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學校旁的哈尼梯田里,稻谷黃了,空氣里彌漫著谷子的清香。在這個收獲的季節(jié),我想起了三年前,由于政策調整,適齡兒童動員到校上一年級,我結束了六年級的教學,新學期教一年級,走進教室,我熱情地跟孩子們打招呼,教室里黑壓壓一大片,沒有一個小朋友回應我。
孩子們只是瞪著眼睛,呆呆地看著我。有的孩子眼里充滿了不安或迷茫。突然一個孩子哭起來,其他孩子也跟著哭起來,我趕緊找來搭班教數(shù)學的楊祖機老師,老楊哥是哈尼族本地老教師,他用哈尼話交談得知:因為想家了。
在慢慢地開導下,孩子們開始適應校園生活,相互熟悉同學,哭的人越來越少,但老楊哥在課后忍不住多次對我抱怨:教書38年來,第1次遇到這樣難教的班級……一起共事多年,我和老楊哥曾多次同教一個班,樂觀向上的老楊哥從來沒有跟我抱怨過,這次的班級,對我來說更是挑戰(zhàn):全班一半的人不會說漢語,也聽不懂普通話,有十多個孩子,別說照著黑板寫,用薄紙蒙在字上面描摹,不知道要寫什么,只是隨意地畫著看不懂的符號。全班三分之二的學生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爺爺奶奶不會說漢話,課堂上,每周都會發(fā)生有人拉屎撒尿在褲子上的情況……
課上,多帶讀幾次,孩子們慢慢地敢開口跟我一起讀,可是到了第2節(jié)課又不會了,第2節(jié)課再讀,到下午又不會了,再讀,第二天早晨,又不會了……孩子們只是眨巴著空洞的眼睛,滿臉迷茫地看著我。我理解他們,到了一個新的語言環(huán)境,哈尼語和漢語的意思不能結合起來理解,黑板上寫的字很抽象,是什么都不知道,換做是我,我也迷茫。而且哈尼語與漢語的表達不一樣,比如:“吃飯”用哈尼語表達是“飯吃”。
這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加困難。
比如不知道松樹就是哈尼語里的“a da”。 “小狗”這個詞,學生只會抽象、生硬的去記憶,他們不知道漢語里“小狗”,用哈尼話說是“a ke”,兩者不能結合起來。
我觀察到孩子們很喜歡小動物和花草,在課堂上,我開始用簡筆畫的方法,盡可能多的快速畫出來,學生看了圖,就能很快知道,原來哈尼話“a yi”是花,“mu ni”是貓,提高了學習效率,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我在教室里貼上很多張彩色圖畫,遇到學習顏色的詞或者一些物品,也能從圖片上找到一些。
我還向孩子們學說哈尼話,相互比賽,看學生學得快,還是我學得快,有些兩個字的詞,在哈尼話中有五六個字的發(fā)音,我經常學不會,發(fā)音不準,這引得孩子們哈哈大笑,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我看到了孩子們眼睛里,開始閃著光亮,孩子們正在換乳牙,但他們調皮地說:“教你講哈尼話,怎么教都教不會,我們牙齒都笑掉了……”我借機趕緊說,學習漢語是多么簡單。
字、詞是語文的基礎,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加強字詞的學習,句子的理解遇到難題,比如:那么多種顏色嗎?這一句,理解成:那么多、種顏色嗎?或者:那么、多種顏色嗎?
我思慮后,決定開展閱讀活動。也許讀得多、看得多,能培養(yǎng)語感和理解能力。我盡可能多地找來繪本,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吸引了孩子們,在自由讀的環(huán)節(jié),不能只看圖,不會讀的字拼拼音,實在不會讀的字,要結合圖畫,想一想,培養(yǎng)耐心和閱讀習慣,看完一整個故事,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畫,照著畫一畫,再講一講故事。
為了鼓勵孩子們積極閱讀,我買了許多本幼兒繪畫書和繪畫紙筆作為獎勵。不知不覺中,整個一年級教學,我竟把語文課與閱讀、美術課相結合起來。而此時,我不確定會有什么效果,花費了時間和精力,不能在考試中快速提高我的語文平均分,但我每天堅持開展閱讀活動,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慢慢敢開口講普通話,會說普通話的越來越多,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很開心。
轉眼二年級,我又為班級籌集到一批新書,成立班級圖書角,放在教室后,課后看書,隨手可拿,孩子們很高興。在上新課文時,比如《曹沖稱象》一課,有孩子說,這個故事我看過,其他孩子好奇著用哈尼話問他,一下課,孩子們迅速圍到圖書角去找那本書,從成語故事,到《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到安徒生童話集,再到格林童話,孩子們保持著濃厚的閱讀興趣,去感受書籍帶來的樂趣。
閱讀,可以激發(fā)興趣,啟迪智慧。我的語文課上,孩子們的知識積累越來越豐富,變得更加活躍、自信,我感覺上語文課輕松了許多。
我每天都會收到信,其實就是一張紙條,有時貼在我宿舍的門上,有時塞在門縫里,有的夾在作業(yè)本里,有的下課放在我的包里,或者當面送給我,打開紙條,是一幅幅畫,旁邊寫上幾句話,比如:祝李老師開心。老師,你喜歡我嗎?回信……感受著一份又一份的真摯情感,孩子們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心里話,找到樂趣,所以,我決定在班級開展講故事、寫故事的活動。
要站到講臺上講故事,故事可以是從書上看到的,可以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也可以放學回家后,聽爺爺奶奶講哈尼族的民族民間傳說故事,再講給班里的同學聽,只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都可以。
剛開始,大部分孩子聲音小,或者害羞,站在講臺上一句話也說不出,實在講不出,向班里的同學鞠躬說聲:對不起,我現(xiàn)在還不會講。講完可以回到座位上,并且能贏得全班的掌聲和鼓勵。
能勇敢地站到講臺上,已經值得表揚。一部分同學能站在講臺上,把故事分享給大家,有的拿著書上來照著講,有幾個能把要講的故事寫出來,照著寫好的講。
班里的杰立父母離異、左耳殘疾影響聽力,他編了一個主人公叫立子長的故事。剛開始講的時候,杰立聲音很小,我拿小蜜蜂擴音器給他戴著講,在他口中立子長總能克服各種困難,一次次幫助別人。看得出,孩子們非常喜歡立子長,聽故事的時候,忍不住一次次為杰立豎起大拇指。一天傍晚,我把杰立講故事的照片發(fā)在家長群。第二天清晨,天剛亮,我的宿舍門被急促地敲響,我趕緊開門,原來是杰立,他趕緊說:“我爸爸看到照片,給我打電話了,我們講了好久,我爸第一次跟我說那么多話,我給他講了故事,他夸我了,老師,我好高興……我好久沒見過他了……”杰立抹著眼淚又笑了,我后來給他爸爸打電話,了解情況,他爸爸外出打工,已經兩年多沒有回家。
杰立在孩子們的鼓勵中,越來越自信,聲音也大起來,不再用擴音器,故事寫得更長,在本子上把故事寫滿一頁又一頁,立子長的故事斷斷續(xù)續(xù)講了一年多的時間。有時,其他孩子念故事的聲音太小,杰立就主動到講臺上,與那個孩子一起念,慢慢地,其他孩子也不再那么害羞。杰立變得樂觀向上,成了我們班的故事大王。
父親早逝,家庭困難的楊江城華,奶奶講給他聽的哈尼族民間故事,他記下來,講給大家聽,常常引得一陣陣討論和共鳴,教室里氣氛很活躍,孩子們也為他豎起大拇指。
班里的孩子們通過閱讀,開始用多種形式寫故事,有的孩子用美術本畫畫,每頁一個圖,旁邊寫一段話,幾頁連起來,講完一個故事,類似繪本。有的開始寫童話故事的動畫片腳本,拿給我看的時候,已經寫完了第4集,更多的孩子喜歡寫兒童詩。
我跟著孩子們一起閱讀,記錄他們的成長故事,我當然也要寫,并且向孩子們承諾,我每天都要向他們交作業(yè),寫什么,他們說了算,這可把孩子們高興壞了。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孩子們當然也可以給我布置作業(yè),我覺得,我們是平等的。
以下分享我與孩子們從二年級到三年級的部分閱讀與寫作記錄:
記錄1
孩子們寫:
樹葉從枝頭長出來,那是春天的衣裳吧?
小毛蟲從葉子下鉆出來,那是春天的好朋友吧?
很大的石頭,那是春天的大拇指吧?
美麗的花朵,那是春天的發(fā)卡吧?
新長出來的楓葉,那是春天的腳印吧?
剛出殼的白色小雞,那是春天的小衛(wèi)士吧?
小鳥新?lián)Q的羽毛,那是春天的梳子吧?
藍天中飄過的白云,那是春天的帽子、被子吧?
池塘里冒出的水泡泡,是春天的項鏈吧?
我寫:
叮叮咚咚流淌的小溪,是春天的口水吧?
春天是個頑皮又貪吃的小娃娃………
春天就是你們
記錄2
每天走進教室,講臺上已經放著寫好的故事和兒童詩,是孩子們自己寫的,我打開一讀,內容讓我忍不住夸贊,這群二年級的孩子,因為閱讀,正在成長蛻變。下課時,孩子們不出去玩,還在教室里寫故事,說要寫給我看。中午飯后,女孩江芳一直跟在我身后,終于鼓足勇氣說要讀她寫的兒童詩給我聽。
記錄3
今天下午上著課,一個孩子突然說要上講臺講自己寫的:養(yǎng)小動物……然后……好多孩子立刻拿出小本本。我:交上來我會看。孩子們:不行,不要,要上講臺自己講……一個個情緒高昂……這是有多喜歡寫作文講故事呀?
第二天下午又舉著小本子,嚷著要上來講故事,小本子一晃一晃的,瞧,多得意……來來,講臺讓給你們,盡情地發(fā)揮吧……一講講到下課,還停不下來。全部是自愿上來講。有個男生講完了,下面一個女生不淡定地反駁,這個故事有點像我看過的,男生激動了:我只照抄了一點,大部分是我想出來的……
記錄4
今天學到蘇軾的詩,給孩子們講了蘇軾的生平和故事,一個孩子站起來說:為什么你知道那么多?你的知識好多。你的知識從哪里來的?我回:書上,因為閱讀。孩子們說他們也要繼續(xù)閱讀,看更多的書。
記錄5
今早上課,孩子們一定要告訴我地球有多大,之前做好了筆記,今天終于沒有催我看他們寫的故事,寫故事的熱情依舊不減,每天中午都寫,寫好收到講臺上放著,我一上課就催我看故事,天天催我,自從上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后,孩子們超級想看安徒生童話,所以我一次買了好多書,其實我自己也想看。
到了三年級后,孩子們已經很少看童話故事了,在閱讀活動中,喜歡上愛國題材的故事,比如:小蘿卜頭的故事,英雄王二小,有關抗日題材的故事,《閃閃的紅星》,聽我講發(fā)生在長征路上的故事……
閱讀課上孩子們要求唱《義勇軍進行曲》,并且主動站起來唱,眼睛里噙滿淚花。即將教學《白求恩》一課時,孩子們說:“這課不用上了,我們已經自學好了?!笨粗也幌嘈?,孩子們主動到講臺上講課文,對白求恩的贊揚,講我們要愛我們的祖國……孩子們又當了一次小老師。
記錄6
教學感悟:愛國情感已經一點一點地走進孩子們心里。今天早上的語文課,正講著生字,突然一個男孩站起來說:老師,給我們講講毛主席和毛岸英的故事吧。我本來想說,先講生字,下午再講。但看到孩子說得很認真,邊說邊抹眼淚,其他孩子也聽得認真,我沒打斷他,等他講完了,我指著教室里的地圖講了抗美援朝,講了新中國剛成立時的不容易,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孩子們聽了一個個眼圈紅紅的,還問我,他們聽說一位隱藏在草里,被燃燒彈引著,為了勝利,沒有動,最后犧牲的這位戰(zhàn)士叔叔叫什么名字,最后我也講得忍不住流淚。我們今天坐在這樣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不僅是為了自己讀,更是為了國家的興旺和祖國的富強而讀書。孩子們說:我們要愛我們的祖國。下午課間,我無意中到教室去,發(fā)現(xiàn)沒有人出去玩,教室很安靜,與教室外的吵鬧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家在教室里看書寫字,我讓他們出去玩,一個也不去,孩子們說:要努力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九月,國家“雙減”政策落地,我看到其中的內容:“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逼谕嗟暮⒆幽軓闹械玫綄W習的樂趣、全面發(fā)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考試分數(shù),小小年紀就要背負沉重的壓力。
我與哈尼族孩子們一起閱讀,一起寫故事,期望創(chuàng)造生活中多彩的美。我在成長蛻變,孩子們也在成長蛻變,我不確定,未來,我的孩子們能不能成為科學家、老師或者醫(yī)生……但因為閱讀,我們都很快樂,孩子們努力著、奔跑著,我相信,未來的某天,我們一定能遇見最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李艷麗,小學教師,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2012年9月到紅河縣的偏遠哈尼族村子,成為一名鄉(xiāng)村特崗教師,山區(qū)學校信息相對閉塞,她靜下心閱讀,努力改變自我,山里書籍匱乏,李艷麗試著給哈尼族學生寫故事,記錄孩子們的生活,多方找尋書籍開展閱讀活動,用書籍為孩子們點亮一盞盞溫暖的心燈。累計寫學生故事約25萬字。2018年4月以學生為原型的故事《瑪布的心愿》榮獲“2017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中的散文大獎,2019年9月教育部、人社部授予“全國模范教師”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