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超 劉海軍 楊雙
遂寧市中心醫(yī)院 四川,遂寧 629000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最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極易引發(fā)胃癌癌前病變[1],其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腹痛、腹部不適、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和繼發(fā)性貧血等[2]。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定植在人類胃上皮細胞中的最常見細菌之一,據(jù)估計它將會伴隨人類生存至少10萬年[3]。根據(jù)流行病學研究結(jié)果,Hp已被歸類為Ⅰ類致癌物,因為它是引起嚴重胃部并發(fā)癥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引發(fā)CG的主要病因[4]。CG合并Hp感染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西醫(yī)治療多以抗Hp感染為主,但抗Hp感染藥物容易導致胃腸道內(nèi)菌群失調(diào),還有可能引起消化不良[5-6]。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Hp感染CG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治療方法包括中藥湯劑治療[7-8]、針灸治療[9]、耳穴壓豆[10]等。清幽益胃湯是由半夏瀉心湯與黃連溫膽湯加減化裁而來的經(jīng)驗方,可清熱化濕,筆者在臨床上采用清幽益胃湯聯(lián)合改良四聯(lián)療法治療Hp感染CG患者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門診就診的Hp感染CG患者13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66例。對照組男35例、女31例;年齡28~55歲,平均(38.62±5.17)歲;病程1~7年,平均(4.25±1.12)年。 治療組男32例、女34例;年齡29~55歲,平均(39.37±5.42)歲;病程1~6年,平均(4.19±1.8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號:LLSNCH2020106)。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CG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慢性胃炎診療指南》[11]制定:(1)患者表現(xiàn)為消化不良的癥狀,如上腹部脹滿不適、泛酸、噯氣,偶有惡心不適,胃部有燒灼感,伴有食欲減退,且進食后癥狀易加重;(2)若患者伴有胃糜爛,可表現(xiàn)為大便潛血陽性;(3)患者多無明顯體征,部分患者可表現(xiàn)為上腹部壓痛;(4)胃鏡檢查多表現(xiàn)為紅白相間的充血性紅斑,黏膜蒼白水腫,附著性黏液附著在黏膜上不易剝脫,脫落后黏膜表面常表現(xiàn)為糜爛及出血。
Hp感染診斷標準參照 《幽門螺桿菌感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12]制定:14碳尿素呼氣試驗結(jié)果為陽性,即可明確診斷。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及脾胃濕熱證分型標準參照《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13]制定:(1)患者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反酸燒心,上腹飽脹疼痛,部分還有健忘及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2)內(nèi)鏡下可見黏膜紅斑,紅白相間,以紅為主;可見黏膜出血點或斑塊;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腫、充血滲出等基本表現(xiàn)。(3)可取兩塊以上病理組織進行病理診斷。(4)患者脘腹脹滿及疼痛,偶有身體困重、大便黏溏,伴有食少納呆、泛酸、口苦或黏、精神乏力,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或數(shù)。
1.3 納入標準 (1)符合CG中、西醫(yī)診斷及中醫(yī)辨證標準;(2)確診Hp感染;(3)未服用過其他藥物治療;(4)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2)對治療藥物過敏者;(3)合并消化性潰瘍、胃癌等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4)未按照規(guī)定用藥者;(5)孕婦及哺乳期女性。
1.5 脫落標準 (1)未按時服用藥物治療者;(2)因自身原因自行退出治療者。
1.6 治療方法
1.6.1 對照組 給予改良四聯(lián)療法,口服阿莫西林膠囊(產(chǎn)地:深圳高卓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345,規(guī)格:0.25g/粒),2粒/次,3次/d;克拉霉素片(產(chǎn)地:上海雅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044,規(guī)格:250mg/片),1片/次,2次/d;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產(chǎn)地:海南通用三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955, 規(guī)格:20mg/粒),1粒/次,2次/d;替普瑞酮膠囊(產(chǎn)地: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56,規(guī)格:50mg/粒),1粒/次,3次/d。 飯后服用,連續(xù)服用兩周后停藥,不再進行其他治療。
1.6.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清幽益胃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大黃12g,黃芩20g,黃連12g,黃芪20g,黨參9g,麩炒白術15g,茯苓15g,半夏15g,蒲公英9g,白芍15g,吳茱萸3g,陳皮9g。 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若患者血瘀較重,加用川芎12g、當歸12g、三七粉12g;若患者濕熱較重,加用梔子15g、澤瀉10g;若患者痰濕較重,加用郁金12g、石菖蒲15g??诜穆?lián)藥物2周,同時口服清幽益胃湯6周,即在四聯(lián)停藥后繼服4周,療程共6周。
1.7 觀察指標
1.7.1 中醫(yī)癥狀積分 中醫(yī)癥狀積分方法參照《胃腸疾病中醫(yī)癥狀評分表》[14],主癥評分包括胃脘脹滿、胃痛兩方面,無癥狀計0分,輕(輕微胃脹或輕微胃痛,時作時止,不影響工作休息)計2分,中(胃脹或胃痛可忍,發(fā)作頻繁,影響工作及休息)計4分,重(胃脹或胃痛不能忍受,持續(xù)發(fā)作不止,需服用理氣消食藥或止痛藥可緩解)計6分。次癥評分包括:(1)惡心嘔吐:無癥狀計0分,偶有惡心計1分,時有惡心偶有嘔吐計2分,頻繁惡心伴嘔吐計3分;(2)飲食減少:無癥狀計0分,食量減少1/4計1分,食量減少1/3計2分,食量減少1/2計3分;(3)泛酸:無癥狀計0分,偶有泛酸(每日<4次)計1分,經(jīng)常泛酸(每日4~10次)計2分,頻頻泛酸(每日>10次)計3分;(4)口苦或口黏:無癥狀計0分,偶有口苦或口黏且不影響進食計1分,經(jīng)??诳嗷蚩陴で矣绊戇M食計2分,持續(xù)感口苦或口黏且嚴重影響進食計3分。
1.7.2 實驗室檢查指標 采集治療前、治療結(jié)束后第2天清晨空腹靜脈血5mL,3 000r/min離心15min,留取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炎癥因子,即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白細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 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同時檢測胃腸激素,即血清胃蛋白 酶 原 Ⅰ(pepsinogen I,PGⅠ)、 胃 蛋 白 酶 原 Ⅱ(pepsinogen Ⅱ,PG Ⅱ)和血清胃泌素17(gastrin 17,G17)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定量檢測血清CagA抗體、VacA抗體表達。
1.7.3 Hp清除率 治療結(jié)束后通過14碳尿素呼氣試驗進行判斷:14碳小于100(dpm/mmol CO2)為陰性,大于100為陽性。
1.8 臨床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5]:(1)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yī)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低至小于1/3;(2)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中醫(yī)癥狀積分較前減少,但未達到治療前的1/3;(3)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zhuǎn),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9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滿足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納入結(jié)果 治療組有2例患者因不能耐受中藥治療而脫落,對照組1例患者因未能按時服用藥物治療而脫落,最終對照組實際納入65例患者,治療組實際納入64例患者。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9.06%,對照組臨床有效率為76.92%,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癥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主癥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主癥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治療組下降水平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癥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癥積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胃脹積分 胃痛積分治療組 6 4治療前 3.7 6±1.3 3 3.4 7±1.3 2治療后 1.4 6±1.0 8*△ 1.0 4±0.5 1*△對照組 6 5治療前 3.8 1±1.3 9 3.3 9±1.2 8治療后 2.3 3±1.0 2* 1.7 1±0.6 6*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次癥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次癥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惡心嘔吐、飲食減少、泛酸、口苦或口黏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治療組下降水平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次癥積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次癥積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惡心嘔吐積分 飲食減少積分 泛酸積分 口苦或口黏積分治療組 6 4治療前 2.3 1±0.4 6 2.1 9±0.5 5 2.7 9±0.4 7 2.4 8±0.4 8治療后 0.8 2±0.2 3*△ 0.8 7±0.3 1*△ 0.7 1±0.3 7*△ 0.6 2±0.3 4*△對照組 6 5治療前 2.3 4±0.5 1 2.2 1±0.5 2 2.8 2±0.4 8 2.5 2±0.5 3治療后 1.2 3±0.3 2* 1.5 1±0.3 5* 1.2 9±0.3 5* 0.9 9±0.3 2*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較治療前下降,且治療組下降水平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ng·L-1)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ng·L-1)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T N F-α I L-6 I L-8治療組 6 4治療前 5 8.2 7±6.3 3 3 9.8 7±4.3 1 6 5.2 4±5.4 4治療后 2 9.1 7±3.5 2*△ 2 0.7 4±3.8 1*△ 4 7.9 7±4.5 1*△對照組 6 5治療前 5 8.0 9±7.2 1 4 0.2 1±4.5 2 6 4.8 7±5.6 2治療后 3 7.2 8±4.1 1* 3 2.2 5±4.0 4* 5 5.8 2±4.9 6*
2.6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較治療前下降,且治療組下降水平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P GⅠ(μ g·L-1) P G Ⅱ(μ g·L-1) G 1 7(n g·L-1)治療組 6 4治療前 3 1 1.8 2±4 0.7 2 1 8.3 7±3.5 8 3 3 0.4 2±3 5.2 7治療后 1 8 5.6 4±3 3.2 5*△ 1 1.4 8±2.1 7*△ 1 0 1.4 5±2 1.2 7*△對照組 6 5治療前 3 1 3.7 1±4 1.3 6 1 8.7 6±3.6 1 3 2 9.7 8±3 4.8 1治療后 2 4 2.2 6±3 4.4 8* 1 5.8 2±2.2 6* 1 6 0.7 6±1 9.5 4*
2.7 兩組患者Hp清除率比較 治療組患者Hp清除率為92.18%,對照組為78.46%,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Hp清除率[例(%)]
2.8 兩組患者血清CagA、VacA抗體陽性率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清CagA、VacA抗體陽性率較治療前下降,且治療組下降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7。
表7 兩組患者血清CagA、VacA抗體陽性率[例(%)]
2.9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CG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常見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反酸和食欲不振。盡管過去幾年來CG的發(fā)病率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常見疾病之一[16]。Hp感染是C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持續(xù)或反復感染可能發(fā)展為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因此早期及時進行診斷治療較為關鍵。根除Hp是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治療的目的是消除病因,減輕癥狀和減輕炎癥反應[17]。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PGⅠ及PGⅡ的濃度可作為預測CG的常用臨床指標,兩項指標反映了胃黏膜的分泌狀態(tài),隨著CG的發(fā)展,血清中的PGⅠ與PGⅡ都呈現(xiàn)上升趨勢,Hp感染時胃竇分泌胃泌素增多,進而也會導致PG的分泌增加,因此胃腸激素水平可用于判斷胃黏膜修復狀態(tài)及Hp轉(zhuǎn)陰情況[18]。G17是由胃竇G細胞分泌的一種胃腸激素,對于調(diào)節(jié)消化道功能和維持消化道結(jié)構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評價胃功能狀態(tài)的關鍵指標,與Hp感染、胃部炎癥密切相關,其水平隨著胃部炎癥加重而升高[19-20]。CagA是一種120~145kDa的蛋白質(zhì),被認為是與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和胃腺癌相關的細菌癌蛋白[21]。CagA通過酪氨酸磷酸化的Src激酶,與磷酸化或非磷酸化的多種蛋白相互作用,誘發(fā)細胞免疫功能及內(nèi)穩(wěn)態(tài)失調(diào),從而引發(fā)炎癥,引起細胞凋亡和增殖相關的信號轉(zhuǎn)導,與VacA共同作為Hp感染的毒力因子,破壞胃黏膜,產(chǎn)生細胞毒素,在引發(fā)胃炎方面具有協(xié)同作用[22]。因此,本研究觀察了上述指標的變化,結(jié)果證實清幽益胃湯可降低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降低血清CagA、VacA抗體陽性率,減輕胃部炎癥反應,減少細胞毒素產(chǎn)生。
本病屬于祖國醫(yī)學“胃痛”的范疇。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患者素食辛辣、多食肥甘厚膩之品,易化生痰濕,痰濕日久化熱,引發(fā)胃脘部疼痛不適,因此本病的基本病機為濕熱阻滯胃脘,失于和降,不通則痛,治療上多以清熱利濕和胃為基本治則。本研究采用清幽益胃湯加減治療,清幽益胃湯由半夏瀉心湯與黃連溫膽湯加減化裁而來,方中黃連、黃芩、大黃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通利中焦?jié)駸?,共為君藥;黃芪、黨參、白術發(fā)揮益氣健脾之功,祛邪而不傷正,保護胃氣,三者共為臣藥;半夏燥濕化痰,與君藥合用,有辛開苦降之意,給濕邪以出路;茯苓利水滲濕健脾;陳皮疏肝健脾,取其升發(fā)之性;白芍養(yǎng)血斂陰,取其收斂之性,二者合用可增強藥效,調(diào)理中焦脾胃氣機,升降相宜;蒲公英清熱利濕解毒,吳茱萸和胃降逆,共為佐藥。諸藥合用,既可清理利中焦?jié)駸幔挚烧{(diào)理脾胃氣機,顧護胃氣,直達病機。網(wǎng)絡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大黃、黃連、黃芩三味中藥組成的大黃黃連瀉心湯與Hp感染重合靶點有200多個,并發(fā)現(xiàn)了71個相互作用靶點,此三味藥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炎癥反應,治療Hp感染;同時可通過抗腫瘤機制,防止Hp感染進一步向胃腸道腫瘤轉(zhuǎn)化,對于治療Hp感染CG患者有明確的療效[23]。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清幽益胃湯聯(lián)合改良四聯(lián)療法治療可顯著降低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減輕患者胃脘疼痛、脹滿的臨床癥狀,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提高Hp轉(zhuǎn)陰率,降低血清胃腸激素水平及血清CagA、VacA抗體陽性率,發(fā)揮保護胃黏膜的作用,減少細胞毒素產(chǎn)生,改善胃部炎癥反應,臨床療效顯著。葉麗紅教授認為濕熱瘀滯為本病的關鍵病機,治療脾胃濕熱型CG時,加用黃芩、蒲公英等清熱燥濕解毒之品,配以陳皮、茯苓健脾祛濕,直達病機[24]。范天田等[25]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陳永燦教授治療慢性糜爛性胃炎的用藥規(guī)律,發(fā)現(xiàn)高頻藥物有半夏、陳皮、黃連、蒲公英等清熱燥濕解毒之品,以及枳殼、吳茱萸和胃降逆之品,與本研究所采用中藥基本一致。
傳統(tǒng)抗Hp感染的療法為鉍劑四聯(lián)療法,有研究發(fā)現(xiàn),替普瑞酮保護胃黏膜的效果更為顯著,可提高Hp轉(zhuǎn)陰率,促進胃黏膜形態(tài)恢復,平衡胃腸激素水平[26]。本研究采用替普瑞酮代替?zhèn)鹘y(tǒng)的鉍劑,形成改良四聯(lián)療法。結(jié)果顯示,改良四聯(lián)療法可降低血清CagA、VacA抗體陽性率,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已有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27-28],證實了改良四聯(lián)療法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清幽益胃湯聯(lián)合改良四聯(lián)療法可顯著降低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減輕患者胃脘疼痛、脹滿的臨床癥狀,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提高Hp轉(zhuǎn)陰率,降低血清胃腸激素水平及血清CagA、VacA抗體陽性率,發(fā)揮保護胃黏膜的作用,減少細胞毒素產(chǎn)生,改善胃部炎癥反應,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