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后真相時代的輿情反轉與引導策略研究

2021-12-09 01:16曹欣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18期
關鍵詞:引導策略

摘要:在2020年的“鮑毓明事件”中,輿情在官方發(fā)布調查結果之后發(fā)生反轉,其中的后真相現象呈現的問題也并非個例。本文對“鮑毓明事件”的發(fā)生、轉折、結果的典型報道和網民的輿情表達進行分析,探究后真相時代中的輿情反轉現象存在的問題,并從政府、媒體、公眾三個方面提出輿情引導策略。

關鍵詞:后真相時代;輿情反轉;“鮑毓明事件”;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8-0169-03

一、“鮑毓明事件”案例綜述

(一)事件經過

2020年4月9日19時43分,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媒體南風窗發(fā)表微博文章《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兒三年,揭開這位總裁父親的“畫皮”》,“鮑毓明事件”由此揭開。

文章中提到,2015年11月,鮑毓明帶著剛滿14歲的“女兒”李星星(化名)到北京上學。三年里,鮑毓明對李星星實施多次性侵,李星星多次報案無果,自殺未遂。文章中的許多細節(jié)將“禽獸總裁”和“弱小養(yǎng)女”的形象進一步深化,并且只有李星星一方的自述,本就是“一家之言”。此文章一經發(fā)出,迅速引發(fā)熱議,事件迎來了第一次輿論高潮。

微博文章標題中,“總裁父親”“未成年女兒”等詞,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利用了大眾的獵奇心理和對“禽獸總裁”的偏見,而“未成年女兒”則被擺在弱勢一方,迅速引起大眾的同情和憐憫。

通過清博大數據平臺的數據統(tǒng)計可知,該事件出現的熱詞主要有“養(yǎng)女”“鮑毓明”“法律”“未成年人”,分別占比9.27%、6.1%、5.13%、4.99%。

2020年4月9日23時32分,煙臺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在微博發(fā)布案情通報。李星星在2019年4月8日到公安局報案,警方綜合各種證據認為鮑某某不構成犯罪,于26日撤銷此案。后當事人及其律師提供新證據,該局于10月9日再次立案。煙臺警方的通報,使得該事件的第二次輿論高潮來臨。

大眾對于警方通報的不信任逐漸升級為“懷疑芝罘警方涉嫌包庇鮑毓明”,4月12日頭條新聞發(fā)布微博“#專家談鮑毓明涉性侵養(yǎng)女案#:女孩母親監(jiān)護失職,警方應主動作為”。

4月12日,養(yǎng)女李星星的代理律師和當事人鮑毓明對該事件進行公開回應。鮑毓明的回應避重就輕,并聲稱自己會適度維權。

該事件的第三次輿情高潮出現在4月14日,李星星的養(yǎng)母稱女兒被鮑毓明用自己的性命相要挾。但該微博話題的熱度已不如12日鮑毓明作出回應的熱度高。

(二)輿情反轉節(jié)點

2020年9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官微發(fā)布案件調查情況,“鮑毓明事件”至此反轉。事件中存在的反轉問題如下。

第一,“鮑毓明違法收養(yǎng)李星星”:二人并未辦理收養(yǎng)手續(xù),不存在收養(yǎng)關系。2015年9月,李星星為改善生活條件,得知鮑毓明想“收養(yǎng)”女兒,主動聯系鮑毓明。

第二,“鮑毓明使用暴力手段發(fā)生性關系”:有證據證明鮑毓明未使用暴力手段強行與李星星發(fā)生性關系,且證據證明李星星具有性防衛(wèi)能力和作證能力。李星星此前提交的物證,經查證與事實不符。

第三,“李星星求助無門”:李星星多次和鮑毓明產生不和或發(fā)生矛盾后,就向公安機關報案,兩人關系緩和之后,李星星就否認報警或者要求公安機關撤案。

第四,“李星星被限制人身自由”:李星星并未被鮑毓明限制人身自由,與家人朋友的通信也并未被控制,鮑毓明沒有偽造李星星的聊天記錄,也沒有對李星星進行精神控制和“洗腦”等行為。

第五,“李星星是未成年幼女”:李星星的骨齡鑒定結果顯示其出生日期為1997年10月,此前的身份是她和父親一起提供的虛假證明,篡改了自己的出生日期。

官方通報導致新聞反轉,從而導致輿情反轉。

(三)媒體報道情況

在事件反轉節(jié)點上,官方對案情的通報引發(fā)了最后一次輿論高潮,話題#鮑某某涉嫌性侵案調查情況#閱讀次數達到10.9億次,超22萬次討論。通過清博大數據平臺統(tǒng)計結果可知,與“鮑毓明事件”相關的信息中,負面情緒占主導地位,占比高達94.94%。中性輿情占比2.51%,正面輿情占比2.55%。

在此次“鮑毓明事件”中,媒體深度報道存在信源貧乏單一、媒介審判、違背新聞道德的問題。南風窗4月9日發(fā)布的文章標題已經存在明顯的偏頗之處,用“總裁父親”“未成年女兒”等詞語,加上文章中故事性的敘述,完成了一次媒介議程設置,受眾的憤怒情緒被媒體報道所牽引。在財新網4月12日發(fā)布的《高管性侵養(yǎng)女案疑云》中,記者明顯地摻雜了個人情感,用詞偏頗,加之受單一信源的影響,受眾極易誤解事件真相。在“鮑毓明事件”的相關報道中,澎湃新聞未經當事人授權就披露案件信息,違背了新聞職業(yè)道德[1]。

在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中,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的報道可謂是行業(yè)楷模。2020年4月10日,人民日報在官微發(fā)布的“人民微評:盼真相大白”中,沒有針對雙方當事人進行任何評價,只強調了要全力調查案件真相。9月20日,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節(jié)目中評論“鮑毓明事件”,他指出:“要有等待真相的耐心,而不是用想象的事實來替代事實,不用情緒來完成宣判?!痹u論中還提到,此前有記者對事件提出質疑,但迅速被網民的口水淹沒,甚至質疑的記者被逼道歉。

在事件反轉之前,來自三微一端的自媒體對圍繞該事件“罪與罰”的討論不斷,如自媒體“十四先生”發(fā)布的《鮑毓明:中年男人的青春夢碎》、“碼頭青年”發(fā)布的《美國人鮑毓明:在中國可能無罪》、“影視劇來電”發(fā)布的《鮑毓明,喊冤!“信筏故事”告訴我們:惡魔在笑》等等。在事件真相尚未明朗之前,一些自媒體圍繞該事件大做文章,發(fā)布與群體情緒一致的觀點言論,加深了人們的刻板印象。

在事件發(fā)生反轉之后,傳統(tǒng)媒體以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為代表,對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調查情況進行實時通報,并且適時進行輿論引導,喚起了人們對該事件的反思。

2020年9月18日,“每日觀鑒”在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全員惡人”喜相逢,鮑毓明案里的交易》閱讀量超過10萬。用“新聞反轉”大做文章,再次收割一波流量。文章中對事件細節(jié)的描寫和對送養(yǎng)情節(jié)的腦補讓人瞠目結舌。他們將事件細節(jié)進行放大,對當事人心理進行揣測,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將嚴肅的案件娛樂化。

(四)媒體報道與輿情的后真相分析[2]

綜合上文情況,該事件已經明顯被烙上了后真相時代的標志。

在一開始,媒體報道的內容就不是全部的真相,帶有偏見和引導性?!翱偛谩薄案吖堋薄爱嬈ぁ钡仍~語,激化了群體情緒,助推了流言和謠言的傳播。利用公眾對于“被侵害的未成年養(yǎng)女”的同情心,再次強化了人們的刻板印象,并使得事件更具話題性,更加吸引眼球。自媒體為追逐利益煽風點火,人們持有的“偏見”,別有用心的“第三方”的參與,使得負面報道和負面情緒在網絡上迅速彌漫開來。

從網絡輿情的角度來看,事件伊始便吸引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激烈討論。從“總裁性侵未成年養(yǎng)女”話題引爆之后,許多網民對于事件本身沒有進行理智的判斷和獨立的思考,立即展開網絡罵戰(zhàn)。盡管有極少數人對事件提出質疑,但“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此事件中依然適用,理性的發(fā)聲被淹沒。在事件發(fā)生反轉之后,網絡上的主流輿情不再是網民情緒化的表達,而是轉而對整個事件進行反思,受眾的理性思潮開始回歸。

二、案件中后真相現象呈現的問題

(一)官方通報不及時導致輿情惡化

新聞反轉和輿情反轉是后真相時代的顯著特征。對于事件“全部的真相”,官方的調查結果和情況通報常常是人們極為看重和信賴的。在此次“鮑毓明事件”發(fā)生之后,受眾的情緒被媒體的報道所牽引,宣泄在當事人鮑毓明、“總裁”群體、所謂的“公知”身上。受眾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譴責此次事件中的“惡人”,對“養(yǎng)女”抱有同情和憐憫。

當9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官方通報之后,網絡輿論開始對該事件進行反思:如果以后再有類似事件發(fā)生,網民還會不會相信“求助者”,真正遭受侵害的女性和孩子會不會因此而遭受質疑,徹底堵死他們的發(fā)聲渠道。

近年來,類似的新聞反轉事件層出不窮,官方的調查結果對事件的發(fā)展和輿情的發(fā)展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真實及時的官方回應可以迅速平息負面輿情,并對輿情進行正面的引導,但通報不及時則會導致輿情惡化。

(二)情緒和利益支配報道及刻板印象

在后真相時代,利用和販賣情緒,引起受眾共鳴,是媒體報道的常見套路。受眾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媒體收獲了更多的關注,從而將關注度進行變現。利益至上支配了媒體的報道,為了追求時效,犧牲了真實、準確、客觀。自媒體為了“10萬+”,重復挖掘“爆點”,不顧媒體素養(yǎng)和行業(yè)道德。為了維持住受眾的熱情,媒體就必須不斷地產出相似的內容,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受眾在自己和媒體共同編織的“信息繭房”中,忘記了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一味將情緒化和帶有偏見的觀點輸送出來。

在此次“鮑毓明事件”中,南風窗的文章標題就刻意強調了“總裁父親”“未成年養(yǎng)女”的描述,這是傳播者有意對內容進行選擇,引起受眾注意力的做法。在此前的輿論環(huán)境之中,一些“總裁高管”的違法行為使得受眾對于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就是“人面獸心”,對于未成年人的安全問題總是能揪起大家的同情心。這類標簽化的形象一旦出現,就會使得受眾將這類標簽的固有成見和印象強加在事件之中[3]。

然而,大多數人認為的“真相”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媒介和大眾的審判不能代替和干擾司法和法律。

(三)信息時代“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理論由德國傳播學家諾依曼提出,在其著作《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中,強調了大眾傳播環(huán)境對個人的影響。在分析該事件中,“沉默的螺旋”理論仍然適用于后真相時代的輿論環(huán)境。

在此次“鮑毓明事件”開始之初,網絡輿論一邊倒地譴責鮑毓明“人面獸心”,對其進行審判,同情養(yǎng)女李星星。在事件反轉之后,輿論開始指責“全員惡人”,更有甚者罔顧鮑毓明動機不純的事實,指責李星星策劃“仙人跳”。但大多數人開始反思此次的反轉,回歸理性思考。

在事件反轉發(fā)生之前曾有少數人對事件提出質疑,有記者表明懷疑態(tài)度,被網友們的口誅筆伐淹沒,被逼道歉?!俺聊穆菪笔沟迷絹碓缴俚娜颂岢雠c多數意見相悖的意見,轉向沉默。知乎有網友對事件提出質疑,受到的是眾多網友的冷嘲熱諷和陰陽怪氣。

在最高人民檢察院通報事情的真相之后,占優(yōu)勢的“多數意見”地位轉變,處于劣勢的“少數意見”因為較為理性和客觀的發(fā)言,轉而變成“優(yōu)勢意見”。

三、后真相時代輿情的引導與策略

(一)政府層面

1.健全突發(fā)輿情處理機制,完善法律法規(guī)

首先,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環(huán)境,必須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嚴格執(zhí)法。網絡中的灰色地帶還有很多,自媒體“打擦邊球”的情況也必須得到法律的限制,不給后真相時代的亂象一點生存空間。

其次,政府相關部門都設立了輿情監(jiān)測中心,建立了突發(fā)輿情處理機制。雖然輿情監(jiān)測部門具有一定的處理輿情的能力,但對于突發(fā)事件的把控和處理機制并不健全,大范圍負面輿情仍然會因為缺乏有效控制得以肆意傳播。所以,政府部門應當繼續(xù)健全突發(fā)輿情處理機制,吸收各國在輿情監(jiān)測和處理方面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和完善。

2.官方渠道及時發(fā)布信息,消除不確定性

當前,自媒體和“草根記者”的信息傳播中,由于自身媒介素養(yǎng)偏低,受利益至上等觀念的干擾,難以發(fā)布全面、真實、準確的信息。

相比之下,受眾更加期待官方就事件給出的權威解釋。一旦官方失聲或延遲發(fā)布,輿情就會發(fā)酵演變,滋生猜測、流言、謠言。在后真相時代,受眾情緒易被煽動,輕信小道信息。隨后事件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引發(fā)次生輿情事件,官方的權威性被削弱,甚至影響日后公眾對于政府的信任。

因此,在事件發(fā)生的“黃金時間”里,官方應當及時發(fā)聲,對事件保持積極和謹慎的處理態(tài)度,確保信源的真實準確。同時聯合主流媒體,及時辟謠,引導受眾的輿論向著良性有序的方向發(fā)展[4]。

(二)媒體層面[5]

1.堅守職業(yè)道德,維護傳媒公信力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媒體的從業(yè)人員首先必須誠實、公正和嚴謹,遵守《中國新聞工作者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準則》,確保新聞的真實、準確、客觀、公正。主流媒體應當堅持黨性原則,保持自身的權威性,堅持輸出高質量的新聞內容。對于良莠不齊的自媒體,一方面要提高自媒體從業(yè)人員的素質,抵制低俗信息的傳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自媒體行業(yè)的管理,減少行業(yè)亂象的發(fā)生。

傳媒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必須維護和提高自身公信力。媒體靠公信力來贏得受眾的信任,在事件眾說紛紜之際,受眾只相信公信力最強的“一家之言”。故而,媒體應當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恪守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維護和提高傳媒公信力。

2.利用新技術自我賦權,積極引導輿論良性發(fā)展

新媒體技術在近些年來的發(fā)展,也是傳媒業(yè)可乘的“東風”,這些新技術為傳媒業(yè)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傳媒從業(yè)者必須善加利用,優(yōu)化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方式,增強自身的話語權。

其次,在重大輿情事件突發(fā)之際,主流媒體應當與政府部門聯動,各個媒體齊心協力,配合政府部門發(fā)布官方信息,積極引導輿論,穩(wěn)定人心,使輿論朝著良性有序的方向發(fā)展。

(三)公眾層面

1.提高自身媒介素養(yǎng),恪守法律和道德

在網絡環(huán)境中,公眾作為受傳者,大多數并不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有時候今天聽信了這個“大V”的話,明天又覺得另一家自媒體說得有道理。人云亦云,將自己接收到的知識重新加工,賦予其自身情感,進行傳播。不良輿論和負面情緒隨之傳播,造成網絡輿論環(huán)境的惡化。

在后真相時代中,受眾應當加強對信息的辨別能力,提高傳播素養(yǎng)。不被負面情緒所控制,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網絡暴力等行為。在網絡上發(fā)表言論時,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不違背公序良俗,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增強法律意識。

2.樹立正確的觀念,提高獨立思考能力

公眾對于大多數輿情事件缺乏理性判斷和理性思考,傾向于選擇與自己態(tài)度和情緒一致的言論觀點。這也使得獵奇、低俗的自媒體有了受眾市場,大行其道,嚴重污染了網絡環(huán)境。

對此,受眾應當加強學習,樹立正確的觀念。提高理性判斷能力,不捕風捉影,不人云亦云;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學會鑒別信息真?zhèn)?,共同維護安全、健康、文明的網絡環(huán)境。

四、結語

在“鮑毓明事件”中,輿情在官方發(fā)布調查結果之后發(fā)生反轉,其中的后真相現象呈現的問題也并非個例。情緒化、利益化支配的新聞報道,加深了受眾對事件的刻板印象,“沉默的螺旋”等傳播學理論在網絡輿情環(huán)境中仍然存在。

在后真相時代中,政府、媒體、公眾三方應共同努力,積極應對重大輿情事件,引導輿論向著良性有序的方向發(fā)展。凈化網絡空氣,共同鑄造健康文明的輿論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孫琳黎,魯冰花.未成年人性侵案深度報道的失范研究——以鮑毓明涉嫌性侵案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1):59-60.

[2] 宋凱,袁奐青.后真相視角中的網民情緒化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8):146-150,156.

[3] 付凱迪.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反轉新聞中的刻板印象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9,5(9):13-14.

[4] 陳妙閩.新媒體語境下官方通報的“另類”表達與規(guī)范使用[J].領導科學,2020(24):102-105.

[5] 駱正林,溫馨.后真相時代“反轉新聞”的傳播機制及社會規(guī)治[J].傳媒觀察,2019(12):5-13.

作者簡介:曹欣(1999—),女,江西九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實務。

猜你喜歡
引導策略
家庭沖突環(huán)境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及引導策略
試論網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策略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策略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策略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正面教育引導策略
初三學生情緒波動成因探析及引導策略
捕捉靈動話題,催生日記寫作
當代大學生網癮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引導策略
論如何走進戲曲經典,從昆曲角度調查高校戲曲藝術教育
湟源县| 修水县| 大渡口区| 三原县| 高安市| 绥中县| 游戏| 惠州市| 丰原市| 海林市| 潼南县| 贵德县| 灵丘县| 田东县| 绵阳市| 大厂| 大邑县| 册亨县| 渝北区| 甘孜县| 荆州市| 余干县| 崇明县| 阿拉善左旗| 中方县| 塔河县| 清涧县| 浦城县| 睢宁县| 开江县| 通辽市| 泸溪县| 海兴县| 益阳市| 岳阳县| 宕昌县| 拜泉县| 普宁市| 江门市| 田阳县|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