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
(湖南財經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長期生存的精神基石,而自信是對自身的高度認同。文化自信就是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論基礎、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的理解與肯定,喪失文化自信,很難在國際上立足。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外來風氣盛行,不少人對于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出現(xiàn)了疏離感,一些大學生喪失了文化自信和思想信仰,甚至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持動搖、批判態(tài)度。在這一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極為重要,堅定文化自信,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點任務,幫助青年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能夠讓他們有力應對外來負面文化的侵襲和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言人,主動為了國家發(fā)展而奮斗。
茶文化屬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在歷史上,茶與中國是密不可分的,在上千年的茶文化傳播過程中,成就了特殊的茶文化內容,對于世界文明也產生了深刻影響,以茶文化為切入點來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頗具可行性。
茶葉被譽為除四大發(fā)明之外,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fā)明,我國的茶葉種類非常豐富,有綠茶、黑茶、白茶、紅茶、黃茶、烏龍茶等多個品種,茶的種植和制作凝聚了祖先的智慧與經驗,茶產業(yè)對于促進經濟發(fā)展、傳播中國文化,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茶文化就是在茶葉的種植、保存、培育、制作、加工等物質層面中誕生的一種文化和禮儀,并衍生出了豐富的價值觀、哲理和信仰。茶文化是在我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中誕生,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其背后被我們的祖先賦予了特殊的文化意義,并逐步從物質文化上升至精神文化,融合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內容于一體。我國被認為是茶的原產地,從13世紀開始,我國的茶葉就進入了俄羅斯,14世紀,進入日本、韓國,16、17世紀傳入歐洲。
我國文化燦爛繁華、歷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積淀了強有力的精神力量,經過了幾千年的積累,茶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包含儒家思想、禪宗、道教無為思想等在內的整體文化體系。茶文化有著其獨特的意境,深受各家思想的影響,茶道精神中的雅致、仁愛、禮節(jié)、中庸源自于儒家文化,就像《茶經》中陸羽曾經表達過茶文化的中庸、和諧思想一樣。儒家思想中的仁、德正好契合了茶文化中的友愛、平和與敬畏精神,茶文化也蘊含著天、地、人、物、我之間的和諧哲理。茶文化講求以禮敬人,古人在喝茶時,對品茶行為非常有講究,在有客人造訪時,主人常常會為客人敬茶,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品茶從一種禮儀演變成民間風俗,中國人的待客之道,永遠都缺不了茶的身影。而茶道中的和諧、中庸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人與茶之間,也展現(xiàn)在人和人之間,甚至是人和環(huán)境之間,通過飲茶,人們能夠與自己的精神世界融合起來。另外,在茶文化中,還倡導廉潔、簡樸的觀念,茶在某個層面代表著誠信、簡樸,品茶是先苦后甜的味道,平凡又質樸,就如同儒家思想中倡導的士族精神,即便是身處現(xiàn)代社會,名利誘惑比之以往更多,但是,簡樸、廉潔的品格依然是人們追求的價值導向。
自信與個體的素養(yǎng)息息相關,提升素養(yǎng)的本質就是對學生道德水準、人文精神的完善,失去了素養(yǎng),自信就會成為無水之源。利用茶文化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帶領他們尋找茶文化的原點,理清茶文化的發(fā)展脈絡,感受那一杯清茶背后的悠久歷史,體味祖先的智慧和文明,在內心深處樹立堅定信仰,對傳統(tǒng)文化保持足夠的信仰和敬畏心,提高自身自信。茶是在我國發(fā)源而來,盛唐時期開始興起,研究顯示,茶從被發(fā)現(xiàn)到利用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在秦漢之前,人們時常食茶,初步形成了飲茶習俗,后來,茶成為了一種文化,與儒家、道家思想得到了融合發(fā)展。至隋唐時代,《茶經》問世,我國的茶文化進入了空前繁榮階段,茶文化不僅僅是一種飲食文化,更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從宋朝開始,我國的茶文化開始成熟,制茶技藝精湛絕倫,茶文化表現(xiàn)出異彩紛呈的局面,鴉片戰(zhàn)爭后,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進入了新的轉型階段,當時,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在新中國成立后,茶文化與當代文化之間相互碰撞、融合,再次走向振興。
茶文化歷史悠久,既古老、又年輕,茶文化本身有著完整的知識體系與內在結構,其包羅萬象,與農耕文化、中醫(yī)藥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生命哲學、生態(tài)倫理等都有密切關聯(lián),蘊含著生態(tài)、治國、育人等重要理念,為學生梳理茶文化的發(fā)展過程,能夠讓學生對我國的文史內容有更為深刻的了解,提高其文化底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要讓學生真正的產生文化自信,需要在情感上建立紐帶和橋梁,如果大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缺乏情感,很難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無法發(fā)自心底的產生自豪感和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僅要帶領學生梳理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更要將眼光放長遠,視野放廣闊,對茶文化的傳播進行溯源。我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其他各個國家的茶葉栽培技術、品茶方式、加工方式以及衍生出的茶風、茶俗等,都與我國頗有淵源。在16世紀中葉,茶首次進入了歐洲,并以文字的形式傳承下來,受到了眾多外國友人的喜愛,以英國為例,英國人們親切的將茶稱之為“仙草”,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非常熱衷于飲紅茶。日本人吸收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衍生出了著名的日本茶道。除此之外,歐洲的奶茶、南非的薄荷茶、美國的速溶茶、俄羅斯的甜茶等,都與我國茶文化有著密切關聯(lián)。茶文化從我國進入其他國家的路徑生動揭示出了我國古代經濟、科技、農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了解茶文化的傳播路徑,能夠拓展學生的文化自信視野,使之深刻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增進學生的文化認同,使之能夠堅定文化自信。
在茶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中,它對于人類文明的交流曾經做出了極大貢獻。從古到今,之所以中華民族一直屹立不倒,并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依靠本身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茶文化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化,創(chuàng)造了源源不斷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不僅給人類帶來了茶的知識、茶的健康,還帶來了謙和、包容、開放的精神屬性,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將我國博大精深的情懷輸入世界各地,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從這一層面而言,茶文化的發(fā)展不僅是農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和進步,更帶來了價值理念上的共鳴。到目前為止,全球有160多個國家有飲茶的習慣,有50多個國家發(fā)展茶葉種植,茶葉意境悠遠、濃香馥郁,在目前這個呼喚人類平等對話交流的理念下,茶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媒介。青年大學生在解讀茶文化貢獻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自豪和驕傲,進一步堅定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感和認同感。
茶文化中有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古人代代相傳下來的精神力量,既有儒家的親和,佛家的空靈清幽,也有道家的無為和自然。茶文化融合了民俗、哲學、道德等內容于一體,承載著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善良勤勞的品質,體現(xiàn)了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頗具文化張力。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在于清靜、和美,從本質來看,茶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不管是科學管理還是社會發(fā)展都能夠在茶文化中找到借鑒,帶領學生分析茶文化的內涵,其展現(xiàn)的不僅是文化元素的詮釋和融入,更是培育青年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之舉,傳統(tǒng)文化需要傳承,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載體離不開青年大學生。在文化認同的視角下,從發(fā)展理念融入茶文化內容,將整個茶文化內涵融入高校教學機制中,打造與茶文化體系相關的課程內容和育人體系,能夠從心底激發(fā)出學生的文化自信。
當前,我國的文化建設取得了初步成就,大眾對于文化的態(tài)度也越來越認可,在高校教育中,要以文化傳承作為創(chuàng)新切入點,將學生對于茶文化的學習興趣轉化為價值認知,營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對茶文化體系有正確認識。另外,針對大學生,可在校內舉辦茶文化交流活動,聘請當?shù)貜氖虏栉幕膶I(yè)人士來校開展講座、舉辦活動,帶領學生飲茶、品茶。并組織茶文化征文競賽、茶文化知識競賽、茶文化朗誦比賽等,邀請學生結合專業(yè)來開展茶產品營銷競賽、茶產品設計競賽和茶產品創(chuàng)意競賽,成立茶文化宣傳社團,舉辦茶文化節(jié)等,通過理論傳授、實踐活動的結合方式,提升茶文化的融入感,讓學生深刻感知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化興則國運興”,在傳統(tǒng)文化中,茶文化一直起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時至今日,茶文化又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元素。在高校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內容,能夠有效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使之提升文化認同,挺起文化脊梁,汲取茶文化的精神力量,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于高校而言,需要主動探索茶文化的融合路徑,創(chuàng)新表達內容和育人方法,不斷思考具體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讓大學生能夠以理性的情感和態(tài)度看待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主動應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挑戰(zhàn),成為素質過硬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