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采用默會認識論可實現(xiàn)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過于依賴老師,對其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產(chǎn)生影響。因此,我們要從理論上學習默會認識論,以此理念為基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握課堂主導權,實現(xiàn)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精神的養(yǎng)成。
一、默會認識論的含義
默會認識論是1958年波蘭尼在《個體認識》中首次提出并進行概念定義。波蘭尼指出默會認識與認識主體不可分離,默會認識離開母體便將失去生命,成為無生命的知識。也有部分學者對默會認識加以更加形象的描述,知識離開人體等同于雞蛋離開外殼,他人無法直觀地觀察到知識內(nèi)核,不管何種類型知識,只有轉(zhuǎn)變?yōu)閭€體默會知識,借助默會認識,確保知識可以在其他個體中復活。以往的教學模式特征為規(guī)格化、劃一化、非人性化,學習知識與思維模式均是以學校相關規(guī)定作為行為準則,導致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后原本富有激情和創(chuàng)新精神轉(zhuǎn)變?yōu)榻y(tǒng)一化的面孔[1]。另外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通過他人眼睛,用他人腦筋提升自身智力,在教育活動中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內(nèi)容為帶有堅硬外殼的知識,學生很難在學習的過程中攻破外殼,無法獲取價值內(nèi)核,因為無法將所傳授的知識內(nèi)容轉(zhuǎn)變?yōu)樽陨砟瑫J識。在教育過程中應當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個體默會認識,打破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個性化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獨立性、能動性,重視學生默會認識的潛能。對教學模式加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有發(fā)現(xiàn)式、啟發(fā)式、自由式等模式。
二、默會認識論的特點
首先,默會認識應當鑲嵌在實踐活動中,并不是通過語言和命題便能夠有所體現(xiàn),只有應用在實際行動中方可有所展現(xiàn),被意會、被覺察。另外,默會認識無法通過正規(guī)形式進行傳遞,僅可采用學徒制形式方可加以傳遞。再次,難以大規(guī)模傳播、儲藏和積累。對于默會認識無法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時也存在部分學者認為知識無法通過言語進行傳達,但可以意會,能夠進行交流、反思和提取。最后,默會認識相比于明確認識在邏輯方面表現(xiàn)出更強的根源性、在先性。
三、《沁園春·雪》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因為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以往的《沁園春·雪》一課講解時,老師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進行詩詞內(nèi)容的單一講解。首先,老師讓學生進行古詩詞的講解僅僅是通過文本教材為基礎,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識內(nèi)容,導致學生在實際的知識學習中并沒有從本質(zhì)上了解知識內(nèi)容。例如,讓學生朗讀背誦《沁園春·雪》詩詞,掌握作者思想感情,一切教學工作的開展均是為考試所服務的。另外,部分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沒有和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并沒有對學生參與課堂的情況加以充分的了解,因此,一味地進行知識內(nèi)容的講解,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均對教學質(zhì)量、教學效率以及學生默會認識產(chǎn)生影響,需要針對具體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2]。
四、默會認識論下的解讀策略
(一)改善教學目標
為確保《沁園春·雪》一詞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老師首先需要轉(zhuǎn)變自身教學觀念,摒棄以往以成績至上的教學觀念。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對樹立新的教學目標:①對《沁園春·雪》題目進行了解;②對詩詞的上闋和下闋進行了解,讓學生對上闋中提到的景觀進行分析,對下闋中作者所提帝王目的進行分析;③帶有感情的朗讀詩詞,從閱讀中感受詩詞感情;④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更加深入地感悟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⑤隨堂練習,對類似詩詞內(nèi)容進行分析?!肚邎@春·雪》一詞正式講解前合理設計問題,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在此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并通過不斷地練習提升學生詩詞分析能力。另外,對教學目標加以改善,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畢竟以往以成績提升為主,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接受新知識將對學生思維發(fā)散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對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發(fā)展造成影響。而在默會認識背景下,讓學生對詩詞內(nèi)容進行自我分析,促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讓學生心領神會地了解詩詞思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產(chǎn)生影響。
(二)豐富教學內(nèi)容
首先,向?qū)W生講解《沁園春·雪》一詞的題目,《沁園春·雪》一詞中“沁園春”為詞牌名,相傳沁園是東漢明帝女兒的園林。沁園春作為詞牌名和詞內(nèi)容沒有本質(zhì)上的關系,只是對韻律結構加以確定。因此,雪是本文題目。之后按照上闋中的詩詞內(nèi)容設計問題。在上闋中提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長城”“大河”“天公”“紅裝素裹”等詞匯,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上述的景象借用了哪種抒情手法,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分析。老師應當走下講臺,對學生的討論情況加以充分了解。學生討論結束后,總結出大河、長城、冰封、雪飄是對景觀的直觀描繪。千里、萬里是通過夸張的手法描繪北國冬季景象。天公、紅裝素裹是通過擬人的方式對景象的壯觀加以側面的反襯。之后老師對學生回答的內(nèi)容進行總結和分析,再次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作者上闋著重描寫景象的目的[3]。之后帶領學生學習下闋內(nèi)容。
在下闋內(nèi)容了解中,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帝王進行描述。為確保學生對詩詞內(nèi)容加以充分的了解,應當在網(wǎng)絡中搜集相關的資料概括以上帝王的豐功偉績。例如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并對文字、貨幣加以統(tǒng)一,創(chuàng)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唐太宗統(tǒng)治唐朝進入大唐盛世,并開辟了貞觀之治,成吉思汗更是開辟了我國最大的帝國。讓學生對帝王的歷史背景加以一定的了解。之后讓學生對詩詞內(nèi)容進行賞析,分析作者提出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目的。帶著問題有感情的閱讀詩詞,深入分析問題。
在詩詞閱讀結束后,老師應當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北國千里冰封”的景象,并讓學生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沁園春·雪》一詞創(chuàng)作于抗日時期,國破家亡,日寇燒殺搶掠,但抗日先輩浴血抗擊,詩詞不僅是對北國冬季雪景的描繪,同時也從側面表現(xiàn)出作者所想表達的豪放、雄壯情懷,在下闋中將帝王和先輩作對比,反襯出英雄輩出。
(三)課外拓展分析
為確保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能夠通過自身能力分析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老師可以借助相同類型的詩詞進行講解分析。例如《天凈沙·秋思》《沁園春·長沙》,這類詩詞均帶有詞牌名,但是卻有所不同,只有讓學生快速閱讀詩詞內(nèi)容,從中找出景物描寫,作者是如何借助景觀抒發(fā)自身感情。如《天凈沙·秋思》中作者所描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寥寥幾字便勾勒出一幅悲涼的景象,學生在閱讀時產(chǎn)生聯(lián)想便能夠分析出詩人表達出自身悲傷、憂郁的情感。在詩詞的最后“斷腸人在天涯”升華主題,表達出詩人遠離家鄉(xiāng),心中悲涼的情懷。
在《沁園春·長沙》中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表達了作者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立志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全詞在片語之間,融情入理,情景交融。全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闋抒情,通過回憶,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雄姿英發(fā)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讓學生對詩詞內(nèi)容進行分析,實現(xiàn)默會認識,改善以往完全依靠老師進行詩詞學習的弊病。
綜上所述,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開展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對新知識僅是片面的認識,無法形成默會認識。在新課改背景下,老師應當以默會認識論為基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特別是在詩詞教學中,因為詩詞的隱晦含義,更需要學生深入揣摩,提升其詩詞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曹建洲.默會認識論與親知、能力之知的默會維度[J].生活教育,2016(012):85,67.
[2]章運東.探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課外語文,2016(012):39.
[3]歐樂明.人文課堂,語文教學的出路——以《沁園春·雪》課堂教學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010):960.
朱斐,甘肅省靜寧縣界石鋪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