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艾靜 萬 霞
(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嘉陵小學 重慶沙坪壩 400032)
我國殘障學生約79.46萬人。殘障學生居家的娛樂形式主要為使用電子屏幕。研究表明:殘障學生主要應用電子屏幕于社交軟件、視頻游戲、影視劇。國內媒介宣揚較多的是“使用電子屏幕與近視、成癮、厭學的聯(lián)系”等消極方面。但是研究發(fā)現電子屏幕使用得當,可以開發(fā)殘障學生潛能,促進身心發(fā)展[1]。
在社交軟件應用上,殘障學生多采用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與人互動。對象多為親人、老師、同學等熟悉的人。互動方式多為發(fā)送語音或開視頻。研究表明,社交軟件的使用能提高殘障學生溝通的質量,促進積極的人際交往,帶來愉悅的心理體驗。因此,讓殘障學生科學使用社交軟件是非常必要的[2]。
在殘障學生使用社交軟件時,家長要重視、堅持網絡安全教育:避免殘障學生泄露個人隱私、預防網絡霸凌、網絡猥褻、網絡詐騙的發(fā)生。
在使用時間上,因為將社交軟件視為溝通工具,所以不用過于苛求,與殘障學生居家作息時間一致即可。
現有研究表明:具有計劃功能的益智類游戲(如:我的世界)能提升玩家的執(zhí)行功能。第一和第三人稱的射擊類游戲訓練能產生對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的穩(wěn)定遷移。角色扮演游戲能豐富學生語言儲備,提高學生共情能力,促進社交技能發(fā)展。訓練認知能力的視頻游戲(如:Lumosity、BrainChallenge),訓練效果與傳統(tǒng)紙筆訓練相比,效果沒有顯著差異。殘障學生在進行視頻游戲時,注意力品質更高[3]。
現有研究表明,在使用視頻游戲提高殘障學生認知能力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有選擇。家長選擇內容健康、殘障學生喜歡的游戲[4]。如:部分輕度智力障礙的小學生喜歡微信小程序的“物理小汽車”游戲。二是有目的。家長分析游戲功能,了解游戲中的認知功能成分、社交功能成分,有目的地指導殘障學生游戲。
在使用時間上,現有研究表明:集中練習的效果好于分散練習。也就是說:讓殘障學生隔幾天玩一次,每次玩的時間稍長,比每天都玩少許時間效果好。各位家長可以參考視頻游戲相關研究的實驗設計:每周3~5次,每次0.5~2小時。
電影、電視劇、抖音短劇等影視作品,和書籍(圖書、繪本)具有類似的作用機制,以隱喻這種簡潔的方式展現復雜的困難材料。但是影視劇比起書籍,以圖像為主,視聽結合的呈現方式,突破了文字的阻礙,更適合作為殘障學生的訓練素材[5]。
研究表明,殘障學生觀看影視作品的益處有:1.消除疲勞,活化免疫系統(tǒng)。研究者發(fā)現,在安靜昏暗的環(huán)境中觀看電影,觀看者的狀態(tài)與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相似。2.釋放壓力,調節(jié)情緒。尤其以悲劇電影和喜劇電影為典型。電影圖像比普通記憶帶來的情緒體驗更強,快樂和悲傷這兩種相反情緒會在大腦截然不同的位置造成最大激活。研究發(fā)現,笑能減輕焦慮,降低恐懼感,減少侵害性;哭能釋放傷害、恐懼,緩解憤怒與罪過。3.基于鏡像神經元的理論,學生通過對故事(角色)的投射,學習共情;通過模范角色的語言行為,積累詞匯豐富經驗;通過對角色思維模式的認知,探索出更靈活的行為方式。4.能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影視劇比印刷品多了聲音、活動影像,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九大潛能。5.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诜e極心理學的研究認為:電影具有賦能的功能。2018年國內的一項研究表明:電影培育四年級小學生24項優(yōu)勢顯著上升[6]。
現有研究表明,在使用影視劇促進殘障學生身心發(fā)展時,需要注意:1.創(chuàng)建安全干凈的網絡視頻平臺。家長可以采用安裝“青少年凈網軟件”,在各個視頻平臺選擇“青少年模式”。2019年10月始,我國六間房、花椒直播等24家網絡直播平臺和搜狐視頻、百度視頻等9家網絡視頻平臺統(tǒng)一上線“青少年模式”。截至目前,國內共有53家平臺上線“青少年模式”。2.影片選擇應考慮殘障學生的興趣。如:部分亞斯伯格學生對紀錄片興趣更高,因此在選擇影視劇時可以選擇紀錄片、紀實類影視劇。3.觀看影視劇時,家長的指令會對青少年觀影感受有更大影響。所以,建議家人觀影前不做帶觀點的評價。觀影過程中, 家長要根據殘障學生認知水平給予支持[7]。例如:輕度智力障礙小學生在觀看影視劇時,家長提前介紹故事背景,在觀看過程中可以暫停進行重要線索講解。4.觀看后保證有充分的討論時間。討論內容包括:觀看者的想法,對劇中各種隱喻的理解,對角色所遇困難的解決方法。研究表明:參與討論的家人越多,討論激烈,討論時間長,效果會更好。
在觀看時間上,研究發(fā)現,一次完整的影視劇觀看討論具有的即時療效能持續(xù)一周左右。一般情況下觀影次數應不低于四次,頻率不低于每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