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峰
(河北大學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岳飛一生將“精忠報國”視為人生信條,自參軍以來,為國家和民族拼盡全力,深受百姓愛戴。這樣一位受人敬仰的英雄,卻因南宋朝廷內部傾軋,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誣陷而死。然而,一個真正的英雄人物,不會就此銷聲匿跡,他留給世間的精神財富永不磨滅。南宋時已有對岳飛的追念乃至崇拜行為。宋亡后,岳飛的忠義形象與歷史地位不斷被升格,關于他的英雄事跡被小說、戲劇演繹出無數婦孺皆知的故事,也引發(f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與研究。
在對岳飛及其忠義精神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鄧廣銘的《岳飛傳》[1]、王曾瑜的《盡忠報國·岳飛新傳》[2]和龔延明的《岳飛評傳》[3]等。這些作品系統地介紹了岳飛的一生并對其予以高度肯定,認為岳飛是毋庸置疑的民族英雄。另外,韓志遠的《元人眼中的岳飛——兼談對傳統愛國主義思想的繼承問題》[4]分析了元朝官方和民間對岳飛的評價,并指出繼承岳飛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意義。姜錫東的《岳飛被害與昭雪問題再探》[5]不僅詳細探究了殺害岳飛的眾多兇手和岳飛昭雪之曲折,而且肯定岳飛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熱愛祖國、抗擊侵略的杰出英雄。李澤翔的《岳飛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6]分析了岳飛與儒家思想的淵源,闡述了儒家思想在岳飛身上的體現,論述了岳飛精神的當代價值。李帥的《南宋時期岳飛神信仰的文化內涵》[7]分析了岳飛在南宋由人向神形象的轉變以及其中的文化內涵。岳遠晟的《岳武穆王信仰的形成及其發(fā)展與變遷》[8]193,針對南宋至民國時期岳飛的信仰形成、發(fā)展與變遷進行了詳細的探究。相關岳飛忠義精神的文章主要集中于對其現當代的價值分析,而筆者立足于南宋至明這一時期君民對岳飛忠義形象的認定及其表達方式加以探究。
《說文解字》釋:“忠,敬也。盡心曰忠?!盵9]502可知,忠是遵從道義,盡心、盡力而為?!抖Y記正義》曰:“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盵10]1629可知,義是事事做得適宜即行為合理。岳飛一生盡心盡力,大則維護宋朝政權、維護領土完整,小則忠于家庭、孝順父母、嚴格教子,可謂忠義雙全。
建炎元年(1127)五月,趙構在應天(河南商丘)即位稱帝,岳飛便切中時弊上書言事:
陛下已登大寶,黎元有歸,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虜人之謀……為今之計,莫若請車駕還京,罷三州巡幸之詔,乘二圣蒙塵未久,虜穴未固之際,親帥六軍,迤邐北渡,則天威所臨,將帥一心,士卒作氣,中原之地指期可復。[11]88-89
當時岳飛還是一個品階不高的武官,此次上書顯示了岳飛的遠見卓識。但是,由于汪伯彥、黃潛善把持朝政,岳飛因越職上書被趕出軍隊。岳飛雖因越職上書受挫,但抗金之心沒有動搖,依然心系朝廷、胸懷國家。岳飛幾經周轉,歸隸張所、王彥、宗澤等將領,并屢立戰(zhàn)功。紹興三年(1133),宋高宗為表揚岳飛戰(zhàn)功累累,親筆書寫“精忠岳飛”,命人繡成戰(zhàn)旗,賜予岳飛。
在治家方面,岳飛要求妻子著裝樸素,拒絕吳玠提議納妾的建議,對長子岳云更是嚴加管教。都說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忠者才是大孝。這一點在岳飛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岳飛隨宋高宗南渡后,費盡周折才找到母親姚氏。在這期間,岳飛只要有空就親自照顧母親,“嘗藥進餌、衣服器用,視燥濕寒煖之節(jié)”[11]813?!缎⒔涀⑹琛吩唬骸笆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12]2558紹興六年(1136)三月,岳飛母親姚氏去世,岳飛“水漿不入口者三日”[11]813。然而,在宋高宗的命令下岳飛未能為母親守孝3年,再加上由來已久的目疾,岳飛忍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折磨,不得不繼續(xù)奔赴抗金前線,經歷了3次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直到紹興十一年(1141),宋高宗的十二道班師金字牌,遏制了岳飛北伐,將岳飛收復中原的理想徹底覆滅,使“十年之功,廢于一旦”[11]625。岳飛侍母至孝,侍國至忠,可謂忠臣孝子。
岳飛冤死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無人敢為其鳴冤。然而,岳飛一生為國家、為民族奮斗,公道自在人心,后世的統治者改變對岳飛的態(tài)度并為其平反是大勢所趨。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進攻南宋,朝廷上下紛紛要求為岳飛平反,希望借此激勵前線將士,同仇敵愾。宋高宗這才迫不得已下令“蔡京、童貫、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拘管州、軍并放令逐便”[13]3773。宋高宗將岳飛與蔡京、童貫等賣國小人并列,足見宋高宗是為時局所迫,而非心甘情愿為岳飛平反。紹興三十二年(1162)七月,宋孝宗接受史浩的建議,下詔為岳飛“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后,特與錄用”[11]900。隨后,宋孝宗相繼追復了岳飛原有的官職與頭銜。這無疑對參加“隆興北伐”的將士起到了激勵的作用。宋孝宗是南宋少有的賢明君主,一度想重振國威。乾道五年(1169)七月,宋孝宗御筆題賜岳飛廟“忠烈廟”匾額[14]326。淳熙六年(1179),宋孝宗為岳飛定謚號“武穆”。嘉泰四年(1204),韓侂胄力主抗金,宋寧宗采納韓侂胄的建議,尊崇岳飛,追封岳飛為鄂王:
勘會已降旨。岳飛忠義殉國,風烈如存。雖已追復元官,未盡褒嘉之典,可特與追封王爵。五月二十一日,三省同奉圣旨,追封“鄂王”右札付故追封鄂王本家。
嘉泰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1]1205
寶慶二年(1226)二月,宋理宗為岳飛改謚“忠武”。景定二年(1261),宋理宗從監(jiān)學之請,將岳飛立為土地神,封“鄂王”,改謚“忠文”,廟曰“忠顯”[15]307。岳飛自此成為官方認可、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的土地神。
岳飛治軍嚴明,始終本著“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16]11395的原則,從不濫殺無辜,對百姓秋毫未犯。因此,民間百姓對岳飛十分尊崇,主要體現在民眾為岳飛建立生祠。生祠,顧名思義就是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堂。
據史料記載:“(建炎四年)郭吉在宜興,擾掠吏民。令、佐聞先臣威名,同奉書以迎,且謂邑之糧糗,可給萬軍十歲。先臣得書,遂赴宜興……斬之,收其軍。”[11]132-133岳飛平叛郭吉,穩(wěn)定了地方秩序。“邑人德之,各圖其像,與老稚晨習瞻仰,如奉定省,曰:‘父母之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又相帥即周將軍廟,辟一堂祠之,邑令錢諶為之記”[11]135。宜興人民對岳飛感恩戴德,將其奉若神明。
岳飛在虔州(今江西贛州)也有生祠。文獻記載:“(紹興三年)夏四月,先臣至虔州,聞彭友等立柵于固石洞,儲蓄甚富。先臣遣吏伺其實,乃已離固石洞,悉其兵至雩都,俟官軍?!盵11]232據此可知,岳飛去往虔州是為了鎮(zhèn)壓當地的武裝反抗。之后,宋高宗又以隆祐太后在虔州受到驚嚇為由,密旨“令屠虔城”[11]240。岳飛沒有執(zhí)行這道命令,而是三番五次向宋高宗陳其利弊,不能殺戮太重。最終,宋高宗收回成命,只誅殺罪惡深重的武裝分子。民眾對岳飛鎮(zhèn)壓固石洞反叛的處理方法極為感恩,以至于虔州人民“市不易肆,虔人歡聲如雷,至今父老家家繪而祀之”[11]240,表達對岳飛的敬重。
岳飛于紹興四年(1134)五月,“進發(fā)軍馬,掩擊番、偽賊馬,于五月六日收復郢州”[11]1336。隨后又入襄陽,占隨州,接著又收復了鄧州和唐州。岳飛北伐之后,便移駐到鄂州。岳飛以2 000人守襄陽府,150人守郢州,200人守隨州。至于唐州和鄧州的守軍,從襄陽府的2 000人內分撥。岳飛留下守軍一方面是為了守城,另一方面是為了建設收復的失地。史料記載:“若姑以目前論之,襄陽、隨、郢地皆膏腴,民力不支,若行營田之法,其利為厚?!盵11]281宋人王自中在《郢州忠烈行祠記》中詳細記載了當地民眾建岳飛廟的始末,“江、湖之民,至今繪其像,家家奉祀之”[11]1783。當地民眾的行為不僅表達了對岳飛的感恩更是對其忠義精神的肯定。
其時,民間對岳飛的敬重、敬仰是以給其建立生祠來表達的。中國傳統社會中,民眾除祭拜超自然的神靈外,對世俗、現世有卓越貢獻的圣賢、英雄加以神化,以期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庇佑。從這可以看出,民間的崇拜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帶有一定的現實目的性。建立岳飛生祠是民眾相信在當時的戰(zhàn)亂年代,岳飛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保其平安、遠離災難。除對岳飛的感恩戴德及希望得到其庇佑外,民眾還希望用岳飛的精神激勵其他的文官武將造福于民。
元朝雖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但并沒有因南宋曾是對立之國,對岳飛、文天祥和陸秀夫等忠義之士加以排斥和詆毀,而是大舉表彰前朝的忠臣、烈士。元統治者規(guī)定對于先賢的祠廟,一律不許拆毀?!对贰份d:
前代圣賢之后,高尚儒、醫(yī)、僧、道、卜筮,通曉天文歷數,并山林隱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以名聞。名山大川,寺觀廟宇,并前代名人遺跡,不許拆毀。[17]179
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世祖再度下詔:
五岳四瀆,遣使詣祠致祭。其名山、大川、圣帝、明王、烈士,載在祀典者,所在長吏,除常祀外,擇日致祭。廟宇損壞,官為修理。[18]109
兩則詔書都是極力肯定南宋的文化遺跡和精神遺產,而岳飛作為南宋忠義精神的一面旗幟,自然包括在內。至正九年(1349),元惠宗下詔:“岳飛封加賜‘保義’,余如宋?!盵14]167元惠宗給岳飛加賜封號,可見元朝統治者對岳飛的崇敬。而最能體現元人對岳飛的贊美的,是在《宋史·岳飛傳》中:
西漢而下,若韓、彭、澤、絳、灌之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云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zhèn),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高宗忍自棄中原,故忍殺岳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16]11397
《宋史·岳飛傳》中對岳飛評價如此之高,可見元人對岳飛是極力推崇的。元統治者推崇岳飛,一方面是實實在在被岳飛這種保家衛(wèi)國、忠君愛民的精神所折服,另一方面宣揚岳飛忠義精神,可達到穩(wěn)定朝局、鞏固統治的目的。
到明代,岳飛的忠義形象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岳飛的忠義精神不僅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極力肯定,更得到臣民的頌揚。
朱元璋本人很欣賞、推崇岳飛,曾親自寫下 “純正不曲”匾額。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詔仍謚岳飛“武穆”,從祀歷代王廟,配宋太祖享[14]167。從洪武年間到萬歷年間,岳飛的廟宇不斷修葺,不論耗費時間還是修建規(guī)模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萬歷四十三年(1615),明神宗封岳飛為“三界靖魔大帝保劫昌運岳武王”,岳飛的地位達到歷史頂峰。明代對岳飛的肯定不止表現在對其加封號、建祠堂,大明忠臣于謙用行動傳承了岳飛的忠義精神。正統十四年(1449),明大軍在“土木堡之變”中全軍覆沒,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虜,朝廷內外惶惶不可終日。在此危難之際,于謙挺身而出,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于謙有力地駁斥了一些大臣遷都的謬論,力主抗戰(zhàn),“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19]4545。于謙作《岳忠武王祠》: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別朱仙鎮(zhèn),不見將軍奏凱歌。[20]157
于謙借岳飛北伐來表達抗戰(zhàn)的堅定決心,這正是其對岳飛忠義行為的肯定和發(fā)揚,更以此表達自己忠于國家、抗擊外敵的決心。于謙組織了意義重大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以京師為依托,擊退瓦剌軍,使明朝政局得以穩(wěn)定。然而,明英宗“奪門之變”復辟帝位之后,徐友貞、石亨等人誣陷“謙等與黃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jiān)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19]4550。于謙笑曰:“亨等意耳,辯何益?”[19]4550這不禁使我們想到岳飛被捕入獄時,不作過多的解釋,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盵16]11394于謙受誣陷死后,不到一年,外寇入侵,明大敗?!肮ы樅顓氰?,進曰:‘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蹫槟弧盵19]4551。這又使人想起紹興三十年(1160),北兵入邊,連年大舉,宋高宗說:“岳飛若在,金軍豈容至此?”[21]1496于謙生性剛直,始終堅持抗戰(zhàn),最終被奸人所害,他與岳飛的人格高度相似,其一生也像極了岳飛的命運。于謙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忠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發(fā)揚了岳飛的忠義精神。
有明一代,從不乏于謙這樣的忠義之士。楊漣,東林黨人,明末著名諫臣,在和“閹黨”的斗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天啟四年(1624),楊漣在奏疏中列舉了魏忠賢的24條罪狀,自此展開了與閹黨的斗爭。最終,卻是楊漣入獄。楊漣在獄中飽受折磨仍堅守正義。楊漣在《獄中絕筆》中寫道:“但愿國家強固,圣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漣即身無完骨,尸供蛆蟻,原所甘心……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盵22]95楊漣還寫了一份《血書》,以此明志:
漣今死杖下矣!癡心報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復掛念……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義一生,死于詔獄……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于我何有哉?[23]104
楊漣一生為國,最能體現楊漣發(fā)揚岳飛忠義精神的是他的《告岳武穆疏》:
惟神萬古精忠,兩閑正氣,高山仰止。凡士而識字、將而枕戈者,莫不凜“愛死要錢”之明訓,以刻礪其心;烈日當空,或忠而被謗、直而蒙誣,亦莫不引“皇天后土”之忠言,以陰祈一鑒。如漣屋漏內省,循知無足比數于前賢,而忠愛獨盟,則不敢自同于末俗。萬歷四十八年,當神祖賓天之后,先帝不豫之時,今上未冊立……漣則謂自古忠臣受禍者,何獨漣一人,即如武穆王,何等功勛而“莫須有”竟殺忠良,何況么么直言如漣……瑣瑣冒瀆,敢言附于忠義之下同,而亟亟呼搶,實情切于疾痛之上吁。惟神宥其褻冒,有以啟之,漣不勝滌心惶仄待命之至。[22]29-31
楊漣由自身經歷想到岳飛,想到岳飛征戰(zhàn)沙場,建功無數,忠心為國卻慘遭奸人陷害。但楊漣依舊堅定“我輩要利于社稷而已,官何足惜”[21]75的信念,更是將“國家大是非,大安危”[22]41視為己任。這也就有了后人對楊漣的評價“千年之下,終究不朽”。
張煌言,南明大臣,堅持抗清斗爭近20年。南明永歷十八年(1664),魯王朱以海病死于金門。張煌言慟哭道:“孤臣棲棲海上,與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人尚存也。今更何望?!盵24]9156張煌言感嘆復國無望,遂隱居。不幸的是,被浙江提督張杰和變節(jié)部下徐元密謀逮捕,張煌言始終沒有接受勸降,之后又被押離寧波去往杭州。張煌言在離開家鄉(xiāng)的這一晚,夢見了抗擊金兵的岳飛,夢見了抗擊瓦剌軍的于謙。于是張煌言作《憶西湖》:
夢里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卻模糊。高墳武穆連忠肅,參得新墳一座無。[20]290
此詩表達了張煌言對岳飛和于謙兩位民族英雄的欽慕。“煌言至杭州,廷臣賓禮之。(康熙三年)九月乙未,死于弼教坊,舉目望吳山。嘆曰:‘好山色’賦絕命詞,坐而受刃,綸等并死。”[24]9157張煌言欽佩岳飛、于謙的忠義,早已抱定慷慨就義以此明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命禮部追謚張煌言為“忠烈”。由于岳飛、于謙、張煌言的忠骨都埋在西湖,因此,岳飛、于謙、張煌言被后世稱為“西湖三杰”。
明朝中后期,國家內憂外患,明廷將岳飛視為國家的保護神,希望臣民以岳飛的忠義精神為榜樣,效忠國家,以期挽救其統治。此期岳飛被神圣化,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岳飛是儒家忠義思想的繼承者。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從南宋到明,統治者都用岳飛的忠義來為其統治服務。然而,歷代英雄比比皆是,但提起忠義,統治者首先想到岳飛,可見岳飛的忠義是其他人無法比擬的。民間對岳飛的感情不同于官方。岳飛一生保家衛(wèi)國,對民秋毫無犯,民眾對岳飛有著質樸的感情。由于社會形態(tài)和階級的局限性,古代民間推崇岳飛主要是以奉祀為主。民間為岳飛建立生祠,感念其為國為民的貢獻,可見,岳飛在民眾心中有著如神般的地位。歷朝歷代不論是統治者對岳飛的推崇,還是民間對岳飛的奉祀都蘊含著對其忠義精神的敬重和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