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青蘭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能會因為課堂上的種種原因而無法完全落實。因為課堂教學的預設和生成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本文通過反思筆者實際教學中產(chǎn)生的困惑,結合多次外出學習的聽課心得體會,經(jīng)過在課堂教學中的不斷實踐,就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和生成展開論述。
【關鍵詞】課堂教學;問題;創(chuàng)見性;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課堂教學的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效率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的預設。沒有精心的預設,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就無法有序地展開。不過,再怎樣精心的課前教學設計都無法將課堂的一切都預設好。其中,課堂教學設計中貫穿整節(jié)課堂的問題預設就充分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前預設好的問題就會因為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意外”而有了不可預設的變化和新的不可預知性。因此,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和生成是能否完成一節(jié)流暢而精彩的課堂的關鍵。
一、正確對待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和生成
產(chǎn)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fā)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所以,新課程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這些問題一部分是教師為了引導學生達到課堂學習目的而預設的,另一部分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即時生成的。
那么,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就是否可以完全按照課前的預設,在課堂教學中生成呢?
傳統(tǒng)的教學就是一個完成教案的過程。整節(jié)課就像一輛列車在鐵軌上,由“司機”駕駛的列車又快又穩(wěn)地一直行駛,直到目的地。而坐在列車里的“乘客”無法細細欣賞到沿途的風光。如此而知,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被抑制了,非常不利于學生學習中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失去了課堂的豐富性和生成性。這樣的課堂雖然不缺乏流暢,但是卻談不上精彩。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應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就要求整節(jié)課就像是一個家庭在“自駕游”。他們很清楚自己經(jīng)過了哪里,要到達哪里。師生一起帶著一種輕松而歡快的心態(tài)“游玩”,但不會錯過那一處處美好的風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充分被調動,在學習中的創(chuàng)造性會得到肯定,課堂也會因此不再枯燥。因此,在師生的互動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敏銳發(fā)現(xiàn),抓住精彩瞬間,以即時出現(xiàn)的有價值、有創(chuàng)見的問題為契機,調整和改變問題的預設,引發(fā)學生深入討論和思考,從而達到或拓展教學目標。這樣的課堂雖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真實、豐富,有創(chuàng)造性。
二、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和生成
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帶著問題學習,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來驅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散漫、雜亂和無序的。只有事先精心預設,做到對教材“入乎其內”,才能在教學中“出乎其外”,取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當然,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tǒng),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生成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但是課堂也不能完全是師生的即興創(chuàng)造。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既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要兼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在處理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和生成時,應避免出現(xiàn)以下的兩個問題:
1.為求生成而迷失目標
上學期,筆者的公開課是《畫楊桃》,這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懂得“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本文主要講的是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fā)生的事情。作者想讓學生從這件事情中懂得,看待任何事情和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結果就會不同,要實事求是。文本中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神態(tài)描寫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引導學生明白這個道理。而理解老師和父親的話就是這篇課文的重點,明白如何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去理解課文是這篇文章的難點。因此,筆者在教學中以讀為本,讓學生感受人物對話中語氣和神態(tài)的變化,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去理解課文,體會文中的道理。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朗讀和學習,掌握通過人物語言描寫來把一件事情寫具體的方法。不過,在引導學生感受同學們剛開始對待“我”的畫的態(tài)度時,筆者問:“同學們是怎樣對待我的作品的?”學生回答:“哈哈大笑?!惫P者接著又問:“你從他們的笑聲中感受到了什么?”筆者的教學設計中對學生可能的回答有了充分的預設。學生應該會理解為“同學們對‘我’的懷疑、嘲笑?!倍敼P者請一位學生回答問題時,他的回答是:“我從他們的笑聲中感受到對‘我’的歧視?!边@個答案,是筆者課前沒有想到的,這個學生的理解也不夠正確。筆者再問道:“請你說說為什么從這些笑聲中你感受到了同學們對我的歧視呢?”結果,這個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因為他還沒有正確地理解“歧視”的意思。而筆者當時又問:“哪位同學能說說‘歧視’是什么意思?”可想而知,有兩位學生倒是大膽地舉起了手,但最終也沒有回答正確,后來筆者給學生解釋了這個詞語。結果,教學時間被耽誤了,教學目標也沒有達到?,F(xiàn)在想來,筆者當時課堂上即時生成的兩個問題不僅沒有達到教學目標,還讓學生感到一片茫然。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得到激發(fā),甚至還造成后面的“冷場”。其實,當時筆者應該緊扣本課的重難點來生成問題。如,“哪一位同學來讀一讀2—5自然段?”然后引導學生在評議后再讀,注意學生正確把握朗讀的語氣。接著再問:“大家聽一聽,他讀的語氣是不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歧視’呢?”有了聽讀議的基礎,學生們不僅會對“哈哈大笑”有正確的體會,而且朗讀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2.為求生成而迷失文本
筆者有幸在某學校聽了周老師的公開課《鄉(xiāng)村四月》,這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六組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古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nóng)村初夏時節(jié)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nóng)活多了,鄉(xiāng)里的農(nóng)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xiāng)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xiàn)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周老師問:“同學們,你們想用什么方法來理解古詩意思呀?”學生回答:“抓住詩中的重點字詞”“編故事”“詩中內容”“借助課后注釋”……聽了學生的回答,筆者不由驚嘆的同時,想著:“編故事,這是一種很獨特的理解方法。”筆者很想看看周老師是怎么處理學生們的回答、怎樣指導學生去理解??勺尮P者當時很意外的是,周老師沒有因為學生的回答而馬上進行針對性的方法指導,也沒有立刻展開拓展,而只是對學生的精彩回答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就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拿手的方法去理解詩句大意。然后,周老師再下去和各小組學生交流。等到學生匯報學習成果時,周老師特別讓那個“編故事”的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試著說說詩意。這個學生說得非常好。
課后,筆者針對自己容易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受到偶然情況的干擾,想抓住一些學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而生成問題,可是,自己的正常教學節(jié)奏會因此而打亂,有時候甚至花了大量時間,卻收獲甚微,為此筆者請教了周老師。周老師說:“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是非常重要的,能讓你在教學中面對學生的種種表現(xiàn)時從容應對??刹皇撬械膯栴}都會按著自己預設情況一步一步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即時生成問題時,應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這種獨到的表現(xiàn),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適時地調整或改變問題的預設。但這種改變非??简灲處煹慕虒W機智,所以生成的問題應以文本為基礎,以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為目的,而不是任意為之?!鳖A設的問題是教學的基礎,而生成的問題則是一種對預設問題的補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文本則是他們學習的平臺。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因問題的即時生成而脫離文本,課堂將是“放羊式”的了,學生的學習也將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和生成是辯證和統(tǒng)一的關系,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沒有精心的課前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照著教案講課,那么預設的問題也不一定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讓課堂變得枯燥沉悶。因此,無論是課前的教學設計中問題的預設,還是課堂中教學活動中問題的生成,都是相輔相成的。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