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基
【摘要】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學生是教育的首要任務(wù)。初中語文教師要立足語文課堂積極滲透德育教育,從整體上促進學生思想的升華與品德的提升,在此基礎(chǔ)上,還要將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jié)合,使教材內(nèi)容與生活實踐有機整合在一起,并借助課外實踐彌補語文課堂德育教育的不足,從而更好地落實國家德育教育的目標。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融入德育;教學實踐;
引言
知識傳授是教育的本質(zhì),但在此之前必須要進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因為只有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學生才能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才。眾所周知,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對于學生品格塑造作用凸顯,而語文較其他學科而言,其人文性更加豐富,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開展德育的基礎(chǔ)學科,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意識到語文學科的德育價值,在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滲透德育教育。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因此,初中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wù)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引領(lǐng)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同時,初中語文教學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己祖國語言的良好品德,要通過字、詞、句、段、篇等基礎(chǔ)知識的學習和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感悟,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祖國語言的認同感,從而不斷促進初中學生思想道德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2.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將語文知識良好的傳達給學生,還要保障學生能夠?qū)⑦@些知識為自己所用。實際上,初中的語文知識并不像大多數(shù)理科內(nèi)容那么直白以及具備實踐意義,其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大多是長期而隱喻的。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就能夠?qū)⑦@些隱喻的影響進一步提高,讓學生能夠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來塑造自身的品行,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實踐策略
1.注重人物分析,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人格魅力
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往往會對其中的某些人物印象深刻。正是因為作者的用心塑造,才讓這些人物有如此飽滿的形象,才能吸引廣大讀者,在這些人物身上也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愛恨好惡。例如,在《狼》的文章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作者以及文章人物性格的分析來進行德育教育的傳播。首先,教師要對本文的作者蒲松齡以及他的著作《聊齋志異》進行講解,從而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題。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在閱讀之前,教師利用圖片的形式來向?qū)W生展示課文的四大故事情節(jié)為“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并結(jié)合這四個情節(jié)來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教師要注重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的翻譯以及理解。最后,教師為學生介紹作者蒲松齡利用畢生的精力創(chuàng)造出來《聊齋志異》這本書,很好地闡釋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含義。作者蒲松齡寫作的目的本想通過談狐說鬼的方式,來表達對當時社會的腐敗的不滿以及對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作者進行一定的批判,并鼓勵學生多收集一些作者相關(guān)資料來達到進一步認識作者的目的,從而有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人格。
2.補充與教材相關(guān)的課外知識
通過課文進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對課文有充分的了解,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有所體會。通過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同學對于文章所描寫的內(nèi)容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在進行德育滲透之前,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向?qū)W生進行相關(guān)課外知識的延伸,讓學生對課文有充分了解。教材中的部分課文,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定困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之前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譬如陸蠡的作品《囚綠記》,文章反復闡述了自己對綠的喜愛,甚至將綠囚禁,但是最后還是給了綠自由,并且永遠祝福和懷念綠。如果脫離了寫作背景對文章進行理解,學生只能夠體會出作者表面上的情感,被綠的斗爭精神所打動。了解到當時的寫作背景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才能理解作者文章中包含的更深刻的內(nèi)涵,體會到作者對于祖國河山淪陷的悲痛,渴望祖國早日獲得解放的心愿。通過這樣的補充分析,學生才能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感,愛國情感能夠得以提升。
3.以寫作為載體,升華道德情感
作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正所謂“文如其人”,通過作文我們可以窺探到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到學生對身邊人事物的看法與觀點。因此,在作文教學時,教師要抓好這一載體,在寫作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一方面,要讓學生與生活親密接觸,在作文中寫出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使得道德、情感在無形中升華。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寫隨筆的好習慣,鼓勵學生將看過的書、經(jīng)歷過的事及時記錄下來,這樣長期堅持,在真情實感的流露中學生的道德面貌必將得以改變。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給學生布置一些與道德相關(guān)的作文題目,如要求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談一談自己對人性、感恩、誠信等的看法。當然,要想學生能夠抒發(fā)真實情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有話可說,所以在命題時盡量不要人為設(shè)置表達屏障,讓學生有話可說,這樣才不會挖空心思去說假話、說空話。
4.積極開展后續(xù)觀察,促進學生德育發(fā)展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滲透工作中,教師想要獲得良好的德育滲透效果,就必須要積極開展對學生的后續(xù)觀察,以確保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引導和輔助下獲得良好的德育發(fā)展。例如在進行《背影》的課文學習后,我在完成德育滲透教育之后,為學生布置了與自己的爸爸聊一聊和進行一次父子游戲的課后作業(yè)。聊的內(nèi)容和游戲的形式不做要求,但我需要學生的父親在班級微信群中給我一次反饋,讓我了解學生是否確實進行了這項課后活動。在這種有后續(xù)的教育中,學生會通過活動體驗來進一步實現(xiàn)對自己情感狀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升華,這不僅可以促進他們的道德素質(zhì)提升,更是助于豐富他們的情感觀念,初中語文德育滲透教育工作由此得以有效開展。
結(jié)束語
在我國,有太多能夠被應(yīng)用于德育教育的例子,教師在展開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乏利用這些例子,為學生展開教學,讓學生感受發(fā)生在身邊的積極品行,并且通過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來影響學生的成長,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行。
參考文獻
[1]王學玉.淺談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求知導刊,2021(02):87-88.
[2]蘇寧曉.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融入策略[J].新智慧,2020(16):44-45.
[3]馮喜勝.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J].文學教育(下),2020(0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