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現在,很多中學文言文教學課變成了就文言講文言,古文課成了枯燥無味,只想睡覺的“催眠課”。為了改變這些現狀,我們語文老師在教學設計上一定要重視設計課堂上師生間的對話,關鍵是要善于提問,來搭建一座學好文言文的彩橋。
一、“導入”問。課堂導入無疑是引導學生走進課文的大門。老師可以巧妙地設計問題導入,激發(fā)少年人的好奇心理,克服學生對課文的畏難心理,放飛學生思考的航標,很自然地引導學生走近文本。
二、“課題”問。上課伊始,當學生對一篇課文無從下手時,教師可以抓住課題進行提問,支起課堂的架子。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對于一篇課文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有的題目提示題材范圍,有的題目概括主題思想,有的題目揭示文章的重點,有的題目間接地指出文章的思路等。因此,可以從題目著手,引領學生掀開課文神秘的面紗,從而開始研讀文本。
三、“文眼”問。如果教師抓住文章的“文眼”去設計問題展開教學,就很容易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和“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如:教學《湖心亭看雪》一文,我們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一個“癡”字來設計問題:作者是個怎樣的人?(請用文章中的字詞來回答)當學生答出“癡”后,我們可以順勢發(fā)問:作者的“癡”體現在哪里?為什么這么“癡”?兩個問題有梯度性地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得課文教學簡約而深入。
四、“過程”問。上課過程中,教師如果能抓住文章中關鍵的字詞句設計問題,會有助于學生解讀人物形象,體味作者情感。比如,抓住文中反復出現的字去解讀,就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在教學《五柳先生》一文時,我們也可以讓學生找出出現次數較多的“不”字,然后提問:五個“不”字讓你感到作者是個怎樣的人?引導學生細致、深入地感受五柳先生的形象。
五、“鑒賞”問。文言文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學會字詞句是基礎,學會品位、鑒賞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文本教讀之后,教師要適當地對文章內容做一些美的挖掘,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認識,同時也使教學文言文的課堂充盈著一種審美愉悅。
如在講解《岳陽樓記》之后,我思考: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能時時處處憂國憂民,回望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的歷史,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學生給出了如譚嗣同、文天祥等人的例子。我又引導學生了解儒家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東林黨人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讓學生鑒賞這些人物形象,說說對他們的認識。
六、“總結”問。文本學習完畢,可以問一下學生這節(jié)課的收獲,也可以引導學生們進行討論,并明確文本教讀是基礎,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基礎知識的能力,為閱讀課外文言文做好鋪墊;拓展延伸是升華,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鑒賞、評價的能力。
文言文教學若能做到“六問”,搭建一座學好文言文的彩橋,定會讓學生攻克課外文言文篇目,感悟到中華五千年文化積淀的魅力!