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榮
(新疆阿勒泰哈巴河縣第一小學 新疆阿勒泰 836700)
什么是“讓學引思”呢?“讓學引思”的含義是指教師將課堂讓給學生,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白寣W引思”的理念實際上就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這對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诖?,本文就“讓學引思”在小學語文深度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探究。
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可以先優(yōu)化導入的情境,從初始階段就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接下來的探究。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大自然的聲音》時,教師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聲音的導入情境。教師先為學生播放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像小雨從屋檐滴落、大雨拍打在湖面、天空中的打雷、高層呼嘯著的風,然后讓學生猜測這些都是什么聲音。這種方式就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而當學生正確猜出某些聲音時,也會產生成就感。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形容自己聽到的聲音,比如小雨滴答像什么。有的學生回答像敲著小鼓,有的回答像催眠曲,也有的回答像大自然的低吟淺唱。雖然學生積極回答了問題,但與此同時,也會產生更多的疑問,比如這節(jié)課要講述的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教師要播放各種各樣的聲音,為什么要形容這些聲音。在這些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積極的投入到課堂探究中,了解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優(yōu)化導入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可以促進學生在接下來的探究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最終可以達到“讓學引思”的目的。[1]
許多小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缺乏質疑的意識。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就可以巧設問題陷阱,激發(fā)學生的質疑意識。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落花生》這篇文章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情境:讀完這篇文章,同學們是不是覺得花生的品質很值得我們學習,蘋果、石榴等一無是處,不值得我們推崇?這一問題比較極端,對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有著一定的幫助。像有的學生認為蘋果、石榴并不是一無是處,它們也會結出果實;不能因為它們長在枝頭就否定它們。有的學生指出紅彤彤的石榴搭配著綠綠的葉子,反而使得景色更加美麗,因此換個角度來看,蘋果和石榴不僅有品嘗的作用,還有觀賞的作用。還有的學生說每種事物各有特色,不能否定這種區(qū)別。在這種啟發(fā)下,越來越多的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這篇文章,對一些思想也產生了質疑。而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給予支持和肯定,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批判質疑的習慣。教師創(chuàng)設具有陷阱的問題,給予學生更多的啟發(fā),使學生敢于質疑,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最終促進了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2]
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還可以充分挖掘課堂中的意外生成,因勢利導教學。這一方面實際上展現(xiàn)的是對學生思考的肯定;另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以《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為例,在學習本篇文章時,有的學生提出疑問:第五顆豆子和小女孩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小女孩在看到第五顆豆子后就會痊愈起來,是因為豆子有什么魔法嗎?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就可以組織討論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有的學生認為,是因為豆子的堅強激勵了小女孩;有的認為豆子代表的是外面的世界,這激發(fā)了小女孩對外界的好奇,因此小女孩努力接受治療,讓自己變得健康起來;還有的學生認為豆子就像小女孩的小伙伴,因為有了陪伴,小女孩很快就變得健康了……在這種討論中,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發(fā)展。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問,利用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深入探究,最終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以上,就是本文關于如何應用“讓學引思”開展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的研究。既然是“讓學引思”,教師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學習規(guī)律,充分利用和挖掘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這樣才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希望本文從激發(fā)探究欲望、培養(yǎng)批判思維和因勢利導教學三個角度,就應用“讓學引思”促進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可以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以促進學生在“讓學引思”教學模式中得到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