱負、革命熱情、戰(zhàn)略謀慮以及群眾基礎躍然紙上。
在許淵沖的《毛澤東詩詞與詩意畫》一書中,插圖為呈現毛澤東的革命形象做出了許多貢獻。例如,劉步蟾為《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詩所作的“秋收起義”圖以毛澤東為主要構圖人物,呈現了足智多謀、英勇果敢、全身心致力于革命的毛澤東,突出其重大的革命貢獻;徐克偉為《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一詩插圖,展現了狂風暴雪氣候的宏大場景,在困難重重之下,毛澤東等人勇敢前行的不畏艱險的紅軍革命精神;傅以新為《清平樂·會昌》一詩插圖,恰到好處地表達了“這邊風景獨好”之感;傅以新為《七律·長征》一詩所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圖以壯闊的雪山為背景,遙望遠方的意象暗含著毛澤東對美好的革命未來的期盼以及其內心對革命的澎湃熱情;傅以新為《清平樂·六盤山》一詩所作的“天高云淡”圖呈現出紅軍戰(zhàn)士們在六盤山迎風挺立的身姿,表達了毛澤東回顧長征的慨嘆與其堅定的革命意志?!睹珴蓶|詩詞與詩意畫》中的例子頗多,筆者在此便不再羅列。
毛澤東不僅僅是卓有才華的詩人,也是書法家。近年來,其書法作品已陸續(xù)在多地進行宣傳與展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PoemsofMaoTse-Tung、《毛澤東詩詞》與《毛澤東詩詞精選精譯》三本譯著都呈現了毛澤東親筆手書。通過隨譯著而附的呈現方式,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毛澤東手書作品的大氣磅礴、氣勢恢宏,其書法風格堪稱一流。也正是這些書中附上的書法作品為讀者勾勒了不拘舊俗、超越前者的書法家毛澤東的形象。俗話說,見字如見人,毛澤東的書法與其性格特點和生活經歷息息相關,毛澤東書法從楷書到行書再到草書是有一定過程的,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代表著他的書法探索時期、風格形成時期和書風深化時期。結合他在各個時期的詩詞作品以及其對應的書法作品,讀者不難明白毛澤東達成的書法成就并構建出其作為書法家的人物形象。
通過對上述五本譯著副文本的詳細分析可知,副文本從多角度補充了毛澤東的個人信息,對讀者構建作者的詩人形象、革命形象和書法家形象有著重要意義。無論是內文本還是外文本,無論是文字表述還是圖畫這樣的多模態(tài)呈現方式,副文本都直接或間接地呈現了詩人的形象,表達力極強,效果顯著。
本文以五本具有代表性的毛澤東詩詞譯著為例,結合副文本理論對副文本的作用進行研究,從內文本和外文本兩方面的多要素入手,深入挖掘了副文本闡釋翻譯動機與態(tài)度、補充正文譯文內容、引導讀者理解與鑒賞和構建詩人全方位形象這四個主要作用,并以具體實例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對我們自己和其他學者后續(xù)研究毛澤東詩詞和其他詩人詩詞譯著有一點引導作用,并對副文本理論的發(fā)展有建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