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偉
(河南省周口市口腔醫(yī)院 周口466000)
牙體缺損指牙體硬組織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生理解剖和質地異常或損害,可破壞牙體形態(tài)、鄰近關系及咬合功能,影響發(fā)音、咀嚼功能、牙周健康及面容美觀,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上前牙缺陷是常見牙體缺損類型,需及時進行修復,糾正牙體缺陷,改善面部美觀。全瓷修復是常用修復手段,能良好恢復正常牙體形態(tài),但常規(guī)全瓷修復對口腔組織損害大、恢復慢,加之備牙期易出現(xiàn)不可逆的性牙體組織損傷,故臨床應用有一定限制[2]。隨著牙科工藝水平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全瓷修復在牙體缺損治療中得到開展,其不易脫落、色澤逼真,且對牙齦組織無刺激、牙體組織磨損低[3]。本研究分析微創(chuàng)全瓷修復對上前牙缺陷患者修復效果、修復缺陷率及修復后骨密度、新骨輪廓、牙槽骨垂直吸收量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上前牙缺陷患者78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常規(guī)組和微創(chuàng)組,各39例。常規(guī)組女25例,男14例;年齡18~34歲,平均(26.35±3.62)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8~26 kg/m2,平均(22.15±1.72)kg/m2;牙釉質發(fā)育不良7例,四環(huán)素牙9例,氟斑牙8例,前牙切角缺損9例,牙間隙過大6例。微創(chuàng)組女25例,男14例;年齡17~33歲,平均(25.47±3.56)歲;BMI 19~25 kg/m2,平均(21.87±1.32)kg/m2;牙釉質發(fā)育不良5例,四環(huán)素牙10例,氟斑牙9例,前牙切角缺損11例,牙間隙過大4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均經X線檢查證實為上前牙缺陷,均為單顆病變,無牙齒松動、牙周出血、牙周袋現(xiàn)象;牙齒無異常覆合或覆蓋,無夜磨牙史;患者知情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牙變色、牙冠形態(tài)不良、牙周炎或夜磨牙癥;合并患牙松動>1度、牙齒咬合過緊或精神障礙性疾病;合并嚴重心、肝、腎、肺、腦等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X線檢查,明確患牙活力、缺陷原因,采用德國DMG公司加成型硅橡膠制取印模,雙相兩次法;以Vita公司耐火型材料翻制代型模型,并采用Vita公司飾面瓷粉制作全瓷修復體,以美國3MRelyxVeneer樹脂黏結劑量套裝行黏結處理及試戴。常規(guī)組接受常規(guī)全瓷修復,預備基牙,牙齒切端、舌面、唇面分別磨除2.5 mm、1.5 mm、1.5 mm,預備唇面頸緣、唇舌側,肩臺寬1 mm,呈直角,預備至牙齦約0.5 mm,精修(金剛砂車針)預備體,硅膠印模取模。24 h后石膏灌注,制作模型,樹脂黏結劑黏合,之后依照實際情況調整。微創(chuàng)組給予微創(chuàng)全瓷修復,準備牙基,磨除牙齒唇面0.6 mm,預備唇面頸緣到牙齦下端0.5 mm,牙齒切端磨除0.5 mm,預備鄰面至預備鄰面;肩臺呈直角,寬0.5mm,拋光邊緣,分離較緊處鄰面;排齦,實施2次硅橡膠印模,之后取模,24 h后石膏灌注,制作模型,試戴,最后以樹脂黏合劑黏合,依照具體狀況調整。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后6個月復查,評價兩組修復成功情況。修復成功標準:修復牙無可探入裂縫及美觀缺陷,吻合度高,牙齒顏色和鄰近牙色相同,牙齦炎癥及萎縮程度輕微。(2)治療后6個月復查錐形束CT,評價兩組骨密度、新骨輪廓、牙槽骨垂直吸收量情況。(3)比較兩組修復效果。微笑拍照,從形態(tài)、邊緣美觀、半透明度、顏色方面評估美學效果。顏色:鄰牙顏色與修復牙基本一致;邊緣美觀:基牙、修復體無間隙,契合度好;半透明度:鄰牙與修復牙透明度一致;形態(tài):表面光滑,稍有凹陷。(4)比較兩組修復缺陷(修復后出現(xiàn)的切斷缺損、牙間隙、畸形過小牙、上切牙舌傾)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修復成功率比較 治療后6個月復查結果顯示微創(chuàng)組成功修復38例,常規(guī)組成功修復31例。微創(chuàng)組修復成功率97.44%(38/39)高于常規(guī)組的79.49%(31/39)(χ2=4.522,P=0.034)。
2.2 兩組骨密度、新骨輪廓、牙槽骨垂直吸收量比較 微創(chuàng)組骨密度、新骨輪廓均高于常規(guī)組,牙槽骨垂直吸收量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密度、新骨輪廓、牙槽骨垂直吸收量比較(±s)
表1 兩組骨密度、新骨輪廓、牙槽骨垂直吸收量比較(±s)
組別 n 骨密度(g/cm2) 新骨輪廓(mm)牙槽骨垂直吸收量(mm)微創(chuàng)組常規(guī)組39 39 t P 1.57±0.35 0.87±0.28 9.753<0.001 1.74±0.46 1.05±0.32 7.690<0.001 0.63±0.19 1.02±0.48 4.718<0.001
2.3 兩組修復效果比較 微創(chuàng)組修復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修復效果比較[例(%)]
2.4 兩組修復缺陷情況比較 微創(chuàng)組修復缺陷率7.69%低于常規(guī)組的28.21%(P<0.05)。見表3。
表3 兩組修復缺陷情況比較[例(%)]
上前牙位置特殊,若出現(xiàn)切端缺損、牙間隙異常、表面缺損、牙變色或著色等缺陷,不僅會損害前牙功能,且會影響美感,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xiàn)心理陰影,懼怕在公眾場合露齒微笑或發(fā)表言論[4]。因此尋求一種安全、可靠的牙體修復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全瓷修復是目前常用前牙修復方法,能有效恢復牙體形態(tài),改善面部美觀。但常規(guī)全瓷修復牙冠修復體預備量少,需于唇面預備5~8 mm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唇面釉質層,影響整體修復效果,因此臨床應用有一定限制[5]。而微創(chuàng)全瓷修復屬于新型牙體修復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損傷小、安全等特征,能有效改善齦、齒、唇關系及微笑曲線、前牙咬合功能,且對牙體組織損傷較小[6]。本研究結果顯示,微創(chuàng)組修復成功率97.44%高于常規(guī)組的79.49%,骨密度、新骨輪廓均高于常規(guī)組,牙槽骨垂直吸收量低于常規(guī)組,修復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這提示應用微創(chuàng)全瓷修復能有效提升上前牙缺陷修復效果,改善骨密度、新骨輪廓及牙槽骨垂直吸收量。分析原因在于微創(chuàng)全瓷修復牙體預備較少,可保存更多牙體組織,減輕牙體硬組織損傷,同時其借助先進黏結技術進行修復,可減少牙體磨除,修復磨牙移位癥狀,縮小上中切牙傾角差及凸距差;其次通過高半透明度樹脂黏合劑進行黏接,整體拋光后可使修復體顏色、形態(tài)與天然牙完美銜接,符合生物學修復原則,因此能達到良好修復效果[7]。另外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微創(chuàng)組修復缺陷率7.69%低于常規(guī)組的28.21%(P<0.05),可見應用微創(chuàng)全瓷修復能降低上前牙缺陷修復缺陷率。究其原因在于微創(chuàng)全瓷修復具有良好折射性,能良好透射或吸收修復體透射至牙體組織的光線,使修復體具有更加美觀、逼真的色澤效果,因此能明顯降低修復缺陷率[8]。
綜上所述,上前牙缺陷患者接受微創(chuàng)全瓷修復能有效改善骨密度、新骨輪廓、牙槽骨垂直吸收量,提高修復效果,減少修復缺陷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