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宏桂
(連城縣第二中學,福建 龍巖 366200)
2018 年福建進入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2021 年“3+1+2”新高考模式正式拉開大幕。新高考給高中思想政治課帶來了發(fā)展機遇,高中政治課堂不再是單純學習知識,而是鼓勵學生發(fā)現、提出和解決現實中的“政治”問題,更多地引領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政治,更好地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但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新高考,也給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新高考下的新教材在編寫依據、教材內容、呈現方式等方面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對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高中思想政治課成了“2”的科目,選擇思想政治課程為高考科目的學生人數并不樂觀,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受到一定的影響。
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課教學則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1]在新高考背景下,作為一名在校高中政治教師,應以新高考為契機,抓住課堂這個最重要的教學陣地,巧妙構建課堂教學設計,精心打造教學目標精準、教學策略精良、教學評價精妙的常態(tài)化好課,讓學生感受學習思想政治課的有趣、有用,從而愛學、樂學、愛上思想政治課,積極迎接新高考的挑戰(zhàn)。本文以部編版(2019)必修3《政治與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教學為例,探析常態(tài)化好課的教學策略。
要使課堂有效,首先得把準教學目標。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直接關系到教學行為走向的正確性和教學結果的有效性,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據核心地位。實踐表明,一堂目標精準的課,能使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2],就是一堂好課。但這需要教師精心制定教學目標,同時將抽象、機械、籠統(tǒng)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可操作和可量化的學習目標,讓師生心中有“數”,胸中有“策”,手中有“術”,讓師生清楚教(學)什么、怎樣教(學)、教(學)到什么程度。
例如,進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教學時,筆者在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根據課標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從當前的重大時政“精準扶貧”切入,在播放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十八洞村視頻后,設計學習目標如下:以人民為中心的內涵是什么?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試舉1-2 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實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感想。這些目標緊緊圍繞提高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牢牢抓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內涵、原因和措施”等重點,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為思考邏輯,化被動為主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趣味性,為構建一堂好課打下良好基礎。
在新高考背景下,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等內容“進課堂”“進頭腦”,強化政治引領,引導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時代感增強了,教學的要求提高了,這就更需要講究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教學主題是一節(jié)課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要把課上好,就必須精確教學的主題,只有主題精確了,課堂才能高效,教學才有價值。而“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這樣說。陶行知也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只能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現實生活是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也是知識存在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的重要載體。事實表明,當學生離開學校以后,即使把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全都忘記,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不會停止的。因此,引導學生為美好生活而努力學習,成為生活的強者,進而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政治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和靈魂所在。
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運用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執(zhí)政理念、發(fā)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等知識,對接現階段的生活實際,引發(fā)學生就“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思考,展開探究,提出建議,充分挖掘知識的育人價值和精神意義。[1]如此,將學科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解釋和回答來自生活中的疑問、困惑,既提升了學生認識、創(chuàng)造和享受生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有效加強了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價值。
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fā)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情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沒有好的情境是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無法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和無法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不同的情境,產生的教學效果也會不同。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等實際,精心用好典型、真實、鮮活的情境,不斷充實、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充滿時代氣息[3],并以此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和探究,從而達到理解知識、提升能力和培育素養(yǎng)的目的。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教學內容,對高一學生來說,在學習之前是有一定認識的,因此筆者抓住文本中的有關習近平總書記2013 年到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這一重大時政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放入真實的情境中,在知識與情境的交融中提出問題,在小組合作探究中解析問題,在內化知識中強化對知識的把握,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3],真正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教學效果“好”起來。
卡爾·波普爾認為:“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而終于問題?!眴栴}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潤滑劑,好問題能有效調動學生多元的、內在的、綜合的思維靈性,持續(xù)不斷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動機,對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探究動機和提升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正是問題激發(f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然而質量不同的問題,帶來的教學效果是不同的。要設計出好的問題,必須綜合考慮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學生學情等因素,落實好“三性”:一是目的性,即問題要能有效地解決好教學的重點、難點、易錯易混點,要始終以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和培育素養(yǎng)為最終目的;二是層級性,也就是說,要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來創(chuàng)設問題,使設計的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通過分析和解決問題都有一定的收獲;三是銜接性,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感知情境,選擇一個合適的視角設計問題,鞏固所學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把文本中的主干知識“回歸”到情境中去,實現理論與實際的巧妙“對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
如教學“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筆者圍繞中國共產黨在脫貧攻堅中表現出的先進性,精心設計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讓黨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高高飄揚的?”三個問題,考查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如此,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緊密銜接起來,在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中引導學生發(fā)現、認識和解決問題,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內容分析的全面透徹。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币寣W生產生并保持持久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必須讓學生擁有成功的體驗,感受學習的有用性,讓學生覺得“學得好”又“用得好”,從而讓“學生因此而變得更加自主、自信”。[4]事實上,我國歷來就十分重視學生的成功體驗,如先秦孔子的“學思行并重”、明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清代王夫之、顧炎武提出的“經世致用”“習動習行”等。教學是一種特殊活動,它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成功體驗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成功的學習體驗恰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是激發(fā)學生持續(xù)有效學習的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因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習就不再是“痛苦的旅程”,學生不再冷漠、不知疲倦,學生的激情、潛力得以激發(fā),課堂教學也就自然更為有效了。
體驗的途徑是多樣化的,就學生而言課堂是體驗的主陣地,把成功的體驗落實落細在對課堂問題的分析、解決和再生上,應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自覺行為和學生體驗的核心部分。教學“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筆者在引導學生落實好“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問題的基礎上,增設了“為家鄉(xiāng)脫貧獻計策”這一開放性問題,引發(fā)學生進一步展開探究,在觀點爭鋒與爭論中,享受成功的快樂和尋求到對自己學習價值的積極認可,進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在激勵的條件下,其自身潛力的發(fā)揮是平時的2-3 倍。因此,教師要“準備好100 頂高帽子,隨時戴在學生的頭上”,通過精妙的評價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好學”[2],由此讓課堂教學充滿關愛的溫暖、包容的氣息和鼓勵的芳香,進而讓學生對政治課懷抱著熱切的期待與持久的留戀。
評價是一項智慧性活動,要懂得表揚、激勵學生的方式,[5]“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需潛移默化,猶如春風化雨,才有可能使粗糙的石塊變成美麗的鵝卵石。重點要做好“三結合”,即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個性評價與共性評價相結合、成績評價與情感評價相結合。通過主體互動、內容多元和過程動態(tài)的評價,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有效有趣的學習道路上不倦前行。
綜上,上好每一節(jié)課并使之成為常態(tài)化,是適應新高考的客觀要求,應成為廣大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基本追求。[4]然而,要實現好課常態(tài)化,則并非易事,它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反思。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新高考的征程中一路似錦繁花,收獲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