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玲
【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師生、生生互動,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注重課堂提問,經(jīng)常通過學習交流、經(jīng)驗總結等方式,探索課堂提問技巧和有效策略,避免課堂提問流于形式,發(fā)揮不出實效。文章從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入手,從問題設置、問題表達、提問時機、提問方式、提問主體、提問候答等方面,提出了切實有效的課堂提問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問題設置;提問語言;重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0—0085—03
問題是激起課堂教學“漣漪”的“石子”。某種程度上來說,課堂教學就是對文本進行質疑、解惑的一個過程,而有效點燃學生思辨火花的課堂提問,對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作用。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課堂提問的關鍵點在于“問題本身”和“如何質疑”。說之簡單,細細思量,異常復雜。下面,筆者從“問題本身”和“如何質疑”兩個方面入手,著重論述對課堂提問的思考。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一)活躍學生思維的“推手”
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由問題啟迪學生,使學生思維在問題的分析、思考與解答過程中變得活躍起來,擺脫思維定勢,避免思維僵化。如此一來,學生在問題導向下可以充分地想象、創(chuàng)新、探究,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更加有效地參與語文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助力互動交流的“鏈條”
課堂提問可以助力師生交流互動,和諧師生關系。教師可通過問答形式,調動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會不自覺地激發(fā)自身潛在的能力,身心放松、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樂之者的心態(tài),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達成“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
(三)驗證學習成果的“針石”
課堂提問可以見證師生理解文本、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奇跡。教師依文本設置導學問題,通過問題讓教師了解學生對當節(jié)課或某時間段內(nèi)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薄弱易錯點,及時調整教學預設[1];反過來,學生在探疑知新中存疑,通過提問也可以驗證或彌補自身的不足,反思語文知識是否完全被吸收內(nèi)化、語文學習方法是否有效、探疑求知思路是否正確,從而及時發(fā)現(xiàn)并予以糾偏,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二、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策略
(一)設置問題可精要
問題設置是否合理,能否體現(xiàn)問題的實效性、層次性、開放性和思辨性,直接決定著課堂提問效率。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學生學情、一課一得等方面設置問題,按照層次性、開放性、思辨性原則設計問題內(nèi)容,使問題恰當,合理精要。
1.以教學目標為精要設疑的紅線。設置問題要解決學生求知的要旨。簡單地說,教師必須以教學目標為精要設疑的紅線,基于目標導學活動設計問題,使問題精要,具備實效,滿足學生求知欲。至此,教師課前分析語文教材,提煉教學目標,抓住關鍵知識,設置精要問題,就是課前準備的前奏曲。如,賞讀《游子吟》,可設計“請學生反復吟唱詩歌,劃出關鍵詩句,說一說自己的理解感受”的問題。吟唱悟讀契合這首詩歌的教學目標——母親對子女的關愛、照顧、掛念,緊扣主題,使學生在問題引導下深刻解讀詩歌中心思想,突出問題的實效性。
2.以學生學情為精要設疑的切入點。教師以學生學情為精要設疑的切入點,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習接受能力、喜好偏向等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使問題適合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有趣”。這樣的問題設置能夠實現(xiàn)分層提問,切實發(fā)揮問題的啟迪功效,引導全體學生參與語文課堂互動。如,眾人熟悉的《貓》亦可根據(jù)學生差異化情況設置層次性問題:“本文怎么描寫貓的?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讀過課文后,同學們有何體會?”通過分層提問,使問題兼顧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調動全體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
(二)設置問題可簡要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提問上要盡量做到目標明確、語言簡明扼要,使學生準確把握題意,有效回答。為了做到這樣,教師課前精心研究教材,解讀課文主旨,挖掘關鍵知識點,賦予問題目標性、針對性的特點,表述問題的語言也要簡明扼要。如,講《將相和》時,教師立足文本主旨,從標題講述“將”與“相”“和”的故事。其“和”好之前勢必有矛盾,那么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矛盾呢?兩個人又是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這樣的問題緊扣題目,更有目標性,語言清晰明確,懸念頓生,導學探究本篇課文的主旨火力全開。
(三)設置問題要掌控時機
課堂提問介于預設與生成,契合于時機。預設與文本碰撞之時過早或過晚都不利于提問的有效性。提問過早,可能學生沒有掌握新課內(nèi)容而無法作答;提問過晚,學生可能沒有探究欲望。因此,教師巧于掌控時機,順勢而為,恰當時機提出問題,以啟迪學生思維[2]。
1.導學始于提問。有些課的知識和前面學過的內(nèi)容有一定關聯(lián),教師新課導入時可以借用這種關聯(lián)性提出問題,為“知新”鋪橋搭路。通過這樣的設置,使學生在溫故中對知新產(chǎn)生探究欲望,從而主動學習。
2.模糊認知適于提問。學然后知困。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恰逢學生對新知本質認識不清,理解不夠透徹,表現(xiàn)出新的困惑時,教師要順勢提出問題,借問題啟迪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從新方向、新解讀理解課程內(nèi)容,并給出進一步的解釋,幫助學生消除疑惑,使學生獲取新知。比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抒情表達方式時,就發(fā)現(xiàn)學生面露疑惑或不能正確運用抒情表達方式,教師可適當提問:“請問抒情時,可以采用哪些表達技巧?”有的學生說借情抒情,有的學生說托物言志。教師可讓學生舉例說明。在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分類闡述直抒胸臆、借情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加深學生的系統(tǒng)認識,幫助學生掌握抒情表達的技巧。
(四)設置問題要善變
新課改要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議教師多多采用開放性問題、推測性問題等。所以,教師要突破固有的提問方式,不同時機下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讓學生主動思考、自由發(fā)言,以活躍學生的思維[3]。如,教師講《語言的魅力》時,就解釋字詞內(nèi)容采用了封閉式提問:“形容人穿著破爛,是用衣衫襤褸還是光鮮亮麗?”這一問題在題目中給學生預留了答案,學生可以直接在問題中找到答案。但是,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時,最好采用開放性提問方式。如,“本篇課文講了什么?你有什么心得體會”等開放性問題。教師通過開放式提問,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啟迪學生思維。因此,善變的問題才是課堂的潤滑劑,有效發(fā)揮課堂提問的實效。
(五)設置問題巧引導
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巧妙引導學生基于對語文知識和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來質疑,提出問題?;蛘撸處熢O置一個單獨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之間相互提問、解答,以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這樣的問答中深入理解語文知識或課文內(nèi)容,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講《愛蓮說》時,教師除了自己提問外,還要引導學生縱觀全篇課文,逐段逐句閱讀推敲。當發(fā)現(xiàn)學生面露疑惑時,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而質疑,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同時,教師還要多多表揚學生,避免學生不敢提問。
(六)設置問題多留白
就課堂提問而言,學生對問題的積極思考極其重要。教師提出問題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適時引導、點撥學生,讓學生在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情況下探究問題背后蘊藏的語文知識[4]。語文課堂上,教師在候答環(huán)節(jié)給學生留出3-5秒思考時間,不宜過長或過短,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自由性。倘若一直沒有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教師可以點撥學生,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同時適當增加候答時間。例如,講《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提出難度不一的問題:“本篇課文是什么結構?”留給學生3秒思考時間。再問:“本篇課文表達了什么?主題思想是什么?”留給學生5秒思考時間,并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適當延長時間,以便學生充分思考。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上,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讓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為學生后續(xù)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的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把握好問題設置、提問表達、提問方式、提問主體、提問候答等內(nèi)容,保證問題的有效性,以增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波.小學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五種“力”[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9(07):46-48.
[2]吳曉玲.小學語文深度學習視域下的主問題教學[J].教學與管理,2020(20):65-67.
[3]杜友錦.語文課堂提問中“叢林法則”現(xiàn)象的成因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7(05):43-44.
[4]譚鑫之,李大森.語文課堂教學生成的引發(fā)與處理[J].教學與管理,2019(20):37-38.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