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當紅國潮品牌李寧和潮品交易平臺得物一同登上了熱搜。
起因是,幾款李寧球鞋在得物平臺上被炒到了幾千甚至幾萬元,最高的一款,標價竟達48889 元,相比原價漲幅達33 倍。不過該鏈接并無最近購買記錄,似乎是“有價無市”。
新聞爆出后,多家官媒點評指責炒作國產潮鞋現(xiàn)象。新華社稱,如果因為“炒鞋”導致球鞋愛好者買不到想要的球鞋,進而讓國產品牌失去消費者的信任,無異于竭澤而漁,自斷國產品牌升級之路。
炒鞋原本是一種小眾愛好,就和炒盲盒、手辦一樣,盯上的是當代年輕人的錢包。只不過以往炒的都是國外品牌,曾經,一款限量版的耐克、阿迪球鞋,被炒到超出原價幾十倍是常有的事。但隨著“新疆棉花”事件后,隨著年輕人支持國貨的情緒高漲,黃牛們又開始把目標轉向李寧等國產品牌。
此次普遍的離譜漲價很快便引起了官媒的注意,在多方壓力之下,4月6日,得物APP 不得不發(fā)了個官方說明,并下架了20 多款涉嫌惡意影響商品價格波動的球鞋。在整個炒鞋的過程中,鞋價每一次上漲,都意味著平臺的收益也在上漲。平臺雖然不會去助推這種行為,但不禁止就是變相的助長。
文淵智庫創(chuàng)始人王超表示:“如今的炒鞋圈和得物們其實是互相成就,用戶在得物APP 上可以找到更多的買方,炒作自己手里的產品,得物用他們來增加APP的活躍度?,F(xiàn)在有了這種平臺,就讓小圈子惡化了,在這個小圈子里,有一些人掌握話語權和操作市場的手段,通過APP 放大化,他們囤很多貨就不往外放,價格很容易就炒上去。炒作的人多了,平臺也更火。實際上平臺在中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p>
毫無疑問,我們應該支持國潮、國貨的崛起,但不應該被加以別有用心的利用,品牌也不應該對所有的“炒×黨”加以縱容。否則,品牌也只會自食其果,到頭來,反而損傷了自己的美譽度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