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徐佳佳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串場河小學)
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與構建,教師要在教學方法上融入創(chuàng)新思維,采取更加輕松有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充分融入學習氛圍中的同時,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認識,從整體上提升音樂教學的質(zhì)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才會對音樂作品產(chǎn)生更豐富的學習體驗,更容易體會到音樂作品中包含的美感,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會逐漸提升。這樣,審美教育才會有更大的實施空間,學生會在音樂課堂上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收獲。
審美教育有很多具體的實施方法,在音樂課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時,教師首先可以嘗試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小學音樂課本中學生接觸到的很多曲目都富有童趣,不少作品還有非常明顯的故事化色彩。這樣的作品學生理解起來十分輕松,并且學生學習的興趣會十分濃厚。在講到這種類型的作品時,教師不妨結(jié)合作品的內(nèi)容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更快進入曲目的整體氛圍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大家根據(jù)作品中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讓音樂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感受。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加深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有助于審美教育的良好滲透,實現(xiàn)課程教學預設的目標。
比如在教學《頑皮的小杜鵑》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發(fā)揮想象,設計故事情節(jié),設計臺詞,分配角色。這首歌曲中有非常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并且其中的角色形象也很有特點。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課堂氣氛輕松融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這一實踐證明,教師因勢利導,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音樂情境,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樂學”。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融入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讓課程教學的訓練目標得以良好實現(xiàn)。
很多音樂作品在賞析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適當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會帶給學生更為深入的學習體驗。教師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從曲目內(nèi)容出發(fā),合理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鼓勵學生充分進入作品的氛圍中,領會曲目特點,感受其中主題的表達。教師還可以在曲目演唱上教授一些技巧,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曲目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音樂作品的感染力。隨著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學生會更快進入作品的氛圍中,樂感會慢慢受到激發(fā),并且會體會到音樂課學習的趣味性,更加有助于審美教育的融入。
比如在教學《乒乓變奏曲》時,這首歌曲充分表現(xiàn)出乒乓球賽的熱鬧場面,教學目標是通過樂曲的學唱,讓學生關注健康、熱愛體育運動。教師應讓學生了解“切分音”和“附點音符”的作用,讓學生想象哪些句子要唱得像擊球似的跳躍,哪些句子要唱得像揮拍似的連貫。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首曲目時,可以讓大家想象乒乓球比賽的場景,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習的熱情更加濃厚。有了這些想象過程作為依托后,學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曲目特點,也能夠在學唱時把握曲目演唱的關鍵點。最為重要的是,學生充分感受到了音樂作品背后極大的感染力,大家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生的審美感受力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
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從教學內(nèi)容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輕松有趣的游戲活動。這樣的教學設計會顯著提升學生的教學參與熱情,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并且學生也會在具體的活動中加深對曲目的理解。教師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要明確一些基本教學要點。一方面,活動要和曲目緊密關聯(lián),可以成為學生理解作品的依托;另一方面,活動的開展要有助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含義,并且可以從多方面鍛煉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符合這些要求的活動設計,才能夠為音樂課堂增添更多色彩,讓音樂教學的推進更加順暢,學生也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有更豐富的收獲。
比如在教學《我是小小音樂家》時,課前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從家里帶來易拉罐、果奶瓶、空塑料瓶、筷子、碗、沙子、豆子等。教學中教師先播放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請學生跟著一起拍節(jié)奏。接著教師對大家說:“這首曲子真好聽,我想請同學們用小樂器演奏,可是沒有樂器,怎么辦呢?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裝著東西將是什么效果?裝的東西不同,效果會相同嗎?”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事先從家里帶來的各種物品,嘗試模擬剛才聽到的聲音,讓學生都化身為“小小音樂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歷了各種探索與嘗試,有了很多新奇的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樣的活動明顯很感興趣,并且獲得了非常難忘的學習體驗。在這樣的教學訓練中,學生的樂感會受到激發(fā),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品味也會慢慢提升,這些都是音樂審美教育有效落實的效果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