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濱
公元前312年,北端的燕國已是“破燕”,被強大的齊國一頓暴擊,都城淪陷,尸骨盈野,國王太子都死于戰(zhàn)亂,真可謂山河破碎,風(fēng)雨飄搖,已瀕臨亡國的絕境了。
危難之時,有人慷慨伸出了援手,是西(南)鄰趙國。
趙武靈王,對,就是那個幾年后“胡服騎射”的趙王,將流亡韓國的燕王噲的庶子公子職,派人護送回到燕國,立為燕王。這個燕王就是后來筑“黃金臺”招賢的燕昭王,創(chuàng)造了燕國歷史的“爆款”一代。
“齊破燕,趙欲存之?!保ā稇?zhàn)國策》)燕國罹難,鄰邦趙國完全可以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像中山國那樣乘機攻城略地,分一杯羹,“春秋無義戰(zhàn)”,戰(zhàn)國更是如此。但趙國沒有這樣做,而是相反。不僅為燕國立了新君,穩(wěn)住了局勢,而且還付出了具體的行動:趙武靈王聽從樂毅的建議,拿自己的河?xùn)|之地給齊國換回燕國的河北之地。當(dāng)然,救燕的不只是趙國,“諸侯將謀救燕”(《孟子·梁惠王下》),韓、魏、秦、楚皆有動作。戰(zhàn)國爭雄時代,保持地緣政治的平衡是很重要的,誰想打破平衡,一家獨大,必遭群起而攻之。尤其是趙國,如果燕亡,自己將面臨東齊西秦兩強的擠壓,處境十分兇險。因此,救燕,就是救趙自己。
趙武靈王和燕昭王兩只巨手隔空握在一起。
趙國史上最杰出的君王趙武靈王這一番操作,成就了燕國史上最杰出的君王燕昭王。
英雄總是心有靈犀,惺惺相惜,互相成就。
戰(zhàn)國時期七國爭雄,合縱連橫,朝秦暮楚,今天的朋友可能是明天的敵人,反之亦然,一切都要根據(jù)現(xiàn)實的形勢和國家的利益作出考量。睿智的君王會作出正確的抉擇,昏庸的君王會作出錯誤的抉擇,其結(jié)果與走向完全兩樣。戰(zhàn)國七雄中燕和趙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關(guān)系,地緣相近,民風(fēng)相類,仿佛一對兄弟,如《詩經(jīng)·棠棣》所云,有時“兄弟既翕,和樂且湛”,相親相善;有時又“兄弟鬩于墻”“不如友生”,相斗相殺,書寫了一段波詭云譎、風(fēng)云激蕩的歷史篇章。戰(zhàn)國時期的燕和趙,最終以一種相融相容的方式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播下了千古不滅的文化一脈。
棠棣之華,萼不韡韡。
燕和趙比起來,可是老牌貴族出身。
燕國的始祖是與周公比肩的召公。
周武王滅商立周,舉行祭社大禮,他的兩個弟弟周公和召公一人持大鉞一人持小鉞護衛(wèi)左右。武王死,年幼的周成王繼位,周公召公成為輔政大臣。周公,名姬旦,封地為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攝政唯謹,鞠躬盡瘁,名垂青史。召公,名姬奭,封地在燕,名氣較周公稍遜,但《詩經(jīng)》里有一首《甘棠》即為歌頌他的詩篇。司馬遷贊曰:“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
燕國自春秋到戰(zhàn)國存世八百余年,而趙國如果從周王室正式封侯算起也只有一百八十年左右。
燕國處北寒邊遠之地,始終存在感很低。春秋幾百年,諸侯皆有問鼎中原之心,霸主幾易其國,翻云覆雨。燕國雖然封侯早,霸主之位卻從來沒他什么事。到了戰(zhàn)國時代,總算躋身“七雄”之列,“凡天下之戰(zhàn)國七,而燕處弱焉?!保ā稇?zhàn)國策》)即使隨大流稱了王,還是一個弱國。燕王噲在位的時候,國內(nèi)發(fā)生了驚天之亂,齊國趁機大肆入侵,差點就亡國了。
燕王噲是一個文弱的書呆子,沒有治國的本事,就把一切國事交給相國子之管理。子之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這種王弱相強的局面讓他生出篡位之心。經(jīng)過一番苦心經(jīng)營,黨羽心腹遍布朝廷,弄到人人皆知子之不知燕王的地步。見時機成熟了,他的爪牙便忽悠燕王噲仿效唐堯的高風(fēng)亮節(jié),行禪讓之禮,將王位讓給子之。
燕王噲這個呆瓜真就同意了,“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于子之?!保ā妒酚洝罚┯蓢踝?yōu)榇蟪迹瑑扇嘶Q了位置。乖乖,燕王噲可能天真地以為自己以國家為重,放棄私利,可以與堯比肩了。
其結(jié)果,“三年,國大亂。”齊國有田氏代齊的先例,姜齊變成了田齊,國號沒變,國君換姓了,但齊國還是那個強大的齊國。子之代燕,卻沒那個本事??!搞權(quán)謀行,治理國家不行,弄成一鍋粥。太子平氣不過,外聯(lián)齊國,內(nèi)結(jié)將軍市被,率兵攻打子之。誰知這市被是一墻頭草,見勢頭不對竟臨陣倒戈,打不贏子之就反過來就率眾打太子。一場混戰(zhàn),太子平和市被都被殺死。戰(zhàn)亂持續(xù)了數(shù)月,“死者數(shù)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保ā妒酚洝罚?/p>
齊國看到了攻打燕國最好的時機,甚至孟子也對齊王說:“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庇谑?,齊國打著幫助燕國“戡亂”和“解放”民眾的旗號,大軍浩浩蕩蕩開進燕地。“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燕國民眾殺豬宰羊、載歌載舞歡迎齊國的“義軍”來救自己于水深火熱之中。卻不料,迎接來的卻是一場血腥的屠戮,都城薊淪陷,燕王噲被殺,子之被齊人活捉,剁成了肉醬(“醢其身也”)。
僅僅三十天,燕國幾乎被齊國一鼓蕩平。
燕國的國王、太子、大臣等一干執(zhí)政的高層死的死,逃的逃,國家機器陷于癱瘓,離滅亡也就多口氣了。
為燕續(xù)命的是趙。
燕國的公子職,此時還在韓國當(dāng)人質(zhì)呢,趙武靈王“召公子職于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史記·趙世家》)。
燕昭王初登王位,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卑身厚幣”,廣招賢才,二是“吊死問孤”(憑吊死者撫慰孤兒),與百姓同甘共苦。
何謂“卑身厚幣”?就是放下身段,態(tài)度謙恭,以重金禮遇賢才。
燕昭王拜訪了國內(nèi)一位名叫郭隗的賢者,請教如何才能招來賢才,以圖強雪恥。郭隗先講了一番大道理:欲成帝者以賢者為師,欲成王者以賢者為友,欲成霸者以賢者為臣,欲成亡國之君以賢者為奴仆。如果能卑躬屈節(jié)侍奉賢者,以謙恭的態(tài)度接受訓(xùn)導(dǎo),那么就會有比自己強百倍的賢才到來;早學(xué)而后休息,先請教而后沉思,那么就會有強自己十倍的賢才到來;別人怎么干自己也怎么干,那么跟自己水平相當(dāng)?shù)娜司蜁絹?如果靠著案幾,拿著手杖,斜眼看人,指手畫腳,那么只會當(dāng)差跑腿的人就會到來;如果放肆驕橫、打罵咆哮,那么到來的人只能是奴隸。這就是自古以來實行王道招賢納才的方法??!大王若想廣泛選拔國內(nèi)的賢者,須親自登門求教,天下的賢者聽到大王這一舉動,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
郭隗這番話,讓我想起孟子說的話,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孟子對齊宣王是這么說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p>
郭隗接著又講了一個千金買千里馬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國君,以千金求購千里馬,三年內(nèi)一匹也沒有買到。他手下一位侍臣對國君說:“我來試試吧?!眹团伤チ?。三個月后,這名侍臣買了一匹千里馬,可是馬已經(jīng)死了,花五百金買了一個馬頭回來交差。國君很惱火,斥責(zé)侍臣說:“我讓你買的是活馬,你怎么用五百金買了死馬回來?”侍臣答道:“死馬都肯以五百金來買,何況活馬?天下人都知道大王喜歡駿馬,千里馬很快就到了?!惫?,不到一年,就買到了三匹千里馬。古人都特別擅長通過故事來講道理。郭隗講完故事,就說,如今大王想招才納賢,就從我開始,連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視,何況比我更優(yōu)秀的人才呢?
“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燕昭王求賢若渴,聽從了郭隗的建議,為郭隗蓋建了豪宅大屋,把他當(dāng)老師一樣敬奉。后人將“筑宮”演繹成了筑“黃金臺”。詩人李白《行路難》中有云:“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jié)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柳宗元、李賀、李商隱、溫庭筠等人皆留下詠嘆。黃金臺遺址現(xiàn)存于河北省定興縣高里鄉(xiāng)北章村臺上(舊屬易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于是天下一群鳳凰爭相飛往燕國的梧桐樹,“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保ā稇?zhàn)國策》)
偉大的燕昭王臥薪嘗膽,勵精圖治,苦心經(jīng)營二十八年,弱燕終于變成了強燕。
都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卻偏偏,是趙使得傾覆的燕窩有完卵存焉,并破殼而出,羽翼漸豐,一飛沖天。
燕昭王種好了梧桐樹(黃金臺),諸多鳳凰翩翩飛來,其中真正的金鳳凰是樂毅。三國諸葛亮最膜拜的偶像一位是管仲,一位就是樂毅。
哈,必須要說的是:樂毅是趙國人。
樂毅是魏國名將樂羊的后人。中山國第一次被魏所滅,樂羊即為主將。當(dāng)時,樂羊兒子樂舒在中山國做官,中山國君見魏攻城甚急,就紅了眼,將樂舒殺死煮作肉羹,派人送給樂羊。樂羊心如刀絞,卻從容淡定地將一杯羹一點一點喝完,下令繼續(xù)攻城,直至城破,世人聞之,莫不震駭。樂羊被國君封在靈壽,死后也葬在這里,他的子孫后代都在這里繁衍生息,樂毅自然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保ā妒酚洝芬懔袀鳌罚┫沧x兵書,會打仗,在戰(zhàn)國時代很重要,但從歷史層面看,又不是最重要。戰(zhàn)國四大名將有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并沒有樂毅。比之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殘忍至極,典型的屠夫殺手,樂毅除了會打仗,“賢”之一字,才足讓他的名字在戰(zhàn)國的星空熠熠生輝。
樂毅本來在趙國做官,趙武靈王在沙丘宮餓死之后,他就離開了趙國,到了魏國。所以,“樂毅自魏往”,從魏國來到燕國。他是以使者的身份來的,燕昭王以賓客的禮節(jié)予他以高規(guī)格的禮遇,可能是他知道趙國為救燕和齊國換土地的主意就是樂毅出的。樂毅推辭謙讓,最終被感動了,放棄了使者的身份,愿意當(dāng)燕昭王的臣下,燕昭王大喜,拜樂毅為亞卿。這亞卿僅次于上卿,地位尊崇,對于初來乍到、寸功未立的樂毅來說相當(dāng)了得。
趙國人樂毅在燕國這塊舞臺上展示了他的絕世才華。
樂毅不愧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對燕昭王說,齊國雖然與秦爭霸取消了帝號,四處征戰(zhàn)消耗了國力,但地廣人眾,依然很強大,單靠燕國一國之力不易獲勝。大王如想攻打齊國,還是要和趙、魏、楚幾個國家聯(lián)合起來。燕昭王就派樂毅出使游說,最后形成燕、趙、魏、楚、韓五國聯(lián)盟,一起伐齊。
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拜樂毅為相,統(tǒng)帥五國大軍餓虎撲食一般殺往齊國。 雙方在濟西展開決戰(zhàn),聯(lián)軍大破齊軍主力,齊湣王狼狽逃竄。這時,除燕軍外,其他四國見好就收,可能與當(dāng)初齊國伐燕諸侯不想滅燕一樣也不想把齊國滅了,幫人也只能幫到這兒了,都撤兵班師回國了。但滿腔怒火、一心雪恥的燕軍正打在勢頭上,在樂毅率領(lǐng)下,奮勇拼殺,一鼓作氣攻陷了齊國首都臨淄。齊湣王再次逃亡,跑到莒,閉城死守。樂毅占領(lǐng)都城臨淄后,將珠寶財物、宗廟祭器全部運回了燕國,燕軍上下?lián)P眉吐氣,一洗前恥。
燕昭王大喜,親自到濟上勞軍,論功行賞,犒勞士兵。封樂毅于齊地的昌國,號為昌國君。
經(jīng)過半年苦戰(zhàn),樂毅一舉占領(lǐng)了齊國七十余城,把它們劃作燕國的郡縣,只有莒和即墨兩座城市茍延殘喘,一息尚存。
強大的齊國眼看著就要被燕國滅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形勢陡然發(fā)生逆轉(zhuǎn)。這燕惠王做太子的時候與樂毅之間有些齟齬,齊國大將田單抓住這個天賜良機實施反間計,四處散布流言,說,燕國伐齊這么多年只剩下兩座城池沒有攻下,為啥呢?樂毅早就跟新燕王有隔閡,因此想帶著軍隊留在齊國稱王呢,所以,我們齊國擔(dān)心的是燕王派其他的將領(lǐng)來。
燕惠王本來就對功勛卓著的樂毅不放心,聽到這個傳言,更是滿腦袋問號,就派大將騎劫代替樂毅,將樂毅召回。樂毅憂懼燕王加害自己,就逃離燕國到了趙國。樂毅原本就在趙國做官,史書說他“降趙”,其實更準確地應(yīng)該說是“歸趙”。樂毅此時已是聲名煊赫的名將,故趙王對他格外尊寵,封于觀津,號“望諸君”。有樂毅這尊戰(zhàn)神瘆著,燕和齊都小心翼翼,不敢輕動。
燕惠王派去接替樂毅的騎劫是個草包,哪是田單的對手,被田單連詐帶蒙,還上演了一出名垂史冊的“火牛陣”,打得燕軍潰不成軍,滿地找牙,騎劫也在亂戰(zhàn)中丟了性命。樂毅攻下的七十余城,悉數(shù)又被齊軍收復(fù),齊王還都臨淄。
燕惠王沒有料到革命成果一夜之間付諸東流,悔得腸子都青了。既后悔自己讓一個無能之輩替代了樂毅,弄成這般兵敗失齊的糟糕局面;又埋怨樂毅跑去了趙國;還擔(dān)心趙國重用樂毅趁勢攻打燕國。心情瞀亂中派人見了樂毅,既有檢討(左右誤寡人),又有解釋(讓騎劫代將軍,是想讓你休息),還有責(zé)備(你棄燕歸趙,對得起先王知遇之恩嗎)。
樂毅寫了一封《報燕惠王書》,一篇千古名文就此誕生?!吧谱髡卟槐厣瞥?,善始者不必善終。”“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倍际瞧渲械拿洹N恼虏槐安豢?,坦蕩磊落,又委婉含蓄,綿里藏針,泱泱乎一派君子風(fēng)范。司馬遷稱有人讀了此信,“廢書而泣也”。諸葛亮的《出師表》應(yīng)該說受此影響還是很明顯的。
這封信感動了燕惠王,他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從此樂毅也不計前嫌,在燕趙之間來回奔走,兩國都拜他為“客卿”,給予尊貴的禮遇。最終樂毅在趙國去世。
這一段時期,燕趙兩國沒有發(fā)生戰(zhàn)事的記載。
對于樂毅半年攻占齊國七十余城,卻五年打不下兩座城,我們不免像燕惠王一樣有所疑慮。蘇軾寫過一篇《樂毅論》,這樣說:“然樂毅以百倍之眾,數(shù)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說得很明白,是“仁義”二字。蘇軾雖然并不贊成這種作法,卻道出了樂毅與白起這樣嗜殺的戰(zhàn)將本質(zhì)的區(qū)別。樂毅,賢者矣!君子矣!
燕昭王和樂毅聯(lián)袂書寫了燕國最輝煌的一頁歷史。
樂毅身兼趙國相國和燕國上將軍,書寫了燕趙“兄弟既具,和樂且孺”的一頁歷史。
戰(zhàn)國七雄中,論血緣關(guān)系,趙和秦最近。
《史記·趙世家》開篇就說:“趙氏之先,與秦共祖?!睆母鶅荷吓?,有一個叫“蜚廉”的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其后為秦;惡來的弟弟叫季勝,其后為趙。
趙氏一脈到了趙朔,為春秋時期晉景公屬下將軍。大夫屠岸賈以趙朔父親趙盾“以臣弒君”的罪名,將趙氏一族盡相誅殺。趙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懷有身孕,藏到宮里。趙朔門客公孫杵臼和朋友程嬰聯(lián)袂上演了一出驚天動地的“趙氏孤兒”的大戲。這個孤兒名叫趙武,真是命大福大造化大,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命懸一線,極為驚險地為趙氏延續(xù)了香火。趙武的孫子及重孫趙簡子與趙襄子都是赫赫有名的人中之杰,成為趙國的實際締造者。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封韓、趙、魏為諸侯,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紀元,標志著春秋時代結(jié)束,戰(zhàn)國時代開始。
趙國建國的時候,燕國作為老牌諸侯國已經(jīng)存在六百多年了。
在我們的印象里,燕趙是南北分布,但看一看戰(zhàn)國地圖可知,兩國更多的是東西相向。燕趙就像一只鳥的兩翼,呈左右對稱的振翅欲飛之勢。
燕國的中原鄰國只有兩個,南邊是齊國,西邊是趙國,東邊和北邊是東胡等游牧民族。趙國東邊是燕國和齊國,南邊是魏國,西邊是秦國,北邊也是游牧民族林胡和樓煩。
趙國地盤上還有一個游牧民族白狄建立的國家,先叫鮮虞,后叫中山。它的歷史比趙國早得多,跟晉國打仗是常有的事。趁三家分晉的混亂局面,前414年中山國越過太行山,向東部平原進軍,定都于顧(今定州)。趙國此時國力還不行,眼瞅著自家的院子里還住著一戶外人,心里膩歪得要死,要動武還打不贏。諸侯中最先強起來的魏國倒生出滅中山的心,向趙借道,魏軍在樂毅的老祖宗樂羊的統(tǒng)率下,苦戰(zhàn)三年,前406年把中山滅了。不到三十年中山復(fù)國,遷都靈壽,比以前更強了,盤踞趙國腹地,幾乎將其南北隔斷。前296年,趙國經(jīng)“胡服騎射”改革變得異常強大,依靠自己的力量,徹底滅了中山國。兩滅中山間隔了一百一十年,而趙國距離自己最后的時光只有七十來年了。
趙國的強盛為趙武靈王一手造就,他的法寶就是“胡服騎射”。
古時中原將北方游牧民族一概稱作“胡人”,他們的服裝自然就是“胡服”。與中原的寬袍大袖、衣裳一體不同,“胡服”衣短袖窄,下穿褲子,腳蹬靴子,生活起居和行軍打仗都比較方便。而“騎射”就是一改傳統(tǒng)的步兵和軍車的作戰(zhàn)方式,組建騎兵,以弓弩射殺敵人。
這是一次劃時代的變革。
前304年正月,天還有點冷,春天的氣息卻不可阻擋地在大地萌發(fā),河邊的柳絲已隱隱地吐出了嫩黃。從十五歲開始執(zhí)掌國柄的趙武靈王趙雍時年三十四歲,十九年的歷練和青春鼎盛的年紀,使他意氣風(fēng)發(fā),雄心萬丈。
這一天,他在信宮(今邢臺)召開了盛大的朝會,與大臣肥義等共商國是,會議開了整整五天。一個事關(guān)國運的重大改革即將出臺。會后,趙武靈王立即到中山、房子、代地、黃河、黃華等北部、西部地區(qū)實地考察?;囟己篑R上召大臣樓緩進一步商議,分析趙國面臨的形勢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然后,他輕輕地又堅定地宣告了自己深思熟慮的決定:
“吾欲胡服!”
樓緩的回答只有一個字:
“善!”
然而,眾大臣皆曰“不善”,這其中武靈王的叔叔趙成帶頭反對。武靈王托人帶話不成,只得親自上門進行一番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說服了趙成這個老頑固。武靈王賜給他一套胡服,老頭第二天上朝就穿上了。但此事還是在趙成心里結(jié)了一個梗,十一年后發(fā)生了“沙丘宮之變”,趙成率兵圍困趙武靈王三個月,竟將其活活餓殺。
攻破了最頑固的堡壘,武靈王向全國下達了胡服令。他召集文武大臣,當(dāng)著眾人的面,一箭將門樓上的枕木射穿,嚴厲地說道,誰阻撓變革,我就射穿他的胸膛! 眾人色變,唯唯。
于是,穿胡服,習(xí)騎馬,練射箭,一支“來如飛鳥、去如絕弦”的騎兵部隊橫空出世。
“胡服騎射”結(jié)出一顆驚世的碩果——趙國一躍成為僅次于秦國的第二強國。幾年后,這支所向披靡的趙軍便將“心腹之患”中山國徹底消滅。還收服了林胡、樓煩,北部邊疆遠達今天的內(nèi)蒙古,這些都是產(chǎn)馬的地方,不斷地供應(yīng)馬匹,騎兵益壯。以至于人們將好馬稱作“驥”,這是個會意字,意思是冀地的馬,“冀”是河北的古稱。這不是我的臆想,《左傳》有云:“冀之北土,馬之所生。”《南齊書·王融傳》亦云:“秦西冀北,實多駿驥。”
趙武靈王說:“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又說:“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xué),不足以制今?!保ā妒酚洝罚┥兑馑迹恳痪湓?,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死路一條,要想發(fā)達強盛就得變!
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變革時代,誰主動求變誰就強大。魏國有李悝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齊國有鄒忌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等等,風(fēng)起云涌,波瀾壯闊。
“胡服騎射”變革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軍事。穿胡服,意味著放下華夏老大的傲慢和身段,向邊夷民族學(xué)習(xí),克己之短,揚人之長;意味著不同族類心理上、文化上的平等和認同,為民族融合掃清障礙;意味著農(nóng)耕文明融入了草原文明彪悍驍勇的尚武之風(fēng)。這讓我想起了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鮮卑人拓跋宏,他推行全面“漢化”,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遷都洛陽,依漢制定典章制度。唐代有個詩人就是將“拓跋”改為姓“元”,他叫元稹,寫出“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和《鶯鶯傳》的那個作家?!昂焙汀皾h化”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敢為天下先”的偉大舉措。
王國維《胡服考》中謂:“胡服之入中國,始于趙武靈王。”可謂開后來“西服”之先河。
近人梁啟超盛贊趙武靈王為“黃帝之后第一偉人”。
今天的邯鄲市有幾處矗立著趙武靈王的雕像,駿馬昂首嘶鳴,前蹄高高躍起,趙武靈王跨在馬上彎弓搭箭,威風(fēng)凜凜,氣壯山河,成為城市的標志性符號。
燕趙的特殊關(guān)系,取決于兩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軍事形勢。
還在燕文侯的時候,縱橫家蘇秦就對他說過,趙國是燕國南部安全的屏障(蔽其南也),且趙與秦打過五次仗,趙勝了三次,秦勝了兩次。如果秦國攻打燕國,需要翻山越嶺,馳騁數(shù)千里才行,如果趙國攻打燕國呢,數(shù)十萬大軍只需三五日就能打到國都。所以,“愿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zé)o患矣。”
雖然縱橫家都巧舌如簧,咋說都有理,但蘇秦這話卻是金玉良言。
燕趙親善,一體相待,這是一種睿智的戰(zhàn)略考量,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和燕昭王都有這樣智慧的眼光。
然而,水無常勢,兵無常形,波詭云譎的戰(zhàn)國時代,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事情常常發(fā)生,戰(zhàn)與和的選擇源于自家的形勢和利益,也源于國王的智力水平和決策能力。在宗法社會,一國的興衰完全系于國君一人,國君明,則國強,國君昏,則國衰。英明如趙武靈王和燕昭王也有或盛年放棄王位、自當(dāng)主父(太上皇)或好神仙之道的糊涂荒唐,二人身后則一蟹不如一蟹,燕趙之間的親密和睦被打破,“兄弟鬩于墻”的戲碼開始屢屢上演。
大家熟知的寓言“鷸蚌相爭”,講的就是燕趙之爭的事。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愿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蘇代,是蘇秦的弟弟,他燕趙相善的主張和其兄是一致的,而且口才與兄不遑相讓,故事講得極妙,顯示了高超的智慧和說話藝術(shù),乃至“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作為成語至今還用在我們?nèi)粘5恼Z言里。趙惠文王,是趙武靈王的兒子,就是他拜樂毅為相,率五國聯(lián)軍大破齊軍,替燕國報仇雪恥。他還算是一個賢明的君主,故能從善如流,從戰(zhàn)略上考慮,就放棄了對燕國的戰(zhàn)爭。
然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不是每一個燕趙君王都懂的。趙惠文王“乃止”,后來的昏庸顢頇之輩就無論別人怎么勸也不會“乃止”了,由著性子胡來,燕趙之間戰(zhàn)事不止。
先挑起事的是燕國。
公元前260年,秦趙發(fā)生“長平之戰(zhàn)”。由于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撤換了老將廉頗,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接替,結(jié)果趙軍慘敗,四十多萬降卒被秦將白起坑殺活埋。趙國由此元氣大傷,走向衰弱。燕國對這個強鄰歷來心存畏懼,此時,不免松了一口氣,覺得有機可乘,可以落井下石,開始數(shù)次進攻趙國。
前251年,燕王喜派相國栗腹去趙國交好(約歡),并送給趙孝成王五百金,賓主在友好的氣氛中喝酒歡宴。名為交好,實際上是去偵察人家底細的,回國后,栗腹向燕王喜匯報說:“我觀察到趙國青壯年大都戰(zhàn)死在長平了,而今剩下的小孩還沒長大,這可是打趙國的絕佳時機。”
燕王喜召來昌國君樂間商議,遭到樂間反對。樂間說:“趙國乃四戰(zhàn)之國,這么多年南征北戰(zhàn)、東拼西殺,可謂全民皆兵,人人能戰(zhàn),所以不能打?!睒烽g與其父樂毅的立場完全一致,燕趙只能親善,不能打仗。
燕王喜說:“我以眾敵寡,兩個對一個,如何?”
樂間搖搖頭,說:“不行?!?/p>
燕王喜有點不高興了,提高了聲音道:“那我五個打他一個,如何?”
樂間仍然堅持說:“不行?!?/p>
燕王喜大怒,目光掃向群臣,群臣紛紛嚷嚷:打!打!
燕國集結(jié)了六十萬大軍,兩千兵車,兵分兩路,一路由栗腹率領(lǐng)攻打趙國的鄗城(今河北高邑),一路由卿秦率領(lǐng)攻打代城(今河北蔚縣),燕王喜也親率一支偏師跟隨出征。
大夫?qū)⑶r住了燕王喜,說:“大王,我們剛剛主動與趙國約歡示好,還送了五百金與人家國王喝酒歡宴,馬上就翻臉開戰(zhàn),不祥啊,這樣是打不贏的?!毖嗤跸膊宦牐瑢⑶推此谰咀∷木R帶苦苦勸道:“大王即便親征,也不成啊。”燕王喜厭惡地一腳踢開將渠,上馬絕塵而去。將渠大哭。
趙國派廉頗和樂乘(樂毅的本家)分頭迎擊。
栗腹率領(lǐng)的一支燕軍侵入了趙國的宋子城,廉頗率軍在此一帶與燕軍激戰(zhàn)。
此一戰(zhàn),燕國嚴重錯判了形勢,低估了趙軍的實力,結(jié)果燕軍大敗,栗腹戰(zhàn)死,卿秦被俘。廉頗率軍長驅(qū)五百里,包圍了燕都薊城。燕求和,趙不答應(yīng),稱只有將渠出面才行。燕王喜從速提拔將渠為相,向趙求和,趙方撤軍。此時,樂間也投奔趙國而去。
這以后連續(xù)幾年,趙國將燕國當(dāng)成了提款機,動不動就將燕都圍上了,拿了重金重禮就撤。
前242年,燕國見秦國數(shù)次圍困趙國,趙國“軍神”廉頗被新王排擠逃到了魏國,龐煖接替了廉頗,以為又有了機會。記吃不記打的燕王喜,召見以前在趙國和龐煖共過事且關(guān)系不錯的劇辛,問他龐煖好對付嗎?劇辛回答說,小菜一碟(易與耳)。燕王喜就讓劇辛掛帥攻打趙國,結(jié)果,龐煖大破燕軍二萬,殺掉了劇辛。此戰(zhàn)后果很嚴重,從此燕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抗任何軍隊了,面對虎狼之師秦兵的咄咄逼人,只能采取暗殺行刺的辦法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蘇代此言,是真理,也是讖言。燕趙之間的頻繁相爭相斗,空耗國力,人民疲敝,秦國這個“漁翁”撒開了大網(wǎng),趁機將趙國西部一塊塊池塘撈個干凈。無可奈何花落去,燕趙兩國都朝著滅亡的道路上飛奔。
前228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攻陷,趙王遷被俘,趙公子嘉率領(lǐng)宗室百余人逃到趙國北部的代地,自立為代王。窮途末路之時,“與燕合兵,軍上谷?!保ā顿Y治通鑒》)燕趙再次攜手,共同抵御秦軍。“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燕趙聯(lián)軍在易水之西大戰(zhàn)王翦統(tǒng)帥的秦兵。但為時已晚,醒悟已遲,趙國已是以局部偏安一隅茍延殘喘,燕國也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哪里抵得住秋風(fēng)掃落葉一般強大的秦軍。
燕趙以一種悲壯慘烈的方式完成了最后一次結(jié)盟。
前227年初冬,易水河邊,殘陽如血,凜冽的西北風(fēng)吹得落葉嘩啦啦滿地翻卷,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蕭殺的氣氛。
義士荊軻要從這里出發(fā)到咸陽完成一件刺秦壯舉。燕太子丹和知道此事的賓客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來送行。喝下一杯壯行酒,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拍子放聲高歌,聲調(diào)悲涼凄婉,送行的人莫不流淚哭泣。荊軻邊走邊唱:“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聲調(diào)突然變?yōu)榭犊ぐ?,送者個個怒目圓睜,頭發(fā)盡豎,頂著帽子。荊軻登上車,絕塵而去,始終沒有回一下頭。
此情此景,被后人冠之以“慷慨悲歌”。這四字原為“悲歌慷慨”,最早出現(xiàn)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是太史公對“中山”一地民風(fēng)的評點。唐代文宗韓愈有名言“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人們將“感慨”改為“慷慨”,于是,“慷慨悲歌”成為燕趙文化最鮮亮的一張名片。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大陸電視劇剛剛興起,我正上大四,一度癡迷電視劇研究和寫作,寫了一個半拉子劇本《風(fēng)蕭蕭兮》,寫的就是荊軻刺秦的故事。作為一個燕趙青年,對荊軻慷慨悲壯之舉充滿敬仰欽佩。他雖然失敗了,但也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正如司馬遷所言:“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史記》中的《刺客列傳》寫了六位義士,其中有三位屬于燕趙,除了荊軻,還有豫讓和高漸離。豫讓行刺趙襄子的故事發(fā)生在趙地的邢臺,至今,邢臺市還有一座橋名叫豫讓橋,即為紀念豫讓而建。豫讓說過一句響當(dāng)當(dāng)?shù)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以死報恩,魂魄無愧。燕趙三義士都是沒有成功的悲情英雄,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義無反顧、赴湯蹈火,充分顯示了任俠尚義、壯懷激烈的英雄主義情懷,足令大地低首、山河變色。在豫讓的故事中,趙襄子所為同樣令人感動,他雖是被刺殺對象,卻對刺客有難得的理解和寬容。第一次抓住了欲行刺的豫讓,稱其是“義士”“賢人”,不讓手下殺他,放了;第二次豫讓行刺未遂再被抓,請求趙襄子脫下衣服讓他砍三下,也算報答了主人智伯,雖死無憾了。趙襄子感念其義,就脫下衣服讓手下交給豫讓,豫讓拔劍躍起,朝衣服砍了三下,然后伏劍自刎。我們今天讀之或許會覺得可笑,這報仇豈不成了假裝的行為藝術(shù)了嗎?可是,讀了《史記·刺客列傳》的“索隱”方知,豫讓砍了趙襄子衣服后,《戰(zhàn)國策》還有幾句話:“衣盡出血,襄子回車,車輪未周而亡?!彼抉R遷以為這太怪誕了,就刪去了。實際上,古人迷信,砍衣服如同砍人,趙襄子為滿足豫讓心愿,竟然令其砍衣,委實是高義大德的君子風(fēng)范啊!我們贊美豫讓之義,也應(yīng)該贊美趙襄子之仁。
一地的風(fēng)氣不是偶發(fā)的個例,而是普遍性的行為舉止蘊積日久而形成??犊韫倘皇茄嘹w文化的鮮明特點,然而,慷慨的不都是悲歌,也有凱歌。那種不畏強權(quán)、不懼刀鑊的果敢與英勇,同樣令人血脈僨張,豪氣頓生。
趙惠文王九年,趙國首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派平原君趙勝去楚國求救。趙勝從他的門客中挑選二十名文武兼?zhèn)湔唠S行,然而他選了十九人,還差一個實在選不出來了。于是有了“毛遂自薦”,錐處囊中,脫穎而出。到了楚國,傲慢的楚王根本沒有出兵相救的意思,毛遂站了出來,按劍上前咄咄逼人,說,十步之內(nèi),大王仗著楚國人多勢眾,沒半毛錢用,您的命現(xiàn)在就掌握在我的手里!然后一番侃侃而談,舌燦蓮花,把楚王說得唯唯諾諾,只有點頭,隨后雙方歃血為盟,楚國答應(yīng)出兵。這就是趙人毛遂,能文能武,關(guān)鍵時刻敢以命相拼!
在人們印象中,藺相如和廉頗是典型的一文一武,藺相如是文臣,是書生。而書生總是有一股文弱之氣,只能運籌于帷幄之中。藺相如身上卻有一股踔厲慷慨的英氣,叫人拍案稱善?!妒酚洝肺┟钗┬さ孛鑼懥怂麅纱卧趶姶蟀缘赖那赝趺媲暗难獨庵?。一次是“完璧歸趙”:面對秦王的驕橫與無賴,藺相如機智應(yīng)對,不惜以頭撞柱、玉石俱焚相脅,嚇退了秦王,保全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一次是隨趙王參加澠池會:秦王讓趙王鼓瑟,并令御史記錄,其實是一種羞辱,藺相如則請秦王擊缶,“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每讀此,輒感痛快淋漓,熱血沸騰,令人想到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的浩然之氣。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諸侯各國的不同民風(fēng)及形成原因有大略的分析。譬如,齊國土地肥沃,城市繁榮,故民風(fēng)寬緩闊達,怯于眾斗;魯國原是周公的封地,故有周公遺風(fēng),好儒多禮。燕和趙習(xí)俗比較接近,北部都經(jīng)常受到胡人的侵擾,燕國地遠人稀,民風(fēng)彪悍少慮;而趙國腹地還有一個中山國,地薄人多,民俗卞急,游俠好斗,趙地在分晉之前就有剽悍之風(fēng),“胡服騎射”后更加勇猛。燕趙之地長期與游牧民族沖突融合,加上趙國的主動“胡化”,農(nóng)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相結(jié)合,從而與中原文化有別?!稘h書·地理志》對“風(fēng)俗”有一個精到的釋意:“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fēng)氣,故謂之風(fēng)。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币坏匚幕?xí)俗的形成,是地理、經(jīng)濟、軍事,尤其是強人政治、豪杰壯舉等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結(jié)果,往往是一個特殊性的個例影響所及會產(chǎn)生普遍性的效應(yīng),譬如一棵大樹根深葉茂,很快就會在周邊長出一片樹林。
燕趙的慷慨悲歌和尚義任俠,已被中國文化深度認同。古詩中多有詠嘆,如——
燕趙悲歌士,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前路日將斜。
再如——
禮樂儒家子,英豪燕趙風(fēng)。
驅(qū)雞嘗理邑,走馬卻從戎。
再如——
世為燕趙客,慷慨有奇才。
對策漢庭后,拜官江國來。
再如——
并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
十五歲這一年,趙國少年荀況來到齊國都城臨淄游學(xué)。
這里的稷下學(xué)宮名聞天下,就像今天的清華北大一樣讓莘莘學(xué)子心懷向往。這個稷下學(xué)宮名家薈萃,自由奔放,儒家、道家、兵家、名家、陰陽家、農(nóng)家等等各種學(xué)派都可以在這里占有一席之地,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人文盛景。
學(xué)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荀況經(jīng)過幾年苦讀,學(xué)有所成,欲選擇一位賢君精心輔佐,施展平生所學(xué)。他選擇了燕王噲,因為聽說他“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鐘石之聲”,誠愨寬厚,仁愛待人,甚至親自下田和農(nóng)人一起耕作,有古代圣賢之相。
荀況從齊國來到了燕國。他的學(xué)生韓非有過簡略的記載:“燕王噲賢子之而非孫卿,故身死為僇?!保ā俄n非子·難三》)意思是燕王噲沒有重視荀子,而對相國子之信任有加,弄得國亂身死?!皩O卿”,即荀況,字卿,因荀、孫音近,又或后人為漢宣帝劉洵諱,亦稱之孫卿,敬稱荀子。這回,年輕的荀況看走眼了,燕王噲雖有仁人之心,卻無政治之明,他的禪讓之舉愚不可及,差點導(dǎo)致燕國亡國。荀子在燕國毫無作為,面對紛亂的局面,深深地嘆息一聲,又回到了稷下學(xué)宮深入鉆研學(xué)問和思想,成為最好的老師。趙孝成王時曾受到尊崇,位列上卿。
荀子是中國儒學(xué)的集大成者,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形成了鮮明的對立。有趣的是,一位大儒卻培養(yǎng)了兩名法家高足:韓非和李斯,這正應(yīng)了他在《勸學(xué)》一文中所言“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提出:“治之經(jīng),禮與刑?!薄岸Y以定倫”,法能“定分”,這給后世法治和德治并重的治國理念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傳之,其揆一也?!边@是一位清代學(xué)者對荀子的評語。荀子是中國儒學(xué)能夠薪火相傳、光焰不絕的關(guān)鍵先生。
春秋戰(zhàn)國時代被認為是禮崩樂壞、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時代,但也是在大破壞中大重建的時代。我時常驚異那個命如螻蟻、朝不保夕的戰(zhàn)亂年代,竟然涌現(xiàn)出那么多哲學(xué)家、思想家,一出世就是頂峰,天馬行空,博大精深,至今讓人頂禮膜拜,難以望其項背。真是叫人不可思議。在各種學(xué)派中有一家特別有趣好玩,不是為了“學(xué)以致用”,而是純粹的形而上,我們稱其為“名家”。其代表人物,一個是魏國的惠施,就是和莊子辯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那位;另一個為趙國的公孫龍,平原君的門客。名家被稱為“辯者”,皆為能言善辯之士,甚至是詭辯。莊子也算是雄辯滔滔之士,卻都不是惠施的對手,“子非魚”之辯,莊子完敗。
公孫龍的名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
傳說,某年趙國流行馬瘟,所以,秦國函谷關(guān)通令禁止趙國的馬入關(guān)。公孫龍到秦國辦差,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guān)城門口,士兵攔住了他,說:“你沒看見通告嗎?你人可以進,馬不能進?!?/p>
公孫龍指著馬對士兵說:“這是馬嗎?”
士兵有點發(fā)愣:“這……這不是馬是什么?”
公孫龍說:“這是白馬。”
士兵蒙了:“白馬不就是馬嗎?”
公孫龍說:“白馬不是馬?!?/p>
士兵瞪大了眼睛,一臉的問號。
公孫龍解釋道:“馬是形態(tài),白是顏色,白馬怎么是馬呢?比如我叫公孫龍,我是龍嗎?”
士兵完全被他繞暈了,就稀里糊涂放他進去了。
有一年燕昭王要伐齊,公孫龍這位“名家”想勸架,帶人去了燕國,勸燕昭王“偃兵”。燕昭王說,很好。其實,燕昭王招賢納才,一心雪恥,早已磨刀霍霍,怎肯罷兵,只是敷衍公孫龍而已。公孫龍看出了燕昭王的心思,說,您雖然口頭答應(yīng)罷兵,但其實您還是想打。燕昭王說,何以見得?公孫龍說,大王廣攬?zhí)煜掠⒉啪褪菫榱似讫R,如今我看大王朝中諸位都是些善于用兵的人,所以,您是不肯“偃兵”的。燕昭王默然不語,心里說算你說對了又咋地。公孫龍在這里,用的是“循實責(zé)名”的邏輯推理法。他有理論,但不管用。
平原君也喜歡辯論,所以在門客中一直厚待公孫龍。有一天齊國的鄒衍路過趙國,平原君向他請教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之辯。鄒衍一番話,讓公孫龍從此徹底失寵。鄒衍話說得很重,說公孫龍這一套花言巧語、煩文飾辭,弄得人暈頭轉(zhuǎn)向,只能“害大道”。據(jù)載,平原君死后第二年,公孫龍也悒郁而死。
在兵兇戰(zhàn)危的戰(zhàn)國時代,諸侯各國最需要和喜歡的是即插即用的實用理論,譬如兵法,譬如刑法,連孟子的儒家思想都被國王視作“迂遠而闊于事情”,處處受貶,公孫龍的名家學(xué)說完全是形而上的空論,難有作為那是肯定的了。但是,“辯者”的這些學(xué)說,雖有種種弊端,卻給中國的邏輯學(xué)大廈筑基培土,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
趙國還有一位思想家慎到,生于邯鄲,約略與孟子、屈原同時,攻黃老之術(shù),屬于道家,但有入世的法學(xué)思想,又被認為是法家的開創(chuàng)者。
巍巍太行,莽莽燕山,郁郁平原,湯湯大河。
這塊擁有山區(qū)、丘陵、高原、草原、平原、海洋等多種地貌樣態(tài)的土地,屬于河北省。河北,簡稱冀,源于《尚書·禹貢》中九州之一的冀州;別稱燕趙,則源自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和趙國。但實際上,河北只是燕趙的主體部分,燕國和趙國的疆域還要大得多,除北京天津外,還包括山西、河南、內(nèi)蒙古、遼寧的一部分。
其實,曾處于趙國腹地的中山國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前323年,千乘之國的中山國與趙、韓、魏、燕四個萬乘之國一起互相稱王,石家莊周邊的大片區(qū)域都是它的地盤。中山國曾一度十分強盛,故有學(xué)者甚至將其列為戰(zhàn)國八雄。它存世478年,遜于燕,卻長于趙。只不過:一、中山國是游牧民族政權(quán),不屬于中原文化,難免被輕忽;二、兩度分別被魏、趙所滅,尤其是最終被后者納入了版圖。但必須承認,中山國對于燕趙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悲歌慷慨”原本就是司馬遷對中山之地民風(fēng)的評價。
春秋戰(zhàn)國是華夏文化的濫觴期,一條條大河皆可從這里找到源頭,不僅是諸子百家點亮了璀璨的星空,而且相近的區(qū)域亦形成了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文化個性。齊魯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燕趙文化等都打上了鮮明的春秋戰(zhàn)國的烙印,至今薪火不衰,代代不熄。
燕國和趙國不是兄弟勝似兄弟,有矛盾有對立有和諧有統(tǒng)一,在矛盾中和諧,在統(tǒng)一中對立,在長期的沖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相似的脈搏和氣息,連脾氣性格都彼此彼此了,國土雖有疆界,精神卻早已同氣連枝。戰(zhàn)國七雄中,獨燕、趙因緣殊勝,創(chuàng)造一脈文化,澤被后世。
“燕趙”二字并說,《戰(zhàn)國策》《史記》等已經(jīng)出現(xiàn),燕在前,趙在后,并形成固定的詞組,后世詩文因循,皆言“燕趙”。
周邦雖舊,其命維新。燕趙這片古老廣袤的土地蘊藏著慷慨、驍勇、俠義、淳樸、變革等種子,“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逢和風(fēng)吹拂,生機勃發(fā),又是一個青春昂揚的世界。
棠棣之花,光艷燦燦。
(責(zé)任編輯:馬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