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忠
(儀隴縣金城鎮(zhèn)人民政府 四川儀隴637600)
水稻稻瘟病又被稱為稻熱病、 火燒瘟或者吊頭瘟, 是由稻梨孢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的重要稻病, 該病害不僅具備突發(fā)性, 而且呈現(xiàn)毀滅性的特點,一旦感染極容易導致病情的大面積蔓延,進而使水稻的產(chǎn)量以及質(zhì)量受到直接的影響。 為了對水稻稻瘟病進行有效控制,從而提高水稻的產(chǎn)量,使其安全生產(chǎn)得到保障, 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應當積極引入稻瘟病的綠色防控措施。
作為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水稻病害, 菌源是水稻發(fā)生稻瘟病的基礎(chǔ)。 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稻梨孢菌主要通過菌絲體以及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稻草以及稻谷上附著從而過冬, 這些過冬的孢子以及菌絲體經(jīng)過重新生長,會對新種植的水稻造成危害。 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如果整地耕層較淺,或者沒有開展整地工作,就會導致田間積累大量的稻梨孢菌,進而導致下一年稻瘟病的發(fā)生。
不同品種的水稻其抗病性能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通常情況下,雜交水稻其抗病性能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水稻,秈稻抗病性能也明顯優(yōu)于粳稻,具備較高耐肥力的水稻品種其通常具備更強的抗病性能。 即使是同一品種的水稻, 其在不同的生育期往往也具備不同的抗病性能。 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種植戶連續(xù)多年對單一品種進行大面積的種植, 導致水稻品種出現(xiàn)了老化以及喪失抗性的問題, 進而增加了稻瘟病流行的概率。 另外,一些種植戶盲目引種,為了獲取高產(chǎn)量, 往往不經(jīng)試驗示范而直接大量引入抗病性能很難得到保證的新品種, 進而為病害的流行提供了條件。
水稻稻瘟病發(fā)生的輕重與氣候條件存在著直接的關(guān)系,光照、溫度以及降雨等都會對稻瘟病菌絲以及孢子的繁殖造成直接影響。 在24℃~28℃的氣候溫度以及90%的濕度條件下, 水稻感染稻瘟病的概率最高。 在水稻的孕穗末期至抽穗期,如果連續(xù)5~7 日處于多雨、 濕度大同時夜間最低氣溫低于18℃的條件下,更容易發(fā)生稻瘟病。
在水稻插秧過程中栽植密度過大, 在水稻的分蘗期稻田處于一個通風不良同時透光性較差的狀態(tài),就會促進水稻稻瘟病的發(fā)生以及蔓延;另外,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沒有針對性的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 沒有科學合理的選擇肥料, 過于集中施入肥料,僅僅重視基肥以及蘗肥的施入,會導致水稻前期徒長,由于提早封行,導致田間的濕度增加,進而使稻瘟病獲得了一個良好的發(fā)生條件[1];此外,水稻種植過程中雜草過多,沒有及時開展除草工作,也容易使稻梨孢菌獲得一個良好的寄存以及傳播場所,進而導致水稻稻瘟病的發(fā)生以及流行。
一些種植戶對稻瘟病缺乏足夠的認識, 在病害流行時才開始加強對噴藥防治工作的重視, 進而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期。 所采用的施藥機械以及技術(shù)不當,使得防效較差;另外,所選藥劑不當,使用過期農(nóng)藥等也容易導致防效較差。
2.1.1 選用抗病品種 結(jié)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選擇最為適宜的抗病品種進行種植是最為經(jīng)濟有效的防治稻瘟病的措施。 水稻品種多樣性混合間作具有極為顯著的稻瘟病控制效果, 混栽方式可以將原有的田間病原小種組成改變, 從而使具有較強致病性的種群比率降低, 尤其是將雜交水稻與優(yōu)質(zhì)的感病地方水稻品種混合間栽后, 可以顯著降低該感病品種稻瘟病發(fā)生的概率。 因此,應當對種植品種進行合理布局,采取多資源品種分布的方式,使抗病品種長期單一化以及同源品種的多年連片種植局面得以改善。另外,還需定期輪換種植品種,使品種具備更長的使用年限,不得從外地盲目引種。
2.1.2 減少菌量 病草以及病谷不僅是稻瘟病菌的主要越冬場所,同時也是其第二年的初次侵染源,因而必須對其進行妥善處理。 在水稻收割過程中,應將病草、病谷與健草、健谷分堆放,不得將其四處散落。在收割工作完成以后,應當及早處理病草以及病谷,在春播之前必須將病草處理完畢, 一方面可以將其用作燃燒, 但是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必須將草堆下方的空殼以及秕粒燒毀;另一方面,如果要繼續(xù)使用病草,可以將其移入到室內(nèi)或者采用薄膜蓋嚴,使其保持干燥狀態(tài), 以防其中的病菌在風雨作用下進行傳播,此外,不得采用病草進行蓋種或者捆扎秧把。病草只有經(jīng)過充分腐熟以后才可用于墊圈。
2.1.3 做好種子消毒工作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為了有效降低水稻稻瘟病發(fā)生的概率, 在種植之前必須做好種子的消毒工作, 可以采用百克乳油或者??巳橛瓦M行浸種,使種子具備更高的抗病性。
2.1.4 加強栽培以及水肥管理 首先, 要對行株距進行嚴格控制,以防出現(xiàn)插秧密度過大的情況,對于田間的雜草必須及時使清除, 從而使田間具備更高的通風透光性,促進其葉片的光合作用。 在分蘗期,必須進行淺水灌溉,同時在盛期適時曬田,在抽穗后期進行濕潤灌溉,使土壤具備更強的通透性,進而使根系得以更好的生長發(fā)育, 保證植株健壯并且有力的生長[2]。
在施肥過程中,不得偏施或者遲施過量的氮肥,加強對氮、磷、鉀肥配合工作的重視,盡量多施有機肥,應當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在中后期集合苗情、天氣情況以及田間肥料情況酌情施肥。
對于尚未發(fā)生葉瘟的田塊,可以將10 g 1 000 億活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對入20 kg 水后均勻的施入到667 m2的田塊當中。 通常在水稻的始穗期以及齊穗期分別噴施1 次以防發(fā)生穗頸瘟。
對于尚未發(fā)生葉瘟病的地塊, 可以在每畝的田塊中施入300 g 濃度為75%的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95 L 濃度為40%的稻瘟靈乳油或者1.5 L 濃度為25%的咪鮮胺乳油。 如果田塊內(nèi)已經(jīng)發(fā)生了葉瘟病,應當在防病初期, 將1.95 L 濃度為40%的稻瘟靈乳油或者1.5 L 濃度為25%的咪鮮胺乳油對入20 kg水后進行均勻噴霧。
為了有效防止稻瘟病的流行, 種植人員需要對水稻實際的生長狀況以及稻瘟病的發(fā)生狀況進行仔細觀察,從而做好相關(guān)預報預測工作,同時提前開展預防工作, 有效提高稻瘟病的防控效果。 通常情況下,在水稻的分蘗盛期,如果稻株具備較為迅速的生長速度, 同時其葉片寬大披垂, 葉片的顏色為濃綠色,則表明稻瘟病極有可能流行;而在水稻的分蘗后期,如果周圍氣候溫度可以達到20℃,應當對樹蔭下的位置進行積極檢查, 以觀察是否存在濃綠稻株以及容易感染品種的稻田,一旦發(fā)現(xiàn)病株,同時連續(xù)出現(xiàn)陰雨天氣,則極有可能導致規(guī)模性稻瘟病的發(fā)生[3]。此外,在水稻的孕穗期,如果稻株貪青,同時其葉片寬大但是較為軟弱,存在抽穗延遲的情況,如果出現(xiàn)連續(xù)高溫陰雨天氣,則表明極有可能發(fā)生稻瘟病。 對于上述異?,F(xiàn)象,必須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防患于未然。
綜上所述,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種植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該病害常常因菌源充足、品種抗性低、氣候適宜、管理不科學以及防治不力等因素而引起,一旦發(fā)生,會對水稻的產(chǎn)量以及質(zhì)量造成嚴重的影響。 因而,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種植戶需要做好水稻稻瘟病的監(jiān)測工作,同時采取農(nóng)業(yè)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學防控等措施對該病進行有效的防治,從而盡可能減少該病可能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