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付慧
(海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570228)
社會思潮是指某一時期在社會上流行的一種思想趨勢,反映了某種特定環(huán)境下人們的某種利益或要求,并對社會生活有廣泛影響的一種思想趨勢或傾向。青年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不僅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客觀因素的影響,由于生理和心理都處在一種劇烈變化的時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社會思潮與大學生之間是雙向互動的關系:社會思潮是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則是社會思潮傳播的重要載體并對社會思潮產生影響[1]。西方的各種社會思潮傳入后,大學生作為一部分接納者,將各種各樣的思想意識內化吸收后,再通過言行舉止外化表現(xiàn)出來,形成一種群體效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去辨別和選擇利于自身發(fā)展的社會思潮,去規(guī)避與摒棄掉其中的缺點,從而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講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且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思潮作為一種思想趨勢或者傾向屬于意識范疇。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社會主義體制轉型和深化改革進程的推進,外來的社會思潮通過不同方式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滲透并產生影響。
大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思潮,不只是單向的接收,也會根據自身利益情況吸收,從而促進大學生發(fā)展和完善自我,提升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大學生在接納各種各樣社會思潮的同時也提高了民主公正的意識,拓寬了國際視野,增強了國家意識??傊?,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的傳播,使大學生開始注重個性的發(fā)展與自我教育的問題,推進了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了許多積極有利的影響,但是由于社會思潮自身的特點和我國社會的現(xiàn)實因素,一些社會思潮也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產生了消極影響。
1.自由散漫的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產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興起的一種社會思潮,它的主要觀點是宣揚社會主義“過時論”;抨擊集體主義,過度宣揚個人主義;主張取消公有制, 實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場原教旨主義;以及抹殺民族國家經濟存在的必要性, 鼓吹經濟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對當代大學生主要的影響體現(xiàn)在自由散漫這一詞上,這種思想剔除了人的社會性,極端強調個人利益至上,從而忽視了集體的利益。使得一部分大學生過度強調自己的權利而忽略自己應履行的義務,將權利與義務割裂開來。過分地強調自我價值必然導致自私自利、不愿意付出的價值取向,責任感逐漸淡化,對于公共的與自身無關的事務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不愿意奉獻只樂于享受,自由散漫且缺乏時間觀念的生活態(tài)度必然影響到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之間相處的同時,更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構。
2.唯利是圖的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是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的現(xiàn)代哲學派別,實用主義的根本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fā)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有用即為真理,無用即為謬誤”是其主要代表思想。“有用即真理”曾被多少大學生視為人生價值選擇的指明燈。在這樣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下,一部分大學生產生了唯利是圖的價值取向,做任何的決定與選擇都是利益驅動,以利益來衡量人的價值,沒有價值沒有利益的不考慮。簡單容易取得高分的課程搶破頭也擠不上,而陶冶情操拓寬眼界的課程卻無人問津。
3.金錢至上的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因為科技革命的迅速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了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社會生產的相對過剩使人產生了一種社會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消費主義思潮在我國也興盛了起來。這一社會思潮在一部分青年大學生群體之間流行著,表現(xiàn)為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物質的極大滿足,導致了大學生在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上的競相模仿,滋生了虛榮和攀比的不良心理。他們一味的追求高品質的精致生活,不考慮自身的經濟條件,追求潮流時尚,過分追逐名牌甚至奢侈品牌,從而導致一些校園貸、裸貸等惡性事件的發(fā)生。
作為一種社會心理趨向與相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相結合的產物, 社會思潮無時無刻不在青年一代身上演繹出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2]。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的原因是客觀存在的,大學生作為一種群體,是社會思潮的傳播者,也是最直接的影響者。社會思潮自身存在的特點,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不全面性,高校環(huán)境等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也是社會思潮產生影響的原因之一。
2012年7月,漢中市西鄉(xiāng)縣突降暴雨,堰口鎮(zhèn)元壩村利用村級預警廣播緊急呼叫,同時利用手搖報警器、銅鑼等發(fā)出緊急警報,居住在河邊和低洼地帶的500多人安全轉移無一傷亡;白勉峽鎮(zhèn)馬家灣村主任鄧興華利用手機向預警廣播發(fā)出預警信號,將在睡夢中的群眾叫醒轉移后不久,4戶房屋即被山洪沖毀,多間房屋進水受損,避免了人員傷亡。類似的事例還有鎮(zhèn)巴縣三元鎮(zhèn)、城固縣橘園鎮(zhèn)等。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2年汛期全省共緊急撤離轉移人員9.3萬余人,山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為近年來最少。
1.社會思潮具有廣泛傳播性、潛伏性和迷惑性
社會思潮以一定的社會存在為基礎, 以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為理論核心, 并與某種社會心理發(fā)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作用[3]。社會思潮的廣泛傳播性是指社會思潮作為一種意識,起先是一個小的理論,這個理論需要去跨越理論與現(xiàn)實的差距,影響到人們的生活,這是一個社會認同的過程。而這個認同的過程反映了社會思潮是如何從一種社會心理到社會意識再到一種社會存在的變化。社會思潮的潛伏性是指社會思潮的形成和發(fā)展并不是從簡單的理論就直接到達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它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潛伏期,從一種理論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反方面以后,才浮現(xiàn)于社會生活的表面,形成一種社會思潮。社會思潮的迷惑性是由于大學生群體的理論基礎本身就不夠扎實,對一些主流或非主流的社會思潮抵抗能力有限,使得社會思潮有機可乘。而當今時代是一個互聯(lián)網的時代,信息的傳播十分迅速,當某種主流的社會思潮進入了大學生的生活中,被一些標新立異的學生加以利用,形成某種群體效應之后就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沒有良好判斷力的大學生群體就會模仿學習,借助現(xiàn)代化的傳播渠道,漸漸形成更大影響力的社會思潮。
2.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不全面性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正式進入社會的最后緩沖,這一時期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趨于完善,但仍有許多不足,這是造成社會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4]。首先從大學生的生理特點來說,這一時期是人的生理發(fā)育的鼎盛時期,處于人生中最精彩的環(huán)節(jié),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也是最強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基本已經成年,大腦和身體的發(fā)育水平也已經成熟,體力和精力都處于最旺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群體都有著極強的智力思維去進行思想的激蕩。其次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來說,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表現(xiàn)出有著很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好勝心強,喜歡爭論,有意識地去參加一些社會的熱點討論,想要參與時事政治,證明自己的心理。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生理心理特點,大學生群體的求知欲和表現(xiàn)力很強,富于創(chuàng)新,他們更容易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和社會思想趨勢的影響,但是大學生群體的社會閱歷較淺,辨識能力不夠,對于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不能夠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缺乏足夠的定力去抵抗,因而容易作出錯誤的價值選擇。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前沿性與不全面性
從高等學校自身的特點來看,作為一個匯聚了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民族的師生群體的地方,高等學校本身就是社會思潮的產地,是社會文化的發(fā)源地。這個教書育人的地方,不僅傳播著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也接受著來自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知識背景學生的反饋,在各種各樣不同思想觀念的碰撞與摩擦下,更導致和加深了思想觀念的多元化,成為社會文化的輻射源頭。社會思潮本身作為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它的傳播和影響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識為基礎的群體作為傳播途徑,高校的人群環(huán)境正適應了它的這一特性。
高校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能夠通過理性的方法去關注社會現(xiàn)實,通過自身的研究領域更加容易接觸到本學科的歷史背景,科學知識、人文知識融合在西方知識體系的傳播下,使高校教師成為最容易受到社會思潮影響的群體。在日常接觸中,高校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將社會思潮,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群體。
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沒有系統(tǒng)完整地向學生介紹相關社會思潮,除了開設相關課程專業(yè)的學生,其他大學生接觸社會思潮主要途徑還是以課外為主。因此,當代大學生在網絡時代的環(huán)境背景下,面對過量的信息沖擊如果沒有足夠支撐的核心價值體系,很容易同時樹立多種價值標準,導致理論認知的混亂和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缺失。
1.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一元性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一元性,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靈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思想武器,樹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標,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作用。大學生的教育引導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需要牢牢把握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構建適應新時代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指導實際行動,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志向,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2.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實效性
西方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有著廣泛的影響,當今大學生很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理論脫離了實際,不能夠正確地認識這些社會思潮,脫離了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首先,要將社會思潮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科學對待當代各種社會思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樹立起核心價值體系。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加強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進行社會思潮的引導教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可以通過教育講座、影視欣賞等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加直觀充分地了解西方社會思潮。通過對比的方式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我國社會轉型、改革開放的成果,打造學生喜愛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將社會思潮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后,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分類教育和分級指導。不同的學科背景和知識水平群體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學,避免千人一面的情況。根據不同程度設置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愛好,再根據社會實際進行針對性指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實效性。
3.加大力度根植優(yōu)秀文化于大學生的心中
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我們要本著尊重人類文明成果多樣性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歸納和吸收掌握。首先,我們不僅要區(qū)分和引導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更要培育和根植我們國家自立的優(yōu)秀文化;不僅要注入中國精神,更要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文化自信是價值觀自信的基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要在社會主義的土壤中根植優(yōu)秀文化,摒棄文化自卑的心理,樹立正確的文化心態(tài),只有這樣在面對不良社會思潮的文化沖擊時才能夠真正的抵御。其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引導校園文化建設,開闊大學生文化視野,經常開展各式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結合現(xiàn)實生活實際,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潛移默化,發(fā)揮價值引導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強國,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贝髮W生肩負著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任,是新時代的弄潮兒和社會發(fā)展的生力軍;始終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要合理地引導社會思潮的發(fā)展,指導大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對其吸收,并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不同階段的指導,堅持貫穿結合融入、落細落小落實,旨在讓大學生以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促進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讓西方的社會思潮能夠與時俱進、為我所用,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社會思潮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